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音摔飛機、GE市值剩1/6、匯豐裁員4千人...光速經濟時代,巨人級企業最易犯的致命錯誤
勞力士手錶的廣告詞叫做「Perpetual Excellence」(永恆的卓越),但不管是運動員或企業,永遠保持頂峰狀態好像是不可能的事,不論你多麼優秀。
作為一位投資銀行家,我對最近國際金融的動盪特別感慨。上次有金融機構倒閉是10年前金融海嘯時,當時百年老店雷曼兄弟和美國保險巨人AIG先後垮台,衝擊全世界。最近歐洲最大的銀行之一德意志因為經營不善,宣布裁員18,000人,而且這恐怕只是第一波。
曾有一陣子全球投資銀行只剩下7巨頭,美國有5家,歐洲就是Deutsche Bank和UBS,DB的力量大到難以想像。但他們一樣犯了貪婪以及紀律鬆散的錯誤,被投資銀行交易的損失拖垮。看著電視上交易員一個個抱著盒子捲鋪蓋走路,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結束。
上週(8/5)總部位於倫敦,也是香港最大的銀行匯豐(HSBC)宣布由於重組業務,計畫裁員4,000多人,並解聘CEO,以應對「極具挑戰的全球環境」。CEO被解雇的原因,是太過於保守,缺乏前瞻的決策,沒有讓HSBC走在趨勢變革的前面。
問題並非只有在歐洲,美國也有這樣的例子。上個世紀最傑出的公司GE,現在市值只剩下800億美元,蒸發了5,000億美元,正在積極調整方向,聚焦並裁撤不相關的業務,才能夠生存。
GE的傳奇前總裁威爾許(Jack Welch)在任內積極拓展金融業務,如今成為最大的累贅和風險。我一直在思考,這究竟是Welch種下的因、到現在才展現出惡果,還是他的接班人Jeff Immelt沒有做好迅速轉型的工作?20年之後的台積電會不會走上同樣的道路?
最近另外一個岌岌可危的巨人是波音。波音的737 Max新型客機由於設計有瑕疵,連摔了2架,導致全球暫時停飛,影響重大,因為這是波音未來寄以厚望的明星機種。波音內部提到的停飛損失及法律訴訟費用高達50億美元 ,第二季虧損達29億美元 ,重創股價,也連帶影響了相關業者如GE的業績。
波音出事,馬上縮小和競爭對手空中巴士的差距。今年初至今,波音市值下跌20%,反觀空中巴士今年以來股價已漲了55%,目前波音市值約1,941億美元,空中巴士則為1,019億美元。
這說明了什麼?產業龍頭很難永遠保持優勢,一旦沒有創新或出了意外,便會喪失領先地位。以微軟為例,在2000年前獨霸世界,但後來被蘋果超越。蘋果領先了近20年,最近因為手機創新不足,被微軟重新奪回市值寶座。
台灣的電子品牌曾有一段時間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但這幾年因為種種原因,衰退得很厲害。宏碁現在市值18億美元, 10年前(2009)是59億。華碩目前54億元,當年65億,但有把和碩分拆出去,否則更大。退步最多的是宏達電,從91億美元狂跌至11億。
如果把台灣企業和大陸企業比較,你會很不平衡。聯想2009年的市值只有41億美元,但現在高達99億,超過台灣電子品牌三雄。小米目前市值280億美元,和去年IPO價格比較近乎腰斬,但其有一陣子和鴻海市值相等,一個是成立9年的公司,另外一個超過40年。
企業為何會從高處墜落?有幾個理由:第一、自滿沒有持續創新;第二、犯了不該犯的錯;第三、對環境變化調整因應的速度不夠快。
以波音為例,為了和空中巴士競爭,把舊的機型737小改良,沒有設計新機種,卻忽略軟體設計的致命缺陷,也沒有做好風險控管,現在被空巴追上乃指日可待。
另外一個例子是美國投資銀行龍頭,高盛(Goldman Sachs)很多年都是領導者,但這2年被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追了上來,主要原因在於高盛太專注企業金融,忽略了財富管理市場興起的趨勢,反觀大摩從花旗手上買下私人銀行業務,業務有一部分來自消費者金融端,平衡了市場交易的風險,因此能夠後來居上。
相互競爭的不只是企業,提高到國家層次亦然。台灣以前曾在亞洲四小龍之首,後來被南韓和新加坡超越。25年前,中國大陸的經濟指標很多地方都不如台灣,現在卻成為全球的G2。
我們正處在一個大趨勢、大變動、大洗牌的週期,現在是關鍵時刻,再過10年,很多數字會和今天不同,新的贏家會出現,也有人會出局。
今天有一個新的遊戲規則,就是「速度」,由於AI,由於新經濟模式,你會更快成功,也可能更快垮台。這種對速度的感覺是台灣企業最缺乏的,我們做什麼事情都是慢慢來,先從台灣開始,再延伸到世界,看不懂新經濟,也不懂得借力使力。
如果你一開始就要征服一個很大的市場,比如說全世界或東南亞,你的格局和速度會很不一樣。台灣人總覺得可以退守台灣,先以台灣為出發點;但當你退無可退,你會義無反顧,破釜沉舟,做不一樣的規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