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版國安法後》未來,香港只有這三種人可能留下來...
歷史上,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口的大規模遷徙。200年前,英國及歐洲人紛紛移民美國,開拓新天地。100年前,美國為了建造鐵路,從中國招了很多工人,形成今天美國的華裔。
1949年,國共戰爭,老蔣帶了200萬人,從大陸遷來台灣,奠定今日台灣的基礎。70年代越戰末期,越南淪陷,人民大舉向海外逃亡,今天在歐洲、美國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第二代,有Pham、Tran等姓氏。前兩年伊拉克戰爭,許多平民逃往歐洲,但被不少國家拒收,不但引發當地衝突,也造成許多不幸悲劇。
7月1日,大陸以全票通過「香港國安法」,終結了23年的「一國兩制」,引起香港人民恐慌,新一波的移民潮正要開始,地點包括全世界,台灣也是熱門目標之一。
《金融時報》對此有精闢的分析。一家移民顧問公司表示,1989年時(香港開始規劃回歸),多半是有錢人想移民,因為他們擔心未來財產無法受到保障。去年,主要是中產階級想移民,其中有近6,000人到台灣來,很多人做小生意。今天,每一個香港人都想離開。
英國上週宣布將給有海外護照的英國國民(BNO, British National Overseas)政治庇護,人數多達300萬人,除了工作簽證外,並可能給予公民身分。另外,澳洲政府也表示會給予香港人類似安排。
請想像一個場景:20年後的英美,出現很多華人,他們姓Wong(黃)或Cheung(張),都是2020年逃離香港的人或是他們的第二代。
香港人擅長搞房地產,已有地產商利用這個機會動腦筋,在海外規劃建造「香港城」,配合某些歐洲國家(如愛爾蘭)的經濟政策,系統性發展特定領域如生技或智慧基建,大量吸引投資移民,最多可容納5萬名香港居民。
香港人是很現實的,大部分抗爭活動,現已銷聲匿跡,年輕的民運抗爭領袖,紛紛逃往海外。中國大陸達到了原先預期的效果,美英開始制裁香港,然而香港資本市場依然活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大舉回流,中資也為股市注入活水。
部分香港人對經濟回復正常表示歡迎,因為對他們而言,做生意是最重要的。
悲哀的是,香港這顆璀璨的東方明珠,才正要開始衰敗,趨勢會一年比一年明顯,這是長期性健康的退化,而非短期的崩潰,正如同麥克阿瑟將軍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台灣25年前也有類似情況,由於兩岸關係不穩,人才、資金大量外流,但今天這種情況因為美國政策和香港變局,開始反轉,台灣變成最大受益者。
未來香港只有幾種人可能留下來。
第一是堅決支持中央的企業家。最近前香港特首、著名房地產商人梁振英諷刺那些申請BNO的港人,應該準備好回程票,因為過不久他們就會被英國疫情嚇得跑回來。
第二類是像黎智英這樣的反中代表人物,他把太太和小孩送出去,自己準備留下來。20年前他到台灣來創造了蘋果傳奇,但今天蘋果也垮了。
第三是社會中下階層,這些人最可憐,哪裡也去不了。
上週參加一個線上論壇,主題就是討論香港。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受到重創,但對台灣而言,是否有任何商機?答案是不一定。
台商資金會大舉回流台灣,但外資企業對台灣仍有很多疑慮,除非我們大幅放寬法規限制,以「興利」而非「防弊」作為施政的重心。
英國人在香港殖民100多年,奠定了良好基礎,今天香港雖受到影響,但絕不是一夕間可以被取代。
首先,香港是一個樞紐(hub),面向國際,有許多世界一流企業和人才,在香港工作,台灣缺乏這個條件。
其次,香港有低稅率的優勢。台灣未來應可考慮,是否針對境外金融(offshore banking)成立一個特區,給予特殊政策。
第三是語言。不論香港或新加坡,都是雙語政策;台灣也是,但為台語和客家話。
台灣缺乏長期的大戰略。不管政府或企業,看到香港現況,都應思考如何規劃更高、更廣、更遠的格局,從區域和未來的角度重新定位台灣,而不是以「台灣會更好」而沾沾自喜。
如果我是部長,我會在台灣規劃一個以香港菁英為主的「生態系」特區,吸引金融、學術、物流及國際商業人才到台灣來,加速台灣的國際化。可惜政府缺乏這樣的遠見,因為我們把香港視為中國的一部分,正如同上週美國宣布對香港進行制裁。但事實是香港人、香港企業以及外國在香港的資源,並不等於香港的殼。
台灣的危機,是完全喪失了地緣政治的敏感度,認為香港發生的事情,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上週美國和中國分別在南海進行軍事演習,美國甚至派出了兩艘航空母艦,這是前所未有的陣仗,情勢嚴峻,危機一觸即發。台灣有感覺嗎?所有的景點,擠滿了人。
講到演習,上週漢光軍演發生海上意外,造成兩死悲劇。我們的軍力很強、台灣很安全嗎?
英文的「國際化」(internationalization)和「全球化」(globalization)意義是不同的:前者是到世界各地去,後者卻有整合的意味。今天發生的事情,包括香港在內,代表全球化的終結,但未來會更分散於各地,如同製造供應鏈的碎片化。
未來10年,香港精神會在全世界發揚光大,變得國際化。反觀,台灣可能變得更本土化,一切只以台灣為中心。
請多往外看、往前看,台灣的未來,在世界各地都有更好的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