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杜拜的崛起,看台灣的品牌與策略
2006.04.06(工商)
在美國國會壓力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港口公司決定放棄對美國六大港口接管權,然而其68億美元收購英國P & Q 航運公司計畫,仍使杜拜超越新加坡,成為全球僅次於李嘉誠的港口營運商。
杜拜是近年中東和全球經濟成長的奇蹟,作為阿聯七個酋長國中的一個城市國,杜拜從十年前開始轉型,把自己打造成中東的物流、人流(觀光)和金流中心,雖然石油將在2010年耗盡,但現僅占杜拜GDP的6%。杜拜是歐亞航運的樞紐,這幾年又大力擴建空港,並擁有全球最佳的航空公司。
杜拜每年有七百萬遊客(人口五倍),有全球最好的七星帆船旅舘,正在進行全球最大的海港城開發,規模超過曼哈頓;蓋全球最大的人工群島,建全球最高的摩天樓,總旅館數超過30家。目前全球30%的建築機械在杜拜,僅次於上海。 雖然總投資高達2000億美元,第一期開發案在五天內被全球買家搶購一空。
9/11之後,杜拜曾被懷疑是中東洗錢中心,但其堅決和政治劃清界線,強調國際安全(這次放棄P & Q 也是為了對美示好),反而建立了公正自律形象。杜拜「國際板」(Dubai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Exchange)去年才成立,至今已有黎巴嫩電信和沙烏地阿拉伯親王的酒店投資公司成功上市。中東錢太多,沒有金融中心,杜拜有可能在10年內追上紐約、倫敦和香港,成為中東油元的「資產管理中心」和中東企業的「籌資中心」。
杜拜的發展定位和香港、新加坡非常類似,但時間卻短得多。分析其成功因素,第一是「前瞻及願景」:杜拜最早了解石油優勢不再,積極轉型,提出了宏大願景和世界級的投資計畫,卡位成功。 另外一個因素是「魄力與執行」:杜拜王子是行政官的弟弟,如同李光耀,是杜拜經濟發展的CEO。杜拜宣稱的每一項計畫都超前完成,塑造了「can do , will happen」的實績,讓人相信政府是玩真的,而不是畫大餅。
第三個因素是「區域定位」,杜拜把自己定位為中東、中亞和非洲的中心,在伊斯蘭教和全球對抗的洪流下,反而創造了「中東和全球接軌橋樑」的地位。第四,處在全球最混亂的地區,杜拜了解「國際規範」的重要性,一切和國際接軌,並引進外國人掌管部會,故能同時吸引全球和中東資金進駐。
第五個因素是「國際平台」,杜拜80%人才來自海外,包括高階管理人才和低階勞工,在房地產和旅遊引進外資,在航運和空運則大幅海外收購。
不論是杜拜或香港,都有一個「中心」的品牌形象,開放與秩序兼容。在現實考量下,台灣沒有成為「流通」或「金融」中心的條件,政府和企業必須從內在自我提昇策略,轉向外在併購聯盟策略,創造和外資的夥伴關係,大聲問自己「Why Taiwan?」,才能成功走出去。【作者為寶來證券大中華資本市場總經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