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不讀正書,這是我大學做過最有價值的事」金融總裁勉勵年輕人該做的3件事
今年國際技能競賽剛結束,台灣成績4金1銀5銅27優勝,成績大幅滑落。反觀才第4次參賽的中國卻拿了世界團體第一,成績15金7銀8銅,不僅台灣感到驚訝,連西方大國都嚇壞了。
這反映我們的技職教育明顯出了問題,教育部長直指五大警訊,包括學生的語言能力、創意發想、實作能力、資訊應用能力以及證照與產業需求的結合,都急需改革。
這個活動每2年舉辦一次, 2013年台灣的成績為世界第2名, 2015年為團體第3名,今年則一落千丈。這一點不令人意外,台灣近年來大學多如牛毛,人人皆是大學生,卻忽視傳統技職教育,不僅無法滿足產業需求,而且在國際上毫無競爭力。
前幾年由於陸客來台人數大增,台灣重服務輕製造,大學爭先恐後開設餐旅科系。然而小英上台後,兩岸關係倒退,觀光業蕭條,造就了一堆無處可去的年輕人。
中國的大學早已領先亞洲,現在連技職教育也躍升為世界第一,說明年輕人如果想要追求更好的教育,不管是動腦或動手,一定要擁抱中國,待在台灣是拿自己的前途開玩笑!
中國推動「中國製造2025」,希望從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這需要強大技職教育體系作為後盾。為了支持職業教育,總理李克強倡導「工匠精神」,希望加快培育大批具有專業技能的高素質勞動者和人才,帶動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
現實很殘酷,不僅年輕人念台灣學校沒有前途,連老師也混不下去了。由於少子化,很多大學招不足學生,反觀對岸卻高薪招聘台灣師資。未來師生齊奔大陸、絡繹不絕的現象,將成為常態。
其實台灣大學的慘澹,部分是我們自己所造成的。前幾年中國為了促進兩岸教育合作,陸生來台期間,費用差額由陸方包辦。但這個美意因為台灣政府不樂見兩岸大學往來,以致喊停。
近期兩岸大學還有「校校企」計劃,即兩岸學校共同設計課程,並與企業需求結合,也遭到教育部反對,憂心台校協助大陸培育人才。
台灣不了解,全世界一流學府如哈佛及劍橋,都想和中國建立合作關係,我們沒有什麼領域是領先全球的。台灣不加入,還有許多學校會爭先恐後遞補上來,輸出他們的專業。
中國面板大廠京東方最近成功跨足OLED領域,台灣還不會做。10多年前,中國請台灣業者去中國設廠,遭政府阻擋,理由是擔心技術外流。現在台灣已淪落為「技術落後者」,然而我們還陷在這種「我不教你」的迷思中。
瑞士洛桑學院剛公布「2017世界人才報告」,台灣在吸引及留住人才方面排名不佳,長期而言,留才、攬才將成為一大憂慮。台灣在「生活成本」及「人才外流」指標排名皆第47,「對海外人才吸引力」排名第44,為全球末段班。
問題在哪裡?不僅我們的教育水平不如別人,連工作環境也落後其他國家,請問還有什麼不出走的理由?人才是競爭力的關鍵,我們已經輸了。
聯發科前共同營運長最近加入小米,擔任產業投資部合夥人。這是繼前年華亞科總經理跳槽紫光擔任營運長之後,另一重量級科技界人物轉檯事件。值得注意的是他並非擔任管理職務,而是負責投資產業生態系,這等於打造許多未來企業,對人才的磁吸效果會更大。
最近遇到一位年輕人,她告訴我準備大學畢業後先工作3~5年,再到美國去念MBA。我告訴她如果不是前10名的學校,這樣的投資並不值得,中國學位會更有價值。
由於外在環境變動太快,年輕人或許可先工作,累積實際經驗,必要時再讀EMBA,機會成本不會太大。
台灣教育體系雖然崩壞,但好消息是其實你並沒有損失太多。除了最好的學校有品牌價值外,大部分未來知識學校並無法提供,年輕人需懂得自我學習,and you can do it!
我大學時花很多時間在圖書館,但從來不讀正書,都在吸收課外知識,我認為這是我學生時期所做最有價值的事情,讓我學會如何穿梭自如於各種領域、游刃有餘。
阿里巴巴最近併購中國大潤發,體現馬雲「新零售」線上和線下的完美結合。這個案例說明傳統管理教育已落伍了,行銷學並沒有教「新零售」,但市場發展速度,特別在中國,遠超過教科書理論,因此學習新經濟最好的方法就是實際加入產業參與運作。
未來每個人都要懂得自我設計教育課程,傳統學校教育只是一部分,另外要加強實作,多培養海外實習及交換學生經驗。除此之外,還可以從網上學習到很多新知,現在許多美國名校都有MOOC課程。
大學時期是最可以充實人生的時光,我建議年輕學子應該要做三件事:第一是培養海外經驗;第二培養中國大陸經驗,不管是交換學生或實習;第三做一些和創新及創意有關的事情,不一定要創業,但最好和新經濟事物有連結,比如說利用網路完成一個社會公益計劃。
新經濟發展必須形成一個Hub,不只是企業,更重要的是人才。台灣開放外勞,但高階人才卻大量流失,乃最大危機!
川普的孫女學習中文不是為了表演,而是培養未來競爭力。
看著小女孩流利的背誦三字經,請問你有什麼感想?老美比台灣人更了解中國的時代已來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