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日 星期一

汽車公會,先進封裝,德國育才,特斯拉,德國商模,Instacart掛牌,貝萊德中股,東南亞/美IPO,微軟市值,豐田,華為,星閃技術,在陸美企,陸房企,電動車,陸經濟,陸車廠,印度越南,郵輪商機,統一

理事長的話:汽車公會,先進封裝,德國育才,特斯拉,德國商模,Instacart掛牌,貝萊德中股,東南亞/IPO,微軟市值,豐田,華為,星閃技術,在陸美企,陸房企,電動車,陸經濟,陸車廠,印度越南,郵輪商機,統一

汽車公會

2023-09-20 經濟日報/簡國帆

 

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表示,若與通用、福特及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三大車廠的薪資協商,未能在美東時間22日正午前取得「嚴正進展」,當天將宣布在更多工廠發動罷工。專家認為,這次勞資爭議對經濟的最重大影響,在於通膨。

 

UAW主席費恩18日發布影音訊息說:「我們不會無限期等待他們(底特律三大車廠)的拖延。」「所以,922日周五正午,是新期限。」他之前說,工會計劃擴大罷工範圍,取決於最新協商的進展。

 

一名工會代表稍早說,在工會14日發動罷工前、提出提案後,三大車廠都未提出新的要約。資方的提案包含提高時薪約20%、數千美元的紅利獎金、並加碼其他福利,勞方的關鍵要求則包括時薪提高40%、每周工時縮短到32小時、轉回傳統退休金制度、移除薪酬分級制、以及恢復生活成本調整機制等。

 

UAW已在15日起針對通用、福特及Stellantis旗下各一座組裝廠發動罷工,近1.3萬名勞工參與,之後通用和福特宣布裁員非罷工勞工,指稱為這三座廠罷工的外溢效應。

 

罷工對經濟成長造成的衝擊,通常會在之後幾個月勞工復工、車廠增產後補上,但這是假設雙方協商不會對通膨造成影響。

 

然而,這回勞資雙方都同意加薪,歧異只在加薪幅度不同,意味車廠得承擔更高的勞動成本,必須犧牲獲利、漲價以轉嫁成本、或提高勞工生產力,但提高生產力的可能性較低。雖然美國汽車價格漲勢趨緩,但仍接近歷史新高。

 

更重要的是,UAW希望恢復19701980年代的生活成本調整機制,車廠則抗拒,希望以一次性的獎金取代。

 

牛津經濟學公司資深經濟學家施瓦茲說,最後解決方案是否會保留生活成本調整機制,仍待觀察,但談判包含這項機制,足以引發Fed的警戒。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汽車工會大罷工問題嚴重

                                       

第二、會加重通貨膨脹

 

第三、中國大陸電動車佔據全球市場

 

第四、美國汽車產業沒有競爭力

 

第五、雙方的距離會更加拉開

 

先進封裝

2023-09-20 經濟日報/尹慧中、黃淑惠、季晶晶

 

美官方再邀台積電(2330)在美設立先進封裝產能。美國亞利桑那州州長郝愷悌(Katie Hobbs)參與代表團來台訪問,她昨(19)日透露,18日和台積電主管碰面,預期台積電亞利桑那州新廠不會進一步延遲,也與台積電討論新廠增加先進封裝產能事宜。

 

台積電昨日沒有再評論赴美建置先進封裝產能議題,僅表示18日接待郝愷悌,主要說明亞利桑那州新廠近期建設進展良好,相信會面將使未來合作更加緊密。

 

半導體業界人士分析,台積電當務之急,是先確保建設美國新廠4奈米產能並量產,先進封裝產能建置仍視客戶群是否有要求與需求,以及成本考量等而定。台積電昨天股價下跌2元、收538元,市值再度失守14兆元大關,外資賣超逾1.4萬張,連二賣;周二ADR早盤跌約0.3%

 

台積電斥資40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興建12吋廠,第一期預定2025年量產4奈米,後續將生產3奈米,除了先進製程,美國官方力邀台積電美國廠設先進封裝產能,但台積電迄今並未宣布在美國打造先進封裝設施的計畫。

 

由經濟部、外貿協會主辦的美國商機日暨台美供應鏈夥伴論壇昨天登場,首度有重量級美方官員參加,包括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孫曉雅,還有商務部副部長羅卡西奧(Dr. Laurie Locascio)率團出席,成員包括郝愷悌、電動車供應鏈重要據點的新墨西哥州州長Michelle Lujan Grisham等人。羅卡西奧也說,美國希望台積電將更多技術帶到美國。

 

郝愷悌透露,參訪台積電後,對廠房、回收水處理廠等印象深刻,台積電並談到當前在美建廠進度良好,每天有超過1.2萬工人在現場趕工,州政府全力協助克服阻礙,此次來台參訪也是了解台美工作文化的差異,希望能讓投資繼續進行。

 

台積電表示,很榮幸於18日接待霍布斯參觀台積電新竹總部。

 

台積電指出,公司高層主管與霍布斯會面,對談中主要說明公司在亞利桑那州建設的近期良好進展、在綠色製造技術方面的創新,以及科學園區如何支持半導體供應鏈生態系。感謝亞利桑那州政府對鳳凰城晶圓廠的支持,相信這次會面將使未來的合作更加緊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先進封裝是下一波半島體決勝關鍵

 

第二、台積電先進封裝產能不夠

 

第三、亞利桑那州希望台積電增加先進封裝產能事宜

 

第四、台積電不可能在亞利桑那州再加碼投資

 

第五、美國政府效率令人不敢恭維

 

德國育才

2023-09-20 經濟日報/尹慧中、葉亭均

 

台積電德國廠預計2024下半年啟動建廠,昨(19)日先和德國薩克森自由邦與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共同宣布簽署「半導體人才培育計畫」協議,透過全新的交換學生計畫,培育未來半導體人才,首批交換生預計於20242月前來台灣。

 

彭博資訊報導,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校長施陶丁格(Ursula Staudinger19日在薩克森邦出資在台北成立辦公室的典禮上表示,2024年春季起,該校每年將派送約50名學生到台灣的大學研讀三個月,接著到台積電進行三個月的實習以獲得實務經驗。她說,台大將是台灣第一所參與這項計畫的大學。

 

台積電強調,重視大學培育半導體人才的重要性。此計畫代表台積電持續落實在德國德勒斯登共同投資歐洲半導體製造公司(ESMC)的承諾,預計2027年底前,在當地創造約2,000個直接的高科技專業工作機會。

 

相關計畫專門為德國STEM領域的學生所設計,培育這些年輕世代在半導體產業的專業。相關計畫每年2月開始,每年可望有最多100位優秀學生來台灣參與為期約六個月計畫,與台灣頂尖大學就人才培育、跨境合作與文化交流等面向協同合作。

 

德勒斯登工業大學將協調位於薩克森邦境內11所大學的招生,薩克森自由邦將提供參與交換計畫的學生相關財務的補助。

 

德國交換學生預計將進入台灣承辦大學的春季班,完成學分制半導體學程後,到台積電台中新人訓練中心與廠房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學分制實務訓練,參與計畫學生總共可獲得15個學分。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德國廠啟動

 

第二、人才是關鍵

 

第三、進行產學合作

 

第四、美國也需要人才的合作

 

第五、德國對於人才訓練更加重視

 

特斯拉

2023-09-18工商時報/蕭麗君

 

美國汽車工人工會(UAW)破天荒對底特律三大車廠進行同步罷工,儘管最後結果尚不得知,但肯定的是沒有參與其中的電動車龍頭大廠特斯拉(Tesla),反而能在這次勞資戰役中坐收漁利、成為一大贏家。

 

這次罷工是UAW企圖在傳統汽車轉型到電動車過程中,保護汽車工人利益不受影響的手段。通用、福特與Stellantis等三大車廠面對工會壓力,勢必要花費更多資金在人事成本上。相較之下,原本在電動車領域就獨占鰲頭的特斯拉,卻因為沒有工會包袱,讓它在成本上比其他同業更具競爭優勢。

 

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今年3月曾揭露一項計畫,表示將善用自己優勢,把新一代電動車製造成本削減50%,然而這項深具野心的目標將藉由先進自動化、精益工程技術與其他改變等來實現。馬斯克這項雄心壯志也反映特拉斯可以利用較低的成本結構,與世界各地競爭業者大打價格戰。

 

特斯拉7月份公布的第二季財報顯示,即使進行大幅降價,獲利仍可增長20%。

 

根據業界統計指出,美國三大車廠的勞動力成本,包括工資與福利在內,估計每小時平均66美元,至於沒有工會的特斯拉則只有45美元。富國銀行更預估,若要滿足UAW提出最初的加薪要求,三大車廠的每小時平均成本將大幅拉高到136美元。

 

根據Glassdoor估計,目前特斯拉技術人員的平均時薪為2332美元不等,此外它最近在加州工廠發布的徵人啟事,表示期望薪資為每小時2467美元。

 

專家表示,特斯拉工人雖然沒有工會為他們撐腰,但卻能夠欣然接受當前薪酬水準,答案在於他們能透過獲得股票選擇權作為薪資調整的途徑。特斯拉股價雖然最近幾年震盪激烈,但整體而言呈現飛漲走勢,今年來股價更上漲1倍多,也讓公司許多員工一夜間成為百萬富翁。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電動車具有競爭力

 

第二、目前仍在繼續降價

 

第三、傳統車廠罷工成本高漲

 

第四、美國車廠轉型速度太慢

 

第五、美國太重視勞工權益

 

德國商模

2023-09-20自由時報/盧永山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十九日報導,繼德國外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後,德國央行在最新月報中也警告,過度依賴對中貿易是德國「商業模式面臨危險」的主因之一,並稱高能源價格與勞動力短缺也正在削弱這個歐洲最大經濟體。

 

德國央行指出,二十九%的德國企業從中國進口必需材料和零件,如果這條貿易路線因「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劇」而中斷,他們的營運將面臨重大損害;「過去幾年已經暴露出(德企)對外國初級產品的片面依賴對經濟發展的風險,(德企)仍須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尤其是對很難替代的初級產品」。

 

貝爾伯克十七日接受「彭博電視」訪問時也說,歐盟必須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支持歐盟對中國補貼電動汽車產業展開調查,並稱「如果與中國綁太緊,就可能危害自己,對於像俄羅斯這樣入侵烏克蘭的國家,降低依賴是必要的,現在對中國也是如此」。

 

貝爾伯克的談話呼應德國政府七月公布的新中國戰略,該戰略敦促德企降低對中國的依賴,並警告如果德企成為不斷加劇的地緣政治受害者,德國政府將不會買單。

 

德國央行表示,做為德企直接投資的目的地,中國排名第三,占二○二二年德企直接投資的六%,僅次於美國和盧森堡,但自二○二○年以來已增加一倍,且德企在中國某些行業的直接投資占比更大,例如在汽車製造領域就占二十九%。

 

德國央行警告,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和相關風險日益加劇,企業和政界人士有必要重新考慮供應鏈的演變結構,以及對中國直接投資進一步擴大等問題,並呼籲簽署更多自由貿易協定,使供應多元化,遠離中國。

 

法國外貿銀行全球市場策略主管契托安尼(Mabrouk Chetouabe)也指出,中國經濟成長乏力,主要因為房地產行業危機四伏,這也將危及歐洲成長,尤其是對中國曝險很高的德國和義大利經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德國經濟過去太依賴中國大陸

 

第二、主要是梅克爾當時的政策

 

第三、德國也依賴俄國天然氣

 

第四、德國產業轉型不易

 

第五、德國不可能大幅降低對中國的需求

 

Instacart掛牌

2023-09-20工商時報/陳穎芃

 

生鮮外送服務業者Instacart以每股30美元價格在那斯達克首度公開發行(IPO),雖然定價範圍在2830美元的高點,但公司市值估在100億美元,遠低於2021年的390億美元,反映大環境不景氣令投資人擔心風險。

 

Instacart19日在那斯達克掛牌交易,交易代碼為CART,預計發行2,200萬股普通股,其中有1,410萬股由Instacart發行,其餘由現有股東賣出。Instacart執行長梅塔(Apoorva Mehta)賣出70萬股,兩位共同創辦人李奧納多(Brandon Leonardo)及穆倫(Maxwell Mullen)各自賣出150萬股。

 

若以每股30美元價格估算,Instacart將經由IPO募得4.23億美元,但仍需支付高盛及摩根大通等承銷銀行手續費及其他費用。

 

創業11年的Instacart專門為Kroger、好市多等連鎖賣場提供生鮮外送服務,在疫情高峰期事業快速壯大。2021年初該公司獲得Sequoia CapitalAndreessen Horowitz等創投公司注資,當時預估市值高達390億美元,不料好景不常。

 

2021年底美國通膨急速升溫,隨後聯準會展開升息循環,使投資人遠離風險資產,不僅科技類股走跌也連累IPO市場。

 

Instacart近年為了實現獲利而犧牲營收成長。回顧疫情高峰期該公司營收成長率一度高達600%,但去年第二季營收年增幅縮小至40%,今年第二季營收年增幅只有15%。

 

Instacart為了維護利潤不惜在去年裁員,並縮減客服及其他成本,成功在去年第二季達到獲利,且今年第二季淨利1.14億美元是去年同期的14倍。

 

若以本次IPO預估市值100億美元推算,Instacart本益比約3.5倍,小於同業DoorDash4.3倍。透過優食(Uber Eats)提供生鮮外送服務的優步本益比不到3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美國今年第二大的IPO

 

第二、原始創投股東可以獲利

 

第三、創業11年才IPO速度並不算快

 

第四、試了好幾次上市過去都失敗

 

第五、這次抓住窗口趕緊推出

 

貝萊德中股

2023-09-20自由時報/盧永山

 

貝萊德投資研究所(BII)十八日將中國A股投資評等由「加碼」調降至「中立」,理由是中國房地產行業危機四伏,加上中國推出的刺激措施效果有限;上海美國商會最新調查顯示,由於地緣政治緊張,加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在中國經營的美國企業對於未來五年在中國商業前景的樂觀程度,降至開始記錄以來最低。

 

包括波以文(Jean Boivin)在內的BII策略師發布報告指出:「中國的成長放緩,政策刺激措施不像過去那樣大,結構性挑戰難解,長期成長將惡化,地緣政治風險會持續。」

 

僅在一週前,BII才對中國的刺激措施表達厚望,表示受抑制的通膨將為更多政策寬鬆創造空間;BII是在今年二月將中國A股投資評等調升至加碼,當時所舉的理由是,中國解除防疫清零措施重啟經濟後,短期內有投資機會。

 

A股表現 今年全球最差之一

中國A股是今年全球表現最差的市場之一,恆生中國企業指數自一月廿七日創下波段高點後,至九月十九日回跌十九.八%,MSCI中國指數則回跌廿一.七%。中國經濟正窮於應付房地產市場違約風險和國內消費疲軟,北京當局從七月以來已宣布不同刺激措施,但成效有限。

 

美企對中展望 24年以來最低

上海美國商會在今年六月針對三二五家美企進行調查顯示,有五十二%的受訪美企對於未來五年在中國的商業前景抱持略微樂觀的態度,比去年下降三個百分點,創一九九九年開始調查以來的最低水準。

 

調查顯示,有六成受訪美企將美中緊張局勢視為首要挑戰,這與將中國經濟放緩視為首要挑戰的受訪美企相當;對中國監管環境惡化的擔憂也有所加劇,三分之一受訪美企認為過去一年針對外國企業的政策與監管惡化;近五分之一的受訪美企透露,正考慮未來幾年將部分業務遷出中國。另有四十%受訪美企目前正在重新調整或試圖重新調整在中國的投資,主要轉往東南亞國家,比例高於去年的三十四%。

 

 

我們的看法:

 

第一、貝萊德是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

 

第二、對中概股的看法影響世界

 

第三、中國A股是今年全球表現最差市場之一

 

第四、中國經濟前景不佳

 

第五、美企對中國大陸前景保守

 

東南亞/IPO

2023-09-20工商時報/陳怡均、林國賓

 

路透社報導,愈來愈多家東南亞企業考慮赴美掛牌交易,顯示投資人對於新興市場成長潛力的興趣與日俱增,而東南亞業者的加入,也將填補近來中國企業在美上市銳減的缺口。

 

東南亞數位金融平台Funding Societies、新加坡娛樂公司Gushcloud International、泰國保險科技公司Sunday等業高層皆向路透表示,正在考慮紐約作為股票首度公開發行(IPO)的地點之一。

 

日前包括越南網路公司VNG、菲律賓房地產業者DoubleDragon旗下的Hotel101 Global也宣布赴美掛牌計畫。

 

有鑑於中美關係緊張,北京當局加強國內企業海外上市的管控,加上中國經濟趨緩,使得陸企至美國IPO案例銳減,東南亞業者的興起剛好填補這個缺口。

 

律師事務所DFDL Vietnam資深法律顧問史奈德(Leif Schneider)表示,「自從疫情後、全球重啟經濟,中國對東協(ASEAN)的影響力就在下滑。由於中國政府的管制以及經濟持續疲軟,中國業者赴美掛牌就一直擱置,反觀東南亞企業則一窩蜂前進美國資本市場。」

 

根據LSEG的資料,今年以來東南亞企業透過在美國IPO總共募得1.01億美元的資金,雖然遠低於去年的9.19億美元,但銀行業主管認為,未來一年東南亞企業赴美IPO的動能將會明顯加速。

 

相較之下,今年來陸企赴美掛牌總共募得4.637億美元,相較2021年的129.6億與2020年的124.8億美元,有如天壤之別。

 

 

我們的看法:

 

第一、東南亞經濟成長迅速

 

第二、有很多新創企業陸續出來

 

第三、東南亞新創動能不遜於中國大陸

 

第四、東南亞新創公司積極往美國上市

 

第五、台灣新創在過程中被排擠掉

 

 

微軟市值

2023-09-20經濟日報/陳苓

 

蘋果多年來穩居美股市值霸主,但投資人認為,微軟有雲端運算和人工智慧(AI)加持,成長前景較佳,而且中國大陸風險也較少,促使微軟市值急起直追,與蘋果之間差距急遽縮小。

 

彭博資訊報導,蘋果目前市值近2.8兆美元,仍高於微軟的2.4兆美元,但蘋果股價本月下跌,微軟則持穩,使兩家公司市值差距上周一度縮小至約2,000億美元。

 

杭廷頓私人銀行分析師克林克說,從兩公司的成長展望來看,若微軟超車蘋果,並不會訝異,「我們對微軟的利潤更有信心,雲端和AI的成長領域經得起十年考驗,不知道iPhone能否如此」。

 

另一個考量是受中國大陸影響的程度,該國占蘋果營收近五分之一。相形下,微軟總裁史密斯上周說,該公司來自當地的營收不到2%

 

普遍來說,目前華爾街更青睞微軟。近九成追蹤該公司的分析師建議買進,蘋果則是三分之二。伯恩斯坦分析師薩科納奇說,蘋果「看來像是以前的IBM」,主要風險是iPhone遭新的運算或網路存取平台取代。

 

新平台可能就是今年最熱門的AI題材。Needham說,蘋果不是生成式AI趨勢的主要受惠者,可能在美股市值榜上落居第四,遜於微軟、字母(Alphabet)、亞馬遜。Rosenblatt證券公司表示,蘋果王座也受輝達(Nvidia)威脅。

 

另外,微軟在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的官司中提交的文件顯示,計劃在明年耶誕購物季推出新遊戲機,將以代號Brooklin的遊戲機取代Xbox Series X,以代號Ellenwood的遊戲機取代Xbox Series S,售價分別為499美元和299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微軟具有AI概念

 

第二、蘋果缺乏AI策略

 

第三、微軟市值超越蘋果市值是時間早晚問題

 

第四、微軟還有雲端業務的動能

 

第五、微軟的CEO是轉型成功關鍵因素

 

豐田

2023-09-20 經濟日報/葉亭均

豐田汽車展示新的一體式壓鑄(gigacasting)設備的原型,這種設備可在大約3分鐘內製造出三分之一的車體,這一發展無疑將是豐田未來幾年提升電動車生產與獲利的關鍵。

 

日經新聞報導,豐田日前在明知廠展示這款設備時,運作過程中冒出一陣白煙,熔化的鋁被倒入時,迅速從攝氏700度降至250度,凝固成單一壓鑄的部件,構成車輛底盤的整個後三分之一。目前,這一部分通常是透過33個步驟組裝86個零件,歷經數小時作業而成。

 

豐田希望利用這類進步的做法來縮短製造過程、廠房投資與製造的準備前置期,希望有助於在2030年前達成年銷350萬輛電動車的目標。

 

2026年,此技術將用於生產一款新車的前端與後端部分。雖然這種重型模具起初需要長達一天的時間才能進行替換,但後來藉由減少需要拆線的零件數量,已把這一過程縮短至20分鐘。豐田的目標是透過專有軟體分析最佳的鑄造條件,達成比競爭同業高出20%的生產力。

 

豐田另一項策略則是自動化生產,更有效地利用工廠空間,以便與電動車生產所需的新設備配合。

 

由於電池成本高昂,若單靠擴大傳統的製造方式,電動車的生產難以獲利。特斯拉已採用一體式壓鑄技術,藉由大量生產少數幾款車款的方式,來維持成本競爭力。然而,豐田擁有的汽車製造技術和設備,再加上車款陣容廣泛,使得豐田的狀況與成立才沒幾年的年輕公司不同。

 

豐田生產長信吾和光表示:「我們正向專業的電動車製造業者學習新的選項,以應付挑戰。」

 

汽車業研究機構Nakanishi Research Institute執行長中西孝樹預期,40%左右的車會採用現有的豐田新全球架構平台製造,其餘則採用電動車專用平台。

 

豐田的傳統架構是設計用來平衡效率與舒適性,但預期在生產電動車時無法產生獲利。豐田預期在2030年目標銷售的350萬輛電動車中,約170萬輛是使用新的架構。

 

豐田在2022年電動車銷量約2.4萬輛,遠遠不如特斯拉約131萬輛的交車數。

 

 

我們的看法:

 

第一、豐田是全世界最傑出的汽車公司

 

第二、將利用生產製造的轉型縮短製造過程

 

第三、未來可以大幅降低成本

 

第四、加速電動車生產的速度

 

第五、日本電動車銷售量遠遠落後特斯拉

 

華為

2023-09-20 經濟日報/林茂仁

 

華為在高階手機Mate 60 Pro手機熱賣後,市場傳出華為乘勝追擊,將於10月至11月發表一款中階5G手機—新一代Nova 12系列,由於中階手機價格較親民,銷量更為驚人,預計將掀起新一波華為手機銷售熱潮。

 

華為現有Nova 11系列是4G手機,大陸國內零售價約人民幣2,400元,網路傳出Nova 12系列將升級為5G手機,Nova 12價格12GB+256GB版售價人民幣2,799元(約新台幣1.2萬元);Nova 12 Pro系列12GB+256GB售價人民幣3,799元(約新台幣1.6萬元),而目前熱賣的Mate 60 Pro售價人民幣6,999元(約新台幣3萬元),Nova 12價格較親民,將帶動華為手機更大的銷量。

 

有數碼博主爆料稱,華為Nova 12系列將搭載華為的麒麟830處理器,估計製程幾乎和9000s相當,華為會下放一些旗艦機特有功能給Nova 12系列,預計是衛星電話功能,還有一些影像功能。當然,這可能只是華為Nova 12 Pro才有的待遇。

 

此外,還有消息稱,華為Nova 12 Pro5,000萬畫素十檔可調光圈超光變影像加持,並配備5,000萬長焦鏡頭100倍變焦和1,200萬廣角微距二合一鏡頭;內置4,900mAh電池,可支持100W超級快充、50W反向充電等。

 

另外,該機將支持雙向北斗衛星短訊。

 

此外,目前華為Mate 60系列全線缺貨,遠超市場預期,供應鏈人士透露,華為Mate 60 ProMate 60 Pro+的最新出貨量預估數字已經上調至2,000萬支。

 

據了解,華為Mate 60系列手機未發表先銷售後,手機預訂量遠超過華為預期,特別是支持衛星通話功能的Pro系列不斷加單。

 

早在今年的8月,華為Mate 60系列還沒上架前,產業鏈有消息傳出,華為將2023年手機出貨量從年初設定的3,000萬支提升至4,000萬支。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新手機一炮而紅

 

第二、華為推出中階手機版

 

第三、華為在中國大陸有很多死忠用戶

 

第四、華為應該可以市佔率應該可以衝上前三名

 

第五、華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生態系

 

星閃技術

2023-09-20 經濟日報/林茂仁

 

華為靠著Mate 60 Pro力拚蘋果的iPhone 15系列,現在更瞄準蘋果iPad平板電腦,將推出華為MatePad Pro平板電腦,首度搭載華為獨家的星閃技術(NearLink),讓無線連接更快、傳輸更多資料,可望取代現有的藍牙技術。

 

上海證券報報導,星閃標準的產業化落地已經在大陸國內逐步推動,星閃聯盟成員已超過300家,包括九聯科技、創耀科技、當虹科技、國科微、匯頂科技、四維圖新等多家上市公司,昨(19)日多家星閃概念股股價出現大漲。華為終端官方微博19日宣布,華為將在925日華為秋季全場景新品發布會上發表華為MatePad Pro 13.2吋旗艦新品。

 

華為終端BG CEO余承東在微博中表示,這次為大家帶來超大尺寸平板華為MatePad Pro 13.2,它出乎意料的輕薄,還首發支持星閃技術,與新一代華為M-Pencil的連接更快更穩定,寫、畫體驗更加流暢。

 

據余承東介紹,星閃相比傳統無線連接,功耗降低60%,數傳速率達到6倍,時延降低至1/30,連接數達到10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有很多自己開發的技術

 

第二、星閃技術可以取代現有的藍牙

 

第三、華為最強的在於供應鏈的自主

 

第四、通訊一向是中國大陸的強項

 

第五、無線連接能夠突破並不令人意外

 

 

在陸美企

2023-09-20 工商時報/楊晴安

儘管大陸逐漸走出新冠疫情陰霾,但面對地緣政治和經濟放緩等挑戰,加劇在陸美企經營的悲觀情緒。上海美國商會19日公布調查顯示,僅52%受訪企業對未來五年的大陸業務前景感到樂觀,創下商會調查以來的24年來最低。

 

路透引述上海美國商會報告顯示,該調查6月對325家美企進行,約68%受訪企業表示2022年盈利,比例創下該調查有史以來最低,且僅有37%企業營業利潤率有所增長,刷新2008年以來最低紀錄。

 

報告指出,對地緣政治、中美關係和大陸經濟欠佳的擔憂,對美企的未來預期構成壓力,相較2019年中美貿易戰期間,本次調查顯示,有更多企業認為當前的前景「有點悲觀」,甚至更糟。

 

美企信心重挫下,僅有52%受訪企業對未來五年大陸業務前景持「略感樂觀」以上的正向態度,不僅較2022年下跌3個百分點,更是自1999年啟動調查以來的新低,2021年仍有78%美企對大陸市場持樂觀態度。

 

上海美國商會主席譚森(Sean Stein)表示,對於2023年調查結果,最驚訝的就是信心調查數字,「當我們進行今年的調查時,很多人們不再抱持疫情後經濟成長會持續反彈的幻想。」

 

面對外資的擔憂,大陸政府近期也積極實施穩外資政策,包括吸引外資投資的24條措施,以及延長外籍人士稅收優惠政策等。部分業者看好大陸市場潛力,仍有約1/3企業表示,計畫年內在大陸增加投資,比例較2022年略增。

 

中美關係低迷也造成不小的衝擊,推動部分外資企業選擇將業務移出大陸。有近1/5業者指出,正考慮未來幾年內將部分現有業務移出大陸,潛在目的地包括東南亞、美國及墨西哥等。僅有40%企業預計大陸業務收入增長將在三到五年內超過全球增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美地緣政治問題越來越嚴重

 

第二、在陸美企瀰漫悲觀情緒

 

第三、去年保持樂觀的企業還比較多

 

第四、盈利創下近年最低

 

第五、越來越多的外企計劃撤出中國

 

陸房企

2023-09-13 工商時報/黃欣

人民幣今年以來跌跌不休,讓本已深陷財務泥沼的大陸房企,其境外債務因人民幣貶值而增加,主要地產商的累計匯損金額近30億美元,且企業愈大、發債愈多、匯損愈多,債務壓力激增,成為人民幣貶值的最大苦主。

 

日經亞洲(Nikkei Asia)數據顯示,大陸在2020年疫情封控前,銷售排名前30大的上市房地產開發商中的24家,合計淨匯損達人民幣(下同)212.5億元。

 

報導指出,儘管上述統計僅代表紙上匯損金額,實際損益情況仍須視到期日匯率而定。但是仍可看出大陸地產商亦深陷匯損風險。

 

今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走勢劇烈震盪,年初經歷一波小漲後,6月起加速貶值。截至919日,今年在岸價累計跌幅達4.7%,若以98日貶至16年低點計算,今年在岸價累計貶幅更高達5.3%,在亞幣敬陪末座。

 

報導指出,法國外貿銀行(Natixis)首席亞太經濟學家艾西亞(Alicia Garcia Herrero)分析,人民幣之所以貶值,是中國人民銀行調降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流動性大幅增加所致。

 

艾西亞表示,大陸官方提振房市穩經濟,不得不降準降息,人民幣貶值成為援助開發商的副作用,但對於擁有龐大美元債務的房地產開發商又形成兩面刃,財務負擔因此大增。

 

報導指出,爆雷的恒大集團淨匯損高達41.4億元居冠,占上半年虧損330億元的12.5%。恒大截至6月底的6,250億元債務中,美元和港元計價債務占26.3%。由於港元匯率緊盯美元,恒大兩種外幣借貸的債務,在轉換成人民幣後大幅增加。

 

另一家爆雷的大型地產商碧桂園的淨匯損則逾30億元。碧桂園上月未能如期支付兩檔美元計價債券合計利息2,250萬美元,成為全球投資人密切關注的對象。

 

龍湖地產則是試圖利用避險及逐步削減以美元和港元計價債務,降低匯率波動風險。該公司目前外幣債務占21.6%,比三年前減少5.4個百分點,截至6月底,當中的97%已透過利率交換進行避險。

 

儘管不動產業前景悲觀,法國巴黎銀行駐香港的外匯與利率策略部門主管Ju Wang指出,開發商的美元債務不會影響人行的匯率政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房地產危機嚴重

 

第二、許多公司募集外幣債券

 

第三、人民幣貶值雪上加霜

 

第四、將會有更多的房企出現財務危機

 

第五、恆大、碧桂只是第一波出問題的房地產公司

 

 

電動車

2023-09-19 工商時報/蘇崇愷

隨著全球電動車市場蓬勃發展,中國正積極完善電動車境內供應鏈。日媒日前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早在202211月,中國政府已內部指示本土電動車廠使用中國產半導體等電子零件,這讓未來日本、美國、歐洲的零部件製造商,很可能被排除在外。

 

日本讀賣新聞報導,知情人士指出,202211月,中國工信部高層在中國汽車相關製造商的內部會議中做出「中國企業要使用國產零部件」的口頭指示。並針對電動車使用的半導體等電子零件,要求制定中國產零部件使用率的目標,若車廠未達標,可能會遭受處罰。

 

駐中國的外交人士表示,中國官員做出口頭指示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留下「排除外資」的證據,但透過工作計畫明確要求強化供應鏈的必要性,以確保中國每家車廠都使用中國產零件。

 

此外,中國工信部91日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汽車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監測評估公共服務平台,動態監測鏈上企業供應變化趨勢,及早辨識供應鏈安全風險。

 

報導指出,預計中國政府將檢查車用的中國產電子零件的使用情況,並引入汽車電池的認證制度。

 

由於官方口頭指示本土電動車廠使用中國產半導體等電子零件的舉動,將加快把外企排除出本土市場,這與中國政府不斷宣示的「高水準開放」相違背。

 

中商產業研究院稍早發表報告指出,隨著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水準不斷提升,以及電動車發展帶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得到快速發展。2022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企業收入規模約人民幣(下同)4.19兆元,預計2023年將進一步增長至4.4兆元。

 

市場分析,截至目前,日本、美國、歐洲的零部件仍占據中國大部分市場,但中國車廠已和外國公司成立合資企業,藉此吸收外國技術,顯著提高汽車零部件製造技術。

 

中國車廠從生產燃油車快速轉型至電動車的過程中,正努力建立一套系統以取得核心電子元件,且不需仰賴外國零件製造商,當前中國車廠已掌握驅動裝置以外的所有相關技術。

 

相關人士警告,如果中國車廠在電動車零部件製造方面積極競爭,日本、美國、歐洲的製造商將失去國際競爭力,中國產品將進而主宰全球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電動車競爭力世界第一

 

第二、中國正積極完善電動車境內供應鏈

 

第三、中國不希望再受到歐美的制裁

 

第四、電動車是中國跟歐美競爭的武器

 

第五、電動車就如同未來的手機

 

陸經濟

2023-09-19 工商時報/賴瑩綺

當前中國經濟欲振乏力,經濟學家將其與1990年代後陷入經濟停滯的日本相比,認為兩國情況幾乎如出一轍。華爾街日報18日報導,中國許多方面甚至比當時的日本更棘手,包括更高的公共債務水準、更糟的人口結構、更緊張的地緣政治局勢,及對民營經濟的整頓。

 

華爾街日報這篇題為「中國經濟困境堪比30年前的日本?可能更甚」的報導指出,1990年代初,日本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後,經濟開始走下坡,長期未能反彈。

 

中國也是如此,在經歷多年高速經濟增長後,房地產泡沫破裂。中國消費者目前正提前償還房貸,儘管政府採取一些措施希望他們增加借貸和消費。但儘管利率降低,民營企業也不願投資,意味貨幣寬鬆可能會失去效力。

 

其他方面,中國面臨的問題比日本更加棘手,例如人口正加速老齡化。中國人口數量從去年就開始下降,而日本卻是直到2008年,也是其泡沫經濟破滅近20年後,才出現這種情況。

 

更糟糕的是,在邁進富裕國家行列之前,中國似乎正進入一個長期增長率疲軟的時期,即「未富先衰」。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人均收入為1.2萬美元,遠低於1991年日本2.9萬美元的人均收入水平。

 

再來是債務問題。摩根大通數據顯示,如果計入地方政府的表外借款,去年中國的公共債務總額與GDP之比為95%,而1991年日本的這一比例僅為62%。

 

就連中國面臨的外部壓力也更加嚴峻。日本從未面臨「新冷戰」的風險,部分專家認為,美中關係現在就是新冷戰。美國及盟友採取一些措施阻止中國獲得先進技術,並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這引發今年外國對中國直接投資驟降,從長遠來看,這可能會大為減緩中國的經濟增長。

 

但報導指出,這不意味著中國一定會重蹈日本多年經濟停滯的覆轍,中國有一些日本當時沒有的優勢,但若不採取更有力行動,就可能會陷入與日本類似的長期經濟低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經濟全世界都看衰

 

第二、中國經濟跟三十年前的日本不能比較

 

第三、很多人認為會更嚴重

 

第四、但現在已有大陸基金進行抄底

 

第五、未來中國經濟跟歐美會逐漸脫鉤

 

陸車廠

2023-09-19 工商時報/蘇崇愷

國車市競爭激烈,不少電動車廠仍深陷虧損。瑞銀最新分析,中國電動車產業一直處於整合期,但以日本仍有六至七家主要車廠的經驗來看,預測到2030年中國仍會有1012家具規模的車廠,以不同方式運作。

 

對於車市競爭,各領域專家紛紛提出不同觀點。中國電動車廠小鵬汽車副董事長顧宏地4月指出,隨著中國電動車市場的激烈競爭蔓延到全球舞台,預期未來10年,全球汽車業將縮減到只有10家公司。

 

匯港通訊報導,瑞銀中國汽車行業研究主管鞏旻預計,20222030年中國車廠的全球市占率將從17%增至33%,成長接近1倍。至於傳統車廠的全球市占率將從81%跌至58%,其中結構性萎縮的燃油車領域受到的衝擊更大,這可能打亂全球供應鏈格局。

 

另外,瑞銀稍早拆解中國電動車巨頭比亞迪的電動車型「海豹」,對其進行深入分析,目標是評估中國主要電動廠的全球競爭力。瑞銀的結論是,海豹與競爭對手相比擁有約15%~25%的成本優勢。

 

針對歐洲委員會13日宣布,將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一事,鞏旻表示,即使中國車廠在歐洲或東歐地區設廠,中國車廠仍有25%的成本優勢。此外,目前比亞迪電動車與特斯拉電動車的技術差距,已大幅收窄中。

 

然而,比亞迪電動車雖有80%零部件是自製,但仍要採用瑞典企業的零件及高通5G晶片。對此,鞏旻表示,由於華為5G手機Mate 60的晶片已是自主研發,而電動車所需晶片技術比手機低。因此,比亞迪電動車所有零件都可用中國產品。鞏旻估計,一旦高通5G晶片遭到禁運,比亞迪電動車可全部用中國產零部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車廠會進一步整合

 

第二、現在是戰國時代

 

第三、進行激烈價格戰

 

第四、中國車廠仍有25%的成本優勢

 

第五、比亞迪有80%零部件是自製

 

印度越南

2023-09-19經濟日報/蔡靜紋

時序來到第3季末,觀察下半年來投信發行的海外基金表現,統計至18日,以新台幣計價的海外基金中,以群益印度中小14.61%表現最佳,PGIM保德信全球資源、中國信託越南機會、日盛越南機會三檔也都有一成以上表現,整體來看,印度與越南等新興亞洲市場基金表現相對突出。

 

市場法人表示,印度、越南經濟成長潛力大,後市表現仍可期,投資人不妨多留意印度、越南基金投資契機,而投資屬性較為保守,評估不適合投資波動大的單一國家,可以區域型的東協、新興亞洲股票型基金介入。

 

群益投信表示,印度股市近期再度創下新高,創新高後的市場,投資人都會害怕高檔震盪,在市場大小波動不絕的環境下,以基金定期定額介入是最為簡單方便,也具風險分散、平均成本效果的投資方式,再搭配長期穩定投入、漲多停利、下跌不停扣、逢低再加碼等定期定額四大金律,讓投資事半功倍。

 

印度因基本面穩健,吸引外資持續買超,印度本土投信資金也持續回流,資金動能依舊強勁,投資人不妨以定期定額或分批進場的方式適度布局印度基金。

 

從基本面來看印度股市,群益印度中小暨群益大印度基金經理人林光佑指出,印度8月製造業及服務業PMI均有超過55以上的超高水準,新增貸款增速也有高達14.8%的雙位數成長,經濟數據表現強勁。觀察節慶需求的汽機車銷售亦看到回升跡象,持續看好印度節慶旺季的消費需求印度消費類股後市表現可期。

 

越南股市方面,日盛越南機會基金研究團隊分析,越南工業生產指數分別於7月、8月增長3.7%2.6%,反映製造業和工業部門已開始出現相當積極復甦。

 

此外,8月標準普爾全球越南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由7月的48.7升至50.5,為2月以來首次回到50以上的景氣復甦分水嶺,顯示越南本土各類企業經營狀況逐步改善。研究機構預估,在經歷今年前六個月利潤下降後,上市公司第3、第4季度整體利潤將有機會實現正增長。

 

整體東協市場方面,群益東協成長基金經理人高浩偉表示,東協國家越南股市今年來上漲20.4%,名列全球股市第三名。東協國家在央行貨幣政策支撐,市場資金環境寬鬆,加上經商環境持續改善,基本面穩健,深具長線成長潛力,穩健投資人可以東協區域型基金介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度股市近期再創新高

 

第二、越南持續反彈

 

第三、越南工業生產指數開始增長

 

第四、越南本土企業經營狀況逐漸改善

 

第五、今年越南股市上漲20.4%,名列全球股市第三名

 

郵輪商機

2023-09-20 經濟日報/楊文琪

疫情過後,來台靠泊的觀光郵輪市場快速復甦,交通部統計,自今年36日起重啟海上郵輪後,截至917日止,短短半年間郵輪來台靠泊已達252艘次,實際進出港旅客約42.3萬人次。交通部預估,今年底前郵輪來台將超過300艘次,進出港旅客達50萬人次,不含購物金額約可創造超過10億元觀光商機。

 

交通部估計,在近十個月期間,可望恢復至疫情前最高峰2019年約五成,其中外籍旅客估有14萬人,恢復至疫情前近九成。

 

交通部統計今年搭乘郵輪來台外籍旅客中,港澳旅客約占四成、歐美三成、日本二成。疫後台灣郵輪市場的經營型態不同於疫情前,搭乘郵輪來台的外籍旅客數能快速成長,主要受惠於今年首次以高雄港與香港為雙母港的經營模式相當成功,因此帶來許多外籍旅客。

 

交通部強調,傳統郵輪母港操作是以國人搭乘郵輪出國旅遊為主,疫後採取的雙母港經營模式,讓外籍旅客搭乘郵輪抵達台灣下船入境後,可在台停留多天從事自由行,之後再搭乘飛機或郵輪離境,相較傳統郵輪行程,旅客登岸只停留五至八小時,新型態的雙母港模式不僅延長旅客在台觀光時間,也延伸旅遊足跡至台灣其他城市,創造的附加價值更勝疫情前。

 

交通部表示,2019年來台郵輪創下667艘次的歷史新高,進出港郵輪旅客達105萬人次,其中外籍旅客約16萬人。依據港務公司郵輪來台預報統計資料,目前預報2024年郵輪來台近450艘次,將可恢復至疫情前近七成。

 

除名勝世界郵輪規劃將持續營運高雄-香港雙母港,亞洲最大的旗艦郵輪地中海榮耀號(載客約5,655人)亦規劃2024年第1季行駛基隆-日本雙母港航線,還有多艘郵輪是首次造訪台灣,如世界三大郵輪集團的挪威郵輪奮進號,預定20246月起以基隆及高雄為母港,經營台日韓航線以及跳島行程。

 

交通部說,將持續統合航、港、觀光各項資源,積極推動我國全方位郵輪市場發展,以吸引更多郵輪來台靠泊,進而帶動郵輪上下游產業與創造郵輪經濟全方位發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觀光郵輪市場快速復甦

 

第二、可以恢復到2015年約五成

 

第三、觀光行業前景看好

 

第四、港澳旅客佔四成、歐美佔三成、日本佔二成

 

第五、台灣人開始報復性旅遊

 

 

統一

2023-09-20 工商時報/李麗滿

 

統一集團董事長羅智先在今年股東會強調未來將積極拓展商場,統一美麗事業董事長高秀玲亦喊出「community center」生活品牌新定位,她以年底將接手的信義統一時代百貨二館為例強調,不一定要取二館,就是定位community center。目前統一集團關係企業手上均有不少商場規劃,除太子建設卡位中台灣,統一超在新北土城重劃區也有複合式商場大樓。

 

統一集團首家複合式商場就是202110月於高雄鳳山開出,定位為統一集團優質生活館,以多元消費體驗為目標,引進7-ELEVEN、康是美 、星巴克、Mister DonutCOLD STONE、博客來、21世紀風味館、聖德科斯等品牌。最新規劃除了土城重劃區,北市信義計畫區也有年底到期的信義誠品將規劃為服務型商場,另外台中亦有統一集團今年以買進的台中機捷600坪商業地及「太子置地廣場」,皆有規畫商場用地,估計34年內集團將至少有4座商場登場。

 

統一超商在8月初即公告位於新北土城重劃區的租地委建案,將與誠實營造簽約,預計斥資6.98億元打造地下3層、地上7層的複合式商場,除了引進7-ELEVEN、康是美、星巴克等品牌,並建立新北營運總部,預計2026年登場。

 

根據新北市府規劃土城重劃區不只鄰近土城長庚醫院、板南線,未來統一超進駐,將為此區提供更完善的生活機能;這也是統一超商首次投資地區商業中心,並將於土城建立新北企業營運總部,以消費智能、活絡商辦為商場核心定位,整合集團資源引進7-ELEVEN、康是美與星巴克等旗下知名品牌,同時規劃新創孵化 器共享空間,吸引新創企業進駐,為土城挹注產業新能量。

 

 

我們的看法:

 

第一、統一集團正在積極轉型

 

第二、從食品業轉型生活服務業

 

第三、信義統一時代不會再租給誠品

 

第四、統一會自己拿來發展

 

第五、未來的定位也不只是統一時代百貨二館,會有更寬廣的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