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27_理事長的話_晶片,華為作業系統,掃貨,台積電,福特,安謀,安控,大陸收益,中芯
晶片
美國政府對華為祭出零組件與技術禁售令,美國Google、英特爾到高通等美國軟硬體業者配合政策,陸續中止供應華為的關鍵軟體和零組件供應,拖累美歐晶片類股20日盤中挫跌。
彭博資訊報導,英特爾、高通、賽靈思(Xilinx)和博通等美國業者都已通知員工,除非另行通知,否則不對華為供貨。英特爾是華為的主要伺服器晶片供應商,高通提供智慧手機的處理器和數據晶片,賽靈思供應用於網絡的可編程晶片,博通是交換晶片供應商。荷蘭恩智浦半導體(NXP)則表示,對華為的供應將遵守美國的相應規定,未詳細說明供應華為哪些產品。
不過歐洲晶片製造商表示,將繼續供貨給華為。英飛淩發言人20日說,供應給華為的多數產品不受美國限制令影響,也能調整跨國供應鏈。奧地利AMS表示並未暫停向華為出貨。
美國軟硬體業者暫停支持華為,預料將衝擊華為的營運;美國半導體業者暫停供貨更引發整體半導體產業的前景憂慮,拖累美歐半導體類股20日盤中走低,費城半導體指數跌2.8%,美光、博通股價跌逾3%,AMS跌13%,義法半導體跌10%。
摩根士丹利美股策略師團隊指出,當前的總體環境不利半導體下半年出貨量加速回升,建議投資人減碼晶片類股部位。Rosenblatt證券分析師庫恩茲也說,華為「嚴重依賴美國半導體產品,在關鍵美國零件斷貨的情況下會嚴重癱瘓」、「將影響全球許多零組件供應商」。
美國才將華為列入貿易黑名單就立即生效,雖然美國商務部隔天表示考慮給予寬限期,但因為生效時間太快,企業因應不及,使供應陷入混亂。律師指出,若華為的供應商無法遵守交貨協議,也可能被求償,目前不確定貿易戰能否成為不履約免責條款。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科技戰升級,台灣廠商被夾在中間。
第二、台積電已經表示不會隨川普指示,將繼續和華為保持往來,但半導體股價普遍大跌。
第三、川普的作法一刀切太直接,也會傷害到美國大廠的利益。
第四、台灣企業未來要建立二個平台,分別和美國及中國大陸做生意。
第五、華為和中興不同,未來會自立自強。中國大陸的科技自主長期而言對台灣是一大危機,不再需要台灣。
華為作業系統
Google驚傳因為美國封殺中國大陸電信巨擘華為,而中斷與華為的業務往來;不過華為消費事業部執行長余承東早在兩個月前接受德國媒體訪問時,就表示該公司一直在準備自行開發作業系統。
余承東向德國世界報(Die Welt)坦承,華為已悄悄打造適用個人電腦和智慧手機的作業系統,雖然該公司比較希望與Google和微軟等生態系合作,但不得不預先準備好B計畫,以防萬一被取消授權,不能再使用Android和Windows系統。
那次是華為主管首次證實正自行開發作業系統。不過余承東當初恐怕未能預料到事情這麼快就發展到今天的局面。
華為目前是全球第二大智慧手機製造商,訂有明年超越三星搶下第一的目標,該公司的B計畫是看到中興通訊的前例,中興因受禁售令制裁,無法再使用包括Andorid作業系統在內美國出口的相關產品。
Google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幾乎寡占全球智慧手機市場。打造第三個平台的努力,過去十年均未見成效,黑莓機BalckBerry 10、三星Tizen和火狐是其中三個失敗案例,Windows Mobile的成績勉強還行,但微軟後來也放棄。
如果華為只能使用自有作業系統,消費者卻因為習慣Android應用程式而改買其他品牌手機,將在全球市場對華為造成重大打擊。但若用戶願意追隨華為,Android作業系統的市占率將受影響,甚至連累Google的核心服務,如Chrome或Play Store等。
根據南華早報稍早的報導,華為自2012年起就開始著手研發自有作業系統的備案,並為此投入巨額研發費用。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禁用Google是川普的狠招,因為Android寡佔全球智慧手機市場。
第二、以往手機大廠開發自己的作業系統多半不成功,包括諾基亞、三星和黑莓機。
第三、連微軟開發的Windows都表現不佳,很少人使用。
第四、但中國市場太大,華為長期培養的技術能力不可輕估。
第五、我以前也認為不會有人想買華為手機,但是我錯了。
掃貨
華為雖已被美國列入出口管制名單,但同時也獲90天寬限期,據供應鏈消息,華為已通知所有美國晶片供應商全力供貨,最好是把庫存全數搬到華為倉庫。此外,華為也開始進行晶片供應鏈「去美化」,將旗下海思列為第一供應商,也對台灣晶片廠採購力道同步擴大,有多少量就買多少,並拉高對台積電、日月光投控的下單。
美國商務部公告將給予華為90天的寬限期,原已停止對華為供貨的英特爾、高通等晶片廠,現恢復供貨,Google原本要終止與華為合作的計畫也喊卡。雖然華為創辦人任正非表示90天寬限期沒有意義,華為在沒有美國晶片廠支援下仍可營運,但據供應鏈消息,華為仍要求供應商全力供貨,要把年底前所需晶片或零組件庫存建立起來,以避免斷鏈危機。
供應鏈消息指出,在要求美國晶片供應商將晶片庫存全都賣給華為的同時,華為也調整供應鏈優先順序,包括將旗下海思列為第一晶片供應商,並加快晶片供應鏈「去美化」。例如以前WiFi晶片是以博通為第一供應商,現則要求台灣瑞昱擴大出貨,以降低對博通的依賴。
業者表示,台灣IC廠的晶片,在某些效能表現上的確不如美國晶片廠,但華為現在最優先考量是維持終端產品生產線的正常運作,所以,就算台灣晶片效能差了點,但只要能讓終端產品正常運作,就會以台灣晶片來取代美國晶片。
因此,包括瑞昱、聯詠、矽創、聯發科等台廠,都已接獲擴大出貨給華為的通知,且華為幾乎是有多少量就買多少。同時,華為也計畫提高海思產能來建立安全庫存水位,所以拉高對台積電的投片量,原本下半年投片的產品,也都提前到現在,只要台積電晶圓順利出貨,段封測廠如日月光投控、京元電等接單自然同步拉高並直接受惠。
至於原本就已供不應求的面板驅動IC薄膜覆晶封裝(COF)基板,華為同樣擴大採購力道,透過供應鏈要求頎邦及易華電有多少貨就出多少,此舉引發OPPO、Vivo等手機廠加入搶貨戰局。頎邦年底前COF基板產能全被包下,COF封測產能利用率將滿載到年底;易華電COF基板接單能見度同樣直透年底。
法人認為,美中貿易戰對終端市場造成極大不確定性,需求疲弱下導致半導體生產鏈仍處於去化庫存階段,但華為現在擴大採購,訂單滿天飛,要在最短時間內把年底前所需庫存量建立起來,反而讓半導體生產鏈的庫存問題立即獲得紓解。只是這波華為大採購讓旺季時間提前,一旦採購動作停止,下半年生產鏈的旺季表現可能就會低於原先預期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全力購買現有晶片零件,是正常商業行為與可預期的策略。
第二、台灣在中美貿易大戰中顯現了非凡的關鍵價值。
第三、再下一步大陸應該會「掃人」,即積極雇用台籍科技人才。
第四、第四步應該會「掃公司」,願意選邊站的台灣公司會從大陸旁邊拿到很多錢和資源。
台積電
美國商務部21日暫時鬆綁上周實施的一部份華為禁令,核發90天的臨時許可證,讓美企可維持與華為業務往來,市場原預期將帶來華為拉貨急單效應,但華為概念股昨未明顯受激勵,指標股台積電更重挫4元,市值滑落至6.07兆元,隨著外資賣壓未見趨緩,今天恐面臨市值6兆元關卡保衛戰。
台積電股價於4月24日攻上歷史新高價270元、市值首度站上7兆元大關。隨著美中貿易戰火升溫、華為遭美方盯上等壓力,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台積電市值蒸發1兆元,跌幅逾13%。
反倒是大立光股價因三星可能會受惠激勵,昨天開低走高,終場收復4,000元關卡,收4,060元、上漲75元。
業界人士分析,儘管美方給予90天的臨時許可證可能帶來華為的短期急單,但就長期來看,華為能否持續向美國廠商採購技術與零組件仍具不確定性,牽連的晶片廠範圍極廣,台積電恐受拖累。
雖然台積電表示對華為出貨計畫不變,仍無法化解市場疑慮,且美中貿易戰拖累全球經濟,在避險考量下,資金持續抽離台灣,台積電成為外資提款機。
外資自5月6日起開始出脫台積電,截至昨天已連續賣超12天,昨天大賣3.8萬餘張,為近月來單日最大賣超。台積電昨天盤中一度下探波段低點232.5元,終場以234元作收、跌4元,市值滑落至6.07兆元,面臨6兆元關卡保衛戰。台積電周二ADR早盤小漲約0.5%。
美國商務部長羅斯在聲明中表示:「本許可證將讓美國既有的華為手機用戶和農村寬頻網路能夠繼續運作」,「臨時許可證可讓業者有時間進行其他安排,商務部也有空間可為當前仰賴華為設備提供重要服務的美國及外國電信業者決定合適的長期措施」。該臨時許可證的有效期限為三個月,8月19日到期。Google也在21日表示,將繼續支援華為軟體服務。
華為概念股昨天並未明顯受激勵,先前連續兩天重挫的聯亞反彈近3%,昇達科則以小漲收市;穩懋更因主要客戶光通訊元件設計商Lumentum表態暫停出貨華為、並下修本季展望,昨天跌勢延續,收盤價160元,近五個交易日累計大跌逾二成,市值蒸發171.6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的風向代表了大部分台灣廠商心中的想法。
第二、政府是無法也不應該干預的。
第三、台灣大多數企業很明顯不願意和中國大陸採取敵對的立場。
第四、美國政府應該也無法限制台積電供貨給華為,台積電到底算不算一家美國公司?
福特
美國第二大車廠福特宣布,該公司將裁減約七千名員工,約佔全球白領人力的一成。這是執行長哈克特(Jim Hackett)推動業務重整、刪減成本計畫的一部分,目的在於扭轉獲利下滑趨勢並追趕競爭對手。
據哈克特20日發送給員工的電郵顯示,此次裁員包含員工自願離職與解僱兩部分,預計於8月底前完成。裁員方案每年將為公司省下約6億美元開支,而這是去年展開規模110億美元、為期數年的業務重整計畫一部分。
哈克特在信中表示:「為了在競爭激烈的汽車產業脫穎而出,並讓福特為瞬息萬變的未來做足準備,我們必須減少內部官僚主義作風、強化經理階層能力、加速決策速度、鎖定最重要的領域,同時刪減成本支出。」
該公司發言人指出,此次裁員約7千名員工,其中北美地區佔2,300人(包括先前自願離職的1,500人)。
福特市佔率在全球主要市場不斷下滑,像是美國、歐洲與中國大陸等,而該公司獲利能力落後於通用與飛雅特克萊斯勒。哈克特日前亦指出,公司近年來成本支出不斷攀升。這些原因促使福特做出裁員決定,目的在於削減支出並提升獲利。
另一方面,全球各大車廠競相砸錢投資昂貴的新穎技術,他們相繼宣布重整旗下汽車製造業務並進行大幅裁員,希望挹注更多金錢於成長潛力龐大的電動車與自駕車領域,並因應歐洲與大陸日趨嚴格的環保法規,不願落後其他對手的福特宣布裁員僅是最新一例。
事實上,福特近來持續縮減該公司在歐洲與南美地區業務,希望將營業重點從客車轉向休旅車與貨車,鎖定客戶則從一般消費者轉為企業客戶,畢竟後者獲利率較高。福特同時在這些地區宣布減產某些款式汽車並裁減數千名工廠員工。
據統計,過去一年來,全球數家車商裁撤全球約3萬個工作職位。以另一家汽車大廠通用為例,該公司去年宣布在北美地區裁員約8千名員工並關閉數家工廠。
我們的看法:
第一、福特兩年前換了CEO以後,一直在重整業務。
第二、看來傳統產業仍然需要大轉型,才能維持競爭力。
第三、福特新CEO上任後即不斷推動「Design Thinking」,重新設計管理流程。
第四、未來是電動車的時代,傳統汽車產業將會有顛覆性的變革,我相信很多傳統產業也將會面臨AI和數位化的衝擊。
安謀
美國制裁中國通訊設備龍頭華為的風暴愈滾愈大,儘管華為掌門人任正非日前強調華為與歐洲關係友好,但在中美科技戰角力過程中,英日勢力相繼表態支持美國,日本軟銀投資持有的英國晶片設計商安謀(ARM)22日更表示,中止與華為的業務合作,此舉無異直接打擊華為晶片設計領域的弱點。
BBC於22日引述安謀內部郵件內容稱,由於公司產品設計架構中含有美國技術,為遵守美國法規,安謀已在5月16日指示公司員工,中止與華為及其關聯企業之間所有活躍合約、支援,以及待定協議,並禁止員工交付技術給華為,甚至是進行相關技術討論。安謀稍後對此未做進一步評論,僅強調完全遵守美國法律。
報導稱,華為與旗下晶片設計廠海思所研發的多款晶片,均採用安謀架構,包括伺服器晶片、海思廣為人知的麒麟手機晶片等。雖然華為已取得ARMv8的永久技術授權,仍可使用現行架構,但將與安謀未來新架構無緣,這將導致其晶片產品無法跟上最新技術,等同研發設計能力直接被美國鎖死。
華為一直非常看重英國以及安謀的關係,稍早傳出在安謀總部周遭買地成立研發中心,而且英國政府也有意批准華為參與非核心5G網路建設的消息,華為總裁任正非21日也公開強調,華為與歐洲溝通很密切。
然而,英國、日本等美國盟友已陸續傳出拒絕華為的消息。路透指出,英國最大電信商EE已表態,在局勢明朗前,公司推出的5G服務將不使用華為設備與手機。同是英國跨國電信公司沃達豐也宣布,暫停對華為Mate 20X(5G)的預訂,該公司發言人表示,這是一個臨時措施,將繼續審查這一情況。另據日經新聞報導,日本三大電信商推延華為新手機P30上市的日程,軟銀和KDDI推遲發售計劃,NTT DoCoMo也在討論停止華為手機預購活動。
至於美國市場方面,軟體巨頭微軟從其線上商城下架華為筆電及其他硬體產品,大型3C產品通路商百思買也跟進,將華為筆電從其網站下架。不過,微軟對是否中止Windows授權給華為仍保持沉默。
美國科技媒體The Verge指出,Windows系統除了影響華為筆電之外,也會影響華為伺服器與雲端解決方案。而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21日曾經表示,華為自己的OS操作系統能用於手機、電腦、電視等多種裝置,且兼容所有安卓應用和Web應用,最快會在今年秋天推出。
我們的看法:
第一、安謀是核心晶片,有很高的技術層次,被廣泛使用,停止和華為合作將造成嚴重的打擊。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安謀是由日本軟銀所擁有的英國公司,擁有最先進的技術。
第三、川普今天對華為的態度,就如同當年日本人不願意移轉技術給台灣人一樣,只是川普手段更粗暴。
第四、接下來要做關鍵決策的企業是聯發科,這是聯發科的大好時機,應該積極掌握、有智慧的處理中美的關係。
安控
自從陸企華為遭美國總統川普列入貿易黑名單,以拉高美中貿易戰層級之後,就不斷傳出有新的「箭靶」人選,其中又以全球第一大安控廠「海康威視(Hikvision)」最被「看好」。消息一出,台系的安控股包括奇偶(3356)、晶睿(3454)、昇銳(3128)22日都應聲大漲,成為盤面的主流族群。
有別於川普宣布制裁華為之後,導致相關的台系供應鏈瞬間全倒的局面,海康被美國媒體點名後,台系的供應鏈如僑威(3078)的股價並未受到影響。另一方面,對海康的競爭同業、台系的奇偶、晶睿等則是利多,在外界賦予「可望分食海康留下的市場大餅」,想像空間下,展開強勁上揚的走勢。
據了解,海康被點名的消息是來自於紐約時報,除了海康之外,另一家陸系安控廠大華也同時入列。不過,截至目前,美國官方尚未證實,至於海康的經營階層也對外表示「尚未收到通知」。唯消息傳開後,已對海康的股價造成重大殺傷力,22日開盤後一度重挫跌停、24.84元人民幣創4個月新低,之後跌幅收斂,終場以26.07元人民幣做收,跌幅5.54%。
但值得注意的是,海康其實這兩年來已多次被美國官方點名,除了海康是中國大陸架設「天網」的關鍵成員之外,該公司還被捲入新疆維吾爾族的監控,被貼上人權的標籤。而海康能有今日的規模,也反映出中國大陸在人工智慧(AI)、大數據、語言監視、人臉辨識等科技能力的崛起。
事實上,台系的安控業者早期都曾享受過一段高毛利、少競爭的美好歲月,但這一切都在海康和大華竄起之後幻滅,加上眾多網通廠也跳進安控市場搶訂單,導致近年營運壓力越來越大。相反的,海康挾大陸龐大內需,以及政府補貼等快速茁壯,至於生產上多半垂直整合,台廠僅極少數打入供應鏈,電源廠僑威是主要的代表。
奇偶表示,此次事件是「台廠不可錯過的良機」,台廠是時候該思考如何加強美國市場,努力奪回一些市占,這也是該有的企圖心,但更重要的是,廠商也要提升自身的產品競爭力,因為還有日本、韓國和其他國家的競爭者。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封殺大陸海康威視,意義和影響重大。
第二、中美貿易大戰,台灣有些供應鏈(如蘋果和華為供應鏈)受創嚴重,有些企業卻受惠,如安控廠商。
第三、世界的版圖正在快速改變,台灣企業跨地域、轉型以及連結未來的能力超級重要。
第四、台灣企業不要只想發「意外財」,而應該藉由這個機會走上「轉型」,並且落實關鍵的核心能力。換言之,不以接一些短期訂單而滿足,而要創造全新的敏捷商業模式。
大陸收益
上市櫃公司第一季認列大陸收益銳減至438億元,為近五年來同期最低,更較去年第四季直接砍掉近千億元,激減七成。
減少前十大公司中,高達九家為電子股,合計減少903億元,光是鴻海就少掉近542億元,蘋果銷售不振及中美關稅大戰,造成電子股認列收益大跳水。
據統計,第一季上市櫃公司對大陸認列轉投資收益降至438.19億元,是2015年同期來、近5年來最低,年減約11.65%;較上一季銳減978億元、季減69%,主因是受到鴻海、東貝、可成、臻鼎-KY、華碩、台泥、鴻準、國巨、日月光投控及廣達等十大認列收益銳減20~542億元,合計達903億元的拖累。
華南投顧董事長儲祥生分析,上市櫃公司第一季認列大陸收益大減近七成,主因蘋果手機銷售不佳,拖累蘋概股營收及獲利表現,前十大減少認列的電子股,幾乎都是蘋果供應鏈。
資深證券分析師林成蔭表示,中美貿易戰再加上去年第四季旺季不旺效應,造成第一季電子大廠認列大陸收益減少的主因,貿易戰火擴大,後續值得關注。
另一個統計資料也顯示,第一季認列大陸收益前十高有鴻海、和碩、台泥、統一、亞泥、中租-KY、台達電、台化、正新、裕日車等,僅有三家電子公司、另七家為傳產股,各認列13.81~92.58億元。
其中,鴻海及台泥雖是第一季認列季減前十高之列,但仍擠進第一季認列前十高之列。
台新投顧副總黃文清表示,第一季認列前十高公司,多是老牌中概傳產股,顯示傳產股深耕大陸獲利表現持穩。
電子股認列衰退也與之前對自大陸進口的2,000億美元商品課徵10%關稅有關,接下來要提高至25%,未來還可能進一步擴大至筆電及手機等商品,對電子業影響難以估計。
貿易戰延燒一年,原本市場期待第一季好轉,近期又急轉直下戰火擴大,掀起企業遷廠、產能自大陸轉移至東南亞等地的話題,儲祥生、林成蔭及黃文清都認為,產業移轉、分散生產地,茲事體大,涉及整個供應鏈聚落問題,還包括從獵地、談稅負減免、找工人等都需要時間,預估遷廠至少要1~2年的時間,短期難以作出即時遷廠因應。
我們的看法:
第一、1994年,台灣企業全力前進中國大陸,2019年,25年後,台資企業大舉撤離中國。
第二、數字會說話,Q1上市大陸公司減少千億,這是典範轉移。
第三、令人憂心的是,下一步會怎麼走?沒有人看清楚答案,先在撤離不是真正的解答。
第四、台灣企業必須跨地域,進入新的行業,必須跨世代,往明日的新經濟全速進行。
中芯
在中美科技關係緊張之際,大陸晶圓製造龍頭中芯國際24日晚宣布,因為交易量、成本因素考量,經董事會批准,已於美東時間24日自願申請公司ADS(美國存託股份)從紐交所下市,撤銷該ADS和相關普通股的註冊。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指出,她研判中芯從紐交所退市,應該是與中美貿易戰有關,中芯此次作法,可能是帶有宣示意味,希望和美國資本市場畫清界線。
中芯國際24日晚公告,出於部分原因考量,選擇主動申請下市,原因包括與全球交易量比,公司ADS交易量相對有限,且公司維持ADS也需要負擔較重的行政等成本。目前,中芯國際董事會已批准該計畫。
公告指出,公司擬在6月3日前後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資料,料ADS下市一事會於提交資料後10日生效。
中芯國際強調,仍致力為投資人服務,有意將其ADR(美國存託憑證)維持為一級計畫,這將使得美國投資人和現在持有中芯國際ADS的投資人能夠持有ADS,在美國場外(OTC)市場進行交易。
受此消息影響,24日一開盤便直線下滑跌近7%,但隨後跌幅立即收斂,截至台北時間晚間9時35分,中芯國際ADS跌3.82%報5.29美元。而中芯國際港股24日全日走跌,收盤下跌4.32%報8.42港元。
雖然中芯國際強調從美股下市為成本原因,但在當前中美半導體等科技項目摩擦劇烈時,大陸半導體指標廠商選擇退出,難免引起遐想,也讓外界更加關注日後中概股是否會有陸續脫離美國的趨勢。
劉佩真說,中芯是大陸半導體製造的領頭羊,預定在2020年就要量產14奈米的先進製程,背負著大陸發展半導製造業的重責大任,此次從紐交所下市宣示意味濃厚,未來可以觀察其他中概股是否有同樣作法。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科技大戰的核心就是半導體,中芯當然要趕快從美國下市。
第二、台灣聯電和台積電也在美國上市,未來可以再檢討必要性,特別是聯電,因為聯電現在在中國大陸又被美光控告。
第三、中國10年內半導體產業將會超速發展,從上游到下游,形成完整的供應鏈,不再需要台灣。
第四、台灣不和中國大陸合作,未來就像面板一樣,被新興的中國業者淘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