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香港沒有的優勢!兩岸觀察家:美中貿易戰衝突,台灣的「最佳定位」是什麼?
作為一位投資銀行家,我曾參與很多併購交易。併購有不同型式,包括「收購」與「合併」,但關鍵不在技術層面,而在於交易完後的整合。完美無瑕的融合很少見,通常經過一段時間後,一定會有一方人員不適應離開。
除了典型的大吃小以外,還有一些交易比較重視雙方合作,會採「合資」型式,或仍保持被併購者的獨立法律架構,被併購方雖被納入一個較大的組織,但仍享有某種程度自主權。這種完美的例子雖然不常見,但的確存在,我自己就親身經歷過好幾回。
1994年,我被挖角到中國大陸,擔任里昂證券(CLSA)中國區投資銀行業務總經理。里昂的母公司是法國里昂信貸銀行,是一家歐洲國有銀行。
PlayvolumeTruvid00:13Ad
當年里昂信貸銀行因為經營不善,發生財務危機,但其在亞洲的里昂證券業務卻蒸蒸日上,關鍵在於合資股權設計。里昂證券是由一群在亞洲待了許久的老外發起成立,他們持有35%的股權,自己就是老闆,而里昂信貸銀行由於財務危機,只能放手讓這群外籍兵團經營。
由於背後有大銀行支持,所以里昂證券不同於一般區域小公司,在此同時,由於母公司放手讓專業經理人發揮,很少干預,因此發展出完全不同於母公司的創意活力,在股票調研及投資論壇領域皆為亞洲領導品牌。
2013年,里昂被中國大陸最大證券公司中信證券(CITIC)以13億美元併購,走入新的篇章。這次改成中國人和老外合作,剛開始平安無事,但最近終於出現裂痕,美國籍CEO和中方意見不合辭職。
原因很簡單,老外經營團隊發現無法和以前一樣自由,中方會介入管理,特別是在薪酬方面。中方當然也振振有詞,大部分上市項目是靠中信集團在大陸關係,並非由於外籍兵團實力,當然需重新分配資源。以往法國股東積弱不振不管事,但中方可不是省油的燈。
在里昂之前,我曾在怡富證券工作很久,這是另一個異數,由英國老牌投資銀行富林明和香港怡和洋行50/50合資成立。怡富兩個大股東都沒有介入管理,尊重專業經理人,放手由亞洲團隊打造接地氣的平台,因而取得巨大成功。
2000年時,我在香港成立自己的證券公司,1年後賣給台灣寶來證券。我很感謝以前的老闆,雖然股權上併購了我,但管理上卻授權我整合所有的團隊,還允許我適度保持「一國兩制」。老闆告訴我,不強迫整合,但若想利用集團資源,就必須加強合作。
我當時的公司叫做漢宇,和韓國瑜一樣,有華人「征服宇宙」的雄心壯志。但作為寶來獨立的子公司5年後,我決定把漢宇的名字給廢了,因為我很明顯可以感受整體單一品牌的好處,而且雙方團隊已充分融合。
其實不只金融業,台灣其它產業也存有成功的外資併購整合案。著名的頂好超市是被香港怡和洋行下惠康超市所併購,商業周刊則隸屬於香港李嘉誠集團。在這些成功的企業身上,你根本感覺不到外商存在,因為他們連結在地,以本土方式運作,沒有外方上級下指導棋。
台灣未來能不能像企業併購一樣,在一個大框架裡面,享有高度自治的權力,端看我們的智慧,能否掌握時機、扭轉命運。
中國大陸也要有政治智慧,控制太緊,台灣就會變得和香港一樣,反而助長台獨氣焰。兩岸融合只是時間問題,台灣大多數民眾均理解兩岸交流的重要性,關鍵在於分寸拿捏。解決之道,不能只有兩岸,也不能只有美台,必須3個一起連動,只有郭台銘看出其中奧妙。
郭董說的很對,中美貿易大戰,對台灣來說,是極佳的時機。郭董任何談話和言論,都非常值得注意,他既有高度也有深度,展現跨國企業家才有的見識,只是一般人不一定懂。
郭董所謂的「台灣獲利、美國達標、中國轉型成功」,非常令人玩味,台灣在美中台關係中,具有重要地位。
光看文字,「獲利」是最低層次,好像只是賺些蠅頭小利,「達標」是指川普把製造業搬回美國,「轉型」則是最高層次,但這應該是指中國大陸政治轉型走上民主,台灣可以起關鍵作用。中國的經濟轉型,台商在25年前曾扮演巨大角色,但在下一波AI,台商能起的作用很有限,大陸實力遠超過台商。
郭董指出中國現在經濟發展程度超過政治,而台灣正好相反,政治發展超過經濟,這是他的兩條腿理論,兩腿現在不協調。
台灣如果想要提高層次,就必須同時維持好和美中的關係,成為一個「造局者」。如此一來,這個「利」就不單是「利潤」,而是整體的「利益」,這是最高境界。
中美貿易大戰,在美國的壓力下,中國一定會對全世界開放市場,這將使中國大陸更加和世界接軌,而且會走向制度化、規範化。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台灣的角色為何?
台灣最佳的定位是作為外國企業進軍中國大陸的「外圍管理中心」,老美反對「中共政權」,但覬覦「中國市場」,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台灣鄰近中國講中文,還有香港沒有的科技和人才優勢,是最佳跳板。
如同成功的併購,未來台灣人應努力思考「一國兩制」各種可能。重點不是「一國」,而是兩個平台、兩種制度。
台灣走向未來不能靠一個人,而是靠我們自己的覺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