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25日 星期二

台灣公司的新歡是電動車?「不吃蘋果」後,老總給台商找新藍海的建議

 台灣公司的新歡是電動車?「不吃蘋果」後,老總給台商找新藍海的建議


上週蘋果市值衝破2兆美元,成為全球第一家企業,驚人的是,從 1 兆到 2 兆美元只花了不到 2 年時間!另外,特斯拉市值已達到3,800 億美元,今年以來漲了 376 %。還有半導體大廠輝達(Nvidia),市值破5,000億美元。


這些反映了什麼?未來已經到來,而人們對未來充滿樂觀的期待。


全世界被分成兩半:那些具有未來性的公司,和那些昨日世界的公司。前者大者恆大、贏家通吃,集光環於一身。蘋果、亞馬遜、微軟和谷歌等4家公司,加總起來市值占美股四分之一。


未來代表趨勢,抓住長期趨勢會賺大錢。巴菲特近年雖然光輝不再,但他幾年前重押蘋果,現為第二大股東,光靠這一支股票就夠了;特斯拉去年沒有像今年那麼紅,反映的是電動車大爆發,這個趨勢在今年從一家「企業」變成一個「產業」。


最近有很多事情發生,代表趨勢轉折點,起因當然是中美大戰和全球疫情這兩隻黑天鵝。


當趨勢來臨時,一定要大膽行動,否則就會落在後面,甚至被淘汰。問題是,你如何知道趨勢已來臨?


我們來看軟銀。孫正義去年由於 WeWork,股價崩跌。最近他積極處分阿里巴巴和美國電信公司 Sprint,賺了很多錢,彌補先前損失,股價和市值隨著這一波行情又再創新高。但很多人看到軟銀先前下跌趨勢,卻沒有抓住這一波反彈行情。 


另外一家值得關注的日本企業是索尼(Sony)。今年以來,因為宅經濟遊戲產業大爆發,和 PS5 即將推出,股價突破19年新高。許多人對索尼的印象還停留在電視機和 Walkman,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索尼連筆記本電腦(VAIO)業務都賣掉,大動作投資未來。


日本正從「失落的20年」廢墟中重新站起,靠的就是「轉型」與「減法」。


最近美國百年老店柯達股價猛漲,靠的是轉型賣藥。說到柯達,讓我想起日本奧林巴斯(Olympus),這家企業1936年成立,曾是相機同義詞,1990 年轉型數位相機,本世紀初市占仍高居第二,僅次於 Sony。智慧型手機興起後,數位相機業務萎縮,上月該公司宣布撤出已經營84年的相機事業,轉而聚焦醫療裝置。 


上週,大陸昆山面板廠龍騰光電在上海科創板上市,股價開盤暴漲600%。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家公司原始股東是台灣寶成集團,其於2005年跨足電子業,結果燒掉蔡氏家族 2、300 億元,只好在金融海嘯後出售持股,至今已有10年。


這說明「跨界」具有高度風險,不一定都能成功,除了核心能力以外,時間點也很重要。


龍騰代表台灣科技界(特別是面板業)由盛而衰的開始;奇美及早賣給郭台銘,幸運脫身,而龍騰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


繼緯創出售昆山手機廠給陸企後,機殼大廠可成也將泰州廠賣給蘋果供應鏈藍思。這代表另外一個重要趨勢:中美經濟脫鉤和紅色供應鏈崛起。台商如果沒有趕快行動,未來恐怕會死得很慘。


過去25年,台商主要商業模式是利用大陸勞力和人口紅利,布局「中國工廠」。然而替蘋果代工的好日子已結束了,下一個趨勢是什麼?沒有人知道。


電動車似乎是台灣企業的新歡。上週,另一家替蘋果代工的觸控面板大廠宸鴻,宣布以一億美元投資美國一家電動車新創公司,且國巨也加入,看來大家都在找新藍海。


除了選「產業」以外,另外還要選「地區」。


退出中國大陸以後,台商何去何從?一個合理答案當然是台灣,但台灣不可能涵蓋所有新業務,所以要「走出去」。


現在全球比較熱門的市場包括東南亞、印度,當然還有美國,這些都不是台商熟悉的地方。但台灣有一個優勢,就是錢多,因此未來企業會投資新領域和新地域,利用「外部成長」加速轉型。


2003 年全球市值前 10 大企業,中國石油排名第一,埃克森美孚第二,和能源相關的澳洲必和必拓(BHP)第六。今天全球10大排名中,7 家都和新經濟有關,石油只剩下沙烏地阿拉伯沙美石油,但該公司也在積極轉型,大力投資新經濟,乃軟銀基金主要金主,這就是趨勢。


台灣的未來趨勢是什麼?必須重新思考。


「手機」應拿掉,改成「5G」——前者只是製造,代表「device」,後者卻是一整個生態系。

「生技」太狹隘,應改成「醫療」或「健康」——以「市場」及「使用者需求」取代「技術」,作為新定位。


此外,在永續發展的趨勢下,「能源」應改成「新能源」,「綠電」和「電動車」都會是關鍵字,「ESG」更是新顯學。


最近在國際觀光旅遊消失後,旅行和旅館業紛紛轉型,雄獅和晶華宣布跨入「生活產業」,從國際旅遊轉為國內。我週末在五星大飯店碰到人潮,等著排隊入住,而航空公司為了滿足悶得發慌的人們,居然有「偽出國」方案;一家旅館集團甚至租了一條船,推出「船+酒」行程,讓人在淡水河上游河過過乾癮。


這些雖然賺不了大錢,但至少代表業者轉型的嘗試。


我1988年時放棄美國工作返台;1994年大膽冒險轉進大陸;2001年時由外商轉換跑道,進入台灣金融機構。回想起來,都跑在趨勢的前面;順勢而為,真的比努力更要,可事半功倍。現在,正是超前部署的關鍵時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