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齊元/半導體政治對台灣的影響
聯合報/ 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台積電在美國亞利桑納州新廠舉行機台移機典禮,美國官員到場、冠蓋雲集,有人說這代表美國「去台化」,也有人說這是台企「全球化」,較精確的說法應是「去集中化」或「美國化」。
這代表一個里程碑,其意義之所以重大,在於中美正進入長期激烈競爭,焦點在半導體,集中於台灣,而台灣又是中共一再強調的紅線。拜登在與習近平近期的會議,承諾「五不四無意」,包括不尋求新冷戰、不支持「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也無意圍堵中國;但美國經濟制裁並沒有少,晶片是美國的武器,而台灣則是美國最強的傭兵。
集中是一個相對概念,富士康鄭州廠員工大舉逃離,影響供應鏈出貨,蘋果馬上表示將加速分散至印度及越南,並轉單其他業者,因為風險過於集中。台積電派五百位工程師去美國,但只占其五萬名工程師百分之一;台積電員工總數只占台灣總人口百分之零點三,然而台積電占台股權重高達百分之卅,因此任何台積電小事,都是台灣的大事。
台積電的商業模式,也是其脆弱之處,在於規模很大,但只負責半導體生產過程中的一個製造環節,並未垂直整合,市場主要在美國,集中在幾家大客戶。從供給角度,台灣是美國的風險;但從需求角度,美國更是台灣的風險。
過去中國大陸吸走台灣資源,同理,未來台灣資源也會大量轉進美國,這對所有產業均有影響,我有以下四點觀察:
第一、人才外流會更加嚴重。去美國和中國投資不同之處在於,台灣只有老闆和少數幹部去大陸,縱使如富士康雇用百萬員工,也都是當地勞力。反觀一個美國半導體廠就要五百名工程師,未來只會更多,因為美國根本沒有合適人才,專業和敬業均不足,只能依賴台灣,這不是全球運營的良好模式。
第二、未來薪資會大漲,影響台灣所有產業。全世界半導體大興土木,未來會產生很多爛尾樓,只有硬體無軟體,即使有艾司摩爾光刻機也沒有用,問題會慢慢浮現,最後只好從台灣高價挖特戰部隊拯救,薪資會是現在的二到三倍。成功並非靠一個人、是一群人。
第三、產業資源分配將更不平均。台灣百分之六十就業人口集中在服務業,但薪資最低、人手嚴重不足。現在觀光客進不來,商業模式也無法輸出,導致潛在社會問題。
第四、產業靭性正面臨崩潰邊緣。蔡英文總統強調靭性國家,但如果產業全部根留台灣,在五缺情況下有極大挑戰,經濟、社會和環境生態將無法承受。
台灣是小國,但台積電的實力讓我們在隨大國起舞中迷失。全世界有很多小國走出自己成功模式,如以色列「創新模式」、新加坡「區域樞紐模式」,最值得台灣學習的是瑞士及荷蘭,均有世界級企業遍布全球,如瑞士雀巢、羅氏、瑞銀集團,荷蘭艾司摩爾及海尼根,還有台積電創始股東飛利浦,這些都屬於「全球控股投資模式」。
展望未來,政府應對台灣不同產業有更平衡的規畫,並應協助其全球布局;至於台積電,可以思考垂直整合(多功能)、全球布局(多中心)、跨界生態(多領域)、合縱連橫(多夥伴)。未來台灣企業工廠不一定在國內,創新和整合主要在台灣,但舞台在全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