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一樣做代工,電動車更能發揮影響力?鴻海「打群架」有3大優勢

 一樣做代工,電動車更能發揮影響力?鴻海「打群架」有3大優勢

近期「電動車」是熱門議題,從美國到台灣,人人都在談電動車。最近特斯拉股價衝破1千美元,市值來到1兆美元。上週鴻海發表其研發的3款電動車(Model C、Model E和Model T),大出風頭。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生日那天(10/18),駕著集團自行開發的Model E,在鴻海科技日活動上亮相,這是由鴻海和裕隆集團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所研發的。


鴻海的專長是電子代工和手機製造,為何在短短1年中就可以把電動車做出來?主要是因為結合了裕隆集團資源,這是一個「跨產業」合作。裕隆過去投入近千億元開發納智捷,累積了龐大的know-how並培育出許多人才,該業務去年被鴻海收購,成立鴻華先進。


值得一提的是鴻華的商業模式,它有一個響亮的英文名字「Foxtron」,而且是由義大利汽車設計大師所設計。這並非單純代工,也不是宣告鴻海要開發自己的電動車品牌。客戶可以採用這幾台車的平台,自行修改細節,貼上他們自己的品牌,然後賣給消費者,換句話說是「Honhai Inside」。


這和25年前鴻海崛起的商業模式「barebone computer」(準系統電腦)很類似,barebone是已組裝一半的個人電腦,具有機殼、電源供應器、主機板等主要零件,客戶可根據自身需求及預算決定搭配所需的CPU及記憶體,快速打造自己品牌產品。對於像HP及Apple這樣的客戶來說,是極具彈性的方式,客戶可專注品牌和行銷,將設計及生產委託給鴻海。


以往台灣廠商大多都只專精於一個零組件,鴻海當年也是靠其中一項連接器起家。但鴻海和其它廠商不一樣的地方在於,他告訴客戶:我可以幫你組裝更多部分,20%、50%甚至全部都是由我包辦,雖然其它零組件並非由鴻海所生產,但他是「資源整合者」。


這就是鴻海最厲害的商業模式EMS(Electronics Manufacturing Service),即「專業電子代工服務」。只是今天的E已不再是電子,而是EV(電動車)。


但這和過去不同之處在於,它不只是單純代工。台灣電子製造商包括鴻海過去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沒有創造很大的附加價值,90%的利潤被品牌(蘋果)及關鍵零組件(英特爾)廠商所拿走,台灣只分到3%、4%的微薄利潤。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強調,台灣產業界不能只為別人代工,應該把能力發揮在系統解決方案上,創造出更多價值,並透過電動車平台聯盟,拓展影響力,他指出,「智慧化」是決勝關鍵,而台灣在硬體、半導體和軟體均有實力,將相關技術和電動車機構設計整合,台灣會極有競爭力。鴻海的競爭優勢基本上有以下3點:


第一是核心技術及資源整合能力

未來電動車有三大組成:電子零件、半導體及AI、還有機構件。以往汽車核心引擎已經被半導體及AI所取代,台灣至少掌握了2/3的專長,這是和燃油車製造所不同的。


第二是生態系

也就是鴻海打造的MIH電動車平台。雖然零組件由以往上千件降到現在數百件,但仍有許多相關業者,MIH已吸引近2千家全球廠商加入。在鴻海推動下,大家可快速協力合作,共同提出解決方案滿足客戶需要。


第三是全球布局及策略聯盟

以往是歐美市場加中國製造,但現在由於保護主義興起,因此在全球各地均需有生產據點。鴻海的策略是和當地龍頭合作,比如說在東南亞和泰國國家石油(PTT)合資,在中國和浙江吉利汽車合資。


簡單的說,鴻海成功關鍵是「產業生態系」。過去台灣廠商只有零組件和產品,頂多整合成技術系統,但說穿了還是產品導向。但世界已經改變了,未來需要的是「合縱連橫」。未來,全球會形成不同國家系統競爭的趨勢。


台灣從來沒有自己的生態系,永遠在別人的生態系中載浮載沈,或許這一次,台灣可以藉由電動車走出真正不一樣的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