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21日 星期二

陸關鍵產業,加密幣,蘋果金融,碳移除,醫護危機,律師事務所,通膨,快時尚,外資投行,螞蟻,IC設計,A股下市,騰訊印度,加密幣,印尼電動車,財管,仁寶/蘋果,台微體,美光,蝦皮

 理事長的話:陸關鍵產業,加密幣,蘋果金融,碳移除,醫護危機,律師事務所,通膨,快時尚,外資投行,螞蟻,IC設計,A股下市,騰訊印度,加密幣,印尼電動車,財管,仁寶/蘋果,台微體,美光,蝦皮

陸關鍵產業

 

美國針對中國等對手以及關鍵產業的創新競爭法案,出現最新進展,國會兩黨議員達成共識,擬設立新部門審查美企對中國等地的投資,對於投資半導體等重點產業將嚴格限制。  

 

綜合外媒報導,當前美國國會兩黨議員對提升美國競爭系列法案,已在修訂文本上達成共識。該法案最廣為人知的一部分是,美國將補貼520億美元以留住當地半導體製造商,藉此降低中國等對手在關鍵產業上的影響力。此前兩黨還討論,擬限制領取補貼的企業赴中國大陸投資。  

 

兩黨多位議員美東時間13日表示,最新的提案已得到兩黨兩院的支持,同時顧及產業界的擔憂,擬定潛在的限制範圍、行業,以及防範重複管轄。  

 

報導分析,該議案得到拜登政府內部的支持,與拜登限制境外投資、提升美國技術競爭力的方針謀合。  

 

此前國會討論限制企業對中投資時,引發業界不小反彈。修訂的法案有所調整,將限制產業範圍縮定在半導體、動力電池、量子計算、AI等領域。  

 

另一方面,該法案將能限制的投資類型擴大至包括設廠、涉及智慧財產權的合資企業以及新創投資、私募股權等。  

 

近年美對中的投資規模雖未有明顯擴大,但有不少上述類型投資,例如特斯拉上海設廠、高通與英特爾等投資中國半導體等領域的新創公司。  

 

此前榮鼎諮詢(Rhodium)研究顯示,按照法案最初的範圍,過去20年美國對中國的FDI投資,有43%必須受到審查。如今行業領域有縮小,但投資類型增加,外界仍關注後續變化。  

 

美國產業界仍對該法案有不小意見,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認為,該法案是美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充斥不確定性且對美國競爭力以及企業彈性有害。  

 

政治角力也讓法案蒙上一層陰影,兩黨已爭論該法案數個月,有傳言共和黨不希望在11月期中大選前讓法案過關。民主黨眾院領袖霍耶爾(Steny Hoyer)表示,希望在74日休會前進行投票。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科技戰升溫。

 

第二、禁止科技外流中國。

 

第三、影響英特爾等公司。

 

第四、中國設廠也包括在內。

 

加密幣

 

在各國主管機關加強監管加密貨幣產業之際,美國參議院提出的新法案卻主張放寬聯邦法律對部分加密幣的限制,宣稱能兼顧消費者保護與金融創新,但仍遭到許多人士批評是讓加密幣鑽法律漏洞。

 

共和黨參議員魯米斯(Cynthia Lummis)及民主黨參議員吉利布蘭德(Kirsten Gillibrand)在7日提出的《負責金融創新法案》旨在建立「數位資產的完整法規架構」。魯米斯表示:「隨著加密幣產業不斷成長,國會必須精心規劃能兼顧產業創新,同時又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規。」

 

這項法案爭議性主要在於,部分加密幣將排除在美國證交會(SEC)管轄範圍之外,且加密幣發行商也無須比照上市公司公開財務細節,因此引來各方批評。

 

證交會主席詹斯勒(Gary Gensler)至今一再強調,多數加密幣符合證券定義,應比照證券向證交會註冊並接受監管。全美金融改革聯盟金融科技政策分析師海斯(Mark Hays)也批評,新法案將為加密幣設立一個全新的證券類別,避開現行證券法的監管,讓投資人缺乏保障。

 

根據新法案,充分「去中心化」的數位代幣應視同黃金或小麥等大宗商品,由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擴充職權來監管這類資產的現貨市場。此外,新法案也與去年通過的基礎建設法案相互衝突。

 

去年兩黨通過的基建法案對加密幣產業實施更嚴格的納稅規範,要求凡是價值超過1萬美元的數位資產交易,經紀商皆必須向美國國稅局(IRS)報告。但《負責金融創新法案》卻為這項規定增設例外情況,也讓加密幣挖礦者在加密幣兌現前免繳所得稅。

 

魯米斯自去年當選參議員來便大力支持加密幣。她在今年申報的財務文件顯示,個人持有的比特幣總價約在10萬至25萬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加密貨幣崩盤。

 

第二、但加密貨幣逐漸被消費者接受。

 

第三、如何在保護消費者和金融創新取得平衡。

 

第四、近期趨勢,有助於建立監管制度。

 

蘋果金融

 

蘋果公司在推出「先買後付」的軟體產品後,將成立專門從事融資與徵信等業務的子公司「蘋果融資」(Apple Financing),直接提供貸款給「先買後付」產品的用戶,減少假手高盛集團等銀行合作夥伴,成為蘋果跨足金融事業的最重大舉措。

 

彭博資訊報導,蘋果回應彭博的問題表示,將為「Apple Pay Later」應用程式(App),成立負責徵信與決定貸款額度的全資子公司「蘋果融資」,但這家子公司的營運將獨立於母公司之外。

 

蘋果在6日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發表「Apple Pay Later」服務,允許客戶在六周內分四期攤還任何以Apple Pay交易的費用。這項計劃最初將從美國開始,最終將擴展到更多地區。

 

英國金融時報(FT)指出,高盛仍將協助「Apple Pay Later」存取使用萬事達卡(Mastercard)的金融網路,因為蘋果無法直接核發支付權證,但蘋果將透過新設立的子公司,自行處理承銷與放款業務,也顯示高盛在這項新服務的角色將縮小。

 

這項象徵蘋果首次自行處理貸款、風險管理和信用評估等關鍵金融作業,這對於一家以銷售電腦起家的公司來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轉變。

 

此前,蘋果提供的金融服務一直是由第三方信用處理商和銀行的支援。 例如,Apple Card信用卡是仰賴高盛進行持卡人的貸款和信用評估。

 

蘋果已設立「Breakout」祕密計畫,努力想把其金融服務的許多元素轉到內部自行處理,除了前述的放款、徵信及貸款額決策之外,也正在開發自家的支付處理引擎,最終可能會取代CoreCard。蘋果也在開發新的客戶服務功能、欺詐分析,以及計算利息和其他服務獎勵的工具。

 

放眼全球,少有公司的金融資源能與蘋果相匹敵。蘋果上季持有近2,000億美元的現金與有價證券,去年度獲利更是達950億美元。但蘋果也不會因為這項新服務而承擔太大的風險,因為「Apple Pay Later」交易將根據用戶的信用紀錄,設定貸款額上限。

 

蘋果能藉由金融服務,提高iPhone用戶的黏著度,並能更快推出新方案、帶進更多營收,這也是蘋果想加強掌控金融服務作業流程的主因之一。

 

不過,雖然「Apple Pay Later」將減少依賴第三方金融業者,但蘋果計劃中的更長期先買後付方案「Apple Pay Monthly Installment」,仍將仰賴高盛等眾多第三方金融服務夥伴。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終於跨入金融業務。

 

第二、大陸小米有進入金融領域。

 

第三、蘋果是平台,有龐大用戶作為基礎。

 

第四、過去和高盛等第三方業者合作。

 

碳移除

 

過去幾個月來,企業和投資人總計承諾投入約20億美元,支持發展把二氧化碳從大氣移除以協助對抗氣候暖化的技術。有了這批資金挹注,新興的「碳移除」產業財力支援大增,成為另一個創新溫床。

 

華爾街日報分析PitchBook的數據後發現,碳移除新創公司吸引創投資金的速度,稱冠氣候相關產業。近月來科技巨人GoogleFacebook、顧問公司麥肯錫和BCG、金融機構瑞銀集團和瑞士再保,以及列支敦斯登王室家族,已慷慨允諾投資碳移除技術。

 

這些金主承諾將預先付款給成功的碳移除公司,和獎勵研發瘧疾疫苗、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等基建工程的做法如出一轍。

 

碳移除技術有許多類型,常見策略是直接空氣捕捉;碳捕捉則是從工廠煙囪和其他溫室氣體密集來源捕捉碳,是過程不同但相關的技術。碳移除在科技層面上挑戰更大,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較為擴散。

 

企業為達到「碳中和」目標,願意付費給碳移除公司,許多公司認為碳移除比購買碳權更直接、有效。

 

今年4月,Google母公司Alphabet、臉書母公司Meta Platforms、麥肯錫、支付處理商Stripe以及加拿大電子商務公司Shopify宣布加入一項Frontier合資計畫,承諾在2030年底前支付將近10億美元進行碳移除。瑞銀、BCG等公司也成立類似團體,預計投資數億美元。微軟和Salesforce承諾的類似投資合計3億美元。

 

這使企業界近幾周來承諾投入金額達到15億美元左右,比之前已允諾的大約5,000萬美元暴增。

 

現有的碳移除公司也吸引大筆投資。例如已在冰島營運碳移除設施的瑞士商Climeworks,最近募得6.5億美元資金,比整個碳移除產業之前募資總和還要多。

 

錢潮滾滾而來,激勵新創公司競相開發新的碳移除方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暖化,加速減碳技術發展。

 

第二、碳移除並不容易。

 

第三、台灣已定下「2050淨零碳排路徑」。

 

第四、長期碳移除和碳補捉有很大的前景。

 

醫護危機

 

在新冠疫情爆發前,全球醫護產業已遭遇人力短缺困境,新冠疫情的爆發更加劇挑戰,醫護人員除了染疫風險,還得面對過勞與心理健康挑戰、以及低薪等工作條件惡化的問題,一場全球醫護危機正在醞釀中。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世界衛生組織(WHO)在2020年估計,全球護理人員短缺590萬人,將近全球勞動人口的25%;人力缺口最大的地區包括非洲、拉丁美洲、東南亞和地中海東部地區的中低收入國家。

 

新冠疫情已使情勢更加惡化。WHO表示,20201月至20215月間,多達18萬名醫護人員因新冠肺炎病逝,其他許多人須在接連而來的疫情導致新冠患者塞滿病房之際,設法因應作業混亂、染疫恐懼、患者死亡等問題,為過勞和心理健康挑戰所苦。

 

許多富裕國家的公衛當局警告,技術嫻熟的護理人員離職,及前線醫療人員請病假的人數居高不下,正對負擔已經過重的醫護服務,造成龐大壓力,甚至導致近年增加醫護人力所做的努力化為烏有。

 

國際護理協會(ICN)執行長卡登表示,新冠疫情來襲時,醫護人員獲讚揚為「英雄」,但政府的作為卻始終不足以解決護理師面臨的低薪、工作環境差、訓練不足等問題。同時,歐美人口老化也正提高醫護需求,但是部分西方國家的訓練機會不足,以及全球公衛預算有限,已增添招募醫護人力的難度。

 

卡登說,全球醫護人力短缺的規模,是全球公衛最大的威脅之一,他預估多達300萬名護理師可能會因新冠疫情而比原先規劃還要更早離職。

 

由於資料蒐集不全,目前還無法完全理解新冠疫情對護理人力影響的全貌,但一些調查和統計數據已凸顯醫療院所要留住員工所面臨的挑戰。

 

英國護理與助產士協會5月揭露,在3月底止的過去一年內,退出官方登記名單的護理師和助產士人數增加13%,至逾2.7萬人,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離職的原因包括新冠疫情、壓力以及工作文化不佳。

 

麥肯錫公司去年8月的調查也顯示,美國約15%護理師在疫情爆發的第一年(2020年)辭職,高於2019年的約11%,並有20%護理師表示可能會在隔年離職。

 

富國的挖角行動,更加劇了奈及利亞和迦納等低收入國家的護理人員短缺問題,非洲的醫護人口比更一度下探到每千人0.1個護理人員。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公衛危機加大。

 

第二、未來有崩潰的風險。

 

第三、台灣醫療體系負荷過重。

 

第四、需要重新設計商業模式。

 

律師事務所

 

大型律師事務所的經營日益多角化,除了聘請法律專家,也正招聘行為心理學家、外交事務學者、警察、情報調查人員、數據科學家,共同為客戶解決問題。

 

華爾街日報報導,大型律師事務所正致力滿足客戶愈來愈多、愈來愈繁雜的需求。大成全球律師事務所(Dentons)執行長波特尼說:「愈來愈多客戶上門時,並不在意由誰來解決問題。他們尋找的解決辦法,經常超出傳統法律服務範圍。」

 

舉例而言,大成全球會聘僱記者、執法人員及情報人員為客戶製作風險評估報告,並成立多角化服務諮詢事務所大成全球諮詢(Dentons Global Advisors),為客戶提供地緣政治風險評估、危機處理和其他傳統律師事務所並未觸及的服務。

 

大成也進一步投資科技新創公司,例如Libryo;這家公司開發的軟體能夠幫助客戶營運遵循全球各地的法律規範,並且能主動蒐集情報,尋找可能出現的法規風險。

 

另一家歷史悠久的瑞格律師事務所(RopesGray)則成立附屬子公司R&G Insights Lab,聘請行為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設計課程,幫助各大公司員工養成符合法規的工作習慣。

 

瑞格律師事務所負責創設R&G Insights Lab的律師柯斯格利亞說,該公司聘請專業記者,幫助他們改善傳達訊息時的敘事能力。

 

另一家大型跨國律師事務所歐華(DLA Piper)則自行培養大數據分析人才,利用人工智慧分析訴訟資料庫,預測特定的訴訟結果。為了成立這個部門,歐華的律師甚至還重回學校深造,攻讀數據分析專業課程。

 

目前,歐華律師事務所利用這項分析工具預測集體訴訟案件,例如石綿汙染問題。這類訴訟牽涉許多當事人與機關,透過橫向分析類似的案件,可以預測潛在的法規風險。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律師也進行「跨界」。

 

第二、協助客戶解決問題。

 

第三、未來問題越來越復雜。

 

第四、律師和管理顧問類似。

 

通膨

 

根據美國銀行最新基金訪調顯示,由於通膨疑慮持續升高,投資人增持現金進行避險,最近一周現金總共呈現540億美元的淨流入,吸金量創六周新高。此外,全球股市從5月低點反彈,但投資人加速錢進美股,同時撤離歐股。

 

美銀引述EPFR的資料指出,在截至68日止的當周,現金成為投資人的最愛,單周吸金540億美元,創下六周以來最大的淨流入。

 

此外,股票單周亦吸金120億美元,以ETF淨流入的動能最強,債券則轉為資金淨流出。

 

在通膨飆升與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轉鷹的利空夾擊下,全球股市2022年來表現低迷,美股標普500指數5月份一度瀕臨熊市,之後雖已反彈,但較1月歷史高點仍大跌逾16%,本周周線可能再度收黑,將是近十周來第九度下跌。

 

美銀首席投資策略師哈奈特(Michael Hartnett)在研究報告中表示,「美國經濟已經陷入技術性衰退,大家只是還未發現而已。簡言之,通膨震撼還沒結束,利率震撼則剛開始,成長震撼則即將來襲。」

 

不過,資金仍持續湧入美股,美股基金單周總共狂吸132億美元,為連續第五周淨流入。

 

熱錢一窩蜂流進大型股,美股大型股單周呈145億美元的資金淨流入,小型股、價值型與成長型類股則都呈資金淨流出。類股而論,原物料與醫療保健類股吸金力最強,金融、通訊服務與科技類股則都呈現資金淨流出。

 

由於俄烏戰爭打不停,投資人持續撤離歐股,歐股基金單周又失血21億美元,已是連續第十七周呈現淨流出。

 

此外,新興市場與日股基金上周也都遭投資人淨贖回。

 

美銀分析師並指出,其追蹤股市趨勢的「多頭與空頭」指標,已進一步跌入「極度空頭」的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通膨加速。

 

第二、股市開始崩跌。

 

第三、歐洲股市信心脆弱。

 

第四、美股仍然有人逢低承接。

 

快時尚

 

歐盟執委會最近對「快時尚」宣戰,草擬了一套服裝織品的新規則,意在提高服裝的耐穿度、可回收度等,以減緩氣候變遷、推動環保永續,這也將迫使歐洲服飾的亞洲供應商跟進配合,否則將拿不到歐洲的訂單。

 

日經新聞報導,歐盟執委會517日向歐洲議會提出「歐盟永續與循環織品策略」法案,對在歐盟境內銷售的服飾定出規格細節,將要求成衣業者改革服裝設計,讓服裝更耐穿,還要標示布料含有多少回收再利用材質,新規最快2024年上路。

 

歐盟的新策略明顯瞄準三大主要變革方向,首先是訂定耐用與回收材質標準,其次為要求衣物須清楚標示規定的資訊,第三是業者須報告滯銷品的處置方式。

 

這套新規明顯針對「快時尚」而來,快時尚業界採用低價人造纖維,快速量產新品,不少衣服下一次水就變形。消費者買來沒穿幾次就棄置,隨即再買新貨。衣服製造過程已產生大量碳足跡,成堆的舊衣又是另一環境災難。

 

麥肯錫(McKinsey)的資料顯示,20002014年全球服裝生產量倍增,人們購買的衣服平均增加60%,但持有衣服的時間減半。

 

過去20年來,成衣公司生產的衣服價格下滑,主要是改用成本比棉花低、基於化石燃料的人造纖維,由人力低廉的亞洲工廠代工製造。亞洲因而也成為紡織品最大輸出來源。

 

日本優衣庫(Uniqlo)、瑞典H&M等快時尚業者都說,為因應歐盟醞釀的新規,已與從中國大陸到印度半島的亞洲代工業者商討準備事宜。

 

但也有大陸代工廠憂心,自己向來就是做低價、快速的產品,不知能不能成功轉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快時尚不符合環保趨勢。

 

第二、快時尚商業模式必須改變。

 

第三、另外一個問題是供應鏈斷鏈。

 

第四、亞洲代工業者必須轉型。

 

外資投行

 

大陸2021年大力提倡「共同富裕」,最新傳出將落實目標轉到外資投行上。知情人士表示,大陸監管部門要求高盛、瑞信、瑞銀等投行詳細匯報高層的薪酬待遇,並提醒這些投行「不要對高層過於大方」,因為不符合「共同富裕」。

 

外媒引述知情人士報導,大陸證監會等近期在上海和北京召開的會議上,還提醒外資大行減少部分現金薪酬,並將獎金分紅遞延至三年以上。參會人員包括瑞信證券董事長胡知鷙和高盛中國區聯席主管范翔(Sean Fan),監管高層提醒薪酬待遇要與「共同富裕」的號召一致,特別是高層的薪酬。

 

知情人士分析,監管談話涉及外資銀行的人事決定非常不尋常,甚至是前所未有。這一跡象顯示外資在大陸的機構與本地券商將被同等對待,後者這兩年來被監管部門要求要削減薪資和開支。

 

報導指出,一家大陸券商的董事總經理頭一年可拿到約人民幣400萬元的薪酬。Morgan McKinley金融服務招聘主管Eric Zhu表示,華爾街大行的報價比上述待遇高出1020%。但在來自監管層面的薪資壓力下,這種差距現在可能會逐漸縮小,從而更難吸引到頂尖人才。

 

在此情況下,瑞信、摩根大通和瑞銀在內的幾家大型銀行最近對高層進行人事調整。知情人士稱,去年在大陸招聘約200名員工的瑞信,最新再度推遲本土銀行推出時間,可能還會裁員數十人。其他銀行也可能採取類似行動。

 

而外資投行在大陸面臨的困難恐怕不只被約束如何發放薪酬。高盛、摩根士丹利和瑞銀等八位高級銀行家指出一系列問題,包括牌照、招聘、數據安全、收益等。

 

收益方面,除了受清零措施衝擊,在大陸收緊境外上市規定的大背景下,全球銀行最賺錢的中國業務:「幫助中資公司在赴境外上市」2022年以來減少94%。離岸債券發行量下降39%。此外,在大陸,外資銀行在與本土銀行業巨頭競爭方面也進展甚微。

 

針對牌照,中美緊張關係讓情況雪上加霜。一位在大陸的外資高管透露,大陸監管機構曾暗示,大陸與西方國家和美國的關係跌入恢復正常外交關係四十多年以來最緊張時期,再加上疫情形勢,造成牌照發放和其他必要的書面文件進展緩慢。

 

知情人士舉例,高盛5月底時終於有幾張境內牌照獲批,但距離202110月全資控股合資公司已過去約八個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開始修理外資投行。

 

第二、但外資投行收入開始下滑。

 

第三、中企不再去美國上市。

 

第四、找外資投行高層開刀非常奇怪。

 

螞蟻

 

阿里巴巴旗下的螞蟻集團再次傳出重啟IPO消息。雖經中證監及螞蟻集團否認,不過路透引述消息稱,大陸官方完成對螞蟻集團審查,預計螞蟻集團有機會最快於七月在香港及上海重新遞交上市申請。

 

隨著大陸當局逐步放鬆對網路科技巨頭的監管措施後,螞蟻科技集團將要重啟首次公開發行(IPO)程序的風聲就一直沒有停過。九日晚間螞蟻科技集團發布公告否認啟動IPO計畫,中國證監會隨後也發布公告指「沒有進行這方面的評估和研究工作」。

 

在官方與螞蟻集團相繼否認後,路透再發布相關報導,引述二名知情人士透露,大陸官方已初步批准螞蟻集團重啟IPO,並形容「是到目前為止,最明確放寬科技領域監管的訊號」。報導稱,螞蟻計畫最快下個月在上海和香港提交初步招股說明書。

 

報導並分析,隨著螞蟻集團的IPO程序推進,可能也象徵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在「一定程度上復甦」。自從二○二○年底,螞蟻的IPO被喊停後,馬雲一直保持低調,很少在公眾面前露面。

 

此外,據「香港經濟日報」報導,券商大和資本認為,螞蟻集團整改已近尾聲,但距離完全合規前還剩下消費金融的資本基礎及金融控股公司的牌照等兩步驟。

 

大和指出,大陸官方早前表態支持平台經濟規範健康發展,中國人民銀行五月也表示要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將網路平台企業金融業務全部納入監管,中銀保監亦指完成平台經濟專項整改。

 

另一方面,從螞蟻集團的動作來看,大和認為,螞蟻集團的消費金融業務自二○二○年末開始進行品牌隔離,「花唄」和「借唄」以自有資金進行貸款,外部銀行(聯營)貸款品牌化明顯。在金融控股公司牌照方面,人行正在研擬一些針對平台公司的細節,相信很快能看到具體進度。

 

螞蟻集團於二○二○年啟動上市程序,但因其金融服務被官方認為有未完善之處,因此遭監管機構勒令整改,並於二○二○年十一月暫停上市流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螞蟻是大陸互聯網股票崩盤的開始。

 

第二、螞蟻的估值可能只剩一半不到。

 

第三、大陸進行金融整改。

 

第四、最主要的目的,是控制大數據的流向。

 

IC設計

 

大陸半導體能量再擴大。研調機構集邦科技昨(9)日公布今年首季全球前十大IC設計業者營收排行,大陸IC設計龍頭韋爾半導體(Will Semiconductor)首度進榜,名列第九,意味紅潮在IC設計業的勢力逐步進逼台廠。台灣則有聯發科(2454)、聯詠、瑞昱等三家入列。

 

韋爾總部位於上海,近年透過併購快速擴大營運規模,以2019年收購台積電大客戶、當時全球第三大CMOS影像感測器(CIS)供應商豪威(OmniVision)最知名。集邦統計,韋爾半導體設計及銷售收入約占總營收85.1%,主要產品為CMOS影像感測器、顯示驅動晶片、類比晶片等,首季營收7.4億美元,排名第九。

 

大陸傾官方之力扶植半導體產業,近年逐步獲得成效,晶圓代工領域已有中芯國際、華虹等躋身全球前十強,封測更有長電科技 、通富微電、天水華天等名列前十大。

 

在整個半導體產業鏈中,陸廠先前獨缺在IC設計業取得前十大地位,如今韋爾首度入列前十大IC設計廠,意味紅色供應鏈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當中,從最上游IC設計到下游封測都已取得一定地位,也打破過往全球前十大IC設計廠多是美國、台灣廠商為主的狀況。不過,就產業細目來看,台灣藉由台積電、日月光,分別在晶圓代工、封測穩居龍頭地位。

 

集邦科技統計,今年首季全球前十大IC設計業者營收共計394.3億美元,年增44%,高通、輝達與博通蟬聯前三名。超微因併購賽靈思,超車聯發科、躍居第四。

 

集邦表示,高通首季營收95.5億美元,年增52%,穩居全球第一。輝達受益GPU在資料中心的擴大應用,營收占比超越遊戲應用,總營收79億美元,年成長53%

 

博通在半導體解決方案的收入頗豐,包括網路晶片、寬頻通訊晶片、儲存與橋接晶片業務保持穩定銷售表現,首季營收達61.1億美元,年成長26%

 

超微在賽靈思加入後,營收達58.9億美元,年增71%。即使不計賽靈思營收,因企業端、嵌入式暨半客製化部門銷售勁揚,超微本身營收也是創歷史新高的53.3億美元。

 

台廠方面,以聯發科排名第五,表現最佳,聯詠、瑞昱也進榜。聯發科天璣系列處理器出貨放量,加上產品組合優化有成,首季營收達50.1億美元,年成長32%。聯詠首季營收為12.8億美元,年增38%,排名第七。瑞昱首季營收10.4億美元,年成長27%,維持第八名。

 

其他排名方面,邁威爾(Marvell)居第六,首季營收14.1億美元,年增72%,增幅為前十大廠之最。思睿邏輯總部位於美國德州,有音訊、混合訊號兩大產品線,今年首季營收達4.9億美元,年成長達67%,位居第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打造半導體生態系。

 

第二、從下游到上游。

 

第三、跨入IC設計是一大突破。

 

第四、台灣業者短多長空。

 

A股下市

 

大陸A股「史上最嚴」退市新規實施第二年,企業摘牌下市逐漸成為常態。據中新財經統計,今年5月以來,已有37A股公司收到股票終止上市決定,業內人士稱,頻率密集主要與公司年度財報出不來有關,但以後每年「有30家到50家公司退市是很正常的」,市場優勝劣汰格局將逐漸形成。

 

中新財經報導稱,雖然年報披露期是上市公司退市高峰期,但近期如此密集的退市,實屬罕見。除了37A股上市公司收到股票終止上市決定外,同期間內,還有25家公司發布股票可能被終止上市的風險提示。

 

同時,走向退市的公司不乏曾在中國大陸家喻戶曉的品牌,例如創立於1985年的廈華電子,在上交所掛牌27年,曾是大陸最大彩色電視出口企業之一,但近年陸續被TCL、創維、長虹、海爾家電等超越。此外,還有曾經的乳業巨頭科迪、影視公司當代東方、電池巨頭猛獅科技、人造鑽石大王豫金剛石、34年老牌房企綠景控股等。

 

這些公司被退市的原因,據21世紀經濟報導,大多為財務問題而退市,譬如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淨利潤為負值、且營業收入低於人民幣1億元,以及最近一個會計年度經審計的期末淨資產為負值等。其他少部分為轉板上市、合併、股價面額跌破人民幣1元或財務造假。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直言,今年觸及退市的公司增多,主要是因為嚴格執行的退市新規得以奏效;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也說,在嚴格的退市制度執行之下,應退盡退已成為必然,也有利於市場優勝劣汰。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說,A股市場目前的上市公司數量已逼近5,000家,所以也應該有進有退,實現良性循環。「以後每年有300500家公司IPO30家到50家公司退市是很正常的。」

 

20201231日,大陸發布實施號稱「史上最嚴」的退市新規,以清退業績較差的公司和空殼公司。接著,滬深兩市202111月發出各個指南打擊空殼公司,今年4月底,大陸證監會發布《關於完善上市公司退市後監管工作的指導意見》,進一步加強退市公司監管。

 

我們的看法:

 

第一、A股上市改成「注冊制」。

 

第二、上市變得比較容易。

 

第三、但強迫下市也更普遍。

 

第四、資本市場正常的流動是健康的。

 

騰訊印度

 

騰訊持續擴大在印度電商領域的布局。綜合外媒報導,騰訊已成功透過其歐洲子公司,購買印度電商公司Flipkart價值2.64億美元(約新台幣77億元)的股份,這是自2017年起,騰訊至少第四度加碼Flipkart

 

Flipkart成立於2007年,以銷售圖書起家,註冊於新加坡、總部設於印度班加羅爾,主要在印度經營電商業務,如今除致力將平台商品類別與亞馬遜對標外,也生產自己的「DigiFlip」筆記型電腦、USB和發展旅遊業務等。

 

IT之家報導,20174月,騰訊就曾聯合eBay和微軟,對Flipkart投資了14億美元。

 

接著,2018年,沃爾瑪以160億美元收購了Flipkart77%的股份,並計畫讓Flipkart於四年內上市後,20207月,Flipkart再度獲得由沃爾瑪領投,規模12億美元的新一輪融資。

 

當時,騰訊也向Flipkart註冊於新加坡的母公司Flipkart Pte注資6,280萬美元,以持有Flipkart Pte4%5.3%的股份。

 

接著,Flipkart再度於20217月,獲得由沃爾瑪、新加坡GIC、加拿大養老金計劃投資委員會、軟銀等領投的36億美元融資,而卡塔爾投資局、騰訊、老虎基金等也參與投資,使得公司當時的估值達到了376億美元。

 

不過,據外媒引述知情人士透露,Flipkart可能將赴美上市計畫,再延遲至2023年,並將估值調高至600億至70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騰訊過去一年被政府修理。

 

第二、主要關鍵在於遊戲產業。

 

第三、大陸平台業者紛紛走向海外發展。

 

第四、但中印關係彼此並不佳,是潛在風險。

 

加密幣

 

加密幣行情在13日全面重挫,比特幣甚至跌破2.4萬美元關卡,是202012月以來最低水平。市場震盪迫使加密幣借貸公司Celsius Network暫停所有交易,產業前景遭受質疑。

 

加密幣價格追蹤網站CoinDesk顯示,13日盤中比特幣最低下跌至23,502美元,創下202012月以來最低價。以太幣也在盤中下跌至1,171.41美元,是去年3月以來最低價。

 

由於全球通膨持續升溫且聯準會將再度升息,加密幣行情自上周末以來一路暴跌,迫使Celsius暫停交易。

 

Celsius稍早發布公告向客戶表示,Celsius線上平台已暫停加密幣提領及匯款交易,目的在穩定流量及平台運作,以便公司採取適當手段保存並保護用戶資產。

 

Celsius表示:「我們今日採取這項措施是為了讓Celsius日後更有能力執行義務讓用戶提領加密幣。」暫停交易期間,用戶存放在平台上的加密幣仍可以繼續計息。Celsius官網顯示,加密幣存款年息18.6%。

 

2017年在美國紐澤西州創立的Celsius是加密幣借貸公司,與Nexo等一票新創企業一樣提供高利率加密幣存款服務,再將用戶存放在平台上的加密幣借給投資機構賺取更高利息。

 

去年這類區塊鏈新興產業隨著加密幣行情飆漲而快速崛起,但美國證交會(SEC)及地方主管機關認為Celsius利用存戶的加密幣來進行自營交易,卻未比照券商向政府登記,讓投資人承擔龐大風險。

 

去年10Celsius獲得WestCap及加拿大第二大退休基金CDPQ等金主投資4億美元,當時公司預估市值約在30億美元,但好景不常。

 

Celsius執行長曼辛斯基(Alex Mashinsky)去年10月曾公開表示Celsius旗下資產總額超過250億美元,但今年517日資產總額腰斬只剩118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加密幣更大的風險來臨。

 

第二、Celsius是平台。

 

第三、平台業者出現流動性危機。

 

第四、有可能導致全面性崩盤。

 

印尼電動車

 

規模位居世界前茅的印尼機車市場,正在走向電動化,包括叫車巨擘、主權財富基金,甚至是煤礦公司都想要在這塊龐大的新市場分一杯羹,台灣鴻海集團與Gogoro也陸續加入戰局。

 

日經新聞報導,印尼的國內製造商正搶搭這股政府推廣電動機車的熱潮,政府的目標是在2030年前實現1,300萬輛上路,遠高於去年的約1.2萬輛。

 

政府還計劃到2030年建造32,000座公共充電站,並為電動車主推出電費和稅收優惠等激勵措施。至去年年底,印尼的公共充電站還不到200座,在基礎設施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此外,電池價格上漲也是一項新挑戰,但這些不利因素並未嚇跑有意投入此市場的企業

 

為多角化經營,煤礦商Indika Energy成為最新一家進軍電動機車市場的印尼企業。該公司在4月宣布成立電動機車製造公司Ilectra Motor,並在5月底宣布將和印尼創投公司Alpha JWC與香港維港投資共同投資Ilectra 1,500萬美元。

 

1月上旬,Indika已和台灣科技巨擘鴻海集團、電動機車製造商Gogoro及國營的印尼電池公司簽訂一項初步協議,要在印尼的電動車生態系「尋求大範圍的投資合作」。這些企業表示,這項合作可能包括電池的製造與回收、電池交換站,以及電動機車、汽車與巴士製造。

 

印尼數位服務提供商M Cash和當地物流新創公司SiCepat 的合資公司Volta Indonesia Semesta表示,今年目標生產60,000輛電動機車,遠高於去年總銷量506輛。

 

Volta表示,已接獲SiCepat至少10,000輛機車的訂單;SiCepat的股東包括新加坡主權基金GIC

 

為解決印尼缺乏公共充電站問題,SiCepatM Cash正合作開發電池交換站網路。過去一年來,一些其他當地電動機車製造商也宣布過類似計畫,因為雖然充電可能需要花費數個小時,但換新電池只需要花費幾分鐘。

 

除此之外,印尼國營電動機車製造商Wika Industri Manufaktur也正和台灣Gogoro、印尼叫車獨角獸公司Gojek,以及國營石油巨擘Pertamina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尼市場適合發展電動車。

 

第二、掌握關鍵性原料。

 

第三、特斯拉可能到印尼設廠。

 

第四、二輪電動車短期有更大的市場。

 

財管

 

金管會推動財管2.0,讓各銀行搶進富豪財管生意,也依規要求各銀行須強化內控、風控及行為管理規範機制。據了解,金管會要求銀行公會研訂「銀行高資產客戶財管業務實務參考守則」,公會已擬定了「銀行新財管七誡」,供七家開辦行辦理富豪財管生意時的遵循方向。

 

目前包括中信銀、兆豐銀、上海商銀、國泰世華銀、第一銀、合庫銀、UBS等七家銀行,都已開辦高資產客戶財管業務;據了解,北富銀、玉山銀、華南銀及台銀四家銀行也正積極爭取開辦。

 

銀行公會參考星港做法,訂定一份「銀行高產客戶財管業務實務參考文件」,主要有七大項:一、從業人員操守道德、專業精神、防範利益衝突,二、法遵建議,三、客戶關係管理,四、洗錢和資恐的風險控制(含稅務犯罪),五、詐欺風險控制,六、數位金融的內控、安全控管及防弊措施,七、行外收件服務。

 

金管會官員說,高資產客戶財富管理、多依客戶需要、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相較一般理財戶,銀行與高資產客戶間關係更加密切,加上承作交易所涉金額、商品與服務的複雜度更高。

 

為了審慎監理銀行辦理新財管方案,因此要求銀行公會參考星港做法,訂定「實務參考守則」,讓各銀行有所依循。

 

金管會強調,該實務參考文件並非強制性的自律規範,各銀行可依其經營態樣、業務性質和規模,並考量客戶身分類別、客群性質、商品與服務研發能力等狀況,自行選擇採取適用的實務作業,各銀行仍可自行制定細部項目。

 

依公會研訂「銀行新財管七誡」,一是從業人員部分,主要關注六大面向,確立從業人員行為風險管理框架、防止利益衝突機制、建立內部管理程序、監控、內外部申訴管道及定期回饋機制。

 

二是法遵建議,主要是針對富豪大戶客戶資格審查、新商品上架前審查、商品銷售等相關面向;三是客戶關係管理,主要包括KYCKYP,行銷控制、商品說明和揭露,客訴處理、公平待客及資料保密等。

 

四是洗錢及資恐的風控,涵蓋客戶盡職調查、稅務洗錢等,五是詐欺風控,關注富豪大戶的詐欺風險型態辨識、事前預防機制和風險抵減措施實踐等。

 

六是數位金融風控,關注數位金融人頭戶、帳戶交易異常等,七是行外收件,對外出收件建立相關監控機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資產管理市場回流。

 

第二、香港失去財富管理中心地位。

 

第三、資金從香港移轉到新加坡。

 

第四、台灣本地也有財富管理發展的潛力。

 

仁寶/蘋果

 

蘋果錢太難賺,仁寶向蘋果說「不」!據了解,為了脫離「毛(利率)三到四」的現況、提高獲利能力,仁寶已經決議不再承接成長性與利潤均有限的Apple WatchiPad代工訂單,服務蘋果的團隊已解散、人員轉移至其他產品線或事業部,仁寶退出後的訂單將由立訊、比亞迪、鴻海接手。

 

針對相關市場訊息,仁寶表示,不針對特定客戶評論。

 

那些年 一起被酸到的蘋果鏈

仁寶「績」增六成 寫最強5

業內指出,愈是熱賣的蘋果產品,實際上代工訂單的季節性愈強,在實務上,一年四季最多只有一個季度能大賺、一個季度打平或小賺,剩下兩個季度都不賺錢。

 

以往蘋果代工訂單有高成長性、競爭對手不多,代工廠往往願意承擔這樣的風險,以分享客戶高成長的果實,可是蘋果訂單毛利率今非昔比,產品也多進入成熟期、成長空間有限,中國業者又在蘋果授意與刻意扶植下,不斷搶進供應鏈,持續稀釋已經不算多的獲利。

 

仁寶毛利率「毛三到四」已經超過十年,對比廣達毛利率提升至56%來說,仁寶獲利能力確實還有進步的空間,而仁寶總經理翁宗斌年初也宣示,今年的要務就是提升毛利率。

 

據了解,仁寶為了提振獲利能力,已決定「登出」iPadApple Watch代工訂單,仁寶內部服務蘋果代工訂單的團隊近來正陸續解散,相關人員轉任至仁寶其他事業部門或產品線,而仁寶原有訂單,將由其他代工廠如比亞迪、立訊、鴻海等分食。

 

仁寶已經不是第一家主動退出蘋果代工訂單的台灣組裝廠,事實上,早在2019年,當時Apple Watch最大代工廠廣達,就因為承接Apple Watch代工訂單以來賺少賠多,加以勞力過於密集但技術層次不夠高,而選擇主動退出,遺留下來的訂單由立訊、仁寶、鴻海分食,當時的仁寶誇下海口表示不會重蹈廣達承接Apple Watch代工訂單不賺錢的覆轍。

 

然而三年不到,仁寶也因為蘋果代工訂單賺太少,不僅退出Apple Watch代工,連早在2015年就打入的iPad代工訂單,也決定撤守。

 

對於主動退出蘋果iPadApple Watch代工,仁寶表示不對特定客戶予以評論,仁寶今年會持續專注於獲利的提升,也會持續擴增多元化產品線。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代工利潤低。

 

第二、台商應脫離代工模式。

 

第三、台商逐漸走向B2B品牌。

 

第四、整體解決方案提供是台商未來。

 

台微體

 

台灣微脂體公司昨(13)日宣布,該公司開發的長效緩釋配方關節炎止痛藥物TLC599,與國際製藥大廠Endo International plc簽訂商業化授權合約,總授權金高達6.7億美元(約新台幣200億元),創台灣生技業新紀錄。

 

台微體成立於1997年,創辦人暨董事長是洪基隆,總部位在台北南港軟體園區,該公司去年10月剛從櫃買市場下市,目前除創業大股東及經營團隊之外,最大外部股東為股市聞人林滄海,截至去年8月林滄海及其親屬持有台微體股權逾18.4%

 

台微體表示,Endo International Plc是一家營業額高達近30億美元的國際知名專業製藥公司,台微體去年7月首度與Endo合作,雙方當時即簽署另一項學名藥合作協議。

 

這次兩公司再度宣布合作,是看好台微體TLC599更大的市場潛力。

 

根據台微體與Endo旗下子公司Endo Ventures Limited簽訂之合約條款,台微體將主要負責產品開發,Endo則負責美國地區取得產品的法規許可及商業化運作。

 

根據合約,台微體將先獲得3,000萬美元的簽約金。台微體的TLC599目前已完成三期臨床收案,預計今年第3季解盲,未來一旦獲得主管機關核可,Endo將獨家於美國製造、行銷、銷售和分銷該產品,台微體將可繼續獲得1.4億美元的開發里程碑金、5億美元的銷售里程碑金以及雙位數比例的銷售權利金。

 

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表示,很興奮能再度與Endo合作。Endo於骨科領域嫺熟的經驗及能力與台微體於新藥開發的專業及知識相得益彰,相信我們能攜手創造出更多使生活更美好的治療方式,以滿足這群龐大患者的醫療需求。

 

Endo總裁及首席執行長Blaise Coleman表示,很榮幸再次跟台微體合作,並增添TLC599生力軍至我們的產品組合。我們看到 TLC599巨大的市場潛力,期待在2025年推出這款極具特色和市場區隔的品牌產品。

 

Endo執行副總裁暨全球商業營運總裁Patrick Barry表示,公司致力於提供衛生醫療單位和患者具差異化的非手術治療方案,而TLC599完全符合這個承諾,完美的搭配Endo現有已上市或開發中的骨科產品組合,更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商業效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微體兩年前在台灣下市。

 

第二、非常正確的抉擇。

 

第三、未來不會再選擇在台灣上市。

 

第四、台灣生技股成功取得專利授權案例漸多。

 

美光

 

美光新任台灣區董事長盧東暉昨(10)日宣布,持續加碼投資台灣,大力培育本土人才,未來兩到三年內,預計增加2,000名員工;在美光的技術推進藍圖上,今年下半年將導入極紫光(EUV)設備增加產能,並在台灣設置「研發走廊」,明年1 beta製程量產,20241 gamma製程量產。

 

盧東暉是「台灣女婿」,2月加入美光,在昨日的媒體見面會中,提出台灣美光未來三大的努力目標,包括加速先進製程量產、強化供應鏈以及培育人才。

 

盧東暉指出,美光全球有4萬多名員工,台灣是美光DRAM主要生產基地,美光是在台投資最大的外商,深耕20多年,在台灣有1萬多名員工,並將持續擴張,未來兩到三年將再增加2,000名新進員工。

 

雖然短期記憶體市場正在修正,盧東暉認為,產業本就沒有一路榮景,但5G、物聯網等需求加速,加上車用、工業和數據中心快速成長,需要更多的數據處理和存儲空間,驅動記憶體產業長期正向發展,美光也擁有紮實的技術實力,積極在高成長市場發展。

 

盧東暉強調,在技術上,美光1 alpha製程技術領先DRAM業界,下一代的1 beta製程技術也將持續居領先地位,今年底在日本量產後,2023年就將1 beta製程技術轉移至台灣生產,目前處於良率爬升階段。

 

台灣美光台中A3廠將於今年下半年導入極紫光(EUV)設備,並設置研發走廊,安排一組研發團隊,力求更先進的1 gamma製程技術能早日量產;NAND產品上,則希望今年年底前量產232層的3D NAND

 

美光積極推進先進技術的同時,也擴大在台灣招募與培育人才。盧東暉說,台灣美光去年9月起就支付員工家中7歲以下孩子每月5,000元補貼,祭出員工認購股票補貼計畫,至少有15%的折扣,希望能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光是在台投資最大外商。

 

第二、美光以硬體製造為主,和台灣關連比谷歌更高。

 

第三、美光先前將上海研發人員調往美國。

 

第四、台灣長期面臨人才危機。

 

蝦皮

 

媒體報導,蝦皮母公司冬海集團(Sea)準備在電商、餐飲外送等領域進行該公司首次大規模裁員,加入其他科技公司今年縮減人力的行列,以因應預期會有一場前所未見的市場和經濟震盪。

 

根據彭博、日經等媒體報導,冬海集團的電商部門蝦皮將在印尼、泰國、越南等多個東南亞國家進行裁員。據傳蝦皮已寄發電子郵件給受這波裁員影響的員工。蝦皮旗下支付事業ShopeePay和餐飲外送事業ShopeeFood,也將面臨人力裁減。據報導,13日還舉行了一次大會以解決蝦皮員工的裁員問題。

 

根據新加坡海峽時報看至的一份蝦皮內部備忘錄,這波裁員也將擴及墨西哥、阿根廷、智利團隊,以及支援西班牙市場的跨境團隊。

 

隨著冬海的主要業務成長動能從疫情時期的高點下滑,該公司削減成本的壓力與日俱增。儘管手遊業務仍韌性十足,但該公司的市值已從去年10月的高峰蒸發約1,600億美元,因為投資人開始審視該公司更長期的發展軌跡。

 

蝦皮執行長馮陟旻表示:「鑒於廣泛的經濟不確定性增加,我們認為,審慎的做法是進行某些困難但卻重要的調整,以提高我們的效率和集中我們的資源。」他強調,裁員是為確保公司的業務維持在「可能的最佳狀態」,未來才能持續擴大規模。

 

儘管冬海集團事業的整體獲利能力已顯露改善跡象,但大部分營收持續來自遊戲事業Garena,且蝦皮持續遭遇多股總體經濟逆風,包含通膨和利率上揚 ,使蝦皮先前將電商營收的全年展望,從先前的89億美元至91億美元,下修至85億美元至91億美元。

 

另外,蝦皮的海外擴張計畫也遭遇挫折。蝦皮已在網站宣布,17日前將退出西班牙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蝦皮市值降了80%

 

第二、但仍然有400億美元左右,相當驚人。

 

第三、蝦皮將發展方向轉往拉丁美洲。

 

第四、但蝦皮純燒錢商業模式不能持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