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日 星期二

茅台,港股A股,港人才,陸新能源,元晶赴美,綠能,西門子,艾司摩爾,星鏈上市,MOBILEYE,低價品牌,特斯拉,納智捷,比亞迪,戰略人才,小米,寧德時代,網飛

理事長的話:茅台,港股A,港人才,陸新能源,元晶赴美,綠能,西門子,艾司摩爾,星鏈上市,MOBILEYE,低價品牌,特斯拉,納智捷,比亞迪,戰略人才,小米,寧德時代,網飛

茅台

 

2022年第三季陸企市值500強中,A股股王貴州茅台以人民幣(下同)2.35兆元市值,超越港股股王騰訊,成為大陸上市公司中市值一哥。

 

10月以來,受到匯率因素影響,兩大股王市值互有領先,截至20日收盤,貴州茅台以約100億元差距領先騰訊。

 

騰訊20日股價一度大跌5.3%,創下2017年初以來的新低,隨後跌幅收窄,終場收跌4.75%至港幣232.4元,總市值為港幣2.23兆元(約合人民幣2.05兆元)。

 

貴州茅台20日股價收跌0.27%至1,643.5元,總市值為2.06兆元。

 

2022年至今,騰訊股價持續下跌,與年內高點相比股價已經腰斬。貴州茅台雖然也下跌,但累計跌幅不到2成。

 

第一財經報導,百惠證券策略師岑智勇認為,從騰訊這兩年的調整來看,市場比較擔心美國升息,對估值較高的科技股都有影響,且騰訊業績也不理想。2022年上半年騰訊營收年減1%至2,695億元,淨利年減53%至420.32億元。

 

國海證券分析師陳夢竹指出,截至14日,騰訊2022年以來共回購76次,累計回購金額為245億港元,7月以來大部分單日回購金額占當日交易額比例超過4%,平均為6.5%,對股東減持壓力也起到支撐作用。

 

報導指出,有別於騰訊營收與利潤下滑,且出售資產,加速回購的「減法」,貴州茅台營收及利潤持續增長,並擴大扶持直銷業務,仍在做「加法」。

 

2022年前三季,貴州茅台營收年增16.77%至871.6億元,淨利年增19.14%至444億元。

 

博大控股非執行主席溫天納認為,貴州茅台市值超越騰訊,顯示投資者比較看重龍頭內需消費股,也給出一些市場溢價。

 

對騰訊而言,股價反映出監管更嚴格的因素,但此情況是否持續還不明朗,兩者誰表現更好還要看具體的互聯網及內需刺激相關的政策變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習近平打擊科技股造成騰訊股價大跌

 

第二、茅台很多年都維持大陸股王的地位

 

第三、習近平強調內循環,對於內需股來說有幫助

 

第四、騰訊必須積極走向海外布局

 

港股A

 

港股上市公司彩客新能源17日宣布,考慮分拆電池材料業務在大陸認可的證交所獨立上市。2022年以來,共有七家港股公司(不含AH股,下同)宣布,將分拆旗下業務在A股上市。包括此前披露的分拆計畫,截至1018日,逾20家港股公司在推進分拆業務赴A股事宜。

 

上海證券報報導,近期多家港股上市公司的分拆計畫傳出新進展,其中「港拆A」案例頻傳。926日,港股上市藥廠四環醫藥分拆的軒竹生物赴上交所科創板IPO獲受理。929日,港股上市注塑產品業者通達集團分拆的通達創智,上市申請獲大陸證監會核准通過,將登陸深交所主板。

 

此前港股市場不乏分拆上市的案例,但分拆主體多為地產商,分拆目標地主要在港股主板。但是自2019年下半年以來,從TMT(科技、媒體與通訊)到新能源產業再到生物醫藥,愈來愈多涉及新經濟領域的港股公司把目光投向A股市場。

 

報導指出,如果謀求業務更快更高的發展,推動公司治理結構更加優化是普遍原因,那麼實現公司的價值回歸與提升或許是港股公司分拆業務選擇A股市場的關鍵。一方面是因為A股市場的流動性整體較高,另一方面是港股公司分拆的業務大多深耕大陸市場,更為A股投資者所熟知。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過去港股不能分拆A股上市

 

第二、A股的本益比比較高

 

第三、新經濟股票都在上海科創板上市

 

第四、港股分拆成為新趨勢

 

港人才

 

針對香港人才流失問題,香港特首李家超19日發表施政報告時指出,將成立由香港政務司長率領的「人才服務窗口」,專責制訂並統籌招攬大陸和海外人才的策略與工作,並向來港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務,目標為每年吸納至少3.5萬名人才。

 

 

2019年香港發生「反送中」事件及2020年實施「港版國安法」,加上後來陸港兩地實施嚴格防疫措施,逼使人才採取實際行動移居外地,而最大受益者是另一國際金融中心:新加坡。新加坡前外長楊榮文近日受訪時表示,部分香港資金、企業及人才外流,新加坡未來五年至十年無疑會因而受惠。

 

華爾街日報報導,李家超表示,過去兩年,香港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其中60%為高專業技術人才。港府除了積極培養和留住本地人才以外,會更積極吸納外來人才,措施包括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向合資格外來人才退還在港置產額外的印花稅、延長工作簽證年期等。

 

港府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畫,為期兩年。合資格人才包括過去一年年薪達到港幣250萬元以上的人士,以及畢業於全球百強大學、並在過去五年內累積三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士,這兩類人士可獲發為期兩年的通行證到港發展,不設人數限制。

 

為鼓勵外來人才長遠留港,李家超指出,合資格人士居港七年並成為香港永久性居民後,可就其已購入和持有的首個住宅物業申請退還買家印花稅及新住宅印花稅,但這些人仍須繳交按「第二標準稅率」計算的從價印花稅,使其印花稅負擔與首次置產的香港永久性居民看齊,此安排適用於19日起簽署的買賣協議。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港版國安法」對香港造成重大打擊

 

第二、人才大量外流

 

第三、大部分流向新加坡

 

第四、很可惜台灣無法吸引香港人才

 

陸新能源

 

陸股上市公司近日陸續披露前三季業績快報與預告,據陸媒整理,逾9成公司報喜,尤其是新能源與汽車產業成為當中的大贏家,多家企業淨利潤成長1倍甚至是10倍以上。

 

21世紀經濟報導19日指出,截至1017日晚間,陸股滬深兩市共有407家公司披露第三季度業績資訊,當中預告報喜的公司多達386家,占比超過90%。

 

值得注意的是,深交所有多家公司淨利增長數十倍,當中包括新能源代表、鋰礦巨頭天齊鋰業,該公司前三季度淨利潤人民幣(下同)約152億元至169億元,年增高達2,768.96%~3,089.83%。

 

其他主打新能源的企業在前三季均有亮眼表現,主營節能排水系統與新能源系統的雙良節能淨利年增368.83%。太陽能巨頭通威股份淨利增約260%。正轉型傳統化石能源與綠色新型能源結合的廣匯能源淨利年增逾200%。兩大動力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和國軒高科均增長逾100%。

 

同時結合新能源概念與大陸促消費的汽車族群是另一大亮點領域,此前多家車企產銷快報報捷,上汽集團9月份單月銷售51.71萬輛,創下年內新高。廣汽集團前三季產銷均增長逾20%。在陸股相關上市公司方面,汽車零組件企業均勝電子前三季淨利潤增長幅度高達534%~617%。

 

報導引述華創證券電新行業分析師黃麟表示,新能源汽車行業2022年下半年迎來傳統旺季,預計全年電動車銷量將超650萬輛,下半年電池及材料環節排產有望大幅提升,行業持續維持超高景氣度。

 

生物醫藥同樣屬年內熱門領域,九安醫療在前三季淨利潤增幅達到300倍以上,而藥明康德、九洲藥業、華海藥業等多家公司期間淨利潤均有雙位數以上的增長。

 

另一方面,今年波動劇烈的匯率則成為另一個牽動企業盈利的背後因素,主營針織面料生產的出口企業嘉麟傑前三季預計淨利潤5,800萬~7,500萬元,年增幅高達5,479.61%~7,115.01%,主要受到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波動影響,對業績有正面效應。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能源概念股帶動大陸上市公司成長

 

第二、包括綠能及電動車

 

第三、很多傳統產業積極往新能源轉型

 

第四、台灣在這方面需要急起直追

 

元晶赴美

 

台灣太陽能模組龍頭元晶在特斯拉與SpaceX兩大客戶需求強勁帶動下,啟動赴美建廠計畫,就近擴大供貨,同時搶搭美中貿易紛爭,美國抵制陸製太陽能產品帶來的龐大轉單商機,並可享有拜登政府力推「美國製造」的補貼與免稅優惠,預期明年海外營收占比將翻倍。

 

 

這是近十多年來,台灣太陽能業第一樁赴美設廠案,也是繼台積電之後,又一台灣產業龍頭赴美設廠,反映地緣政治壓力催動太陽能廠再度啟動「美國製造」布局,並搶搭拜登政府力推太陽能並有意「去中化」的龐大商機。

 

2022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昨(19)日起登場,元晶在會場透露將赴美國設廠的消息,下周將派員赴美實地考察,投資額包括設備約四、五億元,加計周邊相關投資,估計約數十億元,實際落腳地點仍在評選中,一旦拍板,最快四個月後將可以量產,實現「美國製造」。

 

元晶表示,海外布局主要考量電廠、通訊(低軌衛星等)、車用(電動車相關)等三大龐大商機,以及響應拜登政府政策,同時擴大供貨當地客戶。

 

另一方面,當下台灣太陽能產品輸美,必須被課約3%5%關稅,若能「美國製造」,不僅可獲得美國官方補貼,原本產品輸美關稅也將豁免,有助推升獲利。

 

元晶積極耕耘美系客戶,已拿下全球電動車龍頭特斯拉及世界第一大低軌衛星服務商SpaceX訂單,供應屋頂型太陽能電池片以及低軌衛星電池片,是台灣太陽能業當中,產品首度「上太空」的廠商。未來美國設廠之後,將可擴大供貨兩大客戶,同時拓展電廠等新事業,為業績帶來更龐大的動能。

 

拜登政府為全力發展再生能源,已通過總額4,370億美元的《通膨削減法案》,當中將提撥3,690億美元(逾新台幣1兆元)發展能源安全與潔淨能源,並恢復多項再生能源裝置獎勵,藉此吸引全球太陽能廠前往美國投資。

 

元晶副總經理廖偉然指出,台灣太陽能模組產能僅次於大陸,為世界第二,在美中政治角力下,美國極力想避開使用陸製太陽能產品,以達到能源自主的目標,是台廠切入美國市場的利基,加上《通膨削減法案》政策利多催動下,是元晶前往美國設廠的關鍵考量之一。

 

美企目前在美國太陽能模組產能規模不大,單一廠商多在數百MW(百萬瓦)至1GW10億瓦)以內,元晶規劃,美國廠初期產能最少500MW(百萬瓦),規模可望領先當地美企,在經濟規模與多年來台灣製造的成本優勢下,為元晶美國廠接單利基。

 

我們的看法:

 

第一、目前赴美投資的台企多以半導體為主

 

第二、這是第一家太陽能相關的股票

 

第三、未來會有更多太陽能個股赴美投資

 

第四、主要關鍵在於美國「通膨削減法案」的通過

 

綠能

 

蔡總統昨(19)日指出,2022年是台灣發展綠能以來最「風光」亮眼的一年,太陽光電設置量相較2016年增加超過七倍;離岸風電的成長速度也很快,預計今年底可完成共200支風機;並正積極推動儲能建置,期望能在2025年達到1.5GW10億瓦)的電池儲能系統。

 

 

蔡總統昨日出席「2022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開幕典禮」致詞時表示,自她上任以來,能源轉型就是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標,這也關係到未來30年台灣的轉型路徑,這是一項非常艱難的挑戰,過去六年,已經打下穩健的基礎,未來會繼續整合各界的量能,公私合力,加速邁向「2050淨零轉型」。

 

她說,自今年起,「投資台灣三大方案」把減排納入申請要件,明年也將逐步要求企業,須揭露溫室氣體的盤查資料,規劃以「先大後小」、「以大帶小」的模式,不僅要降低中小企業在轉型過程遇到的衝擊,也要讓減碳成為產業升級、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蔡總統表示,過去這幾年,在各界共同投入下,今年是發展綠能以來最「風光」亮眼的一年;如今的太陽光電設置量已經有9.06GW,相較2016年,增加超過七倍;今年暑假的正中午已經可以發電超過5.5GW

 

不僅太陽光電發展迅速,離岸風電成長速度也很快,蔡總統說,目前西海岸同時有四座風場正在加緊趕工,加上現有的二座風場,預計今年底可完成共200支風力機,把秋冬強勁的東北季風轉換成為珍貴的綠電資源。

 

此外,政府也正積極推動儲能建置,目標在2025年達到1.5GW的電池儲能系統,也會請行政院更加速一些;另在電網端的應用上,台電開放電力交易平台,將可提供1GW的輔助服務。

 

最後,蔡總統提到,這幾年來,許多企業跟隨國際潮流,加入RE100的行列,面對業界對綠電的急迫需求,政府早已在3月公布淨零排放路徑圖,並陸續提出「十二項關鍵戰略」,來整合跨部會的資源,接下來也會持續投入前瞻技術研發,以及其他各種綠色能源的開發,包括氫能、地熱、海洋能及生質能等,都是發展重點,期盼用科技力,進一步驅動能源轉型的步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是台灣綠能大爆發年

 

第二、同時包括太陽能及風電

 

第三、但是跟國外相比仍然相當落後

 

第四、仍有許多法規需要突破

 

西門子

 

西門子歌美颯與海龍離岸風電計畫昨(19)日簽署總裝置容量1,044MW(百萬瓦)風機供應協議,將在台生產73SG 14-222 DD離岸風機,提供15年風機運維服務予海龍離岸風電計畫,並保留延長運維服務合約至20年的選項。

 

雙方是在昨天「台灣國際智慧能源周」活動上簽署合約,是西門子歌美颯在台灣單一風場最大筆的風機合約,將導入全球最大型SG 14-222 DD直驅式離岸風機,提供位於彰化外海約50公里處的海龍三座離岸風場使用。每部風機配備14MW裝置容量,風輪直徑222公尺,每片108公尺長的一體式葉片,皆採用西門子歌美颯 IntegralBlade專利技術鑄造而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對於離岸風電要求本土化

 

第二、西門子移轉技術給本地廠商

 

第三、108公尺長的一體式葉片令人驚嘆

 

第四、整體來說風電的投資進度仍慢

 

艾司摩爾

 

台積電設備供應商、全球半導體微影設備龍頭艾司摩爾(ASML)上季營收和獲利優於預期,新訂單創新高,且本季銷售展望高於市場預測,還表示美國對中國大陸新實施的晶片技術管制措施影響「有限」,股價19日盤中應聲暴漲8%,並且引領科林研發(Lam Research)等晶片設備類股走揚。

 

荷蘭艾司摩爾19日表示,第3季淨利為17億歐元(16.7億美元),營收為58億歐元,毛利率51.8%,都高於分析師預期。

 

去年15%營收來自中國大陸的艾司摩爾也指出,美國對中國大陸新實施的晶片設備和技術管制措施,不會大幅影響明年對中國大陸的出貨,也能持續從歐洲出貨極紫外光(EUV)以外的微影設備到中國大陸。艾司摩爾溫彼得在聲明裡說:「根據我們的初步評估,新的管制令並未修改艾司摩爾從荷蘭出貨的微影設備管理規定,我們預期對荷蘭出貨2023年整體出貨計畫的直接影響有限。」

 

艾司摩爾財務長達森說,艾司摩爾是一家歐洲公司,工具內沒有很多美國的技術,美方措施可能對該公司晶片工具的需求造成間接影響,但目前供給仍低於需求,「到特定時間點時,我們可能無法再供應特定工具給特定中國客戶,但中國以外的需求仍在,我們有望從其他客戶獲得補償」。這是艾司摩爾在美方宣布新的出口限制令後,首度評論其出貨計畫。

 

展望本季,艾司摩爾估計營收將介於61~66億歐元(60~65億美元),高於分析師預估,毛利率估為49%,略遜分析師預期。

 

但溫彼得說,今年全年營收預料將為211億美元,毛利率逼近50%,其客戶大多聚焦於提高長期產能,而非著重當前的經濟減緩和終端市況疲軟,市場對「我們系統的需求持續強勁,帶動我們第3季的訂單金額達到約89億歐元的紀錄新高」。

 

分析師指出,艾斯摩爾強勁的訂單金額顯示近來晶片商的疲軟資本支出趨勢,並未重創該公司,財測也讓市場感到驚喜,許多客戶都希望提早拿到設備、而非延後出貨,強力印證艾斯摩爾的長期基本面很吸引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半導體產業大跌但設備商例外

 

第二、艾司摩爾的毛利率將近百分之五十

 

第三、設備廠商短期仍然看好

 

第四、地緣政治是未來重要因素

 

星鏈上市

 

研調機構CCS Insight表示,美國億萬富豪馬斯克可能在2025年前,分拆SpaceX公司的星鏈(Starlink)衛星網路服務,並推動星鏈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

 

CCS Insight 18日發布的年度科技業預測報告,隨著星鏈的營收可預測性愈來愈高、用戶數也日益增加,星鏈將從SpaceX分拆,以籌措資金,滿足市場對其服務不斷增加的需求。

 

CCS Insight首席研究員伍德說:「我們認為這麼做(分拆上市)非常合理,星鏈需要龐大的投資資金。」

 

伍德表示,SpaceX為星鏈辦理IPO後,將讓資金流向SpaceX,藉以擴大星鏈的全球布局。

 

SpaceX的高階主管過去幾年已曾提及推動星鏈IPO的議題。馬斯克去年也說,若對營收的掌握程度更高,SpaceX會讓星鏈分拆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星鏈是馬斯克的新投資

 

第二、俄烏戰爭使星鏈聲名大噪

 

第三、星鏈上市進度應可進一步提前

 

第四、這是不折不扣的6G概念股

 

MOBILEYE

 

英特爾自駕車事業Mobileye預定月底在美首度公開發行(IPO),但近日外媒引述消息報導Mobileye預估市值減半至不到200億美元,再次驗證今年IPO市場低迷讓許多盛大上市計畫縮水。>

 

英特爾先前在9月向美國證交會(SEC)提交MobileyeIPO申請時,Mobileye預估市值約在500億美元,但最新預估市值下修一半以上。不僅如此,Mobileye預計發行股數也低於原先計畫,並較計畫晚一天展開投資說明會,種種跡象都顯示市場需求不如預期,但Mobileye還是希望照原定計畫在26日上市。

 

業界多半認為Mobileye下修預估市值並減少發行股數,是為了在股票上市前炒熱需求,盼能激勵日後股價上漲。英特爾選在18日展開Mobileye投資說明會也可能是因為17日美股反彈,趁機宣傳Mobileye較能營造正面效果。

 

今年以來美股三大指數跌幅超過20%,被華爾街視為熊市,其中科技類股跌幅尤其慘重,連帶澆熄IPO市場熱度。前兩年風光上市的新創公司近來股價紛紛跌破IPO價格,也讓許多原定今年IPO的新創公司延後或取消上市計畫,導致今年美國IPO募資總額創下1995年以來新低。

 

由於許多新創公司將IPO計畫延至明年,Mobileye及生鮮外送服務業者Instacart成了今年底美國IPO市場僅剩的兩顆新星。Instacart日前已傳出內部調降預估市值的消息,如今Mobileye又在上市前夕調降預估市值,對接下來預備上市的Instacart來說絕非好事。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表示,英特爾推動Mobileye上市不是因為資金需求,而是希望藉由上市來提高Mobileye知名度,未來吸引更多客戶。Mobileye上市後英特爾仍將握有全部B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今年年底美國最後一個大型IPO

 

第二、Intel將市值下修一半

 

第三、目前IPO價格和Intel併購價差不多

 

第四、上市後股價上漲,說明定價合理

 

低價品牌

 

美國通膨率飆40年新高令消費者看緊荷包,也讓Gap、梅西百貨等服飾零售通路陷入苦戰,反而是PrimarkSheinGU等低價連鎖品牌,趁機崛起搶攻美國市場。

 

日本平價時尚品牌優衣庫(Uniqlo)的姊妹品牌GU,近日在紐約蘇活區開設第一家美國門市,主打30美元毛衣及60美元羽絨外套,平均售價比優衣庫再便宜20%。

 

GU執行長柚木治表示:「這是GU進軍美國的絕佳時機,因為我們提供超值商品。」他表示蘇活門市租約將在一年後到期,目前正在紐約物色新地點,未來紐約門市空間將是蘇活門市的3倍。

 

住在紐澤西州的公關公司老闆席爾(Melissa Sheer)過去都在Gap買衣,但最近成為Shein電商平台常客。她表示:「如果能在Shein買到5美元T-shirt,何必在Gap24.99美元的類似商品?」雖然兩家衣服品質有差,但她坦言現在重視價格勝過品質。

 

研究機構GlobalData統計,去年美國服飾支出總額有22.4%花在低價連鎖品牌,比重高於2014年的19.1%。以Primark為例,該公司預計202610月前美國門市數量將從目前的13家增至60家。中國低價服飾電商平台Shein也看好美國商機,近日在美開設配貨中心。

 

當年帶動快速時尚市場起飛的平價服飾品牌Forever 21在疫情期間歷經破產,近日重新振作預備明年6月前在美展店14家。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經濟不振,低價品大行其道

 

第二、美國對低價品有高度需求

 

第三、台灣廠商應思考如何進軍美國低價品市場

 

第四、不只是成衣,還有很多其他領域,如:食品

 

特斯拉

 

受到物流瓶頸的影響,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上季營收創紀錄,但低於市場預期,且今年全年交車量成長率可能無法達成50%的目標,拖累股價20日早盤重挫逾5%

 

圖/經濟日報提供

圖/經濟日報提供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則對需求疑慮不以為然,看好前景,並表示不管經濟衰退與否,都將加足馬力生產。

 

特斯拉公布,第3季淨利達33.3億美元,除特定項目後每股盈餘1.05美元,高於市場預測,營業利益將近37億美元,也追平歷史新高,主因是提高售價與稅負減少。

 

上季營收比去年同期成長約59%,達到創新高的214.5億美元,但低於分析師預期,為去年第3季以來首度不如預期,主要受到美元升值、原料成本增加以及新廠房增產的影響。汽車毛利率為27.9%,也低於預估,且比一年前的30.5%下滑。

 

特斯拉表示,美元對主要貨幣造成的匯損影響為2.5億美元,「原物料成本上揚、提高柏林和德州新廠的效率以及生產新的4680電池,也衝擊我們的獲利能力」。為緩和市場的需求疑慮,特斯拉說,上季產量比交車量多了2.2萬輛。

 

馬斯克說,第4季需求良好,藉此回應投資人對全球經濟轉弱、漲價可能讓消費者縮手的疑慮,「我非常強調我們第4季需求良好,在可見的未來,預期將賣出我們製造的每一輛車。工廠正全速運轉」。

 

他表示,「我不會說我們抗衰退,但絕對對衰退有韌性」。

 

但他也說,一些交車的物流問題依然存在,第4季交車量成長率將低於50%,產量成長率則為50%

 

特斯拉財務長柯克宏則說,今年的交車量成長率將略低於長期以來的50%目標,歸咎於一系列營運挑戰,包括中國大陸的防疫封控措施及供應鏈壓力等。特斯拉去年共交付約93.6萬輛汽車,今年1~9月已交付約90.8萬輛汽車,若要達成50%成長目標,第4季須交付超過50萬輛,比上季的交車量新高紀錄多出45%

 

中長期而言,特斯拉表示,電池供應鏈的限制,仍將是限制整體電動車市場成長的主要因素。

 

特斯拉上季碳權收入為2.86億美元,是一年來最低。該公司曾表示,預期碳權營收會隨著時間萎縮,原因是其他競爭同業推出更多電動車,遵循碳排監管規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業績雖好,但無法成長超過百分之五十

 

第二、中國供應鏈是問題

 

第三、大陸清零政策對特斯拉生產造成影響

 

第四、特斯拉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概念股

 

納智捷

 

18日舉行的科技日,成為裕隆與鴻海合組的鴻華先進MIH電動車平台的展場,裕隆集團執行長嚴陳莉蓮以策略夥伴的身分出席大會,並帶來納智捷首款電車n7到場助陣,更替20日將舉行的納智捷品牌日活動暖身。

裕隆集團強調,科技日展出的各式電動概念車或量產車,都是裕隆與鴻海兩家合力造車的成果,也由於裕隆集團長期投入汽車研發累積的實力,讓MIH聯盟能在成立短短兩年內就能推出至少五款電動車,讓台灣造車實力有機會走向全球。

 

裕隆集團20日將登場的納智捷品牌日,也將對外展出Model BModel VModel C量產版等研發成果,並進一步公開納智捷轉型純電品牌再出發的策略方向。

 

裕隆不僅高度參與MIH電動車研發,更成為MIH第一個客戶,預計明年第四季在台量產上市的納智捷純電休旅n7,就是以Model C為基礎開發而來,將由裕隆三義廠組裝生產,成為MIH全球首款量產的電動車成品,對產業界意義重大。

 

鴻海科技日上公布的電動車代工服務計畫中,也將裕隆三義廠納入全球三大電動車生產基地內,其餘兩處分別為泰國與美國,凸顯兩集團的緊密合作關係。

 

至於外界高度關注的納智捷n7規格,從科技日現場公布Model C未來量產化的細節數據也透出端倪,新車將包含續航里程420公里的標準版、700公里的長程版,與零百加速度3.8秒內的性能版等三種版本。

 

其中續航里程420公里、配備Level 2等級ADAS(先進駕駛輔助系統)、手機鑰匙等功能的n7標準版,推測就是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去年科技日上爆雷能以百萬元內入主的版本,據悉也將是n7明年第四季量產上市後最早交車的版本。

 

劉揚偉也在科技日開場的英文致詞上強調,「鴻海沒有自己的電動車品牌」,但是希望客戶可販售更多電動車;納智捷n7就是奠基在Model C基礎上,推出預售短短兩天就吸引超過1.5萬人參與。他說:「裕隆汽車是我們的客戶,我們對客戶的承諾就是鴻海會是可信賴的夥伴!」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納智捷n7是台灣第一款電動車

 

第二、台灣的電動車發展已經落後

 

第三、鴻海並沒有企圖要推自己的電動車品牌

 

第四、但鴻海要為大型的歐美車企代工會有困難

 

全聯

 

台灣連鎖超市龍頭全聯持續投資高雄,2018年起在岡山本洲產業園區,打造自動化物流中心及智慧化物流園區,因應市場需求,20日動土興建占地萬坪的低溫廠房,累計投資93.7億元,預計二期工程完工後,將是全聯在台最大最完整的智慧化物流園區。

 

 

全聯生鮮與冷鏈物流中心20日動土,由董事長林敏雄親自主持,高雄市長陳其邁、副市長羅達生等應邀共同為建廠起鏟祈福。

 

林敏雄表示,全聯因應全台物流布局,除了岡山本洲產業園區的自動倉儲物流中心外,還會再持續加碼投資興建生鮮與冷鏈物流中心,以達省力化、效率化及自動化三大目標。

 

陳其邁致詞時指出,全聯在本洲園區除原本的智慧倉儲投資9.8億元,運用AIoT技術讓倉儲效率提升5倍,20日再擴廠興建全台最大、占地萬坪的低溫廠房,總投資達93.7億元,未來透過全聯讓農漁貨從產地到餐桌,是台灣農業改革關鍵的一大步。

 

陳其邁表示,農委會為讓國內生鮮水果打入國際市場,相繼在路竹、六龜、大樹等地設置冷鏈物流及運銷廠房設備,如今全聯加碼投資打造低溫廠房,將讓南部大量農漁貨在最短的時間運銷,不僅落實食安,更能增加農漁民收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聯積極投資物流

 

第二、同業全家、統一也往這方面佈局

 

第三、低溫物流是關鍵

 

第四、物流是「最後一哩路」

 

比亞迪

 

比亞迪公司表示,預估第3季淨利潤人民幣55億元至59億元(約新台幣245億元至263億元,等於最多每天賺2.8億元),年增333%365%;累計今年前三季預估淨利潤人民幣91億元至95億元(約新台幣405億元至423億元),年增272%288%。主因汽車和手機獲利提升,推動比亞迪獲利大增。

 

 

澎湃新聞報導,按比亞迪獲利狀況,全年財報有望超過法人預期。此前法人普遍預測比亞迪今年獲利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約新台幣440億元)預測,例如申萬宏源在最新研報中預估比亞迪全年淨利潤138億元;國金證券此前預估比亞迪今年銷量182萬輛,淨利潤人民幣120億元。

 

比亞迪指出,儘管面對眾多不利因素,但新能源汽車行業繼續加速上行,比亞迪銷量保持強勁增長,持續創下歷史新高,市占率遙遙領先並持續強化,實現大幅增長,推動獲利大幅改善,有效緩解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獲利壓力。

 

從銷量資料來看,今年9月,比亞迪共銷售新能源車20萬輛,年增183%,這也是比亞迪單月銷量首次超過20萬輛;今年累計銷量已超過100萬輛,達到117萬輛,年增249.6%。在乘聯會發布的9月乘用車廠商銷量榜單中,比亞迪已成銷售冠軍,市場占有率達9.9%

 

此前,比亞迪對2022年給出150萬輛的銷量目標,今年前三季,比亞迪已完成全年目標的78%,以此計算,在第4季,比亞迪只需每月銷售11萬輛即達成全年目標。法人普遍認為,按照其目前的增速,比亞迪有望在今年衝刺200萬輛,即第4季平均每月銷量需達到近28萬輛。

 

此前中信建投就在研報中指出,比亞迪第3季業績有望出現明顯拐點,利潤彈性加速釋放,一是由於比亞迪第1季產品漲價將在第3季進一步集中顯現;二是比亞迪產品結構改善,多款高價值新車型上市放量,如新款漢、新款唐、海豹、護衛艦07等,產品均價有望提升;三是下半年銷量保持成長,規模效應持續強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是中國最大電動車業者

 

第二、進一步縮短和特斯拉距離

 

第三、比亞迪的月銷售量已超越特斯拉甚多

 

第四、目前比亞迪在中國的市佔率已達百分之十

 

戰略人才

 

中共二十大報告提及,將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大陸工信部旋即提出實踐方案,發布《關於加強和改進工業和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將建設戰略科學家梯隊,立足工業和資訊化重點領域,有意識發現和培養更多工業和資訊化領域具有戰略科學家潛質的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對於未來五年產業發展藍圖,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在二十大報告宣示,將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品質強國、航太強國、交通強國、網路強國、數位中國。

 

二十大報告還指,要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並要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域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專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工信部發布的意見指出,將引導和支持政產學研等各方力量,著力培養一支政治素質高,創新活力強的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組織實施工信青年科技服務團專案,引導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向重點企業流動。

 

同時,將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支持機制,在重大項目資源配置等方面予以傾斜性支持,加強和改進部系統高級職稱評審工作,提高40歲以下青年入選比例,引導和支援用人單位在薪酬待遇,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解決青年科技人才的後顧之憂。

 

工信部並指,將培養大批卓越工程師,組織實施卓越工程師薪火計畫,在工業和資訊化領域著力建設一支具有突出技術創新能力,善於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工程師隊伍。支持有條件的省區市結合自身產業特色,建立健全卓越工程師評價體系。

 

工信部強調,將加大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培養力度,深入推進中小企業經營管理領軍人才培訓專案,支持培訓資源向產業鏈「鏈主」企業,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等優質企業傾斜。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二十大強調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人才是關鍵

 

第三、未來必須有「複合型人才」

 

第四、同時了解科技研發及產業應用

 

小米

 

市場關注小米造車的進度,小米集團董事長雷軍在社交平台Twitter(推特)上指出,電動車行業進入成熟期時,世界Top 5品牌將占據80%以上的市場份額。因此他表示,小米造車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同時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

 

小米去年3月公開表示進軍電動車市場。雷軍在Twitter表示,電動車是以智慧化、軟體化和用戶體驗為核心的消費電子產品。汽車行業的本質將從機械演變為消費電子,市場占比將高度集中於頂級企業。因此,雷軍說「換句話說,我們成功的唯一途徑是成為前五名之一,並且每年出貨量超過1,000萬輛。競爭將是殘酷的。」

 

目前,小米在造車上已投入了大量資金,將在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分兩期建設整車工廠,工廠累計年產量預計為30萬輛,一期和二期的產能均為 15 萬輛。

 

今年8月,雷軍宣布小米自動駕駛技術已進入測試階段,小米自動駕駛技術第一期規劃140輛測試車,將陸續在全國進行測試,目標是在2024年進入第一陣營。

 

2021 年官宣造車至今,小米汽車前後共申請了200餘項專利。近日,亦莊新能源汽車研究院披露,預計小米汽車工廠於 2023 6-7 月獲得汽車生產資質。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是中國最強品牌

 

第二、小米希望成為成為全球電動車前五大

 

第三、這是非常艱巨的挑戰

 

第四、目前小米已經落後其他同業一般距離

 

寧德時代

 

「深市一哥」寧德時代發布第3季財報,營收人民幣973.7億元(新台幣4,381.7億元),年增232.5%;淨利潤人民幣94.2億元(新台幣432.9億元),年增188.4%,創下寧德時代最高單季營收和淨利潤水平,平均日賺人民幣1億元(新台幣4.5億元)。

 

 

「深市一哥」寧德時代發布第3季財報,營收人民幣973.7億元(新台幣4,381.7億元),年增232.5%;淨利潤人民幣94.2億元(新台幣432.9億元),年增188.4%,創下寧德時代最高的單季營收和淨利潤水平,平均日賺人民幣1億元(新台幣4.5億元)。

 

亮眼財報業績背後,是動力電池和儲能業務的雙輪驅動。

 

寧德時代在最新披露的投資者關係活動記錄表中表示,公司鈉離子電池產業化進展順利,供應鏈布局上需要一些時間,已與部分乘用車客戶協商,明年將會正式量產。

 

證券時報報導,今年前三季,寧德時代營收人民幣2,103.4億元,年增186.7%;淨利潤人民幣175.9億元,年增126.9%,超過去年全年淨利潤人民幣159.3億元。

 

關於業績暴漲,寧德時代曾在業績預告中表示,隨著國內外新能源行業快速發展,動力電池及儲能產業的市場持續增長。公司不斷推出行業領先的產品解決方案,加強市場開拓力度,加上之前期布局的產能釋放,產銷量明顯提升,實現了盈利規模的快速增長。

 

香港格隆匯報導,目前動力電池產業仍處於旺盛的景氣度,先前寧德時代、億緯鋰能、天賜材料、恩捷股份四家動力電池產業鏈公司,發布了亮眼的前三季財報業績預告。同時這四家公司第3季業績均與去年同期相比大幅預增,折射出行業的高景氣度。

 

業內人士表示,受益於行業景氣度持續提升,產業鏈相關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將進一步增強。

 

隨著國內外動力電池市場持續增長,寧德時代加強市場開拓力度,加上前期布局的產能釋放,產銷量增長顯著。根據南韓市場調研機構SNE Research日前公布前八月全球十大電動汽車電池裝車和市占,寧德時代的動力電池裝機規模與市占率穩居全球第一,也是連續六年霸榜。

 

第一財經日報報導,去年7月,寧德時代推出鈉離子電池。據介紹,第一代鈉離子電池能量密度略低於磷酸鐵鋰電池,但在低溫和快充方面有明顯優勢。

 

第一代鈉離子電池電芯單體能量密度達160Wh/KG,在零下20度低溫的環境下,仍然有90%以上的放電保持率。常溫下,鈉離子電池充電15分鐘,電量可以達到80%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寧德時代是全球電動車電池的霸主

 

第二、新推出的鈉離子電池值得關注

 

第三、大陸在電池產業積極發展

 

第四、走向海外發展、全球佈局

 

網飛

 

串流影片巨擘網飛(Netflix)周二財報告捷,第三季新增240萬付費用戶,比起該公司先前預估的100萬高出逾一倍,成功擺脫過去兩季用戶流失的頹勢,營收與獲利超越華爾街預期,並宣布明年將打擊帳號共享。

 

 

受此激勵,網飛周三早盤股價飆漲逾12%。

 

網飛預期第四季新增450萬訂戶,優於分析師預估的400萬,該公司強調,未來不再提供新增訂戶預測,因營運模式涵蓋廣告、付費帳號共享,重點會放在營收、獲利與現金流成長。

 

網飛提及,2023年開始打擊密碼共享,並將發布共享政策,目前已測試提供共享付費的不同方法,例如允許用戶設立付費的子帳號供親友使用,用戶可將觀看資料轉入新帳號。

 

執行長哈斯汀周二在法說會指出,「感謝上帝,我們上季用戶數終於停止萎縮。」

 

網飛在79月推出《怪奇物語4》、《非常律師禹英禑》等大受歡迎的影集,是挹注業績的主要推手。上季以亞太區訂戶成長最強勁,新增143萬人。截至9月底,訂戶數總計2.23億。

 

Investing.com分析師安沃(Haris Anwar)指出,「網飛令人驚喜的數據顯示這家公司的成長故事還未結束。」

 

身為串流影片市場龍頭的網飛,疫情期間曾是股市寵兒,然而上半年用戶數不斷衰退,打擊投資人信心,今年股價累跌近6成。

 

第三季獲利下滑3.5%至14億美元,每股盈餘3.1美元,營收年增約6%至79.3億美元,皆超越華爾街預估。

 

網飛周二致股東的信中表示,「在歷經極具挑戰的上半年,相信我們已在重新加速成長的道路上。」

 

當前串流市場競爭激烈,業者在新增訂戶方面陷入苦戰。網飛在信中提到,一些對手已調漲價格以及控管內容支出,如今整個產業都更聚焦於獲利,「我們的最佳預估是目前所有串流競爭對手都在虧錢」,反觀網飛展現盈餘,該公司比對手更具競爭優勢之處,就是僅專注於串流事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網飛第二季曾跌到谷底

 

第二、沒想到現在又可以起死回生

 

第三、關鍵在於推出有價值的內容

 

第四、亞太市場是成長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