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滴滴,紫光,英特爾,太空旅行,新創泡沫,博通,紫光阿里,拜騰破產,蘇寧黃明端,環球晶圓,電動車,大陸科技,銀行

 理事長的話:滴滴,紫光,英特爾,太空旅行,新創泡沫,博通,紫光阿里,拜騰破產,蘇寧黃明端,環球晶圓,電動車,大陸科技,銀行

滴滴

 

滴滴出行遭大陸網信辦整頓後,大陸加快縮緊握有龐大數據的平台企業境外上市相關法規,大規模影響約70家有意赴美上市的陸企,市場也觀望相關企業會否轉戰港股IPO,港交所股價連日大漲,12日收漲2.65%報503港元,7月初時其股價僅約455港元。

 

大陸最大「獨角獸」字節跳動在4月時曾表態,暫時不具上市條件。華爾街日報12日引述知情人士指出,字節跳動創辦人張一鳴此前與網路監管機構會面時,被要求處理數據風險,因而認為此時非合適上市時機,已在3月底擱置計畫。

 

路透日前指出,在大陸監管層諸多措施後,申請赴美上市的零氪科技已經停止計畫。英國金融時報則披露,Keep、喜馬拉雅等平台企業均暫緩美股上市腳步。

 

香港經濟日報報導,數據顯示,這波監管動作後,約影響70家「準中概股」。報導稱,自2014年來投行券商靠承銷陸企境外IPO總計賺取64億美元費用,其中40%在美股上市,該數據在中美緊張的2019年達15億美元,創歷年高峰,2020年規模也逾8,600萬美元,外界觀望這筆龐大費用是會石沉大海,還是轉往其他市場。

 

網信辦10日表示,用戶逾100萬人的平台境外上市前要申報審查。市場人士認為,在官方嚴厲表態且短時間就將境外上市門檻大幅拉高的情況下,平台網企很可能會先停止上市步伐,且大陸的私募創投、當地網路巨頭投資部門相當活躍,企業不公開上市也能募集資金。

 

另有業界人士認為,官方祭出多數企業無法達標的門檻,但不可能完全限制次級市場,未來很可能會視狀況放寬。

 

海通國際股票資本市場部董事總經理何兆邦認為,滴滴事件後,部分敏感的陸企或選擇轉往IPO活躍的香港上市。財新網指出,喜馬拉雅基本已放棄美股方案,可能赴港IPO,此前也傳監管機構曾與喜馬拉雅洽談棄美在港上市的可能性。

 

不過香港甚至上海科創板並非解決數據平台上市問題的萬靈丹,監管層明顯對幾個產業的數據特別重視,例如限制金融科技平台境外上市,連前身為京東金融的京東數科想在上交所科創板IPO,都在4月以失敗告終。另一家與滴滴同行類似的交通數據平台嘀嗒出行,在202010月、20214月兩度在港遞交上市申請,至今仍無下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數據是關鍵。

第二、中共中央要充分掌握大數據。

 

第三、中國公司到美國上市,有信息批露風險。

 

第四、未來香港是主要上市地點。

 

紫光

 

曾揚言買下台積電、合併聯發科的中國大陸半導體「國家隊」紫光集團,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券,遭債權人向大陸北京中級法院聲請破產重整。台灣半導體界分析,紫光集團資金危機主因是過度併購,債務槓桿過高所致,未來併購實力大減,但不會倒閉,仍是記憶體界的玩家。

 

紫光集團去年即傳出身陷債務危機,集團旗下發行的多檔債券違約。雖然紫光集團一直表示公司正在積極開展債務風險化解工作,但最終還是被債權人向法院聲請破產重整。紫光集團表示,將依法全面配合法院進行司法審查,積極推進債務風險化解工作。

 

不過,台灣半導體界人士指出,大陸國家大基金力挺半導體項目,紫光集團仍將獲得資金奧援,重整可能改變紫光集團股權結構,但發展項目不會變,且紫光武漢廠二期仍在持續擴建中。半導體已成為大陸國家級扶植產業,不能用一般行業破產看待,況且過去債務一筆勾消的情況所在多有,預料紫光集團不會倒閉。

 

業界人士說,目前紫光旗下的長江存儲及武漢新芯,仍是國家扶植發展記憶體指標廠,針對債權人聲請破產保護,中共中央迄今遲未表態,似乎是在等債務清理告一段落才會出手,大陸全力發展記憶體的目標不會變,且長江存儲已積極進行第二階段擴產計畫,目前該公司也是美國抵制中國購買先進半導體設備前,就買到先進設備的半導體廠,後市發展不宜輕忽。

 

紫光集團前身是1988年清華大學成立清華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1993年公司改組清華紫光集團。2010年趙偉國出任董事長,並在2013年砸17.8億美元收購展訊,隔年以9.1億美元收購銳迪科,趙偉國曾狂言收購台積電、聯發科。

 

紫光集團近年來大幅擴張投資,獲利表現跟不上,導致集團資金緊縮,2020年上半年財報顯示,公司有息債務總額高達人民幣1,567億元,當中一年內到期債務占約52%,債券融資基本集中在母公司清華控股層面。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紫光以往過度併購。

第二、缺乏核心技術與競爭力。

 

第三、長江存儲已建立一定產業地位。

 

第四、大陸中央一定會全力支持紫光。

 

英特爾

 

美國半導體巨人英特爾表示,計劃在歐洲投資200億美元興建新晶片廠,而這筆投資可能分散於歐盟境內幾個國家,希望贏得歐盟財務與政治上的支持。

 

英特爾執行長基辛格(Pat Gelsinger)最近分別拜會法國總統馬克宏和義大利總理德拉基,商議全球晶片供應短缺問題與對策。之前,歐盟當局已釋出訊號,表示可能提供為數可觀的資金協助達成新目標,要在2030年之前讓歐盟境內的半導體生產占全球市場比率能夠倍增到20%,包括製造技術最尖端的晶片。

 

多位英特爾主管接受倫敦金融時報(FT)訪問時表示,如果英特爾在歐洲建新晶片廠開出的條件能獲得滿足,「利益將由全歐盟雨露均霑」。這升高英特爾新晶片廠和相關服務將分布於歐盟多個成員國的可能性。

 

負責在歐洲探索擴張機會的英特爾全球法規事務副總裁史雷特(Greg Slater)說:「我們的製造廠可能設在某地,封裝廠設在另一處。」研發業務也可能由歐盟各地分工合作,而且向歐洲供應商採購的支出也將大增。

 

史雷特表示,英特爾占有優勢,「可使這項投資成為橫跨整個生態系的計畫,不只是在某一成員國設立幾個孤立路徑。我們相信,這項計畫對整個歐洲都有利」。

 

除了財務支持外,英特爾也在尋找適合建廠的廠址,希望占地約有1,000英畝,附帶完善的基礎設施,足敷多達八座晶圓廠之需,且能招募到相關人才。

 

英特爾已著手評估在德國、荷蘭、法國和比利時等地設廠的可行性,可望在年底前做出決定。

 

史雷特說,初期將興建兩座晶圓廠,估計運轉十年的總成本約200億美元。

 

之前,多位英特爾主管表示,新晶片廠運轉期間投入的資金總額可能超過1,000億美元。

 

除了醞釀在歐洲投資建廠外,英特爾另外也將在美國斥資200億美元建兩座新廠,另外再砸70億美元使愛爾蘭廠產能提高一倍,力圖追上亞洲半導體巨人台積電和三星電子。

 

我們的看法:

 

第一、英特爾將在歐洲大手筆投資。

第二、同時併購格芯。

 

第三、美國政府會補助英特爾。

 

第四、但英特爾太具有企圖心,要追上台積電不容易。

 

太空旅行

 

英國億萬富豪布蘭森(Richard Branson)一圓太空夢,11日和維珍銀河公司的五名員工完成太空飛機試飛,飛抵地球與太空交界,再成功降落回地面。機組員在太空艙內開心體驗了無重力的漂浮狀態,布蘭森更直嚷著已實現童年夢想。(延伸閱讀:布蘭森在太空漂浮五分鐘說了這段超勵志的話)

布蘭森這趟太空之旅的意義非凡,為商業化太空旅行譜寫里程碑。一直以來,太空探索與人類已完成的其他類型探索活動截然不同。人類建造船隻和飛機以度過海洋,也鋪設洲際鐵路和公路,克服陸地交通問題。人類克服這些挑戰固然值得讚賞,但現在要進一步往太空發展,需要克服更多難度更高的挑戰。

 

要執行太空旅行,首先有許多物理問題須克服。例如,若想繞行地球一圈,飛行時速須加速至每小時28,160公里,若要離開地球軌道飛往月球,飛行時速須達到每小時40,200公里。在太空船發射與返航的途中,飛行員還得承受多達八倍的重力(g-forces),承受的重力程度視搭乘的太空船規格而定。

 

太空探索者前往的地方也沒有空氣,且氣溫變化極大,從華氏零下200度到超過200度都有,這取決於前往陽光照射處,或在地球和月球的陰影下,這都與搭船渡海或陸地交通截然不同。

 

由於上述這些原因,各國只派出能力最強、條件面面俱到、最聰穎、和最勇敢的人員前往太空,並從幾萬名飛行員、博士、軍官當中挑出最適合的人選。自從蘇聯飛行員Yuri Gagarin和美國太空人Alan Shepard進入太空的60年來,只有不到600人進入太空。

 

時至今日,這一切已大幅改變。布蘭森、太空事業SpaceX創辦人馬斯克,以及藍源公司(Blue Origin)創辦人貝佐斯,長期以來都承諾,他們的私人太空事業將主導太空旅行的民主化,幫助更多人可以體驗太空旅遊,而非只有菁英階層獨享。

 

維珍銀河公司期盼,到2020年代結束前,要把每年的飛行次數增加至400次以上,而且能從設立在全國各地的太空港載運民眾升空。瑞士信貸預料,維珍銀河最初會鎖定高淨值人士,這群人在未來十年將增加至300萬人左右。分析師預估,更大型的太空船艦隊可產生的經濟規模,有望使次軌道太空飛行的票價降至25萬美元或者更低。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人類太空旅行時代來臨。

第二、接下來是亞馬遜貝佐斯。

 

第三、今年赴太空探險風起雲湧。

 

第四、未來太空旅行價格大幅降低。

 

新創泡沫

 

據研調機構CB Insights數據顯示,新創企業今年迄今共向全球投資人募得2,924億美元資金,今年全年可望超越去年的3,026億美元。但這股新創投資熱潮也引發市場疑慮,英國創投公司Hoxton Ventures甚至將此喻為「1990年代末期網路泡沫」的翻版。

 

Hoxton Ventures合夥人肯吉(Hussein Kanji)近日接受CNBC電視台訪問時表示:「這看起來很像是1999年。當時只要你的企業掛上網路公司(dot-com)名稱,股價就會狂飆。大家都在追尋下一個重大發明。」

 

過去五年來,那斯達克綜合指數接近三倍成長,其中亞馬遜、谷歌與臉書等多家科技巨擘市值超越1兆美元,微軟與蘋果公司市值更突破2兆美元關卡。

 

私人新創科技公司同樣深獲投資人青睞,令這些公司估值大幅成長。CB Insights數據顯示,全球估值逾10億美元的「獨角獸」新創企業如今多達751家,遠高於去年的665家。

 

此外,今年上半年共有249家企業晉升獨角獸行列,此數量創下歷史新高,更是去年同期的近兩倍。

 

創投公司Accel合夥人布拉索維努(Andrei Brasoveanu)表示:「對於創業者來說,現在可說是募資的大好時機。這些新創公司正以前所未見的速度成長。」

 

肯吉認為,投資人大舉押注新創企業,與網路泡沫時期情況有些類似。1990年代末期,在網路普及的助攻下,市場瘋狂追捧網路公司,那指1995年至2000年期間成長四倍,但隨後泡沫爆破,到200210月為止從高點暴跌近八成。

 

但肯吉指出,今昔投資熱潮相比仍有差異。舉例來說,過去的網路泡沫主要由市場炒作情緒所驅動,相較之下,今日市場與企業背後有著一定的基本面支撐。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新創企業正掀起大投資風潮。

第二、美國和中國大陸新創動能強。

 

第三、台灣新創企業募集資金不易。

 

第四、台灣缺乏新創成長的生態系。

 

博通

 

知情人士透露,晶片製造業者博通(Broadcom)正在洽談以多達200億美元,收購未上市的商業分析軟體大廠賽仕軟體公司(SAS Institute),成為這家科技巨擘加強企業軟體布局的最新行動。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報導,這樁交易對賽仕的估值達到150-200億美元,若談判沒破裂,有望在未來幾周內敲定。

 

知情人士說,這個估值是所謂的企業價值,包含債務,並已根據資產負債表上的現金進行調整。

 

博通可能以股票進行交易。該公司約有95億美元現金、約400億美元的債務,並暗示可能不會再舉債完成併購,股價過去一年大漲約50%,目前市值近2,000億美元。

 

博通已透過併購案壯大為半導體巨擘,在2018年企圖收購高通一案遭美國政府封殺後,仍持續尋求更多交易。

 

博通執行長陳福陽主要聚焦在核心的晶片事業之外,多元化業務,切入獲利豐厚的軟體領域,希望吸引企業客戶,與微軟等業者相競爭。博通2018年敲定以190億美元收購CA科技公司,隔年又同意以約107億美元買下賽門鐵克(Symantec)的企業業務,成為半導體與基建軟體大咖。

 

賽仕銷售廣泛的企業軟體,包括客戶情報與視覺分析產品,目前擁有1.2萬名員工,客戶遍及全世界,去年營收30億美元,銀行客戶約占三成、政府客戶占17%,保險客戶占11%

 

不過,這樁交易可能面臨監管疑慮,因為拜登政府計劃抑制產業整併活動,對科技巨擘的立場也較強硬。總統拜登上周簽署的行政命令也鼓勵聯邦貿易委員會(FTC)等機構採行新規範與政策,避免大型科技平台的規模與權力繼續擴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博通擅長於併購。

第二、三年前併購高通被川普總統否決。

 

第三、跨入軟體是正確的抉擇。

 

第四、傳統IT業者,如IBM逐漸被邊緣化。

 

紫光阿里

 

大陸國企債務危機連環爆情況下或出現「國退民進」,清華校企紫光集團日前宣布破產重整,有意出售旗下雲端公司紫光股份股權。市場13日傳出,阿里巴巴是潛在買家之一,一旦成真,將是阿里遭反壟斷調查之後的首個大動作收購。

 

紫光股份股價近日大幅震盪,12日雖一度跌逾6%,但隨後爆大量拉上漲停收盤,13日股價收漲0.08%報人民幣(下同)25.33元,盤中一度漲至25.7元,是自202010月來的股價高點。紫光美元債13日也出現反彈,2028年到期的美元債漲1.8美分,結束連五跌,創下623日以來最大漲幅。

 

路透13日引述知情人士說法稱,紫光股份的潛在買家包括民企巨頭阿里巴巴、國企無錫產業發展集團、北京電子控股有限責任公司,以及政府背景的半導體私募基金建廣資產。

 

隨著2020年債務危機逐漸擴大,紫光集團公告,收到法院的破產重整通知。隨後旗下的上市公司紫光股份公告,該重整未對公司日常經營造成直接影響,不過紫光集團持有公司46.45%股份,重整方案可能對公司股權結構產生變化。

 

紫光股份股價一個多月來呈現大幅成長,原本4月底至5月中下旬股價在1719元搖擺,但自521日起股價大幅竄升,十個交易日漲25%在6月初站穩21元上方。

 

知情人士指出,紫光股份股權的價值估計在400億至500億元之間,較紫光股份過去一個月平均股價22.3元溢價35%至70%。阿里巴巴可能會在720日最後期限前,與一家地方國企聯手提出報價。

 

紫光股份在大陸提供雲端運算、AI等智慧應用服務,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目前也是大陸雲端市場霸主,讓外界關注後續是否有市場監管相關動態。

 

紫光集團原是大陸半導體領軍企業之一,但近年紫光肆意收購半導體企業種下破產苦果。截至2020年第三季末,紫光短期債務約785億元,但帳面約當現金僅510億元。自2020年底開始紫光債務陸續違約,截至2021426日,紫光與其子公司逾期債務逾180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手上現金多。

第二、阿里要對政府表態效忠。

 

第三、阿里和紫光業務無直接關係。

 

第四、紫光未來股權重組,值得觀察。

 

拜騰破產

 

大陸電動車新創企業拜騰汽車,傳出陷入破產危機。拜騰的關聯企業南京知行新能源汽車日前被上海華訊網絡公司提出強制清算與破產,消息隨即引發市場關注。拜騰汽車13日表示,目前有債權人向法院提起訴訟及聲請破產,但法院還未正式受理,公司正在積極應對並尋求和解。

 

綜合陸媒13日報導,有關拜騰關聯公司遭到聲請破產的案件,經辦法院為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人民法院,公告日為712日。上周曾有媒體報導指出,富士康和拜騰汽車合作生變,拜騰汽車大股東一汽集團已接手公司,富士康派往拜騰南京廠的工作人員正在撤出,讓拜騰2022年初開始量產新車的計畫可能再次被耽擱。

 

針對富士康是否退出和拜騰的戰略合作,以及概念車型的量產狀況,拜騰汽車13日回應稱,公司正在積極推進首款車的量產工作。與此同時,結合公司當前需要,拜騰正在進行團隊的優化建設,由拜騰核心股東一汽集團、合作夥伴富士康等分工合作,向拜騰派駐高管以支持新車量產和經營工作的推展。

 

拜騰強調,將充分利用一汽集團、富士康、地方政府等核心資源,制定相關方案推進首款車量產上市。

 

2016年在南京創立的拜騰汽車,曾經備受大陸業界期待,但20207月,拜騰在燒光人民幣84億元資金後,就宣布暫停業務經營。202114日,拜騰宣布與富士康、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簽署戰略合作框架協定。引入新外援後拜騰營運似乎出現曙光,並聲稱在2022年第一季前要實現M-Byte新車量產,但如今又再添變數。

 

我們的看法:

 

第一、拜騰缺乏知名度。

第二、只是南京市政府支持的企業。

 

第三、大陸電動車的泡沫已經開始。

 

第四、未來可能只會剩下5家業者能成功。

 

蘇寧黃明端

 

大潤發中國的開國功臣、高鑫零售董事會主席黃明端,在去(2020)年10月被阿里併購後逐步淡出經營核心。不過,正陷入債務危機的蘇寧易購,在引入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救火後,基金股東淘寶提名黃明端為蘇寧易購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意味正布局黃明端出馬,新任蘇寧易購新董事長,再戰零售江湖。

 

蘇寧集團千億債務危機浮出水面,上周不得不出讓股權,引入江蘇新新零售創新基金二期。蘇寧創辦人張近東12日向董事會請辭董事長、董事以及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

 

誰來接棒?據蘇寧公告,目前由副董事長任峻暫代。不過,蘇寧同時還公告提名黃明端等四人為下一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候選人,值得注意的是,董事會通過《關於改選公司第七屆董事會專門委員會的議案》,由黃明端出任董事會戰略委員會主任委員。蘇寧相關人士表示,黃明端擬將接掌蘇寧易購董事長。

 

一手創立並執掌大潤發中國23年的黃明端,在大陸市場創造了「19年不曾關過一家店」的奇蹟,大潤發進軍大陸市場,雖然起步比任何一家外資零售流通業都要晚,卻能後來居上,穩坐營業額第二大的零售流通業霸主地位,幕後功臣就是黃明端。

 

但在大陸電商平台崛起,衝擊傳統賣場,阿里在入股大潤發中國多年後,去年併購高鑫零售(大潤發母公司),黃明端也逐漸淡出,並將大潤發中國CEO交棒給阿里高管背景的林小海。

 

就在各界以為黃明端時代已經結束,現年66歲,退居高鑫零售非執行董事兼董事會主席的黃明端,在這波蘇寧易購股權轉讓新新零售基金二期,被基金股東淘寶提名,出任第七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

 

蘇寧易購董事會這一波高層人事異動,總計更新四席非獨立董事,除了新新零售基金二期提名黃明端、冼漢迪、曹群等,張近東也提名其子張康陽作為第七屆董事會非獨立董事。

 

我們的看法:

 

第一、黃明端創造了台灣人的奇蹟。

第二、但最近也敗給電商。

 

第三、蘇寧是市場龍頭,急需重整。

 

第四、傳統零售未來一定要和電商結合。

 

環球晶圓

 

半導體矽晶圓排名全球第三大廠環球晶砸下逾千億元收購全球矽晶圓四哥的德商世創(Siltronic),原預計今年下半年完成收購,但近日半導體業傳出,中國為了扶植與保護自家矽晶圓產業發展,不同意環球晶收購世創;雖尚未公開宣布,但恐使環球晶收購世創最後一哩路增添卡關變數。

 

保護自家矽晶圓產業遲未通過反托辣斯審查

環球晶對此僅表示,併購案除了先前公告已完成審查的幾個國家之外,還剩下幾個國家正在進行反托拉斯(反壟斷)審查,包括中國在內,預期所有審查結果將在今年下半年可望完成;環球晶預計八月三日舉行線上法說會,將針對最新收購案進展對外說明。

 

環球晶之前公告收購世創案陸續已獲德國聯邦卡特爾署(FCO)、奧地利聯邦競爭管理局(AFCA)、韓國公正交易委員會(KFTC)、我國公平交易委員會(TFTC)、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新加坡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無條件核准。預計收購案將於二○二一年下半年完成最終交割,但收購案的完成將取決於取得各國主管機關核准。

 

環球晶去年十一月底宣布以溢價四十八%、斥資約三十七.五億歐元(約台幣一二七三億元)公開收購世創流通在外股份,是台灣科技業史上最大海外併購案;到今年三月初收購期間屆滿,取得世創七十.二七%股權,較預期為高,若順利完成交割,環球晶排名將坐二望一,較市占率第一的日本信越僅差二到三%。

 

環球晶在全球九個國家、擁有十五座工廠,世創在德國、新加坡與美國三個國家共投資設立四座工廠;環球晶併購世創後,扣除重疊的美國之外,產能將分布達十一個國家、十九座工廠,將擴大全球製造布局、大舉提高競爭優勢,預期收購效益將可使環球晶全年營收邁向千億元大關;去年合併營收約五百五十多億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否決世創併購的可能性很大。

第二、環球晶圓會成為全球第一。

 

第三、未來是中國和世界地緣政治的角力。

 

第四、中國也不會許可美國半導體企業的全球整併。

 

電動車

 

國際乾淨運輸委員會(ICCT)日前發布研究報告警告,全球第三大電動車生產國美國的產量進一步落後歐洲和中國大陸。因為歐洲與中國的政策焦點是積極推動內部需求與生產,但美國刺激增產、投資與需求的政策力度卻消退。

 

ICCT2010年到2020年全球總共生產逾1,000萬輛電動轎車。去年最大電動車生產國中國占全球累計產量比率達44%,十年內生產與銷售各約460萬輛。歐洲比率25%,生產260萬輛,賣出320萬輛,為淨輸入市場。

 

相反地,美國車商迄2017年底所占比率20%,2020年下降至18%。ICCT強調政策差異令美國跟歐中差距擴大主因。

 

ICCT專案經理魯特西(Nic Lutsey)指出,有力的國策能激勵電動車產量上升並壯大市場。儘管美國有龐大預算,卻從未認真去推動。

 

去年美國車商僅生產約45萬輛電動車,當中高達85%來自特斯拉,由美國出口外國數量逾21.5萬輛為各國最高,反映海外需求較美國強勁。去年各國包含油電車和純電力等電動車占新車銷售比率,美國僅2.3%,歐洲和中國分別達10%和6%。

 

ICCT指出,全球需求強勁促使車商在各地蓋廠生產更多款式電動車,所投入資金與積極程度都超過其在美國規模。

 

像福斯積極投資擴大產能,計畫2025年電動車產量達150萬輛來主宰市場,其在歐洲和中國有幾座單純組裝電動車廠房,但美國卻沒有。

 

ICCT報告指去年全美44座組裝廠裡,僅兩座純組裝電動車。通用計劃今年把三座廠房改裝為只生產電動車。電動車商特斯拉和Lucid目前各只有一座新廠在興建。按此進度,迄2025年底全美組裝廠僅7家是生產電動車。

 

拜登政府提出1,740億美元推動美國電動車市場發展,其中150億美元投資包括電動車基建和電動巴士。

 

我們的看法:

 

第一、歐洲和中國領先全球電動車市場。

第二、美國遙遙落後。

 

第三、美國主要靠特斯拉。

 

第四、美國在電動車和AI領域,開始落後中國。

 

大陸科技

 

有「女股神」封號的明星基金操盤手伍德(Cathie Wood),近來持續賣出中國大陸科技股,她的方舟投資管理公司旗下一檔基金對大陸科技股的持股量已降至歷來最低,反映北京當局加強監管科技業,持續影響市場。

 

伍德的旗艦基金「方舟創新ETF」陸股占比近期已降至不到1%,遠低於2月時的8%;陸股在「方舟新世代網路ETF」的占比也降至5.4%,為彭博資訊從201410月開始彙編數據以來最低月底數據。至於「方舟金融科技ETF」的陸股占比穩定維持在18%

 

伍德13日在每月與投資人進行的網路直播活動上,回答有關大陸科技巨擘展望的問題時表示:「我確實認為估值會重新調整。」「從估值角度來看,這些股票已經下跌;再從估值的角度來看,可能會繼續下跌。」

 

方舟為全球最大主題基金業者,如今卻減碼大陸科技股,凸顯出在北京當局加強審查科技產業的數據蒐集與赴海外上市掛牌行為之際,這些科技股正失去吸引力。中國大陸網路公司股票自2月中來市值蒸發逾1兆美元,儘管指數近日反彈,但投資人對於指數是否已觸底,仍持保留態度。

 

方舟基金的陸股占比減少,同時反映該基金對騰訊等大型股減碼,以及這些股票估值下滑。方舟發言人不願對該公司的持有部位發表評論。

 

伍德是特斯拉與加密貨幣的堅定支持者,投資組合以科技類股為主,而去年科技股表現,也讓她旗下基金繳出亮眼表現,因而獲得「女股神」稱號。

 

伍德旗下的ARK投資公司正攜手21Shares,希望成立一檔比特幣指數型基金(ETF),ARK投資已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申請成立「ARK 21Shares比特幣ETF」,交易代碼為「ARKB」,在芝加哥選擇權交易所(CBOE)掛牌,以標普比特幣指數(S&P Bitcoin Index)為基準,成為最新一家想搶搭加密貨幣交易商機的基金業者。

 

伍德向來支持比特幣,曾估計只要所有金融機構都把少數資產分配到比特幣,比特幣價格可能上看50萬美元。

 

彭博資訊的資料顯示,至少14家投資機構都已申請成立比特幣ETF或比特幣期貨ETF,還有至少兩家業者申請成立乙太幣ETF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政府積極控制科技業。

第二、主要目的是大數據。

 

第三、短期對新經濟公司股價不利。

 

第四、中美科技公司未來和美國資本市場脫鈎。

 

銀行

 

美國銀行、花旗、富國銀行等美國重量級銀行,上季淨利暴增。其中美國銀行上季淨利暴增一倍多,花旗與富國銀行的獲利也都優於市場預期,顯示大型銀行業者大致躲過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

 

彭博資訊報導,美銀第2季淨利較去年同期暴增一倍以上,攀抵92億美元,每股盈餘(EPS)為1.03美元,也遠高於分析師預測每股0.77美元。

 

資產總額為全美第二大的美銀,上季釋出22億美元的呆帳準備金,反映出經濟前景轉趨樂觀,大規模接種疫苗讓美國政府得以放寬疫情限制措施,並為經濟復甦鋪路。

 

不過,美國聯準會(Fed)去年為了對抗疫情經濟影響實施的超低利率,卻持續損傷美銀的淨利息收入;美銀等各大銀行透過存、放款利率間的利差,賺取淨利息收入。美銀上季淨利息收入下滑6%102億美元,整體營收也因此減少4%215億美元。

 

花旗上季淨利為61.9億美元,EPS2.85美元,優於一年前的10.6億美元或每股0.38美元。上季營收則下滑12%,放款金額也減少3%

 

花旗執行長芙瑞瑟(Jane Fraser)表示,全球經濟復甦的腳步比預期還要快,消費者與企業的信心也逐漸增強。

 

帶動美國經濟復甦的原因,包括拜登政府施行新冠疫苗接種計畫,並且推動規模達到1.9兆美元的刺激方案。

 

美國第四大銀行富國銀行第2季淨利則為60億美元,或每股1.38美元,遠優於一年前的淨損38.5億美元,或每股損失1.01美元。上季營收更激增11%203億美元,優於分析師原估的178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經濟復甦快速。

第二、金融業者是最大受益者之一。

 

第三、雖然FED短期有升息的壓力。

 

第四、美國銀行現在超出花旗很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