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全球供應鏈洗牌》台灣絕對有機會成為世界大腦!比智慧製造更好的模式是...

全球供應鏈洗牌》台灣絕對有機會成為世界大腦!比智慧製造更好的模式是...

中美之間冷戰到達高峰。最近美國國務卿龐培歐發表演講「共產中國與自由世界的未來」,呼籲世界各國改變中國共產黨的行為,因為北京的作為「威脅了我們的人民與繁榮」,這被視為近40年來最重要的演講,代表美國未來政策與戰略走向。

龐培歐承認過去50年美國對中「接觸」政策是失敗的,指責習近平是極權主義。值得注意的是,龐培歐強調共產黨不代表中國人民,他說中國人是一個「富有活力、熱愛自由的民族,跟中國共產黨完全不同」。雖然沒有直說,但龐培歐暗示中國人民應站在黨的對立面,這不就是想要推翻共產黨嗎?

小時候我們被教育共產政權是暴政、共產世界是鐵幕,後來隨著中國大陸對外開放,東西方交流,再也沒有人用這樣的名詞,但龐培歐的演講把時光拉回到40年前。這就好像一個師傅和弟子翻臉,師傅認為弟子有今天,完全是靠他,但弟子翅膀硬了就不受控制,甚至想超越師傅,這是他不能容忍的,所以要在情況更惡劣之前毀了弟子。

美國擺明想要挑起戰火,點燃導火線,但大陸低調處理,表示中國從來沒有想要改變美國,美國也不應改變中國。對於全世界包括台灣在內,有一件事情是確定的:我們再也無法回到從前。

以往每年,媒體都會票選一個代表該年的字,今年雖然只過了一半,但我心目中已有了選擇,那就是「分」。

世界已經分裂:西方與東方、美國與中國、共和黨與民主黨、自由與極權、開放與封閉、全球化與反全球化、民主與民粹、富與貧、繁榮與蕭條…。

這是人類文明倒退的開始,因為「合作」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對立」,影響層面不只限於政治和外交,也包括經濟、金融和科技。美國不只自己和中國對幹,也要西方國家加入其行列。

上週前總統李登輝過世,代表一個時代的結束,他也是改變台灣命運的關鍵人物。台灣未來要怎麼走?必須好好思考,因為台灣經濟和中美都脫離不了關係。根據最新統計數據,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不減反增,南向數字卻有減少。
全球企業已經開始「分」的動作,最近就有三個例子。

一、上週川普本宣布將禁止 TikTok 在美國營運,這等於逼迫抖音母公司和 TikTok 切割。(編按:微軟有意收購 TikTok ,也發布新聞稿,證實目前談判已重獲美國官方默許,並以45天、9月15日為第一期限。)

二、最近日本軟銀也計畫出售安謀(ARM)。這是英國最大晶片設計公司,2年前被孫正義以320億美元買下。這次出售和中國無關,主要是軟銀財務出了問題,但也代表軟銀想在新經濟世界中稱王的想法不切實際。

三、最近緯創把大 陸iPhone 廠賣給中國大陸立訊,和碩也跟著和立訊結盟,未來會有更多台灣企業將工廠撤出中國,或者賣給大陸企業。

「分」不只是和中國大陸分,全球布局都會跟著改變。中美供應鏈脫鉤,未來部分中國製造會轉往印度和東南亞,這在iPhone已經發生。供應鏈「斷鏈」的結果,會造成「多鏈」,有多個分散在各地的基地,也會形成「短鏈」,讓工廠儘量靠近市場。

台灣公司未來可能也需作組織調整,分為兩個平台:一個在台灣,以和美國做生意為主;一個在海外,接中國大陸訂單。主要原因是未來美國會要求供應鏈「去中化」,而中國大陸也會試圖「去美化」。

全球分裂的結果,會形成新的「中心」。過去世界中心主要在美國和歐洲,但在美國反多邊主義和英國脫歐之後,新的中心變成G2——美國和中國。在亞洲依不同行業會有不同中心,比如說金融中心過去是香港和新加坡,但現在香港地位正快速下滑。

香港近期政治動盪,對台灣帶來一些機會,未來可能成為某個領域的區域中心。

1994年李登輝在位時,政府提出「亞太營運中心」計畫,希望將台灣打造為6個中心,包括製造中心、海運轉運中心、空運轉運中心、金融中心、電信中心和媒體中心。後來一個都沒有實現,主要是因為「戒急用忍」政策,由此可見「連結」是成為「中心」的要件。

上週「台灣資本論壇」上,蔡總統表示政府將打造台灣成為「亞洲企業資金調度中心」和「亞洲高階資產管理中心」。這是很有企圖心的願景,但挑戰很大,近期「全球金融中心排名」,台北市由34名掉到75名。

台灣不是沒有成為中心的條件,但在製造領域可能比金融更有機會。

台灣製造不應複製過去中國大陸低成本勞力模式,而應瞄準「智慧製造」,更佳的模式是成為「智慧供應鏈中心」。

全球供應鏈在洗牌之後,需要重新連結。台灣有科技、製造、地緣和人才優勢,應整合AI、雲端計算、大數據和物聯網,成為世界的大腦。全世界談金融會先想到香港和新加坡,但若講科技和製造,台灣絕對是首選。

最近英國管理大師韓第的書《覺醒的年代》(The Empty Raincoat)在台重新發行。韓第用露天雕塑公園裡的青銅中空雨衣作為隱喻,我們所謂的企業組織或國家認同,其實只是一個外殼,主體已被掏盡。每個人對於世界快速變動的疆界都要看得更清楚,不要拘泥於符號的意義,才能落實存在感。

經濟學家熊彼得說,驅動經濟的成長,本質上來自企業家的「新結合」。在分解的年代中,台灣應把現有元素重組,重新找到新的中心定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