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4日 星期二

ESG、缺電、缺人才……台灣經濟模式,正面臨這「大危機」

 ESG、缺電、缺人才……台灣經濟模式,正面臨這「大危機」

俄烏戰爭、新冠疫情、通貨膨脹等諸多不確定因素,造成全球金融市場近期大幅度波動,投資人信心脆弱,不論什麼產業或產品,現在都沒有人願意再投資。


市場動盪,ESG仍是焦點

唯有一個領域例外,那就是「ESG永續」(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近期幾乎每週都有相關主題研究會,從綠色供應鏈、碳盤查、能源轉型、太陽能和離岸風電、碳權交易到影響力投資,五花八門,讓人不知道從何著手。


就像新冠疫情加速了企業數位轉型,氣候變遷和全球暖化也帶動大家對於永續和ESG的重視。坦白說,台灣過去不重視這一塊,我們拚命開發,大量建設半導體廠等高耗能產業。與此同時,中美地緣政治導致中國台商大量回台,過去2年總投資金額高達1.5兆元新台幣,加速和中國供應鏈脫鉤。

ESG永續,對台灣有什麼挑戰?

問題是,台灣並沒有這麼好的體質,無法在一瞬間承擔太多外來壓力,就像一個人原來身體很健康,但突然接了好幾份工作,加班加點,又營養、睡眠不足,當然會出問題。根據工總分析,台灣現在有5缺:缺電、缺水、缺地、缺工、缺人才。


缺電在於電網「韌性」有問題,無法因應突然的高峰需求,導致經常跳電。台灣預計2025年要停止使用核電,但再生能源(太陽能和離岸風電)進度落後;此外,能源進口也受到俄烏戰爭直接衝擊。


在缺工方面,台灣的勞工人力不足,大量依賴外勞。近期有大學辦外籍學生「產學合作」專班,唸書是其次,主要是在工廠上班,當廉價勞力,以致被外生投訴,反映出管理問題。


在人才方面,問題更大。由於少子化,畢業生越來越少,企業需求不斷增加,特別是科技產業,又以半導體需求最大。每年台成清交工程相關科系的畢業生全部加起來,尚無法滿足台積電一家人力需求。許多半導體大老擔憂數理人才不足,而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則抱怨人才都被科技業搶走。


簡單來說,台灣經濟成長模式正面臨無法「持續」(sustainable)的挑戰。政府定位台灣為「高端」製造中心,但即使只做高端製造,現有資源也不夠使用。工總新任理事長近期表示,台灣應轉型為「區域運籌中心」,意思是台灣只是一個指揮調度的總部,製造可以放在別的地方,這就是1994年「亞太營運中心」的概念。


ESG讓企業需重新定義主業

ESG對台灣企業是個新的挑戰。未來問題不再只是製造而己,還要考慮到在生產過程所排放的碳,如果沒有達到標準,將來可能被國際客戶(如Apple或Nike)排除在供應鏈之外。不僅如此,排碳還有額外成本,歐盟未來要求課徵碳費或碳稅,沒有競爭力的企業根本無法生存。


最近主持一個論壇,關鍵字是「綠色供應鏈」。台灣是製造大國,又是出口導向,因此上下游形成複雜的供應鏈關係。未來國外客戶不只關切價格和效率,還要看能減碳表現。因為整體排碳都會被計算進去,所以主供應商也要和次供應商配合,不是自己做好就沒事了。


企業也需重新定義自己的主業。例如台灣水泥公司,先鎖定低碳水泥,未來轉型成以「資源循環」及「綠色能源」為發展主軸,下一步目標成為「科技成長股」。近2年台泥近2/3的獲利都投入在ESG,令人佩服。


對於大部分台灣企業來說,ESG是短期真正的危機。這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未來的壓力只會越來越大,沒有人能躲得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