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_鴻海&自駕車,蘋果&能源,離岸風電,新南向,元大金,子公司&海外掛牌,公公併,上市櫃募資額,賽靈思&深鑒
鴻海/自駕車
鴻海集團衝刺自駕車布局,繼鴻準領銜投資大陸自駕車新創企業小鵬汽車之後,鴻海美國威州廠區展開自動駕駛試點影片也曝光。鴻海董事長郭台銘首度對外透露,要在廠區打造自動駕駛試驗基地。
鴻海集團在汽車電子一條龍布局多年,過往郭董因安全考量,對自動駕駛的態度相對保守。隨著郭台銘首度透露自駕車試驗基地等訊息,加上集團近期鼓勵大陸廠區員工搭電動車出勤,並研發關鍵零組件供貨一線廠,也讓鴻海集團未來在全球車用的布局增添更多想像空間。
鴻海集團近期在美國威州廠區展開自動駕駛試點的影片曝光,該廠區腹地廣大,也將有系列配套方案。郭台銘在影片中提到,廠區規劃無人駕駛車試點,是以打造智慧城市的角度發展。
郭台銘幽默提到,「預計頒布規定,在廠區內若被車撞到要罰款,因為已公告是無人車試點、人就應該去躲車」,就像人走在路上,應自主避開被狗咬到一樣。
美國地方電視台wbir與威州媒體報導,美國交通部文件顯示,鴻海集團預計申請在當地採用自動駕駛技術,不排除每天接駁約4,000名員工到工廠上班。
據美方揭露文件,該自動駕駛技術也有望在園區附近的兩條道路上搬運貨物,不過,前提必須基礎建設設施到位,將能支援自動化車輛連接、車聯網技術的信號燈與通信裝置等,並有助於自動駕駛技術應用。
在美國自駕車實驗試點之前,鴻海集團已陸續在大陸出手投資電動車與自駕車新創領域,今年2月由子公司鴻富錦精密電子(鄭州)有限公司取得小鵬汽車品牌母公司廣州橙行智動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股權,共投資人民幣3億元(約新台幣13.98億元)。
鴻海集團旗下機殼大廠鴻準也扮演關鍵角色,先前透過旗下五家子公司,合計出資港幣14.85億元(約新台幣45.43億元)投資香港上市公司IDG能源投資集團,取得24.37%股權,並間接參與小鵬汽車增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終於注意到自駕車,這是一件好事。
第二、只有像鴻海這樣綜合型的企業,才有能力開發技術。
第三、這牽涉到許多技術的整合,包括機、電、電子、互聯網。
第四、台灣現在才開始關注汽車產業,有一點晚了。
蘋果/能源
在美中貿易緊張之際,美商蘋果電腦邀集供應商進一步擴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蘋果昨天宣布攜手十家供應商,成立三億美元(新台幣約九十一點五億元)的「中國清潔能源基金」(China Clean
Energy Fund),未來四年將在中國投資再生能源。
中國清潔能源基金由蘋果發起,參與投資的供應商包含台系金屬機殼廠可成,代工廠仁寶、和碩、緯創,以及包材廠金箭集團;歐美商則有康寧、捷普、索爾維集團;至於陸系本地廠商則是立訊、信維通信。
蘋果指出,中國清潔能源基金主要投資清潔能源相關項目,目標在大陸供應超過一千兆瓦的可再生能源,希望透過投資使蘋果供應鏈更容易使用再生能源。
蘋果早在二○一五年就推動「供應商清潔能源計畫」,早在蘋果正式宣布之前,國內蘋果供應鏈已陸續宣布參與該計畫,以台廠先前公告的投資額度來看,和碩斥資四千萬美元(約新台幣十二億元),可成六九九○萬美元(約新台幣廿點九七億元),緯創投資金額暫訂二六八○萬美元(約新台幣八點零四億元)。
以投資額度來看,可成居冠,其次則是和碩,顯然與營業額無直接關係,業界人士指出,投資綠能額度的多寡,主要與用量電有關,因為可成生產金屬機殼產品使用CNC機台,消耗能源最大,故投資額相對較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在中國大陸成立新能源基金,這倒是新鮮事。
第二、更何況股東有很多是來自台灣代工大廠電子五哥。
第三、這符合蘋果自身的永續經營價值取向。
第四、也符合中國大陸目前的政策。
第五、蘋果為了要討好中國政府,找供應商一起參加。
離岸風電
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國外投資大咖出列。根據新加坡「商業時報」報導,大馬首富郭鶴年(Robert Kuok)旗下關聯企業,新加坡上市公司、PACC(離岸海事服務公司)的境外服務控股公司POSH,與台灣「嘉里大榮物流(Kerry TJ
Logistics)」,籌組合資公司「保時嘉里潔能」,參與台灣離岸風電市場。
台灣被視為東北亞第二大快速發展的離岸風電市場,規模僅次於中國大陸。據新加坡媒體報導,郭鶴年旗下的這家合資公司,已與MacquarieCapital(麥格理資本)及Swancor(台灣上緯)簽署合作備忘錄,將提供離岸風電海事服務。麥格理與上緯合作的「海洋風電」,是台灣離岸風電的示範風場之一。
大馬首富郭鶴年祖籍福建,早年在新加坡經營商務、船務經紀,事業版圖除大宗物資,還跨足銀行、地產、航運、保險,有「亞洲糖王」稱號;旗下擁有香格里拉酒店集團,在香港有大批房產,與中國大陸關係不錯,在富比士排行榜上列名馬來西亞首富。
根據新加坡商業時報報導,郭鶴年持有POSH的控制性股權,並透過在香港上市的嘉里物流持有台灣嘉里大榮物流。
POSH是新加坡上市公司PACC的境外公司,專營輪船支援營運,目前約有四十艘船可用在海上離岸風電的海事工程,未來將提供台灣離岸風電的風力渦輪機及相關組件的點到點運輸,及海上風機的安裝、營運,並提供離岸風場多元化海事解決方案。
根據報導,此次跨國合作,新加坡企業發展局也扮演重要角色。
我們的看法:
第一、馬來西亞首富投資台灣基建項目,意義非凡。
第二、看來小英的離岸風電招商,的確成功引起外國投資人注目。
第三、第一次收購電價是市場行情的2倍,真正在灑錢。
第四、未來有很多配套的設施,也需要投資。
第五、郭鶴年沒有技術,只能出資金。
第六、離岸風電看來不缺資金,但缺核心技術。
新南向
台電新南向傳捷報!上月底,台電與馬來西亞砂勞越能源公司(Sarawak Energy
Berhad,簡稱砂電)簽署合作備忘錄(MOU),聚焦電源開發、輸配電系統運轉與維護試驗等交流;台電表示,這是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以來,台電首次以技術輸出的形式,希望明年可整合電力上下游業者,籌組電力國家隊,進攻新南向。
砂勞越是馬來西亞最大州,人口約二六○萬人,目前主要供電來自三座水力發電廠。台電表示,「招商就需要電力」,馬來西亞砂勞越希望可招商引資,但當地電力供應仍是一大問題;除水力發電外,砂勞越正在建置燃煤、天然氣等火力發電廠,裝置容量預計至二○二五年時,可從現在的四五五.八萬瓩提升至七○○萬瓩。砂電希望憑藉台電在電源開發規劃、輸配電系統運轉與維護等經驗,協助砂電推展地方電力建設。
另外,砂勞越地方遼闊、多高山、人口分散,建置微電網是重要策略目標,台電於澎湖、金門、本島等都有微電網建設,可提供相關技術支援。
台電指出,雙方有多次交流,台電曾訪問砂勞越,瞭解當地電力系統概況;過去台灣發電以水力為主,而砂勞越的發電結構類似早期的台灣,因此砂電曾兩度來台電取經,並在台灣智慧型電網產業協會的協助下,促成雙方合作。
台電綜合研究所表示,台電擁有電力技術,希望可以結合國內相關產業,以類似「電力國家隊」的方式進軍新南向;或由台電轉投資、籌組公司等,且不一定要由台電主導,不排除任何可能模式。至於哪些產業適合,台電仍要進一步與砂電探詢,有關時間點當然越快越好,希望明年可見到好成績。
台電向來以穩定國內供電為最大目標,但面臨電業法修正後,電業改革、台電公司須轉型;台電表示,配合新南向政策可走向國際,並在轉型過程找到新發展方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電輸出技術給東南亞,這是一個劃時代的突破。
第二、台灣投資東南亞製造商沒有希望,服務業也有挑戰,基建倒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新方向。
第三、當然東南亞還有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計畫。
第四、台灣有很多行業,都可以整合相關服務,然後向國外技術轉移。
元大金
元大金挾近200億累計未分配盈餘,將再度啟動併購大計。元大金內部統計,元大金去年未分配盈餘達77.3億元,在進榜金控排名前五大,且近三年的未分配盈餘累計更有200億元,已成為元大金下一波併購最強力的後盾。
相關高層指出,元大金在併購大眾銀行後,評估旗下銀行據點已達到最適規模,因此接下來併購重點不再是銀行,而將回到最初的核心證券,包括響應金管會的「金金併」或「民民併」政策;對於胃納量及資金調度彈性,元大金內部則評估,可觀的未分配盈餘是元大最重要的「本錢」。
元大金統計,其分配盈餘在近三年來節節高升,從2015~2017年底,分別有51.2億元、65.9億元和77.3億元;包括去年未分配盈餘進榜前五大計有國泰金、中信金、富邦金、新光金、元大金等五家金控中,元大是唯一旗下未有大型壽險公司的金控。
且相較壽險型金控的未分配盈餘主要用途是增加淨值,以彌平匯率變動對海外資產價值帶來的衝擊,元大金由於旗下元大人壽幾乎沒有海外資產,因此高額未分配盈餘對元大金的意義反而在可助攻新一波併購。
資深金融業人士分析,未分配盈餘由於直接為淨值的加項,因此可提供更多包括雙重槓桿比率等法定可操作槓桿的資金調度空間,更有利現金併購,此外,未來若要對股東加碼股利、對公司本身增資,也可從未分配盈餘提撥出更多的股票股利,或是辦理盈餘轉增資,換言之,未分配盈餘愈高,也代表金控的「底子」愈厚實。
若是以今年上半年券商獲利來看,截至6月底止,元大證券稅前獲利有72.42億元,大約比第二名的獲利多出快三倍,這也使元大金在今年上半年的全體金控獲利排名中以111.76億元名列前六強,僅次富邦金、國泰金、新光金、中信金、兆豐金。
相關人士指出,因此不論是從帳上獲利,或是展現財務實力的未分配盈餘來看,元大金都被看好在併購大眾銀之後,有再發動併購的本錢。
元大高層分析,元大近十年來相繼併購壽險、銀行,但證券是元大金最具強項的本業,因此多年來元大一直奉行「固本增源」的基調,也把併購券商視為主要標的。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元大金上半年提前獲利比第二名高3倍,有很大的意義,代表大者恆大。
第二、台股成交量放大,對元大這樣的經紀龍頭有很大幫助。
第三、元大現在是證券領域第一名,但未達到真正dominate市場的地步,如台積電,一旦變成霸主會有超額利潤。
第四、這代表整體「台灣價值」存在於市場中,到處是價值低估的公司。
子公司/海外掛牌
安永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營運長涂嘉玲表示,若將需股東會同意的範圍擴大,確實使企業子公司海外上市更嚴格,但可控制及保護股東權益。她說,企業會找容易募資、適合企業未來發展需求的地方上市,不同的市場有不一樣的吸引力,子公司的獲利會上繳母公司,企業子公司去海外上市,會使母公司持股下降,影響投資人權益。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接受本報系專訪表示,上市櫃公司大陸子公司掛牌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是大陸子公司直接在大陸掛牌,第二是像鴻海切割業務去大陸掛牌,「第二個面向我們會比較關心」。
他說,像榮成、南僑等並未切割業務出去,而是當地既有業務,原本就不能在台灣掛牌,而是在當地基於直接籌資必要,像聯電也是,擴廠需要當地資金,不需從母公司再挹注資金;大陸有一些外匯管制,在大陸掛牌直接籌資,從商業判斷來講是合理的。
不過,鴻海(子公司FII)確實讓人擔心的是,併了十幾家子公司,再把一部分鴻海業務撥過去,這可能要關注,包括資訊要透明揭露,要母公司股東會同意等。他表示,現行證交所規範是重要子公司,「我們考慮是否擴及非重要子公司,只要是子公司就都要股東會同意。」
顧立雄表示,FII當時還不構成重要子公司,但仍經鴻海股東會同意;這次聯電子公司和艦也不構成重要子公司,但仍會報聯電股東會同意。他指出,儘管還沒有定案,但過去幾個案例也都可做到,會考慮朝這個方向,對股東權益比較有充分的保障。
為確保上市櫃公司股東權益,避免稀釋、股價不合理性及資訊揭露不充足等事項,證交所及櫃買中心已訂定規範,包括重要子公司擬於海外掛牌者,應經母公司股東會決議通過等。至於重要子公司的認定,包括近兩年財報合併營業收入來自該子公司達百分之十五以上,或合併總產值來自該子公司達百分之廿五以上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業務切出去是企業的自由,比如成立海外子公司,這是未來趨勢,企業才方便與外國公司合資合作。
第二、政府限制企業重組或分拆是不當的。
第三、企業海外布局建立平台是大趨勢,但海外上市則不一定。
第四、但只有鴻海業務夠多,可以切部分出去,一般企業規模太小,根本不能切割。
公公併
·
·
財政部長蘇建榮16日正式上任,他特別強調,將以財政健全、稅務改革為兩大施政主軸,並配合行政院政策,推動財政收支劃分法、第二波稅改。他也針對金管會表達推動金融業整併的構想指出,未來公股銀行如經評估後,認為「公公併」可以提升綜效,財政部樂觀其成。
已擔任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政務次長,蘇建榮清楚自己上任後將面臨的挑戰,他坦言,其中之一就是公股管理。蘇建榮也發表對於金融整併的看法,他認為,重點不在於整併,而是整併之後是否提升綜效,未來公股銀行如評估可行,也不排除走向「公公併」。
蘇建榮並透露,擔任次長時他就是負責督導公股業務,因此將思考該如何調整,持續提升公股綜效。
第二波稅改被蘇建榮列為另一項重要的挑戰。具體而言,包括薪資所得、扣除額改革等內容,以及兼顧財政需求與經濟發展下的稅制如何精進等。他說,第二波稅改涉及的範圍相當廣,且需要通盤的考量,財政部會配合行政院的長施政期程,進行規劃。
最後一項挑戰則是財劃法修正案。蘇建榮認知到這不只是財政問題,同時也是政治問題,而且財政部沒有迴避的空間,要解決此問題。他強調,財政部必須與地方政府多溝通,不過,「以目前的進度來看,今年內,大概不太可能通的過。」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將就五大金融稅制找財政部進行協商,包括權證、選擇權交易稅、長照、年金保險扣除額,以及台版個人儲蓄帳戶(TISA)等。蘇建榮則說,2014年財政部就已經同意,降低權證避險證交稅的稅率,不過當時立院屆期不續審,所以未能完成修法,「金管會如有意再提修法,財政部不會有意見。」
至於TISA方面,蘇建榮則顯得較為保留,他認為,大家要思考的是,如果投資基金可以享有扣除額,一般的股票投資,是否也應該有?他說,這涉及到公平性問題,未來需進一步與顧主委溝通。
而關於長照、年金保險扣除額等金管會提出的主張,蘇建榮也以「需要通盤考量」表達初步的看法。
我們的看法:
第一、政府一開始推動「民民併」,現在則是「公公併」,至少有進展。
第二、但未來一定要走向「公民併」,才真正有意義。
第三、假如「公公併」創造出來沒有效率的大銀行,未來民營銀行很難介入,這是資源的浪費。
第四、在金融整併上,台灣已落後世界和星、港太多,未來宜加緊腳步。
上市櫃募資額
金管會17日公布上市櫃公司等公開發行公司募資情況,今年上半年募資金額3,038億元,創五年來新高,主要是國泰金、富邦金現金增資合計820億元,除拓展業務外,後續國內外併購動向更受關注。
金管會表示,今年上半年度,公開發行公司國內外募資金額合計3,03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11.75%,主要是因上半年度大型募資案件較多所致;公募案件件數則有127件,也成長6.72%。
資料顯示,上半年公募金額3,038億元,也是2014年來新高。金管會證期局主秘簡宏明表示,主要是國泰金上半年現增420億元、富邦金現增399.9億元。
金融業領軍,讓公發公司上半年公開募資金額創五年來新高,募資後,除提高資本適足率,拓展業務外,併購也有充分銀彈,尤其金管會政策提供誘因,鼓勵金融業整併後,兩大金控後續動向更受關注。
私募方面,今年上半年度公發公司私募金額429億元,件數增加但金額減少,主要是因去年上半年度大型私募案件較多所致。
簡宏明表示,去年上半年國泰世華銀行私募149.98億元、玉山銀行私募105億元。
在資金用途方面,今年上半年度公開發行公司辦理國內現金增資,及發行公司債的資金用途,主要以償還債款、轉投資及充實營運資金為大宗。
值得注意的是,資金用途排名第二的轉投資比重達24.37%,是歷年最高。簡宏明說,因國泰金現增後,轉投資國壽;富邦金增資後,轉投資廈門銀行110億元,其餘買富邦人壽次順位債券、還債及充實營運資金。
我們的看法:
第一、募資金額增加是好事,代表企業需要資金。
第二、代表不管是國內或海外,企業都有多投資項目。
第三、離岸風電投資可能也有關係。
第四、未來企業建廠會減少,但併購和海外擴充會增加。
賽靈思/深鑒
美國FPGA巨頭賽靈思(Xilinx)18日宣布,完成對大陸AI晶片新創公司深鑒科技的收購。創立僅2年的深鑒科技選擇投入巨頭懷抱,也讓外界猜測目前競爭激烈的AI晶片產業,是否將出現資本洗牌潮。
雷鋒網報導,深鑒科技成為近年AI晶片創業潮中,首家被收購的新創公司。外界猜測此次賽靈思收購深鑒科技的規模約為3億美元。賽靈思指出,收購後深鑒科技將繼續在北京辦公室營運,成為賽靈思大中華區的一部分。
深鑒科技成立於2016年,創辦團隊主要出身於清華大學,成立2年多來便已進行過數輪融資,2016年5月天使輪,金沙江創投和高榕資本投資500萬美元,2017年5月A輪,賽靈思、聯發科等投資數千萬美元,2017年10月A+輪,螞蟻金服、三星風投等投資4千萬美元。
深鑒科技以產品應用商業化的速度快而著名,目前已經推出了如「聽濤」、「觀海」等自主研發晶片,主用面向安防、無人機、數據中心等需求,智慧安防業務是深鑒科技最核心的收入來源。但有消息指出,被賽靈思收購後,深鑒科技將致力研究無人駕駛、輔助駕駛等系統。
作為新興熱點,大陸AI晶片領域當前競爭激烈,新創除深鑒科技外,還有寒武紀、地平線等年輕公司。而巨頭如華為海思、百度,甚至挖礦機大廠比特大陸,都宣布要積極研發AI晶片。
此前中國電子學會電子設計自動化專家委員會主委魏少軍便曾指出,AI晶片發展將在近2、3年遇到挫折,由於落地應用方面的困難,在資本撤手後,許多創業者可能成為「先烈」。
連產品商業化速度快的深鑒科技都選擇趁早依附賽靈思旗下,或許某方面也應證魏少軍的言論,AI晶片新創市場會否出現洗牌整合潮值得觀察,如寒武紀、地平線等新創背後,也不乏阿里、高通等巨頭投資者。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項目,中美晶片大戰,但大陸自己的本土晶片公司卻選擇被美國公司收購。
第二、可能該公司自己了解其技術的相對侷限性。
第三、的確,中國政府雖然砸下巨資,但在半導體領域和台灣及美國至少仍有5-7年的差距。
第四、但這個案子應是少數的例外,大陸將積極扶植本土的AI晶片企業如寒武紀,台灣不能掉以輕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