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8日 星期一

併購與私募,啟動產業改革

(全文刊載至經濟日報)

日本兩家百年企業日立與三菱重工正在探討整合,若合併成功,新公司將成為涵蓋核能、能源的全球最大綜合基礎設施巨人,在日本製造業規模將僅次於豐田。兩家企業強項都是核能發電,但福島事件後,讓其不得不探討合作可行性。

由於台灣與韓國廠商近年來在中小尺寸面板的快速發展與競爭,加上日圓居高不下,索尼和東芝準備將其小尺寸面板事業合併,據傳日立也有意加入,合併後市佔率有機會超越三星,成為世界第一。日本半官方機構將投資,取得新公司7成股權。

早在十年前,為了加強競爭力,日立和NEC就將其DRAM業務合併成爾必達,後來又繼續整併了三菱DRAM事業部,打造了全球第四名的產業地位。如今全球DRAM產業韓國三星與海力士有六成市占率,美光與爾必達有三成,台灣所有業者加起來只有10%。

兩年前,經濟部為了再造台灣DRAM產業,計畫成立「台灣記憶體公司」(TMC) ,與爾必達及美光談技術合作及投資事宜,並洽商國發基金投資,然而由於業者對整併想法不一致,誰都不願犧牲妥協,最後胎死腹中。時至今日,茂德已頻臨破產邊緣,力晶轉型代工,爾必達成為新的產業整合者,從台灣發行TDR拿了一億美元,七月又再成功增資十億美元,台灣「雙D慘業」繼續向下沉淪,唯一賺錢的廠商華邦是因為其及早停損退出市場。

日本給了我們幾點啟示:第一、在產業前景看淡或重大危機發生時應藉機加速整合。第二、龍頭企業合併可帶動產業整合,強迫小的業者退出或投靠。第三、合併時機很重要,目標必須是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前幾名業者。第四、政府應適時介入,促進整併。

台灣產業為何受創這麼深?有幾個關鍵因素:首先,從資本市場和金融業太容易募到錢,業者無心整併;我們還陷在「兩兆雙星」的迷思中,企業沒有感到轉型的迫切性。十年多前亞洲金融風暴,造就了今日的三星和爾必達,這次日本地震,正快速帶動第二波的產業整併,台灣呢?

其次,政府沒有做好市場秩序管理。一昧尊重市場機制,造成我們在每個行業都有過剩的資源:四十多家銀行,面板最早有七家,電信有六家,連WIMAX都有六家。很多企業在還有一點價值的時候未整併,等到景氣變成負向時就無藥可救了。

第三,未採用治本的重組手段。很多談判失敗都是因為想妥協太多方意見和利益:大股東、小股東、主管機關、銀行和員工,這是不可能成功的。治本手段代表某一方的利益一定要犧牲,包括銀行債 write-off、債轉股、減資、裁員、關廠、出售資產或下市。重組需要想像力,大陸中芯國際最近因內鬥而重傷,兩岸半導體產業是否可以一起來整併呢?

第四,未能善用私募股權基金 ( PE ) 作為整併工具。韓國和日本金融業在亞洲金融風暴時,都由PE出手相救。摩托羅拉於2006年將晶片子公司飛思卡爾 ( Freescale ) 賣給凱雷和黑石,下市重整成功,今年再上市。KKR在2006年收購荷蘭飛利浦晶片部門成立恩智浦 ( NXP ) ,今年亦成功IPO。台灣私募法規嚴格,下市困難,MBO更不可能,讓PE很難成為改革的力量。

展望未來,我們應加速產業整合,開放PE和陸資,放寬資本市場限制,讓台灣產業徹底重組、重整和重建,這才是拯救台灣經濟的積極作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