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

台橡/Dexco 鴻海/日立 三井物產/璨圓 中壽/太平洋安泰人壽

本週M&A活動極多,看來今年不只是台灣併購元年,更是一個高峰年。值得可喜的,各種併購類型都有: 包括台灣企業走出去海外併購,外資投資台灣,台灣投資大陸,可謂百花齊放,萬家爭鳴,也更加顯示了本協會的重要性。

台橡 / Dexco

台橡公司將斥資1.68億美元(約合新台幣50億元)跨出海外併購第一步,吃下美國Dexco Polymer公司,這項併購計畫預定明年第2季可完全移轉,對台橡明年營收可貢獻1.1億美元,挹注獲利達1,500萬美元(約合新台幣4.5億元)。

Dexco是一家成立於1988年的美商公司,由美商陶氏化學與艾克森美孚化工等兩家公司共同合資成立,去年營收達到1.5億美元,獲利約2,000萬美元。

Dexco公司有些製程技術優於台橡,同時在市場上比較偏重歐美市場,未來加入台橡團隊,可以補足台橡的不足,目前台橡市場主要是以亞洲為主,雙方在市場與產品線上可以發揮互補的功效。

由於Dexco的加入,今後台橡在全球產品發展策略上也會更趨完整,對於應用材料事業的幫助很大,尤其是SBC的產能有機會挑戰全球前5大,如果是屬於更高階產品的領域,躋身全球前3強,並不是問題。

我們的觀察如下: 第一、亞洲市場+歐美市場=全球市場,台商應積極開始全球佈局,M&A是最佳手段。第二、中國大陸企業興起,台商如果不努力提昇全球排名,未來會被squeeze out。 第三、台商策略有三個面向: 中國工廠、中國市場和世界市場,未來世界市場(包括新興市場)也要納入考量。

鴻海 / 日立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鴻海將參與日立顯示器公司(DP)1,000億日圓(約新台幣360億元)的增資案,並與奇美電中小尺寸事業群整併為新公司,專攻觸控,挑戰觸控面板霸主TPK宸鴻的新利器,鞏固iPhone和iPad兩大訂單。

日經指出,這項正在進行最後協商的計畫,將由鴻海在明年度和後年度各拿出五百億日圓,增資日立的子公司「日立Displays(DP)」。鴻海將藉此握有日立DP過半股權和經營權,日立的持股則從原本的七成五降至三成左右。

日立DP去年生產的中小型液晶面板占全球市場的百分之5.9,排名第六,新工廠開工後生產能力將倍增。

鴻海是蘋果iPhone和iPad的主要代工廠,今年三月收購中小型液晶面板市占率百分之11.4、全球排名第三的奇美電子,若加上日立DP,市占率將增至百分之17.3,取代市占率百分之16.5的日本夏普(Sharp)而躍居全球首位。

奇美電與日立顯示器早有淵源,今年7月,奇美電與日立簽署IPS技術合作協定,開啟雙方合作契機。當時各界就解讀,奇美電為取得iPad液晶面板訂單,找上日立授權IPS技術,為搶進平板電腦市場布局。同時,日立是iPhone 4的面板供應商,鴻海是iPhone 4的組裝廠,日立與鴻海兩大集團一直往來密切。

我們的感想如下: 第一、「聯日抗韓」是台商未來最佳戰略,韓國是台灣最大敵人,日本和中國文化不合,無法獨立進立中國市場,結合日本高端技術,壯大台灣,不僅提升中國市占率,更可以提高世界行業排名。最近日本最大DRAM公司爾必達要合併力晶、茂德,與台灣策略聯盟,是另外一個例子。

第二、鴻海集團明年營收上看3.6兆新台幣,再創高峰,勢必會加快海外併購的腳步,不過從奇美,索尼到日立的併購,主要還是強調產能,未來技術的併購要再加強。第三、鴻海併了奇美,造成一百多人跳槽大陸華星光電,說明大陸業者利用人才達到技術「自主創新」的企圖心,另外鴻海併購後的「文化融合」也需要加強。

三井物產 / 璨圓

日本最大的綜合商社之一「三井物產株式會社」宣布參與LED磊晶、晶粒廠璨圓光電私募,持股比例達15%並成為璨圓第一大股東,未來雙方將合作打入日本及中國LED照明及電視背光源市場,也創下日本企業投資台灣LED廠的先例。

三井物產已在LED產業設定短中長期目標,短期目標是以背光事業為主,包括電視及螢幕的背光模組;中期目標則是鎖定照明市場;長期則以汽車市場為目標。而目前日本市場佔璨圓營收的比重相當低,預期在與三井物產合作後,日本營收比重將明顯提升。

目前台灣LED晶粒廠主要分為2大陣營,包括晶電及璨圓,其中晶電已與日本豐田合成合作,並取得其專利授權。而璨圓本次引進三井物產,預期也可利用三井物產在日本的地位,進而與其他日本LED廠進行策略合作。

我們有以下的觀察: 第一、日本政府提出環保補貼政策,日本照明市場發展迅速,為佈局LED,日本業者將繼續投資台灣上游磊晶、晶粒廠。 第二、”台灣製造管理” + ”中國市場”是日本M&A的考量因素。 第三、三井之前也有投資LCD TV第一龍頭大廠冠捷,原先璨圓就有透過下游LED封裝客戶,間接供應冠捷LED產品。未來璨圓和冠捷往來會更密切,而三井也可能持續加強LED產業鏈的投資。

中壽 / 太平洋安泰人壽

台灣的中國人壽和大陸的中國建設銀行本週同步宣布,將共同投資大陸的「太平洋安泰人壽」,聯手開拓大陸保險市場。中壽以人民幣3.79億元(合新台幣17.8億元)的現金,取得太平洋安泰股權19.9%,建行將取得51%持股。

中壽初步出資人民幣3.79億元,參股19.9%,建行則占51%,未來運用建行在全大陸1.3萬多個分支行,預期5年內成為大陸前5大壽險公司、銀行保險第一品牌,10年內擠入前3大壽險公司。

中壽強調這項投資案是兩岸簽署ECFA後,首宗跨保險、銀行的投資案,同時大陸試點銷售保單的四大銀行,即建設銀、北京銀、工商銀、交通銀都已找到合資對象,短期內台灣其他保險同業,已不可能再像中壽一樣取得大陸的龐大銀行通路。

中國共有58家壽險公司,前十二大皆是大陸當地公司,第1是大陸的中國人壽,市占率逾三成約32.46%; 第2名是平安人壽,市占率約15.01%。排名最好的外資公司是友邦人壽(AIA),僅0.73%; 台灣登陸已經有六年的國泰人壽,名列第42,市占約0.06%。

建行為全球第二大銀行,個人客戶有2.78億名,高資產、高消費力的潛在財富管理客戶約有1,120萬人,相當於台灣人口的一半; 去年的銀行保險手續費收入約27.5億元(台幣129億)。

中壽董事長王銘陽指出,不少台灣金融機構都以為大陸市場是滿漢全席,去了以後發現只能吃到「清粥小菜」; 但在跟建行合作後,「(中壽)可以吃得到滿漢全席的每道菜!」

我們覺得本案非常具有代表性,有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這是台灣/大陸「海峽併購」(Cross-Strait M&A)又一件成功案例。 第二、這是金融業「跨領域」合作,結合了人壽道路和銀行通路。 第三、建行是全球第二大銀行,網點遍佈全中國,有強烈的企圖心想要跨入保險業,此次和台灣人合作,一定可以後來居上,超越大陸的國泰人壽或是中國中小型人壽業者。 第四、妥善運用策略聯盟開拓中國市場,其效果比獨資或100%併購要來得更大。 第五、台灣金融業者不應再想痴痴等待ECFA後在中國獲得特許或特權,比如說證券業呼籲要取得「全資全照」就不甚實際,應該加強合縱連橫,以併購、合資、策略聯盟等多元手段取得最大自身利益。時間重於一切,而M&A就是最佳手段和捷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