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0日 星期二

台康,騰訊,亞馬遜,Kakao,羅賓漢,賽諾菲,供應鏈,第三代半導體,手機晶片,索尼,輝達,中概股,線上教育,大陸生醫股,鴻海旺宏

 理事長的話:台康,騰訊,亞馬遜,Kakao,羅賓漢,賽諾菲,供應鏈,第三代半導體,手機晶片,索尼,輝達,中概股,線上教育,大陸生醫股,鴻海旺宏

台康

 

台康生技總經理劉理成表示,新冠疫情為全世界製藥產業帶來巨變,台康也受惠新冠疫情帶動而新增了國內外疫苗訂單。不過在疫苗在內的CDMO(委託開發及生產)業務之外,台康將啟動自行開發的生物相似藥上市、一連串產能倍增、海外併購等計畫,目標十年內打造年營收300億元的全方位製藥大廠。台康生技營運自成立以來採雙引擎策略,一方面投入生物相似藥開發,另一方面發展CDMO市場,去年營收10.7億元,絕大多數來自CDMO的業績貢獻。今年隨著生物相似藥里程碑金的業績貢獻,法人估,全年營收有望逼近15億元。劉理成指出,自2023年起自行開發的藥物進入市場後,公司獲利將開始爆發性成長。以下是劉理成專訪紀要。

 

問:全球新冠疫情爆發,帶動新冠疫苗的生產需求成長,對台康生技這樣的CDMO廠帶來什麼影響?

答:新冠疫情對全球製藥業的影響非常大,除了帶動疫苗的龐大生產需求,也會帶來治療藥物的生產需求。在CDMO領域,韓國三星製藥因為擁有年產35萬公升的產能規模,所以可以因應疫苗的供應需求;對其他CDMO廠而言,若以次單位蛋白質疫苗來說,至少要有1萬公升的產能規模才能有接單的經濟效益。

 

雖然今年各品牌疫苗生產延遲的現象,過了年底應該會慢慢改善,但全球新冠疫苗的產能仍然不足,估計要到2024年後疫苗需求才能緩和;另一點是疫情還在演變中,各國領導人對於下一個疫苗走向還在摸索中。全世界70億人口,至少要50億人都打到疫苗,才能對人類健康起到保護作用,現有的疫苗廠產能尚無法讓50億人都打完。

 

不過新冠疫情若控制下來,疫苗需求量也會減少,例如AZ疫苗從最早施打到現在已快過一年,看起來抗體數還不錯,還不需要額外打更多疫苗,除非Delta變種病毒讓疫苗功能沒那麼好,才需要再打追加疫苗。

 

現有廠區採三階段增產

 

另外,不是每座CDMO廠都適合代工生產疫苗,例如動物細胞的CDMO廠就適合生產次蛋白疫苗,如果是mRNA疫苗,就需要微生物發酵的生產規格。不過不管是那一種技術平台的疫苗,後端都需要充填廠的生產,這波新冠疫情對充填製造廠的需求量其實最大。

 

問:台康生技日前公告投資8.9億元進行產能擴充,公司產能擴充計畫為何?

答:台康生技現有的廠區規劃有三階段擴充計畫,第一階段就是公司成立以來在竹北廠區打造的動物細胞發酵槽,目前共有四座2,000公升發酵槽以及兩座1,000公升發酵槽,今年底還會再擴充兩座2,000公升發酵槽,屆時第一階段的產能規模可達到1.4萬公升;第二階段目標是在同樣廠房內打造相同規模動物細胞發酵槽,投產後同樣達到1.4萬公升;第三階段擴充目標是在同廠區另一棟廠房內,打造年1,000升的微生物發酵糟。

 

台康生技目前進行產能擴充主要為了兩大目標,一是我們的CDMO業務正持續擴大,包括多家海內外疫苗公司從5,000公升到數萬公升的詢單;另一重點台康生技自己在生物相似藥的生產需求,我們預計2023將有第一項藥品上市,第二項藥品也會在2025年推出,屆時台康生技的產能將有一半供應給自己開發的藥品,因此現在要儘快啟動產能擴充計畫。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缺乏生技代工股。

第二、由郭台銘介入生技代工,可謂不二人選。

 

第三、台康代工和新藥開發同步進行。

 

第四、台灣缺乏令人興奮的高市值生技股。

 

騰訊

 

中國官媒新華社旗下《經濟參考報》三日抨擊網路遊戲是「精神鴉片」,質疑如此荼毒未成年者的「電子毒品」何以成長為規模千億人民幣的產業;該文令投資人擔憂電玩恐淪為下一個遭北京整肅的產業,致使遊戲股重挫,騰訊港股一度重摔十一%,之後收跌六.一%。

 

騰訊、網易港股昨一度暴跌11-15

該文點名騰訊說,去年中國遊戲市場營收二七八九億人民幣,年增二十%,其中騰訊遊戲佔一五六一億元,旗下《王者榮耀》的活躍用戶日均更達一億人次,該遊戲獲得「病毒式傳播與不可複製的玩家黏性」;該文指,沉迷遊戲已對未成年者造成傷害,「任何行業或體育都不應該通過消滅整整一代人而繁榮起來」,有關當局應加強監管。

 

投資人將此視為北京出手打壓該產業的線索,香港恒生指數昨中午休市時下跌一%,網易、嗶哩嗶哩一度重挫近十五%;午間該文突自官網與微博撤下,《南華早報》報導,一名監管消息來源說,該報導不代表中央立場。

 

北京反壟斷:騰訊、阿里市值已跌4

新加坡DZT Research分析師柯嚴(音譯)說:「不能輕忽任何新華社的報導,精神鴉片的用詞特別嚴厲,若監管單位沒做任何事才令人驚訝」;騰訊聲明,將執行更嚴格的未成年用戶在線時間限制,加強「夜間巡邏」與玩家身分辨識,未滿十二歲者禁止在遊戲上消費。

 

中國近期對網路科技與補教產業進行監管打壓,震撼全球市場。中國網路媒體《資訊咖》指出,因去年下半年以來的反壟斷行動,中國網路巨擘騰訊、阿里與美團市值已重挫四十%,台積電市值上週以五九○○億美元悄悄超越騰訊的五四○○億美元,狠甩阿里的五○四四億美元,成為亞洲最大企業。

 

我們的看法:

 

第一、「精神鴨片」是極其嚴重的指控。

第二、大陸中央修理阿里完又修理騰訊。

 

第三、近期還有滴滴和補教行業。

 

第四、外人對中概股信心全面崩潰。

 

亞馬遜

 

亞馬遜(Amazon)上季獲利強勁,營收連續三季突破千億美元,但不如市場預期,是三年來首見,且提供的財測疲弱。雪上加霜的是,亞馬遜因違反數據隱私規定,遭歐盟處以近9億美元的鉅額罰款。亞馬遜股價29日盤後即已應聲挫跌,更拖累30日的美股期指和歐亞股市大盤,到美股30日早盤依然難挽頹勢,下跌7%

 

電商龍頭亞馬遜美股29日盤後公布第2季財報,獲利為78億美元,或每股15.12美元,高於分析師預期的12.30美元;營收較一年前增加27%1,131億美元,但不如市場預期的1,152億美元,且成長幅度比起當時的41%明顯放緩。

 

該公司並預期,本季銷售介於1,060億到1,120億美元間,低於市場平均預測的1,192億美元,代表年增率僅10-16%;營業利潤在25億到60億美元間,範圍很大。

 

另外,亞馬遜30日表示,因廣告行為違反隱私規定,遭歐盟監管機構處以7.46億歐元(8.87億美元)的罰款,是歐盟資料保護法上路以來最高罰款。亞馬遜表示此判決毫無根據,將提起上訴。

 

亞馬遜股價在盤後下跌7%30日早盤也走軟。

 

4-6月正好也是貝佐斯執行長任內的最後一季;他75日交棒給原本領導雲端服務部門AWS的賈西(Andy Jassy)。公司上季整體營收表現令人失望,但獲利超過預期,主要便是得力於AWS營收強勁成長37%,比前一季的32%更快,營收達148.1億美元,超過分析師預期。包括廣告業務等的「其他」部門,上季營收也激增87%

 

在法說會上,亞馬遜財務長歐薩夫斯基預期,隨著經濟開放更全面,銷售成長率會持續下滑,因為「人們愈來愈常外出,進行購物以外的活動。」

 

亞馬遜上季電商銷售僅成長16%,至少是2019年來最慢增速。即使亞馬遜提前進行通常第3季才舉行的年度Prime Day促銷活動,效果也不大。

 

最新財報顯示,亞馬遜恐難再創2020年的佳績,當時大量消費者因為封鎖而轉向網購。這與臉書、蘋果等公司相呼應,兩家公司本周公布財報時也都表示,營收成長率會從疫情高點減速。

 

亞馬遜還在加緊腳步招人,第2季增加64,000名員工。歐薩夫斯基承認勞動市場緊俏、招人很難,他說公司最近加薪是「目前成本增加的一大來源」。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電商業績開始下滑。

第二、反映了疫情減緩對電商的衝擊。

 

第三、但AWS和廣告高速成長。

 

第四、如同阿里,亞馬遜有平衡的業務類型,因此整體不致衰退太多。

 

Kakao

 

南韓最夯即時通訊軟體業者Kakao的創辦人金範洙(Brian Kim),今年來財富大增逾60億美元,擠下三星集團繼承人李在鎔,坐上南韓首富寶座。

 

根據彭博億萬富豪指數,截至730日,白手起家的金範洙淨值達135億美元(約新台幣3,770億元),因Kakao股價今年來暴漲89%。三星電子副會長李在鎔落居第二,淨值123億美元。

 

這也顯示出,這位肉販之子如何在由財閥控制的南韓經濟體系中強勢崛起,創造出的財富甚至超越大財團的家族成員,同時也反映出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的力量,即隨著旗下子公司相繼出售或計劃出售股票,Kakao的股價不斷攀高。

 

今年55歲的金範洙於2006年成立Kakao的前身Iwilab,並在四年後成立KakaoTalk。這款通訊服務在全球擁有5,300萬名用戶,88%在南韓。Kakao之後將業務逐漸拓展至行動通訊之外,業務範圍遍及支付、銀行、電玩遊戲與叫車。Kakao現在已成為南韓第四大上市公司,市值約580億美元。

 

疫情帶動Kakao行動平台服務需求,今年第1季獲利較一年前倍增至2.09億美元。

 

現代汽車證券公司分析師金賢永(音譯)指出,「Kakao的策略是透過積極吸引投資快速擴大業務。IPO是最順利、最可靠的方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Kakao韓國最新的獨角獸代表。

第二、金融科技是其業務主軸。

 

第三、台灣缺乏類似的新創公司。

 

第四、Kakao已發展成綜合性互聯網平台。

 

羅賓漢

 

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掛牌首日出師不利,收跌8.4%,跌破發行價的38美元,30日早盤續跌逾1%,主要是羅賓漢開放該平台用戶參與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並讓一些員工不必撐過「閉鎖期」就能脫手持股,因此引發股價震盪,或許也反映出散戶交易熱已逐漸冷卻。

 

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說,企業辦理IPO時,通常只分配給散戶少部分股票,而羅賓漢打破這個慣例,在IPO時將發行股數約20%-25%,出售給平台的用戶;這些用戶幾乎都是散戶投資人。

 

喬治城大學教授阿加瓦爾指出,市場認為,機構投資人會把股票抱更久,而散戶投資人更有可能做短線交易。

 

有別於傳統的IPO,羅賓漢也允許自家員工立即脫手部分持股。羅賓漢兩名共同創辦人巴特與特內夫,在IPO時分別出售125萬股,各自進帳4,750萬美元。

 

這些因素結合在一起,引發羅賓漢股價震盪,29日約有1億股換手,幾乎是該公司及其主管在IPO中出售股數的兩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羅賓漢IPO散戶有20-25%的額度,部分投資者短線賣出。

第二、但創辦人上市即賣出是不好的示範。

 

第三、短線的賣壓應該已經出清,對股價有利。

 

第四、女股神伍德將其當作重要持股之一。

 

賽諾菲

 

法國藥廠賽諾菲(Sanofi)投資32億美元收購美國生技公司Translate Bio,將運用該公司的mRNA平台研發新冠肺炎及其他傳染病疫苗,凸顯mRNA疫苗在去年疫情爆發後成為各大藥廠最看重的新技術。

 

賽諾菲開價每股38美元,與Translate Bio 2日收盤價相比溢價30.4%。雙方董事會已表決通過這項收購案,且Translate Bio管理高層及賽諾菲大股東也支持雙方合併。

 

這項消息激勵賽諾菲股價在3日盤中上漲0.4%,Translate Bio股價更在3日早盤暴漲29%。

 

去年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mRNA疫苗便成為各家藥廠最新戰場。輝瑞及德國BioNTech合作研發的mRNA新冠肺炎疫苗搶先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上市後,莫德納的同類型疫苗也跟著上市。

 

然而,賽諾菲在新冠肺炎疫苗研發上因缺乏經驗而落後對手,也讓上任兩年的執行長哈德森(Paul Hudson)備感壓力。

 

哈德森在去年警告,賽諾菲與葛蘭素史克合作研發的傳統蛋白質新冠肺炎疫苗在年長者身上未能激發足夠免疫反應,導致疫苗上市時程延後到今年底。

 

去年開始嶄露頭角的mRNA技術尚未在其他疾病疫苗上證實功效,但輝瑞及葛蘭素史克等多家藥廠已經開始探索mRNA疫苗對流感及其他傳染病的預防功效。

 

先前,出師不利的賽諾菲在收購Translate Bio之後,仍然能夠有機會在mRNA的其他應用領域扳回一城。

 

2016年創立的Translate Bio雖然目前還沒有產品上市,但該公司利用mRNA技術研發的肺病藥品已經進入第一期及第二期臨床實驗,未來可望成為囊腫性纖維化的吸入性藥品。

 

賽諾菲與Translate Bio2018年展開合作,去年起共同研發mRNA新冠肺炎疫苗,預計今年第三季將發表中期臨床實驗數據。

 

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兩家公司也在研究mRNA疫苗對其他傳染病的功效,並在今年6月針對mRNA疫苗對季節性流感的功效展開第一階段臨床實驗。

 

我們的看法:

 

第一、mRNA已成為對抗新冠肺炎主要技術。

第二、賽諾菲推出新冠肺炎新藥時間晚於同業。

 

第三、未來大廠和新創生技公司合作,可以創造雙贏。

 

第四、台灣新創生技公司,未來可以賣給歐美大藥廠。

 

供應鏈

 

西歐與中國大陸河南近來相繼發生水患,造成全球供應鏈緊繃加劇,恐衝擊今年年終的採購旺季。業者表示,由於庫存不多,今年採購季的促銷活動將變少,折扣幅度也變小。

 

供應鏈業者透露,由於爆發水患的地區都是重要的交通樞紐與大企業的生產重鎮,因此西歐與大陸河南省都面臨災後的難題,包括工業園區倉儲泡水、生產線停擺與運輸貨物的鐵路中斷。

 

供應鏈軟體公司E2open執行副總裁喬西(Pawan Joshi)指出,目前已在產品與原物料備貨期的黑色星期五與年終採購旺季,勢必會受到水患的衝擊。

 

他說,「隨著返校季來臨,消費電子、宿舍傢俱、服飾與家電等產品將持續面臨短缺,年終採購旺季連帶受到影響。」

 

賈西認為,產品製造的原物料運送延宕將造成供應鏈緊繃加劇,其影響將持續數周甚至好幾個月之久。

 

他還指出,今年線上採購季高峰時即便有促銷活動,也會比往年少,折扣幅度也會比較小,有些產品價格甚至會上漲。「黑色星期五檔期時,我們可能看到消費電子、傢俱、服飾與家電等產品價格全都調漲。」

 

蘋果執行長庫克日前在法說會上就透露,運輸成本呈現飆漲。

 

此外,西歐與中國的水患可能對汽車產業帶來另一個打擊,產業目前已飽受晶片短缺的困擾。

 

產業人士與專家表示,除了汽車產業,科技與電子產業預料也是受水患衝擊較大的產業。

 

供應鏈風險管理業Everstream指出,德國、荷蘭、盧森堡與比利時的廠房料將受到水患衝擊。

 

Everstream副總裁卡莫爾(Shehrina Kamal)表示,「許多汽車、科技與航太產業特殊零件供應商都座落在上述幾個國家,淹大水後部份工業園區的製造業務不太可能很快恢復運轉,進而影響供給。」

 

澳洲聯邦銀行商品分析師達爾(Vivek Dhar)指出,中國河南省是銅製造重鎮,因此發生水患後,在供應吃緊的刺激下,銅價上周應聲大漲。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供應鏈正面臨斷鏈嚴重危機。

第二、水災讓歐洲和亞洲生產基地受創。

 

第三、船運能量不足又是另外一個問題。

 

第四、美國今年聖誕季供貨很可能不足,帶動價格上升。

 

第三代半導體

 

面對美國在半導體領域不斷打壓,大陸欲藉第三代半導體技術來彎道超車美國,彭博報導,大陸不僅決定投資人民幣10兆元(約新台幣43兆元)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研發及生產,並首次寫入「十四五」規劃中,顯示未來五年將是發展第三代半導體的關鍵時刻。

 

與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矽(Si)、鍺(Ge),和第二代半導體材料砷化鎵(GaAs)、磷化銦(InP)相比,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為氮化鎵(GaN)、碳化矽(SiC)具有更好的物理和化學特性,同時具有散熱迅速、耐高電壓、高電流的特性等特性。

 

因此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多用在5G基地台、快速充電以及電動車、軌道交通等產品上。

 

由大陸科技部、工信部支持,科研機構、大專院校、龍頭企業發起籌建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CASA),於今年6月發布的「第三代半導體產業發展報告2020」白皮書顯示,去年大陸第三代半導體整體產值超過人民幣7,100億元(約新台幣3兆元)。

 

其中,半導體照明整體產值約人民幣7,013億元,受新冠疫情影響較2019年下降7.1%;碳化矽(SiC)、氮化鎵(GaN)電力電子產值規模達人民幣44.7億元,年增54%GaN微波射頻產值達到人民幣60.8億元,年增80.3%

 

事實上,大陸第三代半導體企業包括中芯國際、韋爾股份、卓勝微、天科合達、同光晶體、泰科天潤、三安光電、英諾賽科等紛紛擴產,預告大陸第三代半導體產業開始進入擴張期。

 

半導體產業專家、前漢磊科技總經理莊淵棋認為,美國在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科學中,是遙遙領先全世界,但在科技屢遭美國打壓下,大陸必須要找出路,大陸內需市場大,行業初期有國家補助,所以可以自成一套系統。

 

莊淵棋表示,目前半導體所使用的材料仍以矽為主,有製程成熟度高、成本低等優點,然而在需耐高電壓及高溫、高功率、高頻運作等應用場景,矽基半導體已面臨極限,反而不如第三代半導體材料的氮化鎵(GaN)及碳化矽(SiC)產品表現優異。

 

莊淵棋解釋,以碳化矽(SiC)來說,優勢在於包括寬能隙、擊穿電場強度大、電子飽和移動速度快、熱傳導率快等,所以在嚴苛環境下也能穩定操作,尤其可以應用在5G、軌道交通、太陽能、電動車等。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佩真指出,第三代半導體材料助推功率半導體朝向高頻、高功率、輕量化發展,例如在電動車應用中,碳化矽(SiC)功率半導體相比於矽(Si)基器件更可實現輕量化和高效率,而大陸半導體功率半導體業者正在加速布局此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第三代半導體趨勢已經成形。

第二、中國大陸積極布局。

 

第三、大陸發展第三代半導體投入的資金高達10兆人民幣,非常驚人。

 

第四、大陸有市場(5G)、材料、政策和資金等優勢。

 

手機晶片

 

繼小米推出自主研發的澎湃C1影像訊號處理器(ISP)晶片之後,大陸另外兩家一線手機廠商OPPOvivo也即將發布自研ISP晶片,顯示華為、小米、OPPOvivo四家大陸一線手機廠商已悉數進場研發自有手機晶片。

 

騰訊深網報導,一位OPPO內部人士表示,OPPO自研晶片專案一直在推進,首款產品是和小米澎湃C1類似的ISP晶片,將在明年初上市的Find X4系列手機上首發,「OPPO想做高階市場,自研晶片肯定是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宣傳重點。」去年2月,OPPO首次公開自研晶片的「馬里亞納計畫」,晶片團隊目前已有上千人規模,核心工程師來自華為海思、聯發科和紫光展銳等一線晶片設計公司,負責人是前聯發科COO朱尚祖。

 

企查查信息顯示,OPPO在今年4月註冊大量MARISILICON(馬里亞納矽)商標,包含 BXOCZME等多個名稱,疑似為OPPO自研晶片類別。

 

vivo也在推進自研晶片,一位vivo內部人士指出,vivo早在兩年前就組建了自研晶片團隊,名為「悅影」專案,目前團隊大概有五、六百人,首款產品是影像方向,將在今年下半年上市的X70系列手機上首發。

 

vivo20199月申請了「vivo SoC」和「vivo chip」兩張晶片商標,覆蓋產品類別包括中央處理器、數據機、電腦晶片、印刷電路、電腦存儲裝置等一系列和處理器有關的產品。

 

除了ISP晶片,OPPOvivo也在同步推進自研SoC(手機處理器)計畫,未來將替代部分高通和聯發科晶片,隨著OPPOvivo入局,華為、小米、OPPOvivo四家大陸一線手機廠商已悉數入場造晶片。

 

最早展開自研晶片的華為,於2004年成立海思半導體,20146月發布的麒麟920,達到當時主流SoC的性能水準,讓華為榮耀6獲得大賣,同年下半年推出的麒麟925,則讓華為Mate7站穩高階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蘋果也有開發自己的晶片。

第二、中國大陸四大手機廠都投入自主晶片開發。

 

第三、可能是受到華為被制裁案例的刺激。

 

第四、鴻海也投入第三代半導體。

 

索尼

 

Sony上季獲利優於市場預期,並上調全年獲利預測,主因為看好旗下音樂、電影和電子產品部門前景將改善,能抵銷遊戲需求減緩所造成的影響。

 

這家總部位在東京的娛樂巨擘4日表示,截至6月底止的年度第1季(上季)營業利益為2,801億日圓(25.7億美元),略高於市場預期,營收也達2.2兆日圓。Sony的會計方法從上季起從美國標準,改為採行國際會計準則(IFRS)。

 

Sony也上調全年營業利益預測至9,800億日圓,高於原估的9,300億日圓。Sony表示,預期來自影視部門產製、授權費用及音樂串流的收入將增加,數位相機銷售的提升也將拉抬電子產品和影像感應器部門的營收。

 

新冠疫情導致許多民眾被關在家中,帶動居家娛樂熱潮,先前嘉惠Sony的遊戲部門,但從該公司上季的遊戲軟體銷售和PlayStation Plus服務訂戶減少,可看出這股熱潮正逐漸消退。PS Plus上季訂戶季減130萬人,成為4,630萬人,每月活躍用戶(MAU)也減少500萬人到1.04億人。

 

多國加快施打新冠疫苗,已讓一些國家開始恢復疫前的工作和生活習慣。

 

上季的PS 5遊戲主機硬體銷售雖幫助提振Sony營收,但高昂的製造成本卻對獲利造成壓力,而半導體短缺也可能導致Sony無法產出足以符合需求的主機數量。Sony維持PS 5今年度的銷售目標為略高於1,480萬台。

 

Sony財務長十時裕樹說,供應鏈的限制因素也可能影響到該公司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生產。

 

我們的看法:

 

第一、索尼過去十年成功轉型。

第二、繼數位相機感應器之後,又有遊戲機和串流內容。

 

第三、串流是索尼未來新的成長引擎。

 

第四、索尼早已不是傳統的家電公司。

 

輝達

 

外媒報導,美國晶片大廠輝達(Nvidia)收購英國安謀(Arm)一案,英國主管機關傳將以國安疑慮為由駁回,競爭對手超微聞訊馬上股漲,連五日改寫歷史新高價,周三早盤續漲5%。

 

超微周二收報112.56美元,飆升3.6%,盤中最高上探114.85美元。該檔個股於過去五個交易日每天漲幅都超過2%,且連續創歷史新高。

 

輝達受此消息影響有限,周二收盤小漲0.3%,周三早盤勁揚1%。輝達在去年9月宣布以400億美元收購日本軟銀集團持有的安謀,此乃全球半導體史上前幾大的併購案,吸引全球關注,但各國競爭主管機關隨即表態將就收購案進行調查。

 

在高通、微軟、谷歌與華為等科技廠紛紛向主管機關申訴併購案不利半導體產業發展後,美國、英國、中國大陸與歐洲等國政府都發動調查。

 

英國主管競爭事務的競爭暨市場管理局(CMA)已在720日將初步調查報告提交給文化大臣道登(Oliver Dowden),道登並表示,審批決定將以國安為主要考量。

 

據外媒報導,英國主管機關擬擋下此一併購案,CMA的初步調查報告提及併購案確實有國安的疑慮,政府目前傾向駁回該併購案。而另一名消息來源則透露,政府將就國安疑慮採取進一步的調查。

 

安謀從日本軟銀轉手到美國的輝達,如何危及英國國安目前無法確定,只不過全球正值晶片短缺之際,各國政府都視半導體科技為關鍵的資產。

 

針對併購案卡關一事,輝達公司發言人向CNBC表示,「在交易案審查的過程,公司會持續配合英國政府,我們期待他們的調查,也會讓他們釋疑。」安謀與英國政府則未就此案發表評論。

 

此一併購案原本預定於20223月結案,如今不僅英國可能遇阻,中國與歐洲的審查時程也可能大幅拉長,今年6月中國反托拉斯律師向英國媒體透露,中國的審查決定可能會拖到20223月之後才會有結果。

 

我們的看法:

 

第一、輝達併購安謀應該無法過關。

第二、主要阻力來自英國和中國大陸。

 

第三、對主要競爭對手超微來說是好消息。

 

第四、全球半導產業未來會加速整合。

 

中概股

 

針對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近日要求,今後赴美上市的中資企業必須揭露更多風險資訊一事,中方釋出善意,中國證監會1日表示,中美兩國監管部門應針對中概股監管問題加強溝通,找到妥善解決的辦法,為市場營造良好的政策預期和制度環境。

 

綜合外媒報導,近期中國政府加強整頓電商、交通、教育等平台業者,引發陸港股、中概股連日重挫。對此,SEC當地時間730日表示,中資企業必須充分解釋自身法律結構,並揭露中國政府干預其業務的風險,否則將無法在美上市。

 

為了穩定市場情緒,中國官方動作頻頻。中國證監會728日召集主要國際投行高層召開線上會議,試圖緩解市場對官方打壓民辦教育行業的擔憂。官媒新華社隨後也發文說明政策方向。

 

中國證監會發言人1日以「答記者問」形式聲明指出,中美兩國資本市場作為全球重要的市場,相互聯繫日益緊密,愈來愈多企業、投資者、金融機構相互參與對方市場,加強監管合作是必然的選擇。

 

上述發言人又指,目前,中國主管部門對相關行業進行規範管理,目的是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市場主體持續健康發展。在制度的制定和執行過程中,中國證監會將與相關部門密切溝通,進一步統籌處理好投資者、企業、監管等各方關係,進一步提高政策措施的透明度和可預期性。

 

另一方面,針對中共中央政治局730日會議提出,完善企業境外上市監管制度。官媒新華社稍後發表評論指出,境外上市是企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作出的自主選擇。無論在哪裡上市,上市公司都必須符合上市地和經營地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在此一前提下,中國支持企業依法合規利用(海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融資發展,這種開放態度不會改變。

 

興業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王涵表示,隨著企業服務日益多元化,企業本身運作的一些數據,需要更加透明、明確和嚴格的監管,要補齊制度的短處,隨著制度的進一步規範,將有利於部分行業的長期發展。

 

王涵又指,過去幾年間,中國資本市場持續推進對外開放,無論是對外資的吸引,還是對境外企業、機構來中國展開業務,都持開放包容的姿態,中國金融市場的活躍與外資機構和資金來中國有一定的關聯性。目前A股上市公司品質持續提升,估值具有比較優勢,市場生態不斷完善、韌性持續增強,對海內外投資者的吸引力將不斷提高。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資本市場具有高度不確定性。

第二、政府干預色彩太濃。

 

第三、大陸一定會牢牢掌握民企新經濟概念股。

 

第四、主要關鍵在於大數據,這是中美科技戰和金融戰的延續。

 

線上教育

 

大陸近期大力整頓線上教育平台和課外補教機構,促使多家線上教育平台進行大規模裁員,業界預料本周將進入裁員高峰。

 

第一財經報導,7月下旬,包括新東方、好未來、高途、作業幫、掌門一對一等線上教育平台,紛紛傳出裁員消息。報導引述一位K12(國小至高中)教育行業高層的話說:「本周線上教育平台會進入密集裁員期,比現在社交平台上曝光的裁員消息更集中。」

 

729日,在美股上市的掌門一對一傳出裁員的消息。掌門回應表示,根據最新政策的要求,公司在按照國家政策指導,調整學科和低幼產品團隊,轉型增大素質教育團隊,主要優化的是低幼段專案團隊,其他產品團隊都會按照國家政策要求進行授課時間等合規的調整,也進行著正常的授課。緊接著高途也展開裁員。730日,高途集團創始人陳向東發表內部信,證實裁員一事,但並未公布具體裁員人數與比例。他在信中說:「2021年,面臨巨大的外部變化,如果不做出大的變化,公司處境就會異常艱難,現金消耗就會吞噬整個公司,公司就會再次走向『死掉』。」

 

另外,剛剛提交赴美上市招股書的火花思維也傳出大幅裁員,報導指出,包括教研、中台等職位共裁員近50%。不過,火花思維否認該消息,稱不可能達到這個比例。

 

除了教育平台進行裁員,稍早推升線上教育平台估值、並推崇燒錢補貼戰的資本,也開始撤離該領域。報導指出,一家專注早中期投資、長期關注中國創業公司的風險投資機構,已經砍掉線上教育投資小組,投資人員全部轉向其他領域。

 

另外,一位在過去幾年投資多個知名線上教育項目的投資人,決定轉換跑道。她表示,將繼續在以人為本的服務業領域探索,同時探索銀髮經濟、心理健康、醫療服務、企業人力相關的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這次對線上教育出手太重。

第二、問題不在這些業者,而在大陸中央出發點究竟為何。

 

第三、當然目前教育界惡性競爭和過度補習是事實。

 

第四、然而新政策對於貧窮中小階層學生明顯不公。

 

大陸生醫股

 

變種病毒讓世界各國疫情持續嚴峻,未來疫苗施打恐成為日常。投信法人表示,主要國家推升疫苗施打覆蓋率,新冠製藥、疫苗等醫療生技產業將持續成為投資焦點,疫苗研發、用藥相關概念股成長動能強,中國創新科技近期深受矚目的生醫板塊,同時受惠疫苗與長壽醫療需求,成長前景持續可期。

 

近期陸股大盤指數受國家監管政策影響,跨國掛牌網科股受衝擊大,永豐投信新金融商品部副總經理林永祥表示,整體中國股市仍保持看好,包含貨幣政策降準、釋出長期資金等,皆有利於下半年市場資金流動性持續保持寬鬆狀態,建議投資人保持樂觀態度,並把握中國大陸境內具題材性、成長性的科技型陸股ETF

 

華南永昌中國A股基金經理人蔡宗和也認為,投資人可趁機掌握中長線的漲升商機,因從指標指數權重來看,A股重要性與日俱增,維持非經濟因素造成的下跌僅為短期現象看法,市場情緒宣洩後A股市場仍將回到震盪上行走勢,近期回檔正好提供逢低布局的機會。

 

中國國家藥品監管局(CDE7月初祭出《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其中針對部分藥效重複與其同類型的藥物制定相關更嚴格的上市法規。林永祥認為,中國大陸是僅次於美國的製藥大國,加大的監管政策將更加利於龍頭藥廠研發,穩定且有品質的創新療效方可帶來長遠的投資價值。

 

根據Wind數據統計中國生醫板塊企業2020年年報發現,近400A股醫藥公司研發占比較低,僅有部分藥廠投入超過人民幣10億元研發金額,如恆瑞醫藥、復星醫藥、邁瑞醫療等龍頭企業。林永祥強調,2021年是十四五計畫的開局之年,更是中國醫藥行業迎來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政策鎖定創新醫療升級和供應鏈完備等,此外,還有針對老齡化社會所聚焦的長壽醫療等研發及市場。

 

觀察市面上陸股ETF的醫療保健成分股占比,以永豐中國科技50大(00887)的28.6%占比最高,再來是元大寶滬深的9.3%;至於資訊技術成分股占比前三高依序為永豐中國科技50大、群益深証中小、元大寶滬深。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策略正打壓互聯網平台股票。

第二、高科技資金開始轉向生技股。

 

第三、生技產業短期有疫情帶動效果。

 

第四、大陸新政策有助於整理市場秩序,未來大者恆大。

 

鴻海旺宏

 

積極進軍半導體業的鴻海(2317)昨以25.2億元高價,買下記憶體大廠旺宏(2337)位於竹科6吋晶圓廠,這也是鴻海在台灣與竹科的第1座晶圓廠,交易產權轉移預計今年底前完成,鴻海將用來開發與生產跟電動車相關的碳化矽(SiC)等第3代半導體功率元件,並宣告竹科將是鴻海S事業群(半導體事業群)的總部所在,旺宏則將於本季認列這項賣廠收益。

 

25.2億元高價進駐竹科

旺宏出售6吋廠,從去年傳到今年,值晶圓代工產能短缺,廠區又位於一地難求的竹科,身價頓時搶手,從台灣各晶圓代工廠傳到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都是有意購買的買家,上季更頻傳買家是外商,並擬將舊設備賣給中國金沙江集團等,昨敲定出售給鴻海,旺宏董事長吳敏求說,「這1個半月來我受到的壓力,今天1次解決」。

 

取得6吋廠後,鴻海將再投資數十億元添購設備,劉揚偉表示,此廠將用來開發與生產第3代半導體,特別是供電動車用的SiC功率元件,預估到2024年將建立月產能1.5萬片,滿足3萬輛電動車需用,也會輔生產微機電系統MEMS等,吻合集團在半導體、電動車、數位健康等事業的戰略需求。他強調,竹科身為全球半導體重鎮,這個廠區也將成為S事業群(半導體事業群)的新竹總部,鴻海也將藉此與竹科廠商展開更緊密的互動與合作。

 

吳敏求表示,旺宏耕耘車載市場進展迅速,目前新的車種包括電動車幾乎都有旺宏的記憶體產品,將來鴻海開發的電動車,雙方一定有合作機會。他並透露,鴻海已是旺宏前3大客戶,樂見6吋廠及機器設備賣給鴻海,並可持續對台灣產業做出貢獻。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正式跨入第三代半導體領域。

第二、中國大陸正積極投入巨資。

 

第三、第三代半導體應用主要在於5G

 

第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過去負責半導體事業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