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網飛,東南亞,創投亞洲,台積電,兆豐銀,歐盟半導體,螞蟻,陸金所,民企,湊湊,Line Bank,離岸風電,食品農業,人造肉,華為沃土,華為造車
網飛
線上影片串流平台網飛(Netflix)繼去年獲得24項奧斯卡獎提名後,今年一共入圍36個獎項,成為入圍獎項最多的片商,且今年頒獎典體上一口氣抱走七項大獎,讓網飛在過去八年累積的小金人一夕之間倍增至15座。
網飛自2013年首度獲得奧斯卡提名後,入圍獎項逐年增加。去年第92屆奧斯卡獎頒獎前夕,網飛獲得24項提名,當時外界曾看好網飛抱走多項大獎,但最終網飛只拿下兩座小金人,透露電影界依舊不願接受影音串流平台,但今年趨勢明顯轉變。
網飛原創電影《藍調天后》及《曼克》各自奪得兩項大獎,前者拿下最佳服裝設計與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後者拿下最佳攝影與最佳藝術指導獎。
《藍調天后》內容描述1920年代美國非裔藍調歌手瑪雷尼(Ma Rainey)與白人音樂製作人的故事,反映美國種族問題。不只劇中演員多半非裔,負責化妝與髮型設計的三人團隊中就有兩人是非裔造型師。她們不僅成為奧斯卡史上首度入圍的非裔女造型師,更是奧斯卡史上首度獲獎的非裔女造型師。
由《鬥陣俱樂部》、《控制》導演大衛芬奇(David Fincher)執導的《曼克》是一部黑白人物傳記電影,從美國經典電影《大國民》編劇曼克的視角,來描寫1940年代初期的好萊塢生態,在今年入圍10項奧斯卡獎。
除了上述兩部電影之外,網飛原創電影《我的章魚老師》獲得最佳紀錄片獎,《兩個遙遠的陌生人》獲得最佳實景短片獎,《無論如何我愛你》獲得最佳動畫短片獎。
去年疫情爆發後,全球居家辦公潮讓網飛用戶量突飛猛進,但今年第一季用戶成長減速。網飛當時將原因歸咎於疫情拖累影片製作進度,導致平台缺乏足夠強檔新片留住觀眾。25日奧斯卡頒獎典禮過後,網飛平台可望湧進更多新用戶觀賞得獎影片。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串流成為新趨勢。
第二、對傳統電影院影響大。
第三、Netflix代表新的勢力。
第四、亞馬遜也有一定影響力。
東南亞
創投公司Golden Gate Venture合夥人洛瑞亞(Vinnie
Lauria)指出,東南亞的科技巨頭將會利用其上市籌集的龐大資金,去大舉收購區內的新創公司。
他認為可能熱中收購的科技巨頭,包括正赴美借殼上市的東南亞最大叫車服務商Grab,2017年已在紐約證交所上市的蝦皮購物母公司Sea集團,和叫車服務商Gojek與電商巨擘Tokopedia正進行合併成為新公司的Goto。
洛瑞亞強調,這種藉大肆併購來壯大事業版圖的方式,其實跟中國科技業巨擘百度、阿里巴巴與騰訊等,早在十多年前不斷買進小公司來壯大自己的做法如出一轍。
洛瑞亞說,掛牌上市能讓這些科技巨頭籌集到其所需要的資金去擴大業務,尤其是上市後讓公司估值大幅增加,使其手上持有大量資金和被市場認可的自家公司股票等雄厚資本去進行收購行動。
背後有軟體銀行撐腰的Grab在4月初宣布透過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Altimeter Growth合併來在美國上市,估值達396億美元。Sea集團目前市值逾1,340億美元。未上市企業Gojek與Tokopedia的合併則還在進行中。
洛瑞亞的創投公司估計從現在到2025年底期間,將會有數百起併購案,主要由估值在100億美元以上的「十角獸」(decacorn)企業來主導。他指出,雖然這些十角獸企業沒有非上市不可的急迫性,但它們仍尋求上市,是因為其極想透過收購與併購等交易來壯大版圖。因此他預期二級市場規模將會變得非常大。
他認為有幾個產業在東南亞市場具成長潛力,其中金融科技的規模「最被低估」。因為威士(Visa)和萬事達卡(MasterCard)等信用卡公司在東南亞市場的滲透率有限,因此透過支付平台等替代性付款方式會有巨大商機。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南亞成為全球資金新焦點。
第二、東南亞自己發展出區域型巨人。
第三、Grab上市估值高,加速併購。
第四、台灣要打造類似平台。
創投亞洲
疫情發生至今,亞太區景氣一直領先其他市場,全球法金調研機構Preqin指出,亞洲創投市場2020年下半年就恢復到疫情流行前的水準,2021年第一季交易金額480億美元,更是2019年季平均水平的兩倍,目前除了美國創投業跑到亞洲找投資機會,花旗、渣打等有創投部位的跨國金融機構,也都看好亞太區創投商機。
Preqin研究團隊統計,疫情除加速對現有科技趨勢的採用,也讓產業投資者願意接受公司估值的提高,且有更多新創公司願意接受創投的融資資金,帶動創投交易規模增長強勁,全球在2021年第一季達到1,260億美元,較2020年同期增長114%。其中,亞洲創投在同期間交易金額達480億美元,是2019年季平均水平的兩倍。
2020年第二季亞洲創投業處於停滯狀態,但第三季和第四季活力就回來了,東南亞的投資氛圍最為熱絡,受到南亞最大租車業GRAB的PRE-IPO活動牽動。Monk's Hill Ventures表示,儘管與2020年第四季相較,2021年第一季的交易案較少,平均交易規模卻在增加,反映投資案進入後期階段,新增的投資正在蘊釀交易。
花旗私人銀行(Citi Private Bank)表示,創投業迅速擺脫疫情干擾,反映全球對創新的渴望超過經濟停滯、和業務中斷帶來的可知風險。疫情對許多GP是真槍實彈的首次測試,能通過試鍊的創投業,繼續把資金吸引到最精明的投資標的上,十分明顯,這些GP多因專注於大陸或亞洲市場,得以證明可以保持一致的表現。
渣打銀行旗下的渣打創投管理公司,已投資多家金融科技獨角獸,東南亞市場是重點之一。
渣打表示,2020年來的疫情工作方式,讓投資團隊懂得不在面對面情況下也能評估投資案,也在疫中看到市場新投資標的,如網絡資安,數位資產、企業技術基礎架構等,2021年來的SDGs、嵌入式金融、醫療健康議題也開始強勁發展,渣打集團都仔細評估可能投資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30年前曾是亞洲創投中心,領先其它國家10年。
第二、台灣被中國大陸和東南亞超越。
第三、資本市場日本成為新焦點。
第四、好的新創拿國外資金,選擇海外上市。
台積電
因應全球晶片荒,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日前核准資本預算二十八.八七億美元(八一一億台幣),將在南京廠建置二十八奈米的成熟製程產能,月產能料達四萬片。對此,曾撰文「中國為什麼沒有台積電?」的中國通信業分析師項立剛在「新浪財經」發表「強烈呼籲制止台積電南京廠擴產」一文,以保護中國晶片製造業。
項指出,台積電配合美國制裁,不願幫中國代工十四奈米以下先進晶片,對中國進行高端晶片控制;而在二十八奈米以上製程的較為低端的晶片,因為中國已形成生產能力,正在迅速擴大產能,台積電的策略就是低價傾銷,將中國的這些晶片企業擠垮。
項表示,台積電在南京擴產,成功避免了台灣的缺水、缺電問題,又避免了美國建廠的高成本、低效率,達到壓制中國晶片製造企業的效果,讓中國的晶片企業無法與之競爭。項指出,如果二十八奈米以上的晶片生產都被台積電佔領,中國晶片企業拿不到訂單,就失去了生存機會,最後被台積電壟斷市場。
項還說,支持台積電在南京擴產,中國無法得到晶片製造的技術,中國企業同樣得不到先進製程的晶片,依然會被卡脖子,長期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甚至影響國家發展大戰略。
項表示,台積電南京擴產,一定程度上會給南京經濟帶來正面影響,但一定會打擊中國的晶片產業,地方政府的利益必須要服從國家戰略,南京不應該批准,也不應該在土地、供電、供水方面給予優惠和支持。
項總結說,台積電利用中國的各種資源,大量生產和低價傾銷製程較落後的晶片,擠垮中國新興的晶片企業,這種情況絕對不能出現,強烈呼籲政府部門進行研究、審查,保護中國晶片企業,防止台積電的市場壟斷行為。
項的文章引發台灣網友熱議,有網友嘲諷,「到你家設廠憑什麼一定要給你技術?中國人邏輯可笑」、「翻譯:偷不到台積技術氣氣氣」;也有網友反嗆,「趕快制裁,最好連聯發科、聯電都制裁」。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不希望選邊站。
第二、中國大陸並不歡迎台積電。
第三、台積電對中國大陸沒有技術移轉。
第四、兩岸半導體的競爭會越來越激烈。
兆豐銀
兆豐銀拚私人銀行業務準備好了。兆豐銀財管2.0業務26日正式開辦,今年底前要達陣高端理財總資產規模超過150億元的首階段目標,據了解,兆豐銀的高端理財業務已網羅多位來自台北市迪化街、中部地區財力雄厚的企業主,成為最重要的客群。
為提升效率,包括在人員薪資規劃上更有彈性,兆豐銀亦評估未來是否進一步轉投資成立專營私人銀行業務的子公司,除設置子公司外,將私人銀行獨立出來設置專責部門,則是另一選項;兆豐銀行目前是公股銀行中,唯一取得金管會財管2.0執照的行庫,不論兆豐銀決定為何,都將成為其他行庫未來進行財管2.0組織規劃的重要借鏡。
兆豐銀總經理蔡永義指出,兆豐銀初期將精挑150名資產億元級以上的大戶,每位希望至少為其進行高端理財至少上億元的資產規模,以今年底前能作到私人銀行業務總資產規模150億元以上為目標。
在人力配置上,蔡永義也指出,行內理專350人,從原本分行內升,改為有四分之一,約80位聘外部專業理專進駐,並進一步設置六位分行經理,未來將領軍350名理專,打理150名億元大戶的投資、信託、稅務等全方位服務。
蔡永義期許兆豐銀全力衝刺高端財管業務,伺機「彎道超車」,未來在提供相關金融服務上,兆豐銀將以瑞銀為師法目標,提供客戶最頂級的金融服務。
兆豐銀有逾千名資產上億元的大戶,兆豐銀主掌財管業務副總陳昭蓉說明,兆豐銀去年成立高端理財Megalux Club,已網羅170多名會員,億元以上大戶資產規模合計逾4,000億元,未來都將成為兆豐銀行拓展財管2.0的優勢。
兆豐銀首波將以結構債及不受信評限制、非信評等級的外國債券,作為高端理財兩大主打商品。陳昭蓉強調:「兆豐銀安排的非信評等級債券投資,並非垃圾債!」而是未被信評的中小企業類型債券,同時也會拉高天期來降低風險、增加穩定性收益。
陳昭蓉分析兆豐銀承作高端理財有三大優勢,即台商資金回流以兆豐銀市佔最高、外匯市占率高、海外分行眾多,也是兆豐銀推展高端理財的重要利基。
我們的看法:
第一、私人銀行會成為業務新焦點。
第二、以前業務花旗壟斷。
第三、花旗撤出台灣,移轉人員至香港和新加坡。
第四、台灣銀行,有機會分食私人銀行業務大餅。
歐盟半導體
德國媒體報導,歐盟官員本周五(30日)將與美國晶片業龍頭英特爾(Intel)、台灣台積電(2330)及南韓三星電子(Samsung)等全球晶片大廠的代表會談,希望提高歐盟的晶片自主性,還準備了規模上百億歐元的補貼,以吸引外商設廠。
對此,台積電態度低調,並不回應。
歐盟主管工業和服務業的執行委員布勒東30日將與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會面,並與台積電歐洲子公司總經理默塞德舉行視訊會議。德國「法蘭克福廣訊報」(FAZ)報導,布勒東也將與三星的代表會談。他希望能說服這些晶片大廠,在歐洲建造一座晶圓廠,作為歐盟「數位羅盤」策略的一環。
FAZ指出,布勒東下周也準備會晤荷蘭半導體生產設備製造商艾司摩爾(ASML)與半導體大廠恩智浦(NXP)的執行長,討論打造歐洲半導體產業鏈的可能性,討論的投資規模可能達到數十億歐元。
為了與美國和亞洲的新晶圓廠規劃一較長短,歐盟打算備妥上百億歐元的補貼,吸引外商設廠。布勒東計劃與英特爾談判的歐陸新廠,規模將比歐洲目前最大晶圓生產基地、格芯在德國德勒斯登的工廠還大好幾倍。英特爾已表示支持歐盟的計畫,也將擴大在歐洲的製造業務,引入7奈米製程。
彭博資訊指出,歐盟最快下周就會公布半導體新計畫的部分細節,其中一個關鍵目標就是能以高於台積電等大廠的效率,生產先進半導體。「數位羅盤」計畫的目標是讓歐洲的全球半導體生產占比在2030年前提高一倍到至少20%,並把重點放在5奈米以下的晶片。
布勒東在接受FAZ訪問時說,汽車工業深受晶片荒之苦,凸顯歐洲有必要強化半導體產業鏈。歐洲對10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尤其感興趣,打算擴充設計和製造的產能。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洲半導體落後美中。
第二、歐洲市占率只有2%。
第三、歐洲少數國家有關鍵技術。
第四、但歐洲仍有龐大的市場,是吸引力。
螞蟻
阿里巴巴關聯企業螞蟻集團整改方案日前出爐,將搖身轉變為金控集團接受相關監管,這讓機構紛紛調降對螞蟻集團的估值。更有分析師認為,最壞情況下,螞蟻估值可能從原先逾3千億美元的高點,萎縮至不足300億美元,整整跌去九成。
2020年螞蟻準備IPO時期一度被機構給出3,150億美元的高估值,但在上市失利、接受整改後,市場開始著手調降,此前傳出包括美國華平投資等都調降螞蟻估值至2千億美元,瞬間蒸發千億估值。
香港經濟日報27日報導,有分析師預測,在大陸官方監管下,螞蟻集團的營收成長可能從2020年11月的30%,直接降低至10%左右,淨利也預計因此大幅滑落。在最壞情況下,螞蟻集團的估值可能跌至1,150億美元,甚至跌到290億美元,較鼎盛時期的估值滑落逾九成。
分析師表示,因為轉型為金控集團後,螞蟻此前盛行的線上借貸與支付等業務將受到影響,市場必定用主流金融機構的價值來評價螞蟻。
譬如招商銀行等快速成長的傳統銀行,估值都不會超過75億美元,預計市場會根據MSCI中國指數金融相關來評價螞蟻,可能給出約300億、400億美元的估值。
此外,按照整改方案,螞蟻需要降低餘額寶的規模,且包括花唄、借唄等業務也必須與支付寶分家,螞蟻在運用用戶數據上也會有更多限制,這都將影響該公司的地位。
我們的看法:
第一、螞蟻估值只有10%,實在太慘了。
第二、但資本金要求吃掉螞蟻獲利。
第三、馬雲被要求賣掉螞蟻持股。
第四、螞蟻上市要2年後。
陸金所
美股上市的大陸財富管理平台陸金所27日公布2021年第一季未經審計財報顯示,該季度營收年增16.9%至人民幣(下同)152.51億元,淨利年增18.7%至49.69億元。陸金所看好第二季營收、淨利也能達到兩位數增長。
受此消息激勵,截至台北時間27日晚間8時35分,陸金所美股盤前股價上漲2.41%至14.42美元,但2021年初至4月26日該股股價累計下跌1.54%。
界面新聞報導,針對2021年第一季財報,陸金所聯席執行長計葵生表示,陸金所的業績增長超出此前的指引預期,這受益於零售信貸業務的反彈,業務穩健增長、收入結構持續優化,向風險分擔模式的轉型進展良好,以及財富管理業務客戶資產與費率的穩定。
在零售信貸業務方面,第一季陸金所促成的新增貸款年增17.3%至1,724億元。管理貸款餘額年增15.1%至5,826億元。累計借款人數年增17.1%至約1,510萬人。
陸金所預計,2021年第二季營收年增18%~20%,達到149億元至151億元,淨利年增20%~26%,達到37億元至39億元。
計葵生表示,2021年陸金所正在往四個方向進行業務優化:一、繼續加深對大數據和人工智慧能力的合規應用。二、開發即時規劃工具,藉此更好的支援其零售信貸業務獨特的O2O銷售模式。三、整合兩大主營業務零售信貸與財富管理的基礎架構與服務,實現更大的業務協同效應。四、透過雲端解決方案將技術與經過驗證的線上營運模型,輸出給香港與東南亞的銀行合作夥伴,擴大公司的業務範圍。
我們的看法:
第一、陸金所以財富管理為主。
第二、陸金所背後股東平安集團形象佳。
第三、陸金所上市初期並不看好。
第四、隨著螞蟻沒落,陸金所重新受到關注。
民企
在多家指標性民營企業接連遭大陸官方整治後,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出面喊話安撫。中新社報導,習近平在廣西視察時說:「我們鼓勵民營企業發展,黨和國家在民營企業遇到困難的時候給予支持、遇到困惑的時候給予指導,就是希望民營企業放心大膽發展」。(延伸閱讀:整頓大陸科技業習近平下個目標是哪個領域?)
大陸最具代表性的民營企業家、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去年10月底在上海一場演說中,公開批評並嘲諷大陸的金融監理機制後,阿里巴巴與旗下的螞蟻集團就遭遇一連串打擊。螞蟻集團原定去年11月5日在滬港兩地上市,卻在上市前兩天被喊停。阿里巴巴隨後也因涉嫌壟斷遭立案調查,並於本月10日收到高達人民幣182億元的巨額罰款。
大陸知名農民企業家、河北大午農牧集團創辦人孫大午去年11月被捕,在關押四個多月後,近日遭正式逮捕,並被控涉及非法集資、尋釁滋事及非法採礦等八項罪名,隨後遭移送檢察院審查起訴。知名外賣平台—美團,26日也遭大陸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以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
一連串事件已引發大陸民營企業家人心惶惶。紐約時報就指出,「在共產黨最高領導人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對一系列富豪進行了懲罰和羞辱。這些富豪積累了巨大財富和影響力,被認定有越界的行為。」
針對習近平26日在廣西的談話,央視網稱,這給民營經濟吃下一顆「定心丸」。報導還一一列舉習近平過去幾年數次針對民營企業發表的談話,包括2018年11月1日在民營企業座談會上表示,「民營企業家是我們自己人」。
央視網表示,「近年來,無論是中央政治局會議,還是民營企業座談會,抑或是赴各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頻繁力挺民營企業。」
但有分析指出,習近平之所以需要一再對民營企業主喊話,正反映大陸民營企業家對當前情勢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
除了向民營企業喊話安撫,習近平在談及國有企業時強調,「要堅持黨對國有企業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黨組織在企業改革發展中的領導核心作用」。他還重申,「要堅定不移走自主創新道路,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們的看法:
第一、習近平對大陸民企開刀。
第二、人人自危,近期A股IPO大減。
第三、對大陸創新發展非常不利。
第四、除了阿里,美團是下一個被處罰對象。
湊湊
大陸「火鍋第一股」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首席台籍執行官張振緯4月17日宣布辭職後,呷哺呷哺股價大跌,引發業界關注。張振緯證實下一步決定創業,創業項目一樣為餐飲業,已接受了大陸頂級資本上億元(人民幣,下同)的天使投資。據悉,他的新創業項目很可能還是火鍋,與老東家對打。
4月19日,呷哺呷哺價大跌,盤中跌幅一度超20%,股價最低達11.26港元,創近半年新低,也使得外界再次將目光聚焦到湊湊CEO張振緯離職一事上。
呷哺呷哺集團內部於4月16日發布通知,公布了張振緯離任的消息,稱其已於4月15日離開公司,不再擔任湊湊餐飲CEO職務,同時卸任其他與呷哺集團和湊湊餐飲有關的所有職務。
業界揣測,張振緯的離職或與高層內鬥有關,有陸媒聯繫了張振緯,談及離職的原因及此後的規畫時,他稱主要是考慮職業生涯的規畫,最後還是決定創業,「一樣從事餐飲業,也已接受了國內頂級資本上億元的天使投資」。
張振緯於2007年跟隨台灣餐飲公司西進大陸,在餐飲行業打拚已有十多年,2014年進入呷哺呷哺,接下打造新品牌「湊湊」的任務,張振緯投注全力,2017年湊湊就在大陸開出19家店,2018年1月,湊湊就總體實現損益平衡,而後,他只用4年時間,開出140家門市。
分析指出,很大程度上,呷哺呷哺的股價能強勁增長,多虧了湊湊這條「第二曲線」。按2020年財報數據,湊湊客單價為126.6元,是呷哺呷哺的兩倍,甚至高於海底撈的110.1元,呷哺呷哺的未來是在湊湊手裡。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消費市場高速成長。
第二、呷哺呷哺靠湊湊才有第二成長曲線。
第三、台灣人非常懂得經營火鍋市場。
第四、近期大陸台資餐飲已經沒落。
Line
Bank
樂天銀行及連線銀行(LINE Bank)兩家純網銀成為數位存款帳戶生力軍,其中樂天銀行開戶數擠進前18大,連線銀行據了解開業首日開戶數突破1.4萬戶,兩家純網銀搶進數位存款帳戶市場,國銀不敢鬆懈,料之後還會有新的行銷活動。
今年首季數位存款帳戶市場熱鬧滾滾,反映疫情期間推升國人使用金融數位服務意願。根據金管會23日公布統計至今年3月止的最新統計,國銀總數位存款帳戶總開戶數跨過700萬戶,達724萬戶,單季淨增加82萬戶,季增加12.7%。如果加計兩家純網銀開戶數,則達728萬戶,包含樂天銀行開戶數3.5萬戶、LINE Bank為560戶。
不過據了解,連線銀行22日正式營業當日開戶數超過1.4萬戶,如果不是因為當天系統問題,開戶人數洶湧而進導致頁面當機,估計首日開戶數應該會更高,這也順帶解釋為何樂天銀行正式營運當日改採低調方式的原因。
如果按LINE Bank總經理黃以孟在開業當天喊出半年要達50萬開戶數推算,目標應是要成為國內前五大數位存款帳戶。
據了解,內部設定目標,開業首月要先達到20萬戶,等於首月目標就要擠進前十大。
金管會統計至今年3月底,國內數位存款帳戶第一大為台新銀的249萬戶,單季增加12.79萬戶,第二大為國泰世華銀的112萬戶,單季增加15.67萬戶,永豐銀79萬戶居第三大,單季增加12.74萬戶,第四大為一銀的55萬戶,單季增加9.8萬戶,第五大為王道銀的45萬戶,單季增加6,905戶。
後續依序為第六名中信銀36萬戶、第七名華南銀24萬戶、第八名聯邦銀22萬戶、第九名彰銀19萬戶、第十名合庫14萬戶。
金融人士認為,LINE Bank開業第一天引起民眾開戶熱潮,第一原因為其積極拓展行銷活動;其二為國人都有喜歡新事物偏好,加上這次LINE Bank推出五種卡面的簽帳金融卡「LINE
Bank快點卡」,有LINE相當受歡迎的主題人物兔兔、熊大,吸引民眾蒐藏熱;其三為LINE過去推出LINE Pay服務,用戶數破900萬戶,代表有近千萬名用戶已習慣使用LINE支付服務,社群效應推動下,推動更多人開立LINE Bank帳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金融科技大爆發。
第二、LINE Pay是LINE Bank成功關鍵。
第三、台灣LINE用戶基礎龐大,是最受歡迎的網路平台。
第四、線上支付將帶動網路銀行。
離岸風電
全球力推乾淨能源,自2020年起至2030年全球離岸風電新裝容量將有「黃金十年」可期,尤其在美國、歐洲、大陸及台灣等離岸風電高額投資下,法人認為,將是帶動永冠(1589)、世紀鋼、東元、台船等業績向上的重要動能。
永冠表示,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統計,今年預估全球離岸風電新裝容量可達8.7 GW,比2020年成長45%,至2025年上看至16.6 GW,對台灣投入離岸風電產業將是一大鼓舞。現今離岸風電還在起步階段,就像電動車產業,極具發展潛力。
以美國市場為例,拜登政府上台後積極推動新能源政策,歐洲、大陸也都有潔淨能源方案,仰賴離岸風電是主流。
今年台灣離岸風電進入密集工程建設期,離岸風電大廠沃旭能源(Orsted)宣布,900 MW(百萬瓦)大彰化東南及西南第一階段離岸風場海上施工,今年進行海纜鋪設、海上變電站與水下基礎安裝。陸上變電站統包工程由台灣汽電共生拿下,合約金額逾70億元。
沃旭的離岸風場位於彰化外海35至60公里處,是台灣第一座位於航道外的大規模遠岸風場,預計明年底商轉營運,可提供乾淨能源給100萬台灣家庭。
供應鏈方面,永冠投資52億元的台中港新廠加快步將於明年4月投產,離岸風機用鑄件最大可達15 MW(百萬瓦),主力以8 MW至10 MW為主,提供離岸及陸上風電產業需求,同步做為亞太市場外銷據點,因應客戶對大噸數風機鑄件的接單生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離岸風電市場大。
第二、台灣全力推動再生能源。
第三、再生能源本土化商機大。
第四、政府應該支持本土廠商。
食品農業
食品和農業科技新創公司過去數年來甚受創投業者青睞,如今這類企業開始爭搶上市,尋求公開籌資,希望乘著綠色環保投資浪潮迎來資金,用以拓展業務並滿足消費者變化的口味。
金融時報報導,近幾個月上市的食品農企包括擁有能將灌溉水量減少90%技術的美國高科技溫室公司AppHarvest、由傳奇衝浪名人漢密爾頓(Laird
Hamilton)共同出資成立的植物奶精公司Laird Superfood,以及利用芥花油生產可生物分解環保塑料的公司Danimer Scientific。
根據PitchBook和Ag Funder的資料,食品與農業科技新創公司去年上市籌資規模成長近八倍至310億美元,超過創投業者和早期投資者去年對同一領域投入的300億美元資金。由於市場對環保永續投資需求龐大,加上美國掀起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上市狂熱,相關籌資趨勢今年可望再加速。
食品農業科技創投公司S2G Ventures投資長克里希南說:「旗下投資組合裡的許多公司現在獲得SPAC接洽,這為欠缺資金的食品農企提供融資管道。上市帶來的資金讓私募資金相形見絀。」
然而,這類新創公司上市後,股價初期表現波動劇烈,例如溫室業者AppHarvest的早期投資人在閉鎖期於3月結束後大賣股票,股價幾乎腰斬;植物奶精公司Laird Superfood股價走勢也如雲霄飛車。
AppHarvest在肯塔基州擁有面積相當60個足球場的高科技溫室,能將灌溉用水量減少九成,公司計劃2025年前再建造11座類似溫室,因此尋求籌資。另外,打算收購植物性蛋白食品與飲品企業的Natural Order Acquisition去年底於那斯達克上市。
此外,Eat Beyond去年11月在加拿大證交所上市,該公司的投資對象包括已在新加坡銷售實驗室培育雞肉產品的替代性蛋白新創公司Eat Just,另一家則是尋求讓實驗室生產人造母乳的新創公司TurtleTree Labs。農業數據公司Farmers
Edge 3月在加拿大上市,獲脫口秀天后歐普拉入股的瑞典燕麥奶生產商Oatly4月下旬也在美國提交首度公開發行(IPO)申請文件。
雖然股市多頭讓新創公司的股票獲得買盤,但前矽谷創業家、農業科技創投公司Asttyanor經營者阿尚保說,投資人須明白新創公司的本質,一些投資最終會以不利結局收場,就像投資人在1990年底買進科技股一樣,現在市場對食品與農業新創公司「照單全收」,導致了高估值。
我們的看法:
第一、農業生技未來商機大。
第二、特別是和食品有關的領域。
第三、台灣有一定技術優勢。
第四、但缺少這方面商業化的案例,值得企業和新創關注。
人造肉
美國人造素肉新創業者「不可能食品公司」(Impossible Foods)計劃上市,估值目標訂在100億美元,但在華爾街對植物肉產業的興味轉淡之際,一些投資人和分析師質疑上述目標是否野心太大。
路透4月初引述消息來源報導,Impossible Foods計劃12個月內,藉由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或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合併方式上市。有些機構預測到2030年,人造肉市場年規模可達850億美元。
然而,另一家規模、營運都勝過Impossible Foods的人造肉業者「超越肉類」(Beyond
Meat)市值已由高峰的140億美元下滑至85億美元。多家券商認為,該公司自2019年9月上市以來市值膨脹420%,現在看來顯然是「過熱了」。
創投業者Eat Beyond執行長莫里斯說:「在Beyond
Meat估值85億美元的情況下,聽到Impossible Foods的100億美元估值數字,第一個反應是,這估值是外太空飛來的嗎?」據悉,Impossible Foods一些現有投資人建議上市估值應該訂在Beyond Meat之下。
人造植物肉品市場最近出現警訊,顯示尚未獲消費者青睞。根據NielsenIQ的資料,生鮮與煮熟的植物製替代肉品在零售通路銷售量去年第3季成長率達32.6%,但今年第1季成長率已降至1%。
Beyond Meat去年營收只有4.07億美元,股票本益比卻高達近21倍。相較下,傳統食品大廠家樂氏(Kellogg)去年營收137.8億美元,股票本益比1.6倍;卡夫亨氏(Kraft Heinz)去年營收261.9億美元,本益比1.9倍。
Impossible Foods跟Beyond
Meat比,又更不如。業界估計Impossible Foods在人造肉市場市占不到4%,Beyond Meat則有25%。Impossible
Foods因為使用基因改造酵母,現在還沒能拿到歐盟與中國大陸的販售許可。
為何Impossible Foods上市估值還能訂這麼高?投資專家說,主要理由是SPAC實在錢太多,投資標的卻很少,加上新創公司上市後往往股價大漲,投資者預期能有可觀獲利,基本面就暫時不是重點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人造肉市場去年很熱。
第二、現在帶動許多新創上市。
第三、SPAC是推動因素之一。
第四、但資金被不合理拉高。
華為沃土
華為持續砸重金招攬開發者、建設生態系。華為Cloud BU總裁、消費者雲服務總裁張平安25日宣布,將在2021年向沃土計畫2.0投入2.2億美元,包括全新發表的沃土雲創計畫,以及鯤鵬眾智計畫、昇騰眾智計畫等,將聚焦華為雲、鯤鵬與昇騰持續推動產業生態發展。
2015年華為首次推動沃土計畫,打造針對開發者夥伴的開發使用平台與聯合創新,並提供開發者的資通訊開放能力,涵蓋雲端運算、大數據等先進技術領域。2020年沃土計畫2.0已投入2億美元,在全球建設120個華為雲創新中心,以及24個鯤鵬、昇騰創新中心,建構海量應用促使當地產業發展。
21世紀經濟報導,華為25日舉行開發者大會,此次主題為雲端運算。
張平安在會中表示,華為雲沃土雲創計畫將投入1億美元,重點賦能SaaS(軟體即服務)和獨立軟體供應商(ISV)夥伴,提供雲端資源、技術賦能與商業推廣支援,涵蓋微服務、SaaS化、大數據、AI、影片、智慧邊緣運算等6大技術領域。
張平安指出,基於鯤鵬系統的產品發貨量已達到2020年總量的52%。聚焦操作系統、數據庫、AI架構等技術,建設openEuler、openGauss和MindSpore三大開源社群,如今已初具規模。
張平安又指,華為雲發展迅速,有自身的差異化優勢,華為專長是硬體基礎設施,連接、運算、儲存技術則有深厚積累,智慧終端異軍突起,這些硬體技術是優勢,同時,華為雲也將整合華為個人消費者經驗,並與IT流程中數位化轉型等經驗相結合,進行能力協同。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華為雲業務仍在調整中,華為9日在內部宣布,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被任命華為雲董事長,華為消費者BG執行長余承東被任命為華為雲執行長,同時Cloud BU新增兩位副主任,彭中陽和陶景文分別負責企業業務與流程IT。
此前,華為已經取消雲與計算BG,更名為「Cloud BU」,任命張平安為Cloud BU總裁。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積極轉型。
第二、華為在雲端市場有優勢。
第三、華為雲計算應會成為中國第二,僅次於阿里。
第四、華為也在發展自己的作業系統。
華為造車
被美國制裁而手機業務受阻的大陸科技巨頭華為,轉型賣車照樣風生水起,賽力斯華為智選SF5開售僅兩天,訂單已經突破三千輛,反映出華為強大的品牌效應。
華為與小康股份旗下新能源車汽車品牌賽力斯進行合作,帶動該公司股價狂漲,小康股份19日到23日當周的五個交易日,收4根漲停與1根跌停,話題性十足。
賽力斯在23日晚間公告,截至4月22日24時,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車型2天的訂單累計突破3千輛。華爾街見聞引述業內人士說法稱,該成績突顯出華為跨界電動車的效果,也彰顯華為品牌效應對電動車銷售的幫助。
華為在20日宣布,賽力斯華為智選SF5入駐華為旗艦店,華為將透過其在大陸的零售通路銷售該車款,二輪傳動定價為人民幣(下同)21.68萬元,四輪傳動定價為24.68萬元。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表示,華為開創消費電子與新能源車行業新模式,不但幫助車企製造好汽車,也輔助行銷、銷售等領域。
華為之前幾度表態公司不製造汽車,選擇以幫助車企造好汽車的模式,提供智慧駕駛等方案給車企,而如今華為的合作擴及品牌與汽車銷售,讓外界驚訝華為賣車的實力同樣驚人。
市場人士認為,華為不造車主要有金流等面向的考量,在美國制裁下華為有沉重壓力,並不適合切入造車如此重資本的業務。另有分析認為,華為表態不自己造車、不入侵汽車業,讓其他車企更願意接受華為作為其技術供應商,使華為得到更多的合作機會。
21世紀經濟報導分析,從目前華為汽車戰略來看,更多著重快速進入市場宣傳,而非談論大戰略,突顯出華為重視成本、務實的一面,而華為及時縮減手機等業務將資源轉投入汽車,也反映公司快速業務轉移與整合能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品牌強,大陸民眾對華為有信賴感,是民族品牌。
第二、華為有智慧生態系。
第三、華為不需要自己造車。
第四、只要發揮品牌和技術優勢,利用微笑曲線的兩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