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養老院走一遭,老總:將來又老又窮沒人顧的,不是日本人,是台灣人
「你膝蓋間的軟骨有磨損,造成行動不便。要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一定要減重,減少膝蓋的負荷,其次要避免劇烈的運動如跑步,你可以考慮游泳。」
在骨科診所內,大夫面色凝重地對我說。我年未60,但可能因為沒有好好保養,走路時膝蓋會疼痛,也無法久站,所有老年人的毛病都有了。
我的心還很年輕,但身體老化了。
在球類比賽,經常我們會碰到一種大幅落後的情況,比如說棒球賽第9局,尚以7比0落後,或者是籃球賽已打到第4節,對手以30分遙遙領先,在這種狀況下應該怎麼辦?
通常有三種作法,第一是放棄,反正輸定了,不要再浪費子彈,派替補球員上場。
第二是站穩腳步,慢慢追分,小輸為贏,不要讓結果太難看。
第三是重新振作,展開絕地大反攻,最後奇蹟式的反敗為勝。
今天的台灣,就像一個黃金歲月已過的老球員,面對比賽大幅落後,差距越來越大,因應的策略為何?
首先,我們心態要改,台灣已經老了,不能再逞強,硬做年輕後起之秀才能幹的事。其次,在世界舞台上,我們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不要期待和大國平起平坐,能繼續參加比賽就很不錯了。
台灣的老,不只是人口結構全面老化,也反映在經濟和產業結構上,我們可從4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是電子業。台灣傳統模式是代工,依賴蘋果等大客戶, iPhone X銷售不佳,狂砍台積電訂單,鴻海和大立光近期股價大幅滑落,問題癥結大家都很清楚。
第二是傳統製造業。許多廠商過去靠中國低廉的勞動成本賺錢,現在中國人口紅利沒了,台灣投資環境有5缺,東南亞對台灣又不友善,多方面夾殺,很多人撐不下去。
第三是中國內需行業。過去像康師傅在中國曾有20年好光景,但近年大陸本土品牌崛起,台商沒有轉型,再加上中國保護主義,台灣品牌在大陸全面大撤退。
第四是新經濟,也就是和互聯網相關的行業。中國現已成為全球新經濟龍頭,「新零售」更把線上和線下整合起來。反觀台灣卻連電子支付都搞不定,也難怪尹衍樑要把大潤發賣給阿里巴巴。
總結來說,台灣傳統經濟已陷入嚴重老化,而新經濟又未銜接上來,未來只剩下個人打工價值,沒有企業或品牌價值,因此人才將大量流失,從20歲到60歲,轉赴中國或東南亞工作。
政府許多措施,都沒有對症下藥,肯定不會有效。比如說鼓勵年輕人創業,但台灣許多資源仍在大企業手中,投資環境不佳,企業奄奄一息,低薪也不會改善,創新動能如何能發揚光大?
台灣現有法規完全是為老人設計的,以40年前製造業的思維,制訂保護勞工的「一例一休」辦法。
反觀中國,卻全面擁抱新經濟。最近中國工信部公布了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3年行動計劃,到2020年,要讓中國人工智能在8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形成國際競爭優勢,包括智能網聯汽車、智能服務機器人、智能無人機、視頻圖像身分識別系統、智能語音交互系統等。換言之,中國正全面邁向一個智能型國家。
上周,馬雲宣布成立無人汽車店,將取代傳統4S店,未來可以用手機預約、到店提車、開車走人,全程沒有一個服務員,全球大廠如福特、賓士都已表達加入強烈意願。
最近,香港聯交所作出有史以來最大的顛覆性改革,修改上市制度,允許「同股不同權」,為的就是吸引阿里這樣的新經濟企業。4年前,港交所由於法令僵固,導致阿里巴巴改赴美上市。上周港交所總裁發文「新經濟、新時代、香港歡迎您!」香港將取代台灣,成為亞洲科技(新經濟)最佳資本市場。
20年前,我還在協助老舊的中國國營企業在香港包裝上市,騙國際投資人的錢。我從來沒有想到中國和香港如今都能脫胎換骨,朝向新經濟轉型,這就是返老還童的策略。
美國職業球隊為了重建,通常會送走年華老去、身手不再的大牌球員,騰出薪資空間,引進年輕好手、積極培養。今年美國職棒冠軍太空人隊就是用這種方法,從超級爛隊鹹魚翻身。
台灣經濟仍在依靠老球員,但他們終有退休的一天。《遠見》這期封面故事報導台灣家族企業交班危機,一位老闆表示:「這是失敗的傳承,我已使不上力。」我的一位客戶對我說 :「重新創業比轉型容易」。
新經濟的生態系尚未在台灣快速萌芽,因此台灣很難複製美國或中國的顛覆式創新模式。未來必須循序漸進,由老企業推動轉型升級,但一定要和外部的新創企業合作,單獨靠一方都不會成功。
上周在日本考察養老院。日本是亞洲最高齡的國家,有一套完善的養老系統,但仍然人手不足。如今大陸積極挖角台灣醫養人才,未來我們會不會又老又窮又無人照顧,成為「下流老人」?
《亞洲週刊》今年年度漢字是「智」,選得很好,今年是AI元年,而中國從上到下全民AI。反觀台灣,我們的票選字是「茫」,沒有方向、沒有信心、也沒有辦法,這是誰的錯?
中國、香港和東南亞都在往前看,大步向前走,台灣卻花精力往後走,搞促轉條例、修改課綱、追殺黨產。兩個年度代表字,清楚反應了兩岸現實。
「智慧中國」vs.「失智台灣」。
不要笑,「AI China」vs.「Alzheimer Taiwan」將會是「新常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