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工研院&默克,百度&CDR,科納,Uber&Grab,金融中心,鴻海&Belkin,GSK,力拓,樺漢&帆宣,LINE


2018.04.02理事長的話
2018.04.02_理事長的話_工研院&默克,百度&CDR,科納,Uber&Grab,金融中心,鴻海&Belkin,GSK,力拓,樺漢&帆宣,LINE
工研院/默克

工研院與國際大廠默克集團(Merck26日簽署合作意向書,宣布五月將在工研院創新園區設立「台灣-默克生技製藥產程研發暨培訓合作計畫」;這是默克來台首項生技製藥開發案,將投資50萬歐元(新台幣約1,824 萬元)的設備,與工研院近9,000萬元打造的產程實驗室,共同育才。

第二期目標是於2019年成立新公司,至於第三階段,達成與國際同步的M Lab合作模式。

工研院說,近期雙方將合作首波人才培育計畫,預計培養120位生物藥品(蛋白質藥)產程專業人士,培育時程為一年半,提升台灣產製能量,共同拓展國際版圖,預期受惠的公司除了浩鼎、中裕還有台康、喜康、潤亞、聯生藥、永昕等。

工研院表示,這是該院在生醫領域與國際大廠合作人才培養的首例,雙方期許未來將以工研院生醫專業研發實力,結合默克關鍵技術與前瞻製程,培養國內高階生技製藥人才,加速台灣生技新藥研發與生產製造技術。

據悉,工研院此次與默克合作,將在新竹的光復院區提供500坪左右的訓練場地,而默克則從國際找來專家、講師並提供有關的儀器設備,為台灣生物製藥界提供最新的產程開發技術。

工研院說,此次人才培育計畫,台灣有關的生物製藥公司均可報名參加,受訓的人員在培訓過程中,僅需要繳交必要的耗材費用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吸引跨國企業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是正確的做法。
第二、工研院和默克合作,可以有乘數效果。

第三、跨國企業越來越有興趣來台設立研發中心。

第四、但不幸「台灣價值」只剩下廉價的「人才價值」。

百度/CDR

繼阿里巴巴、京東之後,大陸搜尋巨頭百度26日亦傳出成為首批CDR(中國存託憑證)試點,將於6月回歸A股上市。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對此則未正面回應。

網易科技引述消息人士說法稱,百度將成為6月份首批CDR試點公司之一。李彥宏昨出席在北京舉行的「2018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對於外界詢問是否發行CDR的進度,僅表示大陸全國「兩會」期間已回應過希望回大陸上市,目前正和相關部門就CDR等政策進行溝通,至於是否透過CDR方式回歸A股,由證監會說了算。

大陸網路企業近年在資本市場表現亮眼,使外界關注是否會有政策推出吸引這些多數在美、港上市的企業回歸大陸。本月包括證監會、滬深交易所官員表示將推行CDR,加上不少企業家也紛紛表示願意跟隨政策回歸A股,使CDR成為股市上焦點議題。

日前大陸兩大網路電商阿里巴巴、京東傳出成為首批CDR試點名單,最快於6月在大陸二次上市,如今百度加入試點名單之列,此前消息預估該名單或有24家企業。路透指出,中金公司和中信證券將負責首批CDR公司的發行相關事宜。

此外,李彥宏昨在上述論壇中也對近期Facebook個資外洩案發表看法。相較美國代表人物,蘋果CEO庫克指出要加強隱私監管,保障數據安全、阻止濫用的態度,李彥宏則提出另一種觀點。

李彥宏表示,中國人更加開放,或者說對於這個隱私問題沒有那麼的敏感。也就是說,中國人更願意用隱私換取便捷性或效率。但他亦強調,在用戶隱私方面,百度也會遵守相應法規規則。

AI、無人車是當前百度最受市場關注的重點業務,李彥宏表示,百度已在研發投資百億元經費,AI更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在無人車方面,7月百度會聯手廈門金龍汽車量產無人小型巴士,估未來35年無人車會真正進入開放道路運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百度的未來業務方向是AI,符合證監會獨角獸條件。
第二、百度沒有阿里和騰訊那麼大,轉投資沒有太多,結構不會太複雜。

第三、中國大陸開放CDR,應該會從海外上市的BAT先開始開放。

第四、CDR還存在許多法規上的障礙,並非能說幹就幹。

科納

光通訊元件廠科納-KY 26日宣布,董事會通過與美商II-VI INCORPORATED及百分之百子公司TRINITY MERGER SUB進行反向三角合併,科納為存續公司,併購總金額8,500萬美元(約新台幣24.9億元),預計第3季完成後,科納將在台下市。

科納昨天在台股盤前宣布因有重大訊息待公布,停牌一天,下午公布併購案,由出資方以每股1.7969美元(以美元兌新台幣匯價29.3元計算,約當每股新台幣52.6元)收購科納全數股權,以科納上周五(23日)收盤價33.15元計算,溢價約58.67%

由於此次為反向三角合併,合併完成後,科納為存續公司,成為II-VI INCORPORATED百分之百持股子公司,雙方已簽署合併契約,預計6月股東會通過後,第3季完成併購案,並向證交所申請終止在台上市。

科納董事長袁海驥表示,科納在台灣終止上市後,不會再到其他國家上市。他透露,過去II-VI INCORPORATED互為供應商,II-VI INCORPORATED是全球光通元件大廠,也是美國那斯達克上市公司,近年積極透過併購擴大規模,數月前找上科納,雙方同意進行合意併購。

袁海驥指出,II-VI INCORPORATED垂直整合布局完備,並擁有Google等大廠訂單,科納透過合併案可取得更多研發資源,也能接觸大客戶;科納在矽谷的據點大、研發的產品也是II-VI需要的商品,合併是互利互補。

袁海驥說,根據合約,合併後公司團隊全數留任,科納在矽谷總部可望成為II-VI矽谷研發據點。

科納主要研發光纖基礎設備關鍵元件波長選擇開關WSS(光路由器),用在分配調度各光纖通道的頻寬,協助資料中心加速互聯交換資訊,或是區域網路的交換骨幹所需元件。

科納總部設於美國矽谷,銷售區域以亞洲為主;II-VI INCORPORATED是全球三大VCSEL(垂直腔面發射激光器)之一,用在光通信、軍事、半導體設備等多項產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又一家KY股下市,說明M&A或海外上市是大潮流。
第二、台灣作為外國公司第二上市的地點,已不具吸引力。

第三、光通訊是現在最熱門的領域之一。

第四、溢價58%非常之高。

第五、台灣資本市場不能實現企業價值,大至鴻海,小至KY股,都選擇出走。

Uber/Grab

美國叫車服務業者優步(Uber)周一宣布將東南亞事業賣給當地競爭對手Grab,以換取該公司27.5%的股權,而優步執行長科斯羅薩西(Dara Khosrowshahi)也將加入Grab董事會。這是優步第2回撤出亞洲市場。

這也是叫車產業在東南亞的第一宗大型整併案,預料將對谷歌與騰訊支持的印尼Go-Jek等對手帶來不小壓力。

東南亞人口總數高達6.4億,富有的中產階級不斷增加,叫車市場商機潛力龐大。新加坡主權財富基金淡馬錫(Temasek2016 年報告指出,東南亞叫車服務公司競爭趨於白熱化,叫車市場規模預估在2025年時將成長逾4倍至131億美元。

日本軟體銀行(Softbank)身為亞洲多家叫車業者的大金主,其中包括Grab在內,因此當軟銀願景基金(Vision Fund)今年初斥資數十億美元投資優步後,外界便猜測軟銀可能將優步與其他亞洲叫車服務整合。

Grab總裁Ming Maa表示,「這是由雙方公司所做的獨立決定」,但他也補充指出,軟銀社長孫正義(Masayoshi Son)對此決定「相當支持」。

消息人士指出,對於Grab而言,該公司送餐服務如今將與Uber Eats合併,可望提升競爭力與Go-Jek一拚高下。Grab目前估值約為60億美元。

對於優步而言,退出東南亞業務可望縮減虧損,並讓2019年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計畫更加順利。優步去年虧損45億美元,在歐洲市場面臨到極大的監管壓力。

事實上,這並非是優步首次撤出亞洲市場。優步在2016年將大陸事業賣給同業滴滴出行,以換取該叫車平台部分股權。而優步2017年亦宣布將俄羅斯業務與Yandex.Taxi合併,並共同成立一家合資企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Uber遭遇許多困難,未來只能專注美國市場,縮減海外業務,新CEO做的決策很正確。
第二、Uber禍不單行,最近自駕車又撞死人。

第三、滴滴和Grab的成長速度遠超過Uber

第四、台灣封殺Uber,現在新經濟發展停滯,可謂自嘗苦果。

金融中心

調查範圍含蓋世界各國110個金融中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標」(The Global Financial Centres Index, GFCI)公布2018年最新調查結果,台灣在全球金融中心排名30,是台灣在該調查有史以來最差,且排名如溜滑梯般自2016年的21快速下滑至30,慘輸排名第三的香港和第四的新加坡,也輸給上海(第六)和深圳(第18)。

GFCI調查單位是英國倫敦Z/Yen顧問公司,主要是接受倫敦金融城委託,自2007年起展開調查,並定期於每年3月及9月更新,台灣以「台北金融中心」為代表,從2007年便被調查單位列入名單評比,最近四次的排名則依序為21262730

全球金融中心指標調查主要有五大面項,包括經商環境、金融體系、基礎建設、人力資本和城市聲譽,除了經濟統計數據,也加上網路問卷,綜合2,340名金融專業人士意見,進行全球重要金融中心的評析。

在該單位調查史上,台灣曾在2011年拿到歷年最好成績19名,當時金管會力推台灣成為亞太區域理財中心等政策,還被調查單位定位為「在地中心」,但及至本次調查,台灣還是停留在「在地專家及中心點」的群組,反觀同期間韓國首爾已從「跨國多樣化」進步到「跨國中心」。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分剛出爐的GFCI最新報告,台北金融中心在全球前40大金融中心的「穩定度」矩陣圖裡,直接跳到「不可預測之中心」(Unpredictable Centres)的區塊,和此次排名34的以色列特拉維夫併列。

最新GFCI共有96個金融中心進入榜單,另有14個「副中心」虎視眈眈,台灣排名30,可說已在前三分之一名單的車尾。至於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依次為倫敦、紐約、香港、新加坡、東京、上海、多倫多、舊金山、雪梨和波士頓。

大陸城市本次則有上海、北京、深圳、廣州和青島五處,同時進入前40大中心名單。

Z/Yen調查團隊指出,世界各地競相成為金融中心,此次調查可以看出前25大中心的排名及評比分數都持續上升,更有意提出更強大、更成熟措施,試圖從其他中心誘引更多資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中心排名下降和反中有關,因為台灣最佳定位是作為大中華區域的副中心。
第二、香港資本市場積極鼓勵創新,未來排名會進一步上升。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大陸除了上海和北京還有其他城市進入40大名單。

第四、台灣變成「不可預測之中心」,和以色列並列,代表外資認為台灣有政治風險。

鴻海/Belkin

鴻海集團旗下鴻騰精密(FIT27日公告,將以8.66億美元(約新台幣251.8億元),收購美國網通品牌大廠Belkin(貝爾金)。這是鴻海集團繼入股日本夏普之後,再次出手收購品牌廠。

Belkin是北美知名的網通品牌,也是蘋果供應鏈之一,並且推出多款蘋果周邊產品。

鴻騰精密是鴻海持股約76.92%、具絕對主導權的子公司,此次收購Belkin,市場解讀,將有助鴻海爭取更多蘋果訂單,並強化與蘋果的夥伴關係,同時呼應美國總統川普大力鼓吹企業投資美國的政策,為業績大加分,實現鴻海集團升級戰略策略。

鴻海也相當看好此次投資帶來的正面效應,強調鴻騰併購Belkin之後,將有助集團轉型及產業整合,預期併購後藉資源整合及擴大營運規模,將取得人才、技術、市場等優勢,發揮策略綜效,對日後每股淨值、每股盈餘都有正面助益,進而使股東價值提升。

根據雙方協議,鴻騰將斥資8.66億美元,在今年之內投資入主Belkin,同時將會合併Belkin既有路由器品牌Linksys、智慧家電品牌Wemo等,並新設一項新的智慧家庭業務,藉此增強鴻海集團在美國、加拿大、南美、亞太與歐洲市場的地位。

由於鴻海集團持有鴻騰約76.92%股權、Belkin也是蘋果官方認可的合作夥伴與供應商之一,此次鴻海集團再次出手收購品牌業者,相關布局成為市場熱烈討論話題。

市場解讀,鴻海集團在川普政策帶動下,積極跨國投資布局,此次入股Belkin,不僅有助就近強化與重要夥伴蘋果的關係,也順勢擴大美國布局。

Belkin成立於1983年,總部位於美國加州,主要為消費者、中小企業、教育與政府市場提供網通連接整合服務。

Belkin終端產品包含WiFi路由器、智慧家庭技術、無線網路產品、充電和電源產品,以及智慧機和平板電腦配件。

業界認為,Belkin不僅是是網通大廠、蘋果供應鏈之一,同時擁有自有品牌,鴻海集團藉此投資跨入美國網通品牌經營,將能更緊密掌握美國市場脈動且維繫良好關係。

此外,鴻海集團積極升級發展8K加上5G生態圈,在移動設備連接的網通技術、智慧家庭領域布局缺一不可,因此相關投資有助強化策略推動。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過去的併購都是以B2B為主,但這個案子主軸是「智慧家庭」,和B2C有關。
第二、未來可以和夏普配合,提供智慧家庭的完整解決方案。

第三、Belkin屬於網通管理領域,其實和富士康FII業務更相關,但為何用鴻騰收購

第四、這也說明FII的技術問題,因為網通業務和鴻海彼此相互重疊。

GSK

英國藥廠葛蘭素史克(GSK27日表示,同意以130億美元收購與諾華(Novartis)先前合資成立的消費者保健事業36.5%的股權,以整併該事業;諾華則能進一步專注於核心業務的發展和成長。
在製藥業經歷一連串審查和併購潮之際,這樁併購案也是這兩大藥廠執行長新官上任後的首項重大策略行動,顯示兩家公司都在重新尋求定位。

48歲的GSK執行長沃爾姆斯利就任這一年以來,大力整頓藥物研發部門,將數百名主管和學者調職或資遣,這也顯示GSK和其他大藥廠一樣,將重心和資源轉向高風險但高利潤的事業,以研發更多新藥。

GSK來說,這樁交易可強化在消費者醫療保健市場的發展;GSK上周剛放棄以200億美元競購對手輝瑞旗下同屬消費者保健領域的事業。沃爾姆斯利表示:「這樁交易案將讓GSK股東取得全球消費者保健業務龍頭的價值,更重要的是,這排除不確定性,讓GSK將資本規劃用於其他要務,尤其是製藥研發領域。」

41歲諾華執行長納拉希姆漢上月才到職,也曾表示主要目標將是重振諾華開發新藥的管道。
諾華和GSK三年前合資成立消費者醫療保健事業,旗下擁有舒酸定牙膏和普拿疼止痛藥等熱銷產品,因此諾華將這項事業售給GSK的舉動,也顯示納拉希姆漢將轉向聚焦於核心的製藥事業。

投銀業者表示,以GSK去年第4季財報來推算,該合資事業估值約86億英鎊,顯示諾華在這樁交易已取得「強大的價格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全球製藥業的整併是為了資源重新分配,和以前為了減稅合併的動機不同。
第二、台灣的生技業需要加速整合。

第三、台灣生技股往香港上市,可能帶動兩岸生技業者未來的併購與整合。

第四、全球巨頭雙方合資的業務過去大多不成功,最後通常會只剩一家。

力拓

全球第二大礦商力拓(Rio Tinto27日同意以22.5億美元出售在澳洲的剩餘煤礦,若加上先前宣布的出售案,過去一周累積出脫的澳洲煤礦已逾40億美元,以提升未來資助庫藏股或發放股息的財力,也顯示力拓完全撤出煤礦事業,成為「更精簡和更環保」的集團。

力拓同意以22.5億美元出售昆士蘭州Kestrel硬焦煤礦場80%的股權,給私募基金業者EMR資本和印尼Adaro能源,交易預期今年下半年完成,這也是力拓本月第三件煤礦交易案。該集團上周宣布以17億美元出售煤礦給嘉能可,再加上一項開採案,累積出售資產總額為41.5億美元。

力拓表示,這些資金將用於「整體企業目的」,包括增加發放股息等。執行長雅克先前在聲明中表示,合併出售海爾克裡克(Hail Creek)煤礦場和開採案後,將使集團業務更強大,也能更聚焦。

瑞銀集團分析師勞考克等人表示,力拓出脫剩餘煤礦事業的行動,將使該集團「更精簡和更環保」。勞考克指出,力拓今年若再出售鋁和鐵礦砂資產,可望額外增加30億美元的資金。

加拿大皇家銀行表示,力拓以高價出售Kestrel煤礦場,將使力拓發放股息幅度更有彈性,可望推動併購案。上述交易案使其資產負債表預估增加39億美元,成為業界唯一沒有煤礦事業的礦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世界第二大礦場退出煤礦業,我們台灣卻開始興建一座燃煤發電廠。
第二、台灣的問題是和世界趨勢嚴重脫節。

第三、台灣的能源政策需要全盤重新檢討。

第四、台灣未來一定缺電,台積電沒有赴美投資,現在看來是很大的風險。

樺漢/帆宣

鴻海集團旗下的樺漢(6414),1家原本並不起眼的工業電腦廠,近年得到集團大老闆郭董關愛的眼神,多次親自下條子給董事長朱復銓指示營運方針,肩負起鴻海集團在工控、互聯網、智慧工廠領域的先鋒部隊,樺漢近年承襲鴻海風格在全球購併,已成為國內最大工業電腦廠,昨天更進一步宣布公開收購帆宣(6196),跨足到高科技廠務工程設備領域。

樺漢昨宣布公開收購帆宣,樺漢財務長曹賜仲單獨出席重訊記者會,缺席的樺漢董事長朱復銓因公務在海外無法趕回,不忘透過手機連線「現聲」對現場媒體說明表示,樺漢期望結合帆宣補足智慧工廠技術剩餘拼圖,並達「整廠輸出」,搶吃2025中國製造商機。 

購併王短短幾年已發動超過10起購併,樺漢以每股59元公開收購帆宣9.05萬張,取得51.12%股權,以30日收盤價計算,溢價約20.53%,總金額53.39億元。樺漢指出,收購取得7.08萬張持股,佔帆宣股本40%就算達最低收購數量,公開收購即成就,依照正常收購流程,收購期間約15~45天,推算第2季可望完成。

樺漢股本僅7.65億元,繼豪擲53億元入股歐洲S&T系統整合商並取的控創主控權,此次再度「以小吃大」,砸53.39億元要拿下半導體設備商帆宣控制權,曹賜仲表示,短期以資金融通方式支應收購金額,長期會有其他財務規劃。

樺漢今年營收上看500億元,加上帆宣約200億元營收,合併營收將朝700億元邁進,距離鴻海集團總裁郭台銘給的1000億元營收目標更近一步。

樺漢董事長朱復銓表示,收購帆宣著眼於中國2025智慧製造,此次收購帆宣會是中國布局重要一步,由於中國無論民生、能源、3C、製造都需要用到智慧工廠,未來期望整合能源管理及工廠環保與物聯網技術,達到整廠輸出,迎接中國智慧製造邁入新里程碑。 

曹賜仲表示,決議收購前,已跟帆宣高層做過「溝通」,此次收購著眼於產業上下游整合,帆宣強項為面板及半導體設備工程,未來替客戶建置時,若運用到控制設備可與樺漢產品結合。而由於帆宣客戶包括OLED等面板測試設備,未來將可與鴻海集團面板事業結合。

樺漢表示,透過本次策略合作,樺漢及帆宣核心利基將結合,加速擴張雙方營運規模及發揮整合效益,提升競爭優勢,樺漢將廣泛應用於8大生活相關的智慧製造,結合帆宣智慧廠務系統技術管理專業,建置全中國未來工廠深度管理技術產品。 

我們的看法:

第一、樺漢已經快要追上研華,成為台灣工業電腦的新龍頭。
第二、中國大陸積極投資半導體廠,相關設備工程正好是帆宣的強項。

第三、台灣電子業從去年起有一波由電子五哥龍頭所帶動的產業整合,值得注意。

第四、隨著鴻海成為全球性企業,被鴻海整合效益越來越大。

第五、先整合者先贏,剩下來被併購價值會進一步降低。

LINE

業界傳出,LINE總部因應在台灣申請網銀業務受阻,相關策略轉彎,將改採在台釋出台灣連加網路(LINE Pay)公司五成以下股權給國內銀行業者,希望藉由銀行參股LINE Pay結盟合作,協助LINE爭取成立純網路銀行。

這是LINE第一次釋出海外子公司股權,據悉,由於LINE Pay是台灣第一大行動支付業者,擁有逾230萬用戶、數萬據點,與LINE合作,等同馬上站上台灣支付龍頭地位,此次LINE Pay釋股,國內銀行都很有興趣,包括中信、玉山、國泰世華、台新等都主動接觸,預料今年上半年將有結果。銀行業者對此事三緘其口,台灣LINE則無回應。

近兩年行動支付業務在台積極發展,蘋果、GoogleLINE、三星都推出行動支付服務,根據資策會MIC的調查,國人使用頻率最高的行動支付服務由LINE Pay奪冠,其次是Apple Pay和街口支付;Google與三星仍未躋身最常使用的行動支付產品前三名。

LINE總公司今年1月宣布成立金融公司LINE Financial Corporation,將在LINE應用程式中加入加密貨幣交易、保險、貸款等金融服務;台灣是LINE Pay重要市場,曾與國泰世華銀行合作儲值支付服務,去年與中國信託發行聯名卡。

今年LINE台灣總經理陳立人宣示,LINE將進一步進軍金融市場。不過LINE規劃在台灣成立純網路銀行,則受限於台灣法規限制,近期傳出LINE Pay公司將以釋股方式、與台灣業者合作進軍網銀業務。據了解,釋出股權比率未定,但不會過半,不排除與一家以上銀行業者合作。

金融業者指出,LINE Pay計畫釋出台灣股權在本地是大事,因LINE總公司本身有金融業務,LINE Pay在台灣的支付市場也占龍頭地位,用戶數超過230萬戶,消費據點數萬處,近期投資入股一卡通,將進軍交通事業,與LINE合作也等於接觸到台灣1,900LINE用戶,商機無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引進台灣銀行入股LINE是非常好的策略。
第二、LINE有龐大的用戶群,台灣銀行自己打造網銀只能創造封閉的系統,做不起來

第三、台灣需要國外的技術與品牌,才能快速帶動數位生態系。

第四、台灣若不願接受中國大陸的新經濟生態系,就應該加速擁抱美國和日本的生態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