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營收慘跌、整體營利卻沒掉!華為養豬、挖礦...為了求生做了什麼?
最近有兩家中國企業運氣不大好,被外在力量修理得很慘。一家是全球最大電信設備商華為,由於美國的制裁,智慧手機市占率狂跌,此外西方世界不再採用其5G電信設備,國際市場一下子消失,只能依靠國內市場。
另外一家是阿里巴巴。馬雲原為網路紅人,去年隨著螞蟻科技上市,即將成為中國最富有的人。但是他公開批評政府,導致上市案被政府喊停,公司面臨重組。
每個企業都會面臨突然而來的危機,但有些危機程度之大,足以使公司滅頂,重點在於企業是否有抵抗力,能頂得住大風大浪,並能從災難中站起來,這就是「復原力」(Resilience)。
為什麼華為值得研究?它最近公布去年財報,雖然手機營收慘跌,但整體盈利和前一年差不多,代表其實力依然存在。今年對華為來說會更艱辛,正展開自救與轉型計劃,動作非常大。分析華為最近一連串動作,基本上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大策略:
第一、斷臂求生
去年年底,華為把低端手機品牌榮耀切割出售,賣給深圳市政府及財團,這是正確的決定。榮耀和華為切割之後,馬上拿到高通和聯發科晶片,也開始開發中高端手機。如果其和華為綁在一起,只會大家一起沉沒,獨立至少可以實現部分價值。
第二、從「技術面」轉向「應用面」
華為最近跨足很多新行業,包括養魚、養豬、採礦等。大家以為華為快倒了,居然去從事農業、礦業,其實華為做的是「AI+」,利用AI先進技術,來協助傳統行業科技化、智慧化,轉型升級。
中國現在推動能源轉型,在魚塭上面加蓋太陽能電池板,而這些電池板配備華為製造的變流器。至於煤礦客戶,在礦坑深處的無線感測器和監視器,能即時偵測礦井中氧氣含量及潛在故障,也由華為製造。還有養豬,透過臉部辨識技術辨別個別豬隻,監測其健康狀態。
華為在做的事情,和許多台灣電子大廠類似,即提供智慧方案,應用在醫療、零售等行業。以前只賣產品,未來轉為解決方案提供者,不僅附加價值高,而且因為中國大陸市場大,可形成經濟規模。
第三、從核心競爭力延伸
華為最近宣布「沃土計畫」,涵蓋雲端運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領域,打造針對開發者夥伴的平台,推動聯合創新。這和AWS、微軟一樣,屬於雲計算生態系的建設。
華為的專長是硬體基礎設施。假如連電商背景的亞馬遜和軟體背景的微軟都能成為雲計算領導者,華為要切入這塊有高度成長性的市場應相對容易。目前中國大陸的領頭羊是阿里雲,但華為很快會追上來。
第四、切入新技術領域,積極培養基礎能力
美國卡死華為的主要關鍵是兩大技術:作業系統和半導體,而這正是中國大陸的短板,落後至少有5-10年。
華為不能再使用Google的安卓系統後,積極轉向其自行開發的「鴻蒙」作業系統。過去諾基亞和三星均有自行開發作業系統,但都失敗,因為使用者太少,無法形成生態系。但中國人口多,政府政策力度大,開發者基礎廣,再加上中美科技戰下民族主義推波助瀾,鴻蒙生態系成長迅速,兩年內應可看到一定成效。
至於半導體晶片,恐怕就沒有那麼容易。華為在過去2年投資近20家半導體相關企業,但半導體不是靠一家企業,需要整個產業鏈支持。
第五、利用品牌和研發實力,切入新業務領域
上週華為進入電動車產業,和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康工業」旗下賽力斯合作,開售僅兩天訂單即突破3千輛,相當驚人。華為原先合作方式是由別人造車,再由其提供智慧駕駛方案,但現在連品牌和行銷也協助。
宏碁創辦人施振榮有一個著名的「微笑曲線」理論,即「研發」和「品牌」是企業最有價值的兩端,「製造」價值相對較低。華為就是把這兩塊價值貢獻出來,坐享可觀的利潤,誰聽過小康?但人人都知道華為。
你可以不贊同中國大陸的體制,但華為作為一家中國民營企業,其努力求生的策略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20年前,大家提起中國高科技,會想到聯想;10年前,則是百度、阿里和騰訊;但現在和未來10年,他們都被華為比下去。
台灣企業在手機時代終結後,也在尋找下一個成長曲線,華為經驗,或許有我們可借鏡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