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從Netflix到電動車…過去帶動大盤成長的「新經濟概念股」,為何大幅下修?

 從Netflix到電動車…過去帶動大盤成長的「新經濟概念股」,為何大幅下修?


最近因為俄烏戰爭、通膨,全球股市表現都不好,但令人驚訝的是,過去幾年帶動大盤的新經濟概念股,許多像洩了氣的皮球,股價大幅向下調整。這已經不能用宏觀經濟的因素來解釋,應有更深刻的原因。


第一、商業模式面臨衝擊

最明顯的例子是串流影音平台Netflix,近期公布第一季財報後,隔日股價大跌35%。根據該公司表示,付費會員第一季減少20萬戶。


Netflix是破壞式創新模式的典範,過去10年一直是商業教科書津津樂道的題材,但現在面臨用戶成長停滯不前的困境,是否代表已面臨成長的極限?


Netflix的本質是要顛覆傳統的影視媒體,但當其累積龐大的用戶後,必須不斷自製成本高昂的原創節目,唯有如此才能確保用戶不會流失,這就和傳統媒體巨頭如迪士尼硬碰硬了,Netflix在這方只是後進者,並無特殊優勢。

第二、消費者重新檢視新經濟的實質內涵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元宇宙」,這波熱潮大概起於去年10月,到現在不過半年的時間。一開始百花齊放,任何和元宇宙概念沾一點邊的股票都會大漲,但市場現在已經冷靜下來。


做得最極端的是佐伯格,把臉書改成「Meta」,但似乎沒有得到任何好處,市值還大幅下跌40%。Meta是一個通用名詞,似乎不應該屬於任何公司,把自己的名字取為Meta就像將公司命名為internet一樣,會被消費者認為是一種傲慢。


而且全世界正興起一波「去中心化」Web 3.0的浪潮,未來的網路世界不再是由Google、臉書、亞馬遜、阿里這樣的大型平台所壟斷,Meta希望打造一個屬於自己封閉型的元宇宙平台,從出發點上就不正確。

第三、業績太差

過去2年,許多新經濟概念股都編織美好的未來願景,但禁不起現實考驗。最明顯的例子是電動車,除了特斯拉以外,幾乎沒有一家電動車新創公司能夠達成原先所承諾的交貨目標。


最近亞馬遜宣布第一季損失高達38億美元,乃2015年首次出現季損,主要原因來自其投資的電動車新創Rivian。亞馬遜在該公司持股20%,去年剛上市時市值曾超過1千億美元,甚至超過通用、福特等傳統汽車大廠,但現實是生產進度遠遠落後當初預期。電動車的關鍵在生產製造,只有特斯拉在美國、中國和德國均有超級工廠,能交付大量訂單,其它新創均面臨嚴重瓶頸。


第四、地緣政治風險

最近一個熱門話題是為何台積電業績創新高,股價卻一再破底?是否有任何外資炒作陰謀?


道理很簡單,問題在台灣股市,不在台積電。俄烏戰爭後,外資重新評估台灣風險,認為中共有攻打台灣的可能性,因此重新調整台股的評級。外資今年以來已賣超台股逾7千億元,創歷史新高。換言之,在風險級數較高的情況下,外資可能調低台積電合理的本益比目標。


戰爭、通膨、疫情,都讓股市有更大向下修正的空間。過去2年,新經濟讓許多股票創了難以想像的「本夢比」,沒想到今年還沒過一半,就來到夢醒時分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