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23日 星期二

FinTech中概股,比亞迪,富比世,零工經濟,亞馬遜 iRobot,羅賓漢,出版社併購,晶片大聯盟,阿里,旅行社,三星無人工廠,大基金,陸爛尾樓,世界500強,面板,英業達,義聯

 

理事長的話:FinTech中概股,比亞迪,富比世,零工經濟,亞馬遜 iRobot,羅賓漢,出版社併購,晶片大聯盟,阿里,旅行社,三星無人工廠,大基金,陸爛尾樓,世界500,面板,英業達,義聯

FinTech中概股

一家來自香港的金融科技公司過去兩周在紐交所一度狂飆300倍而爆紅,其市值最高時達到4,700億美元,遠超中國大陸網路龍頭阿里巴巴和騰訊。這家公司叫尚乘數科,其背後的控制人傳為香港富豪李嘉誠,而雷軍的小米也與該公司關係密切。

 

尚乘數科於美東時間715日登陸美股,發行價7.8美元,募集約1.25億美元,上市僅13個交易日,在82日股價一度飆到2,555.30美元,其市值最高時達到4,70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九大市值上市公司。截至2日收盤,尚乘數科收報1,679美元,較其首發價7.8美元暴漲215倍。

 

值得注意的是,以2日收盤價計算,尚乘數科市值3,107億美元,超過包括中概股龍頭阿里巴巴(2,453億美元)、京東(933億美元)、拼多多(619億美元)、網易(595億美元)、百度(464億美元)等一眾龍頭中概股。也遠遠超過當初阿里旗下金融科技巨頭螞蟻金服(約2,000億美元)擬IPO時的估值,尚乘數科堪稱大中華區估值最高的金融科技公司。

 

招股書顯示,尚乘數科的控股股東為尚乘集團有限公司,由李嘉誠的長江和記控股有限公司和澳洲聯邦銀行於2003年成立,該公司200410月開始提供保險解決方案;2016年,尚乘集團開始數位投資業務;201712月推出SpiderNet生態系統解決方案業務;20205月推出數位媒體、內容和行銷業務。

 

不過,也有消息指出,長和系似乎早在2015年已退出尚乘集團大股東之列,而尚乘數科於2019年才成立。

 

招股書顯示,尚乘數科雖然主要業務位在香港,但其選擇將新加坡作為戰略中心所在地。此外,尚乘數科披露稱,其在中國大陸沒有任何重大經營或維持任何辦事處或人員。未來,公司計畫將東南亞作為核心增長領域。

 

微信公眾號「新經濟IPO」報導指出,尚乘數科與雷軍的小米集團關係密切。招股書顯示,尚乘集團與小米共同發起成立的天星銀行是經香港金融管理局批准成立的八家虛擬銀行(純網銀)之一,於20206月開始運營,尚乘集團持有天星銀行10%的股權。此外,尚乘集團牽頭財團在新加坡申請數位批發銀行牌照,聯盟成員包括小米集團。

 

新經濟IPO分析指出,連續暴漲的尚乘數科實際流通量很小,換手率很低,2日僅0.19%,近4個交易日該股成交量分別為242萬股、145萬股、44萬股、35萬股,成交量大幅萎縮,但價格從70美元一度拉升至2,555美元。這意味著,這種瘋狂炒作極可能基於流通籌碼稀缺人為製造出來的,很難持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尚乘股價炒得實在太離譜,才會引起爭議。

                                                                                                                                                                                                                                                                                                                                                                                                                                                                                                                                                                                                                                                                                                                                                                                                                                       第二、這家公司前負責人是投資銀行出身,之前在UBS服務。

 

第三、是香港及新加坡數位銀行的股東間接炒作概念。

 

第四、最近股價已開始下跌,不是一個好跡象。

 

比亞迪

 

穩坐全球電動車銷售龍頭寶座多年的特斯拉,今(2022)年上半年被大陸車廠比亞迪後來居上,比亞迪以超越64萬輛的成績超越,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冠,7月再乘勝追擊。

 

據比亞迪昨(3)日在港交所公告,7月新能源汽車銷量16.25萬輛,不但搶下大陸新能源車市場三成 ,而且比起上年同期5492輛,銷量大增221.89%

 

據統計,比亞迪今年以來累計銷量已達81.1萬輛,年增290.09%。其中,新能源汽車銷售80.3萬輛,增長292.00%。同時,7月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裝機總量約為7.287GWh2022年累計裝機總量約為41.329GWh

 

比亞迪公布7月新能源汽車銷售成績單後,特斯拉還按兵不動,外界矚目,特斯拉還能否重奪王座,正拭目以待。

 

有趣的是,央視財經報導,比亞迪新能源汽車熱銷訂單持續發燒,但交車周期明顯加長,相比大多數新能源汽車品牌的交付周期都在一~四個月之內,比亞迪熱銷車型的交付周期則長至半年之久。

 

針對比亞迪交付周期太長,比亞迪總裁王傳福表示,目前產能在快速爬坡,第4季會有很大改善。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超越特斯拉,成為全球電動車之冠。

                                                                                                                                                                                                                                                                                                                                                                                                                                                                                                                                                                                                                                                                                                                                                                                                                                       第二、比亞迪有垂直整合的經濟效益存在。

 

第三、中國大陸電動車市場成長及規模現在已超越美國。

 

第四、能夠掌握電池的業者將是未來贏家。

 

富比世

美國知名財經雜誌富比世Forbes2日表示,公司正在尋求買家,並已聘請花旗集團處理出售的相關事宜。幾個月前,富比世透過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借殼上市的計畫,中途喊卡。

富比世發言人說:「由於許多人士表示有興趣,我們改走正常的出售流程,並聘請花旗集團處理相關事務。」富比世並未公開求售價格與交易時程等細節。

據最早報導此消息的紐約時報表示,富比世開出的價碼為6.3億美元起跳,與富比世當初計劃SPAC上市時公布的價碼相同,但不清楚富比世是否還值得此價碼。

紐時報導,一份由花旗整理的富比世財務資料最近幾周在媒體業流傳,資料顯示,富比世2021年營收超過2億美元,獲利逾4,000萬美元。

富比世今年5月中止了與SPAC公司Magnum Opus6.3億美元借殼上市計畫,因投資人對該公司逐漸失去興趣。SPAC上市在新冠疫情期間大為盛行,引發美國證管會(SEC)注意。SEC後來頒布新規定,要求進行此類交易的公司,必須揭露更多出資者細節。

商業出版品發行商近年已成為交易人的搶手目標,因為這些公司能吸引到富有廣告商和訂戶。新聞集團(News Corp)旗下出版華爾街日報的道瓊公司,去年收購投資者商業日報(IBD),因為看好該公司的研究事業。私募基金支持的數位媒體公司Red Ventures2017年以14億美元價碼收購財經刊物出版商Bankrate

以富豪排行榜聞名的富比世雜誌創立於1917年,至今每年仍在美國發行八本雜誌,並授權發行45種地方版本至全球76國。創辦人富比世家族2014年已將多數股權售給香港本匯鯨媒體投資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富比世幾年前被香港私募股權基金買下。

                                                                                                                                                                                                                                                                                                                                                                                                                                                                                                                                                                                                                                                                                                                                                                                                                                       第二、私募股權背後的出資人是華碩創辦人之一。

 

第三、借殼SPAC失敗,才會出售。

 

第四、目前出售價格低於原始投資價。

 

零工經濟

 

多家美國零工經濟(gig economy)代表性的企業,如UberAirbnbLyftDoorDash,上周股票都大漲,主要是他們第2季財報表現優異,而且本季財測依然呈現業績穩健。

 

歷經兩年多的新冠疫情考驗,又遭遇當下的前所未有的高通膨風暴,這些零工經濟大咖上季的營運表現,讓投資人將原有的許多質疑和擔心抛至腦後。

 

Uber2季營收創歷史新高達81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一倍多,也高於疫情前2019年的第2季。旗下餐飲外送部門年成長率37%,叫車服務的訂位也首次超出疫前水準。

 

上季,Airbnb營收也創紀錄,來到21億美元,年增58%,以這種成長速度,今年全年營收將打破2019年的48億美元。

 

DoorDash由於遞送次數破紀錄,營收首見16億美元的亮麗數字,年增30%Lyft營收也第一次超過疫前水準,交出有史以來最好的調整後獲利。

 

公司股價反映了這些基本面,上周周線漲幅均達兩位數,其中Lyft表現最強勁,大漲45%,其次是Uber37%,漲幅最小的DoorDash也有17%,已經連續第三周收紅的Airbnb則漲5.5%

 

這幾家公司的高階主管表示,展望本季,市場仍然會相當穩定地成長。不過彭博資訊說,部分業內人士擔心今年下半年與之後的美國經濟衰退,還是會傷害到中上階級的需求。各公司也各有問題要改善,像是Uber雖然在第2季出現正的自由現金流,虧損仍達26億美元,主要是投資的資產價值大跌。

 

DoorDash因持續進行投資業務拓展,虧損2.63億美元不如市場預期的1.49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零工經濟是未來大趨勢的潮流。

                                                                                                                                                                                                                                                                                                                                                                                                                                                                                                                                                                                                                                                                                                                                                                                                                                       第二、台灣缺乏零工經濟的產業範例。

 

第三、台灣法令規定太嚴格是問題。

 

第四、新冠疫情加速零工經濟的發展。

 

亞馬遜 iRobot

 

電商巨擘亞馬遜5日宣布,以17億美元全現金收購掃地機器人製造商iRobot,此為亞馬遜拓展智慧家庭裝置陣容的最新行動。

 

消息激勵iRobot股價5日狂飆19.1%,收在59.54美元。不過亞馬遜股價收低1.2%,報140.80美元。

 

亞馬遜以每股61美元的價格收購掃地機器人Roomba製造商iRobot,較後者4日收盤價49.99美元溢價22%。

 

iRobot納入麾下可豐富亞馬遜的機器人產品線,並強化在消費者家庭的能見度。這起交易仍有待股東與主管機關批准。

 

亞馬遜裝置部門資深副總裁林普(Dave Limp)表示,多年來iRobot團隊以實用性的發明重塑清潔方式,證明其能力。很高興能與iRobot團隊共事,開創讓客戶生活更輕鬆和更快樂的方法。

 

數據分析和諮詢公司GlobalData主管桑德斯(Neil Saunders)表示,本交易對亞馬遜而言是「進一步揮軍家庭自動化市場」。相信亞馬遜會將產品整合,像是將Roomba與語音助理Alexa結合,並融入Prime體系。

 

儘管裝置部門僅占亞馬遜營收的一小部,但該公司仍持續拓展產品線,並看好機器人的前景。

 

亞馬遜裝置部門資深副總裁林普(Dave Limp)曾在2021年表示,在未來五至十年,相信每個家庭至少都會有一個機器人,後者將成為日常生活的核心部分。

 

iRobot執行長安格爾(Colin Angle)表示,家庭應該擁有許多可以相互無縫溝通的裝置,有朝一日能處理老年照護等社會挑戰。亞馬遜收購iRobot後,安格爾將繼續擔任iRobot執行長。

 

律師事務所Cooley的反托拉斯法專家葛萊斯(Ethan Glass)表示,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TC)可能會審查這樁收購案,主管機關深入調查的機率估計達75%。

 

收購iRobot是亞馬遜近幾周的第二起上億美元規模併購案。亞馬遜7月底斥資39億美元,收購醫療保健提供商One Medical,同樣是全現金交易。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積極佈局智慧機器人。

                                                                                                                                                                                                                                                                                                                                                                                                                                                                                                                                                                                                                                                                                                                                                                                                                                       第二、亞馬遜的智慧音箱Echo是美國市場龍頭。

 

第三、亞馬遜機器人在倉儲工廠已相當成功。

 

第四、但這次佈局的是家用機器人領域。

 

羅賓漢

 

開春以來美國股市大幅走低,線上股票交易跟著退燒,在疫情時期紅極一時的線上券商羅賓漢(Robinhood2日宣布裁減將近四分之一員工,此為今年來第二輪精簡人事計畫。

 

今年以來羅賓漢股價一路下跌,2日收盤價9.23美元,較去年上市發行價每股38美元暴跌76%。3日美股早盤羅賓漢股價上升2.3%,報9.45美元。

 

線上交易活動銳減促使羅賓漢再次裁員,繼4月裁員9%後,本次再裁減23%或780名員工,兩輪合計裁撤超過1,000名員工。  

 

羅賓漢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泰內夫(Vlad Tenev)在公司部落格表示,裁員是公司整頓計畫之一,4月那輪裁員尚不足以協助公司降低成本。公司去年預期疫情時期的股市和加密幣榮景會延續到今年,所以增聘許多營運部門員工。但在現今環境下,員工人數過多。

 

泰內夫稍後受訪時表示,羅賓漢聘雇太多員工,特別是支援部分。本次裁員主要集中在支援、營運、行銷與專案管理人員。

 

泰內夫表示,裁員計畫宣布後,便會向全體員工發出電子郵件和Slack訊息,告知雇用狀態。凡是被裁撤的員工可在公司留任至101日。

 

羅賓漢的員工人數由2019年底的700人,暴增至今年第一季的將近3,900人,最新一輪裁員將讓員工總數降至約2,600人。  

 

另一方面,羅賓漢同日公布第二季業績,較預定時間提前一日。受到客戶交易活動降溫衝擊,上季營收年減44%至3.18億美元,每月活躍用戶數較去年同期萎縮34%,減為1,400萬美元。

 

創立不到十年的羅賓漢,憑藉易於使用的行動交易平台和免手續費優勢,在疫情大流行期間廣受散戶愛用。

 

不過隨著今年股市遭遇逆風,加密幣市場陷入寒冬,且民眾不再因封鎖令受困家中,疫情時期的交易榮景也不復見。第二季交易活動收入暴跌55%,降至2.02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羅賓漢是網路交易泡沫的結果。

                                                                                                                                                                                                                                                                                                                                                                                                                                                                                                                                                                                                                                                                                                                                                                                                                                       第二、去年羅賓漢成功由高盛上市,但股價已下跌九成。

 

第三、未來很有可能被併購。

 

第四、新興年輕投資人劇減,也造成業績下滑。

 

出版社併購

美國司法部力阻企鵝蘭登書屋(Penguin Random House22億美元併購出版商賽門舒斯特(Simon & Schuster),2日請來作品長期交由賽門舒斯特出版的驚悚小說大師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為這起聯邦反托拉斯訴訟案出庭作證。

 

史蒂芬金現身華盛頓特區法院的證人席,他表示:「我來這裡是因為相信,此併購案不利競爭。那是出自我對出版業的了解,我在這行已打滾50年。」

 

這位享譽全球的暢銷作家在庭上指出,出版業的企業併購,對初出茅廬的新銳作家不利,會愈來愈難靠寫作維生。

 

美國政府亟欲阻止企鵝蘭登書屋吃下賽門舒斯特,反對的理由倒不是出版書籍會漲價,而是一旦這兩大出版商完成併購,有成為暢銷作家潛力的作者,未來拿不到優渥的預付版稅。

 

企鵝蘭登書屋與賽門舒斯特則辯稱,這樁交易能促進競爭,作者領到的預付金不會少,賽門舒斯特旗下的作家,還能因利用企鵝蘭登書屋的配銷管道及供應鏈而受惠。

 

企鵝蘭登書屋母公司、德國媒體巨頭博德曼集團(Bertelsmann SE),202011月同意收購ViacomCBS旗下出版商賽門舒斯特。ViacomCBS現更名為派拉蒙全球(Paramount Global)。

 

但美國司法部指稱,企鵝蘭登書屋若完成賽門舒斯特的併購案,這家全球最大圖書出版商將握有空前的控制權,決定哪些書在美國出版、付給作者多少版稅。

 

企鵝蘭登書屋提出反駁,指強強合併能強化出版同業間的競爭關係,合併後的新公司能提供作者更高的預付金及行銷後盾,形成讀者、作者與出版商三贏的局面。

 

根據出版業數據商NPD BookScan統計,企鵝蘭登書屋加上賽門舒斯特,在美國圖書市場握有31%市占。

 

企鵝蘭登書屋分別出版前總統歐巴馬與夫人蜜雪兒回憶錄,共進帳6,500萬美元,前總統柯林頓的回憶錄也賣了1,500萬美元。賽門舒斯特出版柯林頓妻子希拉蕊的回憶錄,收入800萬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各個行業都在反壟斷。

                                                                                                                                                                                                                                                                                                                                                                                                                                                                                                                                                                                                                                                                                                                                                                                                                                       第二、出版社也不例外。

 

第三、平台的力量過於強大。

 

第四、內容創造者應該有知識財產的價值。

 

晶片大聯盟

 

通用芯粒互連(UCIe)聯盟官網日前宣布,董事會在十家創始會員之外,選舉新增阿里巴巴、英偉達兩家成員單位。

 

通用芯粒互連技術(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Chiplet標準聯盟提出的芯粒高速互聯標準。

 

Chiplet標準聯盟是由英特爾、AMDARM、高通、台積電、三星、日月光、Google雲、Meta、微軟等十大行業巨頭聯合成立的晶片產業聯盟,設立目的主要掌握在晶片製造前道工序的廠商中,晶圓廠商在先進封裝領域將更有話語權。

 

大陸半導體媒體「愛集微」報導,阿里雲異構計算首席科學家張偉豐表示,作為通用和開放標準,UCIe將為全球芯粒(Chiplet)生態圈帶來交互操作與成本方面的巨大效益,阿里巴巴將與其他關鍵產業夥伴攜手,共同推動Chiplet生態繁榮。

 

UCIe聯盟成員共分為三個級別,分別是發起人、貢獻者(Contributor)和採用者(Adopter),發起人由董事會組成並具有領導作用,貢獻者和發起者公司可以參與工作組,而採用者只能看到最終規範並獲得知識產權保護。

 

聯盟目前僅開放後兩個會員級別申請,先前已有芯原、芯耀煇、芯和半導體、芯動科技、芯雲淩、長芯存儲、長電、超摩科技、奇異摩爾、牛芯半導體、OPPO等多家大陸企業先後宣布加入UCIe行業聯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半導體產業正在快速整合。

                                                                                                                                                                                                                                                                                                                                                                                                                                                                                                                                                                                                                                                                                                                                                                                                                                       第二、Chiplet是未來趨勢。

 

第三、產業聯盟有一定的存在價值。

 

第四、中國大陸的業者加入平台非常難得。

 

阿里

 

大陸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昨(4)日在美股開盤前公布截至今年6月底的第2季財報(2023財年第1季財報),受累疫情及宏觀經濟逆風影響,營收為人民幣2,055.55億元(新台幣9,250億元),年減0.09%;淨利潤為人民幣227.39億元(新台幣1,023億元),年減50%。這是阿里20149月美股ADS上市以來首次出現季度收入負增長。

 

值得留意的是,阿里第2季以約35億美元回購約3,860萬股美國存託股(ADS)。目前整個250億美元的股份回購計劃於20243月底前有效。截至2022630日,股份回購計劃仍有120億美元未使用的額度。

 

阿里上季獲利腰斬,也使得阿里巴巴美股盤前交易由一度重上100美元關口,高見102.6美元,漲幅6%;隨後回落至99.49美元,漲4%

 

阿里財報顯示,截至今年6月底止的12個月,有超過1.23億名年度活躍消費者每人在淘寶和天貓上消費超過人民幣10萬元;相比於上年同期,約有98%繼續保持活躍。

 

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張勇表示,雖然業務在45月增速相對放緩,但進入6月已經看到往好跡象,基於公司擁有的高品質消費群體,以及滿足客戶不同需求的多元化業務所呈現出的韌性,對未來長期增長充滿信心。

 

大陸業務方面,營收人民幣1,419.35億元,年減1%。其中受累大陸封控措施及宏觀經濟逆風,雖然舉辦電商節「天貓 618」,但淘寶和天貓的線上實物商品商品交易總額(GMV)下降。不過阿里表示,5月下旬物流運力正常化,GMV正在恢復,而天貓 618 實現支付GMV與上年相比正增長。

 

仍處於燒錢階段的社區雜貨電商「淘菜菜」上季GMV增長二倍,阿里表示,在優化定價策略、提高採購能力和減少營運成本的推動下,「淘菜菜」虧損與上季相比大幅收窄。

 

此外,平價電商「淘特」虧損與去年同期及與上季同期相比均大幅收窄,主要是受惠優化用戶獲取的投入,以及提高了活躍消費者的平均消費。

 

中國商業直營及其他收入年增8%,至人民幣647.14億元,主要由於盒馬、天貓超市和高鑫零售受惠於線上購買食品、雜貨、快消日用品錄得強勁增長所帶動,部分被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線下銷售疲軟所抵銷。

 

阿里雲業務收入人民幣239.38億元,年增10%,阿里解釋,有大型客戶逐漸停止使用阿里雲,以及來自在線教育客戶的收入減少,但金融服務、公共服務在內的非互聯網行業的增長復甦。

 

國際商業分部方面,營收人民幣154.51億元,年增2%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被美國及中國政府的修理。

                                                                                                                                                                                                                                                                                                                                                                                                                                                                                                                                                                                                                                                                                                                                                                                                                                       第二、阿里的業務成長亮點在於雲端平台。

 

第三、阿里積極改往中南美洲發展。

 

第四、阿里與螞蟻分家是必然趨勢。

 

旅行社

 

全美最大銀行摩根大通(小摩)正籌備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旅行社事業,滿足客戶從預訂國內機票到奢華獵遊等需求。

 

華爾街日報報導,過去18個月來,小摩已收購一套行程預訂系統、一家餐館評鑑業者及豪華旅行社,也正打造自家的機場休息室,還延攬了數千名旅行社業務,並預計在未來數月成立全新的旅遊網站。

 

對銀行和發卡行來說,旅遊已成民眾最重要的支出之一,小摩希望提高這方面的收入,期盼將旅行社的客戶轉化為大通銀行的終身擁護者,滿足他們各式各樣的財務需求。

 

嚴格來說,摩根大通早已跨足旅遊市場,該行已發行了Sapphire Reserve信用卡,讓客戶累積旅遊紅利並透過該銀行的「終極獎勵」(Ultimate Rewards)預訂網站兌換。

 

小摩高層相信,藉由推出新的旅遊服務,到2025年能賺取150億美元的行程預訂收入,比未推出前增加四倍。

 

根據觀光產業刊物「Travel Weekly」,以2021年的交易金額推估,小摩將有望躍居全美第三大旅行業者。

 

然而這項計畫也有風險。對小摩等銀行而言,提供旅遊獎勵的成本相當昂貴,卻未必能與客戶建立長久關係。

 

與小摩締結合作關係的航空公司和飯店業者希望小摩能帶進顧客,但部分業者也埋怨,Sapphire Reserve信用卡已搶走自家信用卡的商機。

 

小摩不是唯一一家搶進旅遊預訂事業的金融業者。美國運通目前是美國第六大旅行社,Capital One金融公司去年也投資一家行程預訂業者,以催生自家的旅遊網站,並已開設旗下第一家機場休息室。

 

小摩相信,能夠提供客戶差異化的服務,因為對顧客支出有詳盡觀察,所握有的資料,能為旅行社業務和人工智慧(AI)科技帶來助力,以鎖定消費端需求。

 

小摩預計年底對自家信用卡客戶開放全新的旅遊網站,並在2023年供所有銀行的消費者使用,目標是支配奢華旅遊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銀行業者跨入旅行社令人驚艷。

                                                                                                                                                                                                                                                                                                                                                                                                                                                                                                                                                                                                                                                                                                                                                                                                                                       第二、最主要的關鍵點在於客戶基礎。

 

第三、未來將有更多跨界的例子。

 

第四、沃爾瑪是另一個跨界成功的例子。

 

三星無人工廠

 

知情人士透露,三星電子正打算布局無人工廠,最快在2030年前實現,以因應當地可能遭遇的缺工危機。其他南韓主要製造商可能跟進,從而帶旺工業機器人的需求。

 

韓國經濟日報報導,業界消息人士說,這個全球最大記憶體晶片製造商最近成立了專家小組,以研究如何在2030年前引進生產全程用自動化機器的系統,將旗下關鍵工廠改造成無人工廠。

 

一名三星主管說:「我們預計南韓未來十年的可用人手會大幅縮減。鑒於人口不斷下滑,缺工問題不太可能解決。」

 

南韓去年總人口出現有紀錄以來的首次下滑。截至去年111日,這個亞洲第四大經濟體人口下降0.2%,至5,170萬人;工作年齡人口減少0.9%,占總人口比率隨之降到71.6%,這個比率預計到2037年時將僅剩59.7%

 

業界消息人士指出,這種情況可能導致當地大企業爭搶人才,從而增加人力支出,相關的風險也將隨之升高。

 

三星據悉計劃逐步縮減從事生產的員工,並增加研發的人手。

 

另一名三星主管也說:「考量到成本效益,我們最終必須減少對生產人員的依賴,計劃只用機器或機器人來營運工廠。」業界消息人士說,這項計畫顯示製造業的關鍵競爭力已不在於「人力」。

 

2000年代初期以前,南韓製造商聚焦於用更多人手來提高產量,但在看到蘋果等跨國企業能用較少的人手獲得更大的獲利後,他們已改變戰略。

 

機器人科技的發展、感測器的整合,以及機器學習,也有助智慧工廠的興起。

 

根據研調機構MarketstandMarkets,全球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規模,到2026年將比去年增加一倍多,至289億美元。

 

另一方面,工業機器人正從執行重複性任務的簡單機器人,逐漸發展成具有部分自動化功能的高速機器人、組裝機器人、智慧協作機器人。

 

預計人工智慧(AI)機器人的需求,在未來也會增加。

 

不過,消息人士說,無人工廠不見得會在都沒人的情況下運轉,依然還是需要一定數量的管理人員。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都在缺工。

                                                                                                                                                                                                                                                                                                                                                                                                                                                                                                                                                                                                                                                                                                                                                                                                                                       第二、無人工廠是未來趨勢。

 

第三、除了工廠外,服務業也加速機器人使用。

 

第四、台灣無人工廠還不夠普及。

 

大基金

 

根據中國媒體報導,負責推動中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俗稱「大基金」的中國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近日陸續有五名高管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陸續遭帶走調查,凸顯中國雖然砸下鉅資發展半導體產業,許多投資計畫卻成為爛尾,促使中國擴大徹查「芯腐敗」。

 

擔任大基金管理人的華芯投資前總裁路軍,因涉嫌嚴重違紀違法,七月中旬被帶走調查;大基金深圳子公司鴻泰基金的合夥人王文忠七月十四日被抓,據了解王文忠與路軍是同學關係,由路軍安排進入鴻泰基金擔任合夥人。

 

在路軍之前,華芯投資前副總裁高松濤二○二一年十一月也因違法遭到調查;高松濤在華芯投資任職期間,曾捲入一起與上市公司匯頂科技有關的內線交易。

 

中共中紀委七月三十日公告指出,曾任中國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的大基金總經理丁文武,因涉嫌違紀違法遭調查;華芯投資第三部副總經理楊征帆近日也被帶走調查,可能與路軍有關。

 

大基金兩期達3300億人民幣 多成爛尾

中國為了推動半導體產業發展,於二○一四年九月由財政部、國開金融公司、中國菸草總公司等出資成立大基金,第一期規模超過一三○○億元人民幣,第二期於二○一九年十月成立,規模超過二○○○億元人民幣。

 

中國多名晶片業人士透露,丁文武被查有些突然,多名大基金高管被查更引發關注,這對於未來中國晶片業的投資,可能產生「一石激起千層浪」效應。

 

中國為了擺脫對進口晶片的高度依賴,大力扶持半導體產業發展,引發各地政府響應,掀起了晶片產業發展熱潮,卻衍生出許多爛尾計畫;官媒新華社旗下週刊「瞭望」二○二○年九月報導,江蘇、四川、湖北、貴州及陝西各有六個百億人民幣級別的半導體計畫後繼無力,先後停擺。

 

中國媒體稱,大基金與紫光集團關係密切,日前傳出紫光集團前董事長趙偉國七月中旬被帶走調查,但路軍與丁文武遭查,與紫光的關聯性不大,趙偉國遭調查也許是因為自身原因,與紫光本身關係也不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基金是中國積極發展半導體產業政策下的產物。

                                                                                                                                                                                                                                                                                                                                                                                                                                                                                                                                                                                                                                                                                                                                                                                                                                       第二、大基金已成立二期,說明政府對產業的重視。

 

第三、很多大基金投資的案子失敗。

 

第四、人謀不臧是最大的問題。

 

陸爛尾樓

 

為避免房地產市場進一步惡化引發系統性風險,中國大陸正計畫設立一個房地產基金,目標籌集人民幣3,000億元(約新台幣1.3兆元)資金,對十多家房地產開發商進行紓困,主要透過購買未完工的爛尾樓並完成建設。

 

路透引述財經資訊平台REDD消息稱,上周晚些時候,該房地產基金計畫已獲批准,首期將從中國建設銀行獲得人民幣500億元的資金和中國人民銀行提供人民幣300億元的再貸款額度,基金規模初期定為人民幣800億元,目標籌集人民幣2,000億元至3,000億元之間,將用於支持12家問題房企和部分地方政府新近選定的其他房企,包括陷入困境的中國恒大集團。

 

另有消息稱,當局也正在考慮制定一項發行棚改(都更)專項債券的全國性政策,住房及銀行監管機構正制定有關計畫,以提交國務院審查,但未確定細節及規模,預計相關政策方案最早下月會有進展。

 

本月以來,由爛尾樓建案引發購房者集體停止償付房貸潮愈演愈烈,「樓盤一日不復工,我們一日不還貸!」各地購房者紛紛發聲向銀行宣戰,統計顯示,近期有超過20個省市出現這類集體停貸事件,涉及建案超過300個。不僅嚴重影響民眾對房市的信心,也衝擊救房市穩經濟效果,甚至有可能形成金融系統風險。

 

停貸事件一度拖累大陸房地產股和銀行股出現大跌,對此,銀保監會多次回應「保交樓」問題,多家銀行也表示「涉及規模較小,總體風險可控」,不過事件仍對於市場信心恢復形成打壓,有數據顯示,停貸事件已對於7月前兩周的新房成交規模帶來影響。

 

實際上,各地方也有出手搶救爛尾樓,鄭州日前就提出擬設立地產紓困基金,推動問題建案起死回生。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分析,紓困基金的成立是後續各地化解房地產不良資產專案的重要方式,過去成立紓困基金,更多著眼於債務風險的化解,而現在成立紓困基金的重心則是保交樓。此類舉措落地後,各類工作得以在7月底至8月初快速展開,有助於促進今年下半年房地產市場的健康發展,同時推進保交樓工作的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房地產的泡沫已經形成。

                                                                                                                                                                                                                                                                                                                                                                                                                                                                                                                                                                                                                                                                                                                                                                                                                                       第二、地產紓困基金是政府的創新工具。

 

第三、中國過去曾有四大不良資產處理公司。

 

第四、但紓困基金的主要目的是確保地產商能順利交樓。

 

世界500

 

美國財星雜誌(Fortune3日公布「2022世界500強」企業榜單顯示,大陸加上台灣的上榜企業營收,占世界500強總營收31%,首次超越美國(占30%)。其中,上榜陸企共有136家,優於美國的124家企業,台灣則有九家企業進榜。

 

企業排名方面,冠、亞軍由美國零售商沃爾瑪、電商龍頭亞馬遜奪下,大陸電業巨擘國家電網排名第三,並稱霸陸企。大陸「兩桶油」:中石油、中石化則緊追在後,分居榜單第四名、第五名。

 

台灣共有九家企業進榜,分別是鴻海、台積電、和碩、仁寶、廣達、國泰金、富邦金、緯創、台灣中油。前三大台企鴻海、台積電、和碩,分別名列第20名、第225名、第311名。

財星指出,2021年新冠疫情陰影依然籠罩全球,世界經濟在疫情中艱難重啟。但是,本屆世界500強企業的營收總和約37.8兆美元,年增19.2%,創下榜單有史以來最大漲幅,而且營收總和相當於當年全球GDP的五分之二。進入排行榜的門檻也從240億美元,躍升至286億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進榜的房地產企業都來自大陸,但本屆榜單中大陸房企只有五家,與上一屆相比減少三家。這些房企平均營收雖然增至678.8億美元,但平均利潤下降,減至28.7億美元。

 

對此,財星特約撰稿人王志樂分析,自大陸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加入世貿組織(WTO)之後,經濟發展經歷大規模工業化與城市化過程。房地產行業、建築材料、金屬製品等行業迅速崛起,形成一批規模巨大的龍頭企業。但近年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大致完成,這些行業所屬企業經營業績下滑,除了部分業者退出榜單,在榜的企業則拖累上榜陸企整體的經營業績。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的公司逐漸成為全世界的產業領頭羊。

                                                                                                                                                                                                                                                                                                                                                                                                                                                                                                                                                                                                                                                                                                                                                                                                                                       第二、台灣有九家進榜,但主要是電子股和金融股。

 

第三、大陸房地產產業大幅下滑。

 

第四、新經濟公司超越傳統產業公司。

 

面板

 

根據研調機構洛圖科技(RUNTO)最新報告,2022上半年中國大陸面板廠商以8,400萬片出貨量、67%市占率稱冠,續創新高。台系面板廠群創(3481)、友達出貨量紛紛下滑,合計市占率18%,略勝日韓合計15%。市場預期,隨紅潮制霸LCD面板市場,未來三年面板廠恐掀整併潮。

 

展望下半年,洛圖科技預期,由於電視面板各主力尺寸均已跌破現金成本,面板廠力求止血,啟動大規模減產作業,面板市場可望迎來轉機。預期今年9月前,各大面板廠稼動率都將低於75%,至於價格能否回穩的關鍵觀察點也落在9月。

 

根據洛圖科技發布的「全球液晶TV面板市場月度追踪」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32吋以上的液晶電視面板出貨1.25億片,年增1.9%,陸廠京東方、華星光電、惠科穩居前三大。

 

為強化產業鏈核心位置,中國大陸電視面板廠維持高稼動率,上半年出貨量達8,400萬片,囊括全球市場占率67%,年增6.2個百分點,較去年下半年成長3.4個百分點。

 

洛圖科技分析十大面板廠中,陸系面板廠出貨均呈現年成長,華星光電、彩虹光電出貨量分別增12%16%。非中國大陸面板廠多下滑,台系面板廠群創衰退約10%、友達年減14%,雙處上半年合併市占率18%

 

三星顯示(SDC)年初開始逐漸降低產量到6月完全停產,致年減50%,夏普因積極調整產能,產量年減28%,日韓面板廠上半年合併市占降至15%低點。

 

洛圖科技據此將十大面板廠劃分為四大陣營,上半年出貨逾3,000萬片的京東方,穩居大尺寸LCD面板行業的領頭羊。其次,2,000萬片的有華星光電、惠科。1,000萬片陣營的為群創和樂金顯示(LGD)。百萬片等級友達和夏普,以800萬片和600萬片出貨量,與彩虹光電、中電熊貓和三星顯示SDC落至尾部陣營。

 

整體來看,在艱難的經營環境和大廠激烈競爭下,預計三年之內,LCD面板廠商恐現併購潮。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面板產業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

                                                                                                                                                                                                                                                                                                                                                                                                                                                                                                                                                                                                                                                                                                                                                                                                                                       第二、台灣現在連二軍都稱不上,只能算三軍。

 

第三、台灣現在改走MicroLED路線。

 

第四、面板產業是資本密集與技術密集。

 

英業達

 

伺服器代工大廠英業達(2356)與全球汽車半導體領導廠商恩智浦半導體(NXP Semiconductors N.V4日宣布策略聯盟,結合恩智浦在汽車電子的領先技術,應用於英業達在設計研發的computing power產品上,加速汽車化身為行動智慧邊緣載體,為下一代汽車電子提供創新基礎及更舒適安全的車內體驗。

 

英業達董事長卓桐華表示,英業達正從伺服器跨向車載電子領域,並鎖定電控領域,目標客戶除了四輪以上到兩輪的電動車廠外,也鎖定燃油車客戶,將其在伺服器的技術能力在車載電子領域發揮綜效,最終朝打造Server In Car、讓汽車化身為行動辦公室的目標邁進。

 

在車用相關領域,英業達除了與英特爾、輝達合作之外,其中與恩智浦的合作最多,此回雙方聚焦的五大應用包括「超寬頻智慧汽車門禁系統」、「中央網關」、「車規級服務器」、「智慧電子座艙」及「車規級無線充電」。

 

卓桐華指出,英業達透過一級供應商(Tier 1)夥伴,打進國際主流汽車供應鍵,例如在中國市場,英業達已入列百度為首的車載系統戰略生態系夥伴的供應鏈中,並為其在歐洲車載電控相關應用系統產品出貨。此外,英業達2021年整體車載電子產品出貨總量初估已增至500多萬套,比重最高的為UWB超寬頻產品,後續也將持續擴展與Tier 1合作、爭取在整套車控系統的業務機會。

 

英業達車用電子發展中心副總李瑞進表示,汽車電子產業在2028年將上看4,000億美元,而英業達除了在運算裝置領域長年積累的多元技術能力與知識、經驗,一年可生產1億個運算終端裝置,其中在伺服器產業裡,平均每五台伺服器就有一個是英業達產製,加上在採購、製造的成本優勢,都為其在汽車電子領域帶來發展機會。

 

恩智浦台灣區業務副總經理臧益群表示,透過分享恩智浦在汽車電子領域的領先技術與產業經驗,與客戶及合作夥伴共同探索「智慧生活,安全連結」所帶來的無限可能,為推動在地汽車電子生態系統發展貢獻心力。

 

此外,英業達4日也與英特爾簽訂MOU,除了將攜手針對浸沒式水冷產品投入新技術應用合作,在5G專網落地應用於智慧工廠、產線自動化的整體解決方案,雙方也將展開進一步深化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業達積極跨入汽車電子行業。

                                                                                                                                                                                                                                                                                                                                                                                                                                                                                                                                                                                                                                                                                                                                                                                                                                       第二、汽車電子是未來的重要趨勢。

 

第三、和NXP跨界結盟算是一個亮點。

 

第四、台灣產業應把不同技術整合在同一個平台上。

 

義聯

 

十多年前曾試圖併購唐榮失利的義聯集團,昨(29)日公告將重啟併購案。義聯計畫透過旗下燁輝、燁聯兩家公司,以公開市場收購(敵意併購)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取得唐榮三分之一以上或50%以上股權。因證交所要求義聯集團須先公告,已再次向公平會提出併購唐榮申請,此事才意外曝光。

 

該案若獲公平會通過,依義聯集團現已持有唐榮近四成股權來看,若要達到50%以上,則須從市場收購3,500張。若以唐榮昨日收盤價31.75元計算,至少將花費逾11.11億元的銀彈。依送件時程來看,公平會最快本季末或第4季初有望做出初步裁決。

 

 

據了解,義聯集團自2008年開始收購唐榮股權,曾於2009年以燁聯名義向公平會提出併購唐榮申請,但因公平會認為燁聯若取得唐榮34%以上股權,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將達二分之一以上,恐有壟斷市場及聯合價格等可能,最後被否決。

 

歷經十餘年的沉潛,義聯集團創辦人林義守再次出手,他昨日表示,以產業發展來看,強強合作是「好事」,雖然官民已多次為合作案交手,但為提升不銹鋼產業競爭力考量,燁輝及燁聯仍依法向公平會提出申請。

 

燁輝指出,鑑於中國大陸及印尼鋼鐵產業崛起後,不銹鋼市場競爭態勢益形激烈,擬與集團旗下燁聯透過與唐榮策略聯盟達到整合產銷規模經濟化,共同提振台灣不銹鋼產業國際競爭力。

 

而該一申報事業結合案取得公平會許可後,跨過此必要門檻,將與燁聯透過公開收購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取得唐榮三分之一以上或50%以上股權。

 

據了解,燁聯方面向公平會送件已數個月之久,最近應公平會要求已多次補充資料,內部估算公平會最快本季末或第4季初有望做出初步裁決。

 

目前唐榮泛官股合計逾50%,其中,以台銀持股21.37%最多,其次,為經濟部的11.56%,中鋼持股8.53%,另華南銀及一銀分別持股4.59%3.38%,在董事會中掌握七個席次。

 

至於燁輝及燁聯所屬的義聯集團除兩公司外,尚透過兆盈開發、聯安投資、聯輝開發、國錩事業等集團公司共持有唐榮近四成左右股權,目前掌握有四席董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的不鏽鋼產業正在整合。

                                                                                                                                                                                                                                                                                                                                                                                                                                                                                                                                                                                                                                                                                                                                                                                                                                       第二、先前華新有併購印尼的上游原料廠。

 

第三、華新有併購義大利的高端不鏽鋼廠。

 

第四、我們支持這個併購案的產業整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