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陸IPO申請,FinTech,全球網路,鴻海製造,AR眼鏡,外資來台,強生創投,聯想仁寶,平安匯控,投資大聯

2017.12.11理事長的話
IPO申請,FinTech,全球網路,鴻海製造,AR眼鏡,外資來台,強生創投,聯想仁寶,平安匯控,投資大聯盟
IPO申請

中國大陸近期新股IPO(首次公開發行)審核被否決的數量明顯增加,不過,大陸證監會主席助理宣昌能表示,新股發行已常態化,預計今年IPO數量及核准發行企業數量都將創歷史新高。

路透報導,證監會網站披露宣昌能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指出,截至十月底,今年證監會共審查IPO企業五○三家,其中核准發行三五九家。發行速度加快,也使新股「堰塞湖」現象大為好轉。

宣昌能表示,IPO審查中企業數量已由歷史最高點、二○一六年六月底八九五家,下降到目前的五百家左右,其中大多數(三百多家)為今年新受理企業。預計到今年底,IPO審查中企業將主要為今年新申請受理的企業,至於企業等待審查的排隊時間結構也比以前大為改善。

他說,今年IPO企業從申請受理到完成上市,平均審核周期為一年三個月左右,較之前需三年以上的審核周期大幅縮短,市場可預期性增強。

宣昌能指出,證監會在保持新股發行常態化的同時,推動IPO企業現場檢查常態化。透過實施嚴格現場檢查,持續向市場傳導監管壓力,督促仲介機構履職盡責,提升首發企業資訊披露品質。截至十月底,IPO審核未通過率(包括終止審查和被否決)約為百分之廿九。

中國經濟網報導,Wind數據統計顯示,今年以來,僅有欣泰電氣和新都酒店兩家公司被強制退市。前者是因為欺詐上市;後者是因為連續三年虧損。因此A股退市率明顯偏低,雖然經歷二○一二年和二○一四年兩次改革,近幾年大陸退市執行力道有所加強,但退市率仍然極低。

近期證監會頻頻強調要改革退市制度,先前還表示正在研究完善退市財務類指標。市場人士預計,官方近期將推出相關文件,彌補退市機制存在的缺陷。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最近開始嚴審IPO,但之前已經通過了許多家。
第二、因此整年度下來,IPO件數仍創新高。

第三、平均審查期一年三個月,算是長的,先前要三年,非常離譜。

第四、這也是為何有些大陸台商最近又決定轉而回台上市。

第五、台灣今年IPO數目創新低,原因值得探討,產業結構有問題。

FinTech

為轉型求生,FinTech是陸銀的新起點,尤其是轉進普惠金融、海外拓點需要的監理科技(RegTech)。陸銀五大行自2016年與電商平台結盟,基於市場的快速轉變,結盟已不足以支持銀行的發展,普華永道管理諮詢金融行業廣州分公司合夥人莫文彪昨天表示,陸銀進一步和互聯網金融公司發展出「深度合作」,從零售銀行、前進企業金融,校園生態,甚至供應鏈金融。

莫文彪指出,銀行業與科技公司「強強聯手」,共同探索金融科技新機遇,近日來大陸的交通銀行與電商蘇寧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將在智慧金融、全融資業務,現金管理及帳戶服務,國際化和綜合化等領域,展開全面深入的合作,這種「深度合作」已是現在五大國有商業銀行最重要的FinTech發展策略。

據普華永道統計,陸銀當中的建設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加上交通銀行,都已和大陸大型電商平台結盟,如建行與螞蟻金服,工行和京東,農行和百度,中行則選擇騰訊,且都在今年的第2季和第3季期間,陸銀和電商發展出深度合作的廣大版圖。

莫文彪指出,今年來五大行接棒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例如中行規劃中小企業金融的普級,就需要借助互聯網等技術手段,來降低交易成本、拓展服務廣度和深度,進一步加大服務力道到微小企業、三農等。

至於海外分支據點的增設,也是上市陸銀今年的發展重點,及至今年上半年,共有18家銀行在境外60個國家和地區,包含港澳台的分支機構。基於全球金融監管法規的嚴格及複雜,陸銀總部需要借助監理科技(RegTech)系統的增設,金融科技公司在此波成了最好幫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FinTech的速度發展飛快。
第二、反觀台灣卻仍現在「監理沙盒」制度設計的討論中。

第三、中國大陸的趨勢是銀行金融科技業者深度合作。

第四、但台灣缺乏具有規模和經驗的FinTech業者,銀行的力量太過於龐大,不利於創新。

第五、如果台灣不加快腳步,未來前景堪憂。香港和新加坡都是亞洲金融中心,FinTech一定領先台灣很多。

全球網路

大陸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主任徐麟在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閉幕致詞中暗示,中國有耐心以20年時間,落實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所提出的「構建全球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主張。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5日閉幕,在連續舉辦四屆後,北京提出的「全球治網主張」開始取得國際社會若干呼應。透過這場會議,北京再重申其網路治理理念,包括「網路主權觀」,以及中國有意主導全球網路運行規則的強烈企圖。

世界互聯網大會由大陸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北京顯然有意將這個每年年底舉行的大會,打造成網路產業的「達沃斯論壇」。

今年會議共有來自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名各界人士出席,包括:蘋果公司執行長庫克、思科執行長羅賓斯、Google執行長皮伽等業界巨頭也出席捧場。

徐麟在閉幕總結中表示,習近平在開幕式發表的賀信,就進一步推進全球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發表了重要主張,贏得與會嘉賓的熱烈回響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

他並宣讀包括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法國前總理德維爾潘、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副執行主任法圖瑪塔·恩達耶等人對習近平的「治網主張」表達的認同。

徐麟說,習近平的賀信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王滬寧在開幕式的演講,「進一步闡明中國的國際治網主張,體現全球互聯網發展治理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中國智慧日益從理念共識走向具體實踐」,也「彰顯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

徐麟引用曾任美國國防部前助理部長的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在互聯網大會一場論壇中提到,人類在核技術方面達成國際規則大約用了20年時間。與此類似,從互聯網廣泛應用算起,人類要想在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方面形成比較成熟規則,也將需20年。似乎暗示中國將以20年時間,來實現其對全球網路治理主張。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大陸已是全球互聯網最發達的國家。
第二、但中國並不以此滿足,他們想當世界的老大,我認為有可能,川普在這方面並無作為。

第三、台灣若不能加入全球互聯網聯盟,會進一步被邊緣化。

第四、台灣要學習做一個「全球公民」。

鴻海製造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表示,鴻海集團朝向工業互聯網發展已邁出第一步,目標是十年後集團製造工藝可達世界先進水準。展望明年環境,他認為明年的經濟會比今年要好。

大陸央視財經頻道報導,郭台銘受訪時表示,工業製造過程中產生許多數據,鴻海集團每天產生千萬筆的數據,累積許多大數據,近年結合高速運算、行動裝置、網路設備和機器人,在人對人、人對機器、機器對機器之間,透過感測元件互連互通,了解大數據更有心得,製造良率提升。

他指出,網路和數位經濟對製造業有莫大幫助,未來網路經濟、數位經濟結合實體製造是必然趨勢,在實體經濟領域,是工業製造加上互聯網的架構。他期許十年後,鴻海集團可達到世界先進的製造工藝水準。

郭台銘表示,目前大陸網路技術可與美國並駕齊驅,在深度學習和人工智慧的領域並不輸給美國。預計未來五年到十年,大陸將具備先進國家精密製造的實力,若將網路經濟和數位經濟與硬體製造結合,大陸可追上先進國家的製造水準。

而對於工業互聯網轉型,郭台銘則認為,傳統製造要有互聯網思維,互聯網要走下去也要結合製造業,鴻海朝向工業互聯網發展已成功邁出第一步。

我們的看法:

第一、鴻海已經是全球製造業龍頭,但大並不代表好。
第二、鴻海未來必須走向「工業4.0」,也就是智慧製造,這代表新的挑戰

第三、中國大陸有「中國製造2025」的目標,也是企圖提升製造水平至國際水平。

第四、未來的製造應該不再是大規模製造,那種利用百萬女工的傳統模式,中國已失去人口紅利。

AR眼鏡

廣達進軍擴增實境(AR)領域的布局逐漸明朗化,繼日前副董事長梁次震直言投入AR「很重要」後,廣達5日宣布攜手以色列光學元件廠Lumus,雙方將合作投入AR智慧眼鏡的頭戴式顯示裝置研發製造,預計2019年產品問世。惟雙方皆未證實,是否與蘋果的AR眼鏡裝置有關。

AR光學領域已具有多項相關專利的Lumus,近年主要專注於提供將圖像投影套疊至眼鏡鏡面屏幕上的光學技術,也就是AR顯示裝置的核心顯示組件技術;此次與廣達簽署的AR光學技術授權協議,內容包括Lumus已授權旗下數款先進的光學技術予廣達,未來將由Lumus負責研發光學投影的顯示螢幕、廣達負責製造眼鏡裝置,做為雙方製造「Lumus Inside」的AR智慧眼鏡的頭戴式顯示裝置產品。

Lumus執行長Air Grobman表示,廣達曾於201611月時參與Lumus融資案,投資4,500萬美元以助其持續投入結合SMI軟體在AR頭戴式顯示器,創建眼球追蹤功能及其相關的光導光學元件(LOE)專利開發技術。

Grobman進一步指出,雙方的合作可為AR頭戴式顯示器裝置產品,提供價格較低的AR鏡頭模組,藉以降低未來相關產品的生產成本,有助於市面上推出售價在1,000美元以下的AR眼鏡/頭戴式顯示裝置產品。至於雙方合作的AR智慧眼鏡相關裝置,可望在12個月至18個月後,在消費市場推出。

該說法也符合日前梁次震的分析。他認為,未來AR頭戴式顯示器裝置產品售價需低於1,000美元,才有機會在市場銷售達到一定經濟規模,否則像目前市面微軟已推出逾一年的Hololense、定價超過3,000美元,就因太貴、賣不多又賺不了錢。

梁次震先前透露,廣達早自2015年底就開始投入AR智慧眼鏡裝置的研發,他甚至夢想著要研發出可聲控的AR智慧眼鏡裝置;今年廣達也持續招募在AR相關領域人才、新血,預計2019年就能看到相關產品問世,但有機會的話,則希望能愈早推出愈好。

針對廣達與Lumus的合作,梁次震也在外媒新聞稿中重申,廣達十分看重AR市場商機,雙方的合作也將把廣達在既有ARVR(虛擬實境)及MR(混合實境)的硬體製造專業技術,推進至整合未來光學引擎應用的下一代運算技術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電子廠商開始涉足許多明日的智慧裝置領域。
第二、這類產品量不大,但技術門檻卻很高。

第三、任何和明日世代有關的新產品領域,都值得台灣廠商積極介入。

第四、傳統大量代工手機的時代,已一去不復返了。

外資來台

2016年我國外商直接投資(FDI)僅占國內生產毛額(GDP14.2%,遠低於世界各國平均35%。行政院長賴清德5日指示,應簡化僑外投資審議程序,修正《外國人投資條例》與《華僑回國投資條例》修正草案,朝向100萬美元以內投資原則事後申報、例外事先核准方向推動,估7成外商受惠;若金額未逾100萬美元,外商投資負面表列以外產業類別,原則放寬事後申報。

賴揆昨主持第5次加速投資台灣專案會議,聚焦引進外資、改善投資環境並發展國內產業。這幾年僑外資投資台灣並沒有看到顯著成長,賴揆認需檢討改進,而匯率升貶、低利率、環評冗長、促產落日租稅誘因大減,均是近年影響外資主因。 
 
僑外資來台有無大幅衰退?龔明鑫表示,台灣僑外投資每年維持約40-60億美元水準,去(2016)年因美光與艾司摩爾等四大併購案,才帶動僑外資投資金額逾100億美元。
 
近年經部審查發現,僑外新創投資案件雖多,但普遍集中批發零售、餐飲等服務型產業,應改善投資創業環境,吸引創新科技領域投資。
 
而部份保險、有線電視、電信等行業,近年外資也逐漸轉讓持股;大陸積極投入海外併購,部份外資母公司被併購後,在台子公司轉為陸資,但要如何因應,經部正思考對策。
 
龔明鑫表示,外資主要對行業龍頭有興趣,因必須要合作才有可能與國際競爭,另一對行業弱勢也感興趣,因外資入主有利可圖。經部歡迎外資來台帶進新想法、新作法或新技術,但若只來台作財務操作不是太歡迎。
 
目前《外國人投資條例》與《華僑回國投資條例》修正草案正在預告階段,投審會執祕張銘斌表示,將推動審查標準透明化,詳細公佈核准投資與否的原因,初次投資台灣的外資,金額在100萬美元以內原則事後申報、例外事先核准,預估將有7成外資受惠。
 
除以投資金額為門檻外,負面表列及被公告特定國家亦是決定簡化程序與否指標,若投資負面表列中的限制類別,必須事前申請核准,但若是負面表列以外產業,只要金額未逾100萬美元,原則均可放寬採事後申報;被公告的特定國家的投資案(例古巴),必須事前申請核准。
 
在國際連結及全球佈局吸引外資方面,龔明鑫指出,目前最積極是日商,因台灣在東協有不少台商且佈局完整,台日可以合作互補,期在醫材等方面成功整合,歐商則在台佈局綠能科技,若效果顯著有望擴散至亞洲各國。
 
至於鬆綁法規引進創新模式,龔表示,將以實驗方式推動無人車在封閉場域運行、示範性試驗引進智慧醫療等,短期解決無法規適用空窗期,培育新創長期深耕台灣。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FDI比例太低,終於引起政府重視,這是好事,但恐怕有一點晚了。
第二、許多外資PE撤出台灣,而跨國公司又以大中華市場布局主要考量,不會單獨考慮台灣。

第三、有趣的是外資新創投資集中在批發零售和餐飲等服務業,並非科技業。

第四、外資不一定要投資新科技領域,台灣有人才,但技術不一定最先進,而且人才大量流失,未來應該定位為資源整合者。

第五、台灣外資被陸資併購的案例有增無減,這對台灣企業來說是好事,業績會大為改善。

強生/創投

全球藥業巨擘強生( Johnson & Johnson )將來台與政府合組生技投資基金,強生投資公司暨亞太創新資深總監夏明德昨(6)日透露,強生看好台灣生醫技術與人才,最快下月將與台灣科技部、國發基金、民間生醫公司合作成立生技創投基金,業界預估,規模約在20億到30億元之間,若順利成立將是第一個國際大藥廠投資台灣生醫產業的首例。

由鑽石生技主辦的亞太生技投資論壇昨日登場,今年大會主軸為「台灣重磅新藥與國際合作」,聚焦台灣與全球生技合作、兩岸三地生技發展趨勢及合作契機,出席單位包括台灣衛福部、J.P. Morgan、富邦金控、美國強生、中國藥促會、中科院上藥研究所、香港生物科技聯會。

夏明德昨日在「全球觀點看台灣生技產業投資機會」座談會上表示,強生看好台灣生技產業發展,將響應台灣生技創新推動方案,希望與台灣多方合作,包括資金、人才、技術深度交流,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與台灣建立「生技創新生態圈」。

業界指出,強生近期將與科技部、國發基金、民間生醫公司等合作,在政策、資金、技術方面交流,資金方面,初期基金成立的規模約1億美元(約新台幣30億元),依過去國發基金投資的比重來看,可能出資約10億元以內。

夏明德指出,台灣擁有強大的資通訊產業、嚴謹的生醫基礎研究,以腫瘤治療為例,過去治療費用高、成效差,若能在生醫領域引入資通訊技術,早期診斷、干預與治療,將大幅提升腫瘤治療成效、降低治療成本。

夏明德說,多年來強生積極開發創新產品,自1995年到201520年來投資近2,000億美元在研發與外部合作,三年前成立第四個全球創新中心,近期又在上海成立全球第二個大型育成中心,外部合作方面,強生每年平均投入超過40億美元。

夏明德強調,與強生合作的新創公司,可透過集團的產品開發經驗,提升公司的創新研發能量,且不必擔心資金問題,甚至也不須與強生簽署技轉合約,歡迎台灣的創新生醫公司一起來創新合作。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很值得重視的新聞,強生是世界一流的企業,而他們到台灣來成立生技創投。
第二、這代表台灣應該有不少優質案源,可以打造一個生態系統。

第三、和國際大廠合作絕對是台灣應走的路,不只有擴散效應,還可以切入國際市場和供應鏈。

第四、強生在上海已成立育成中心,但這次選擇台灣,意義重大,說明我們在生技的實力得到重視,給政府打了一劑強心針。

聯想/仁寶

市場傳出,全球筆電龍頭聯想擬入股我國代工大廠仁寶二十%股權。先前仁寶已預告有意出售將雙方合資的聯寶股權,回售給聯想,但仁寶總經理陳瑞聰當時透露,與聯想的合作關係不僅不會生變,且來自聯想的訂單不會減少。外界猜測,雙方可能透過入股,展開新合作關係。

仁寶發言人呂清雄昨對此表示,「沒有聽說」。但據了解,目前聯想筆電超過六成是聯寶製造,剩下不到四成是委外代工,委外部分又以仁寶拿下其中的五成至六成,比重最高。

仁寶與聯想的合作關係,起於二年雙方合資共組聯寶,聯想持有五十一%股權、仁寶四十九%,主要生產基地設在大陸合肥,核心業務以生產聯想筆電為主。由於聯寶合約在今年十月到期,仁寶確定要處分聯寶,預期年底至明年第一季完成交易。

仁寶當年斥資一點五億美元(約新台幣四十八億元)取得聯寶四十九%股權,聯想與仁寶議定股權交易金額上限為七點五億美元(約新台幣二二五億元);扣掉原始投資成本,仁寶處分利益最高達六億美元(約新台幣一八億元),由於雙方仍在磋商價格,法人估聯寶股權處分利益至少一百億元,約貢獻仁寶每股純益二點二六元。

仁寶第三季營收二三一六點九億元,年增十七%,但受上半年認列樂視呆帳影響,前三季稅後純益降至卅六點五二億元,年減卅四%,每股純益點八四元。

不過,仁寶已經擺脫樂視風暴,營運漸入佳境,除了筆電代工業務穩健成長,非筆電業務更是看旺,非筆電產品占營收比重已達廿八%至卅%。尤其在蘋果代工訂單大有斬獲,仁寶不僅逐步提高iPad代工比重,也已順利卡位Apple Watch,經由增加兩大蘋果訂單比重,降低筆電成長停滯的衝擊,加速轉型。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想和仁寶已解散合資公司,但看來仍想和仁寶合作。
第二、台灣法令並沒有限制聯想投資仁寶這樣的產業。

第三、我很擔心因為政治因素,這個案子又受到阻止,就像矽品一樣。

第四、台灣不正常干預陸資來台,已不是第一次了,難怪FDI不斷創新低,不解決這個問題,永遠沒有外資要來。

平安/匯控

大陸知名保險企業中國平安保險公告,透過旗下公司陸續買進國際銀行巨頭匯豐控股股票,累計持股逾5%,成為該公司的第2大股東。匯豐控股7日稍晚表示,中國平安保險增加持有匯豐控股,是保險業務的需要,不會影響匯控的業務策略。

昨日兩家公司股價表現大致隨勢而動,截至收盤,匯豐控股上漲0.15港元,漲幅0.19%,收在76.25港元。中國平安H股上漲1.75港元,漲幅2.39%,收盤價74.75港元;中國平安A股則下跌0.76元人民幣,跌幅1.10%,收在68.64元人民幣。

中國證券報報導,中國平安集團旗下公司平安資產管理公司(平安資管)6日向香港聯交所申報,平安資管透過「港股通」,累計買進匯豐控股約10.17億股,持股比率為5.01%,成為匯豐控股的重要投資者之一。

匯豐控股半年報顯示,匯豐控股第1大股東貝萊德,持股數達13.7億股,持股比率達6.73%,第2大股東持股比例達到4.22%。

中國平安表示,投資匯豐是該集團的1項財務性投資。匯豐控股經營業績優秀,分紅好,符合平安資管管理保險資金的資產負債投資原則。數據顯示,匯豐控股今年前3季經調整後的稅前盈餘為174億美元,年成長8%。在分紅方面,匯豐控股過去1年每股累計派發紅利0.51美元。

新浪財經報導,對於中國平安保險成為匯控的大股東之一,匯控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指出,中國平安保險加碼持有匯控是保險業務的需要,而非策略性投資,就如其他保險公司持有匯控一樣,不會影響匯控的業務策略。

他表示,平安保險於去年第2季開始在匯控股價低於50港元時開始逢低加碼,主要為保單持有人提供回報。歐智華指出,已見到近期科技股獲利回吐,預期明年市場資金會流向傳統股,如金融股,匯控股價又經過修正,相信未來仍有上漲空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匯控以前是平安10%的股東,後來賣給泰國正大集團,現在卻倒過來,平安入股匯控。
第二、平安表示此次為財務投資,但相信其進可攻,退可守。

第三、中國已成為世界經濟的領頭羊,未來會進行許多戰略性投資。

第四、匯豐是很好的投資對象,至少比投資美國或歐洲銀行要好,平安上次買比利時保險公司虧了20幾億歐元。

投資大聯盟

民間投資和外資來台直接投資持續低迷,台灣產經建研社董事長洪奇昌昨天表示,將發起「投資大聯盟」籌組,邀集各部會、立委、民間相關產業、金融機構一起加入平台,以3年為期,協助法規鬆綁的溝通,排除投資障礙,與國際接軌,以行動力落實投資台灣。

洪奇昌昨天是在民間發起的「提升民間投資動能」對策啟動座談會上提出該構想,他強調:「經濟發展、產業投資,不分政黨要一起做」,也有計畫回應行政院的積極作法,邀集民間產業讓明(2018)年可以成為「投資元年」。

據了解,籌組中的「投資大聯盟」,成員將包括資金部位最大的保險業、機構投資法人、創投業、私募股權基金業等,政府各部會都要參與,尤其昨天與會的國發會、經濟部、財政部、金管會等,平台上的溝通以法規鬆綁、稅制修正、國際接軌等議題為主,目標在於促成3年內注入天使投資的資金能有30億元、創投資金300億元,包含外資在內的私募股權基金則可以有3,000億元的投資注資。

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表示,台灣的法規確實需要總體檢,但若全面修法又太浩大,修法過程除非大家有共識,否則都是曠日費時,金管會為跟上行政院的促進投資,一直在鬆綁法規,私募股權基金(PE fund)募集就是最好的開放。

已確定是大聯盟一員的中華民國股權投資協會,昨天包括理事長邱德成、秘書長蘇拾忠也都到場力挺。

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則提醒,世界各國都在產業政策推陳出新,積極吸引投資,由於國際環境變化非常快,如美國祭出稅改方案,2018年有RCEPCPTPP等大型區域整合開展,台灣必須動作更快的重新定位,以更有利的政策積極招商引資。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人一起整合投資,是對的想法。
第二、但關鍵問題在於找不到好的項目,好案子通常一家會想獨吃。

第三、台灣政府一直在融資面、也就是錢的方面動腦筋,可是仍無法解決投資意願的低落,真正的問題在於投資環境和法規的限制,並非缺錢。

第四、對陸資敵視的態度不改,台灣未來的投資環境不會好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