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7日 星期一

南山/潤成 尹衍樑 高盛/Facebook 藍星/Elkem 華銳風電 天津鑫茂

南山/潤成

南山人壽二度標售,潤成控股以21.6億美元(約新台幣648億元)得標,潤成控股將以自有資金及銀行貸款各占五成的資金來投資南山,已找妥六家銀行聯貸。在台上市及在台深耕,是潤成投資南山的主要目的,潤成控股並計劃推動南山股票在台上市(IPO)。

潤成投資為潤泰集團與寶成集團所合資成立的公司,其中,潤泰全球持有23%的股份,潤泰創新持股25%,寶成集團持有20%,另外,由潤泰集團旗下匯弘、長春及宜泰3間投資公司共計持有32%。總計潤泰集團是潤成投資最大股東,持股比達8成,寶成集團則持股20%。

金管會對於南山案強調五大審查原則,包括長期經營承諾及財力證明。潤泰集團旗下兩家上市公司最近先後辦理增資,相信也和此有關。

我們對於本案樂觀其成。潤成不是現有金控,但是其大股東尹衍樑之前有豐富的銀(華信)、投信(光華)和保險(安泰保險及大陸太平洋保險)投資經驗,以及兩岸豐沛人脈和政商關係。寶成是大陸台商的龍頭企業之一,十五年前就有投資上海華一銀行,後來尹衍樑也有入股。

尹先生雖然不是PE,但是不折不扣的「類PE投資者」。PE的作法是整合技術、人才與資金,尹先生的投資方式也是如此。台灣這二年「類PE投資者」興起,財團手上現金多,意圖轉型跨入新領域或者是重組股權結構,例如國泰金控蔡宏圖借款850億買股分家,富邦蔡氏兄弟借款600億買下凱擘有線電視,蔡衍明董事長融資700億買下中嘉有線電視,其手法都和PE並無差異,包括槓桿操作、引進專業經理人及跨入新領域等。政府既然允許「類PE投資者」,就不應歧視國外PE業者。

博智投資南山沒有過的一大理由是「適格性」,許多人也質疑尹衍樑和寶成蔡其瑞先生的適格性。我們覺得經營權和所有權要分開來看,你現在所從事的行業不應侷限的未來,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需要轉型,跨入新的領域,像潤泰全球持有永豐金控,潤泰創新持有大潤發,基本上都已轉型控股公司。

我們有以下的建議: 第一、金管會應快速專業審查本案,畢竟上次拖了一年,南山價值大輻減損,我們對不起AIG,對台灣國際形象也不好。第二、媒體應公平對待本案,一直以負面的角度去放大一些小事(比如說尹衍樑去年十二月就已經知道雀屏中選可能內線交易,並無意義)。第三、金管會應再次檢討允許外國PE投資台灣金融機構的可行性,台灣的金融產業需要進一步整合,僅靠散戶和本地資本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ECFA之後,台灣應變為亞太資本的橋樑,PE正是最佳的工具。


尹衍樑

本週今週刊封面標題叫做「尹衍樑-首富崛起」。尹先生是不是首富並不重要,重點是他們如何爬到這個位置的。

中國大潤發估計,中國大潤發即將上市,光是市值就將高達七十五億美元,尹先生個人持有1/3,身價將從2010年的11.5億美元增加至40億美元,輕鬆擠進台灣千億富豪俱樂部。

我在4-5年前曾經拿到一份大潤發的私募文件,當時摩根士丹利不知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居然說服大潤發作一次私募,但是要價高達75倍本益比,大家都覺得不可思議,結果當然是沒有人投資,今天回顧過去,大家都錯了。

尹先生投資給人的啟示有幾點: 第一、要變成下一個巨富一定要利用中國市場。第二、要適時進/出。尹先生之前將台灣金融投資賣掉,跑到中國作零售,現在又再回來買南山,時機之精準真令人嘆為觀止。第三、要有前瞻性,看得見未來大趨勢。第四、要有團隊和人才。尹先生善用其台大MBA資源,為其事業版圖打下了牢固的基礎,這是其它台灣家族事業僅將目光放在第二代所忘塵莫及的。

高盛/Facebook

全球最瘋狂的私募發生在美國,高盛宣布投資臉書(Facebook)4.5億美元,估值高達500億美元,大概是有始以來最高價的Pre-IPO私募了。

根據高盛準備的私募資料,Facebook 2009的營收為US$775M,利潤為US$200M,2010年營收預計成長至US$2 billion,利潤為US$500M。私募的估值是營收的25倍(Google約為7倍),而本益比則為100倍。根據Facebook現在業績成長速度,利潤2011年可達US$1 billion,2012年US$2 billion,2013年US$3.5 billion,也就是說以兩年後預估利潤來說,現在Facebook的本益比尚低於20倍。

另外一個參考指標是Google,現在市值為US$200 billion。當然以此推算,Facebook的市值還有進一步成長的空間,投資人的心理是,Facebook現在的成長速度已經超過Google初期的速度,未來和Google並駕其驅並非沒有可能。

高盛不僅自己投資,而安排總金額15億的美元的私募配售給他們的頂級私人銀行客戶,每人投資金額最低US$2M,外加手續費4%和未來出售時的利潤分紅5%,同時必須承諾在2013年前不得出售(二年鎖定期),據說現在已經超額認購,供不應求。

看來高盛才是最大贏家。最近高盛完成內部調查,結論是金融海嘯期間其所採取的自營交易「並無嚴重的過失」,所以不需作什麼改變。如果你不是高盛頂級客戶,沒有資格買Facebook股票,買高盛股票不失為另外一種選擇。

藍星/Elkem

次世代太陽能級料源代表性大廠挪威Elkem,以20億美元現金價賣給大陸藍星集團(China National Bluestar),為次世代料源市場投入震撼彈。大陸對未來性料源大手筆布局,凸顯了台灣太陽能料源市場掌握度的先天不足、後天失調的弱勢。

因為台灣土地、環評限制及銀彈不及大陸廠,難如大陸般允許潛在工安危險性大的西門子類法大量設廠,使得多晶矽投產腳步相對落後大陸,至今取料問題仍掌控在國際料源廠手中,而大陸多晶矽也因產能愈開愈大、國際影響力愈來愈高。

具未來發展性的太陽能級料源部分,美國、日本持續研發,但大陸砸大錢透過跨國購併布局迎頭趕上,台灣隨著產業對料源迫切性需求不再,政府也跟著正式在2011年砍掉研究經費,並結束研究計畫。

藍星是由大陸國營事業中化 (Chem China) 80%持有,另外20%股權屬於美國PE黑石基金。國際PE投資中國的手法已經改變,以前是要控股,現在則是”參股”,和企業形成策略聯盟關係,然後一起”走出去”,到海外去併購技術或市場。

我們對本案的感想如下: 第一、大陸政府和企業將持續大手筆佈局太陽能產業,台灣政策不明,投資不足,市場不在,已經遙遙落後大陸。第二、本案屬於對於上游原料和技術的併購,配合中國大陸七大戰略新興產業政策,可以促進產業和技術升級。第三、台灣對於ICT以外的產業政策要大輻度加強,否則在下一個十年將難以和中國大陸及南韓競爭。第四、台灣應趕快成立如新加坡淡馬錫或GIC類似的國家主權投資基金,主導政策性的大規模海外M&A,強化台灣全球競爭力和產業戰略佈局。

華銳風電

大陸風電龍頭、A股主板發行價最高的新股華銳風電13日登陸上海證券交易所,首日出師不利,開盤旋即跌破發行價,收盤更大跌9.59%。

華銳以每股90元人民幣的價格發行1.051億股,對應市盈率(本益比)48.83倍,募集資金94.59億人民幣。由於發行本益比過高,未能獲得市場青睞。

華銳是大陸第一家開發、設計、製造和銷售適應不同風資源和環境條件的陸地、海上和潮間帶大型風電機組的高新技術企業。

我們的評論如下: 第一、A股高本益比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P/E會進一步向下調整,大家不要對A股估值有太多迷思。第二、大陸過去兩年替代能源(包括風電)上市企業(包括香港、美國和A股)數量太多,投資人已經感到疲乏。第三、台灣的新能源政策完全失敗,不要說風電,連太陽能發電政策都搞不定,未來產業前景令人擔憂。第四、大陸証監會對於「七大新興戰略產業」相關企業有重點扶持,讓其利用資本市場,儘快上市,早日茁壯,台灣交易所和金管會要有全新思維來鼓勵新型新興企業在台快速上市,不要再侷限在昨日的傳統承銷審批觀念,扼殺新興企業的生機。

天津鑫茂

天津鑫茂科技投資集團6日放棄收購荷蘭電纜製造商德拉卡控股(Draka),不僅代表中國收購歐洲重點產業公司的努力再次受挫,也凸顯了中國在歐洲投資的政治敏感性。

華爾街日報的報導指出,歐盟產業委員塔加尼已升高他籲求,強調歐盟應該有權封阻外國的收購企圖。

天津鑫茂科技放棄以13億美元收購德拉卡控股後,已為義大利Prysmian以10億美元價碼收購德拉卡掃清除障礙。這筆交易若獲得歐盟批准,Prysmian將成為世界最大的電信和電力電纜製造商。

中國在其它地方尋求的是自然資源,但在歐洲中意的還是基本產業與設施。例如,中國遠洋去年6月在希臘港口比雷埃夫斯投資44億美元,取得35年的貨櫃碼頭租約。但最有名的交易,則是浙江吉利集團一年前以18億美元收購瑞典的富豪汽車 (Volvo)。

我們的感想: 第一、中國併購海外,外國企業心情複雜,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害怕可能更大於歡迎。第二、中國企業將加速以海外M&A打造企業成為世界產業龍頭。第三、大陸企業聯手台灣企業進行海外M&A,非但可以取得管理人才資源,而可以減少歐美目標廠家的敵意。第四、台灣企業必須以小博大,進行全球產業整併,方式是將自己變成「資源整合平台」,聯手國際性PE,相信外國PE都會認同這樣的合作模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