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21_理事長的話_Bally&山東如意,海鼎風電,伊藤忠,居然之家,達芙妮
Bally/山東如意
大陸紡織企業、山東如意集團宣布,已從歐洲投資基金JAB Holding Co.手中買下瑞士奢侈品牌BALLY
International AG的(簡稱BALLY)控股權。外界估計收購金額約7億美元(約新台幣205億元)。
如意集團12日股價上漲1.07%,收在人民幣16.09元。
新浪網報導,交易完成後,包括BALLY現任執行長 Frédéric de Narp在內的管理團隊都將留任,JAB也將繼續持有BALLY的少數股權。消息人士透露,山東如意集團此次對BALLY的收購金額約7億美元。
山東如意控股集團董事長邱亞夫表示,BALLY 擁有超過一個世紀的悠久歷史,他們的產品對我們的成衣業務是非常好的補充,這次收購是山東如意的一次里程碑,我們很期待幫助BALLY進一步實現增長,增強全球影響力。
BALLY於1851年在瑞士成立,主要生產、銷售高檔皮鞋、男女裝和皮帶、皮包等配飾在1986年就進入中國市場,目前在中國大陸的銷售額占BALLY總銷售額的五成以上,年成長率也達到兩位數。去年6月,BALLY還推出針對中國的電商網站,並邀請大陸女星唐嫣作為亞太區品牌大使。
山東如意集團前身為山東濟寧毛紡織廠,目前已是大陸知名紡織大廠,過去幾年更積極收購海外奢侈品牌,包括:2010年6月收購日本知名服裝企業Renown公司41.53%股權。2016年收購Sandro、Maje和Claudie Pierlot等品牌的母公司—法國時尚集團SMCP;2017年從香港上市公司YGM TRADING手中收購英國風衣品牌Aquascutum,以及美國聚合物及纖維供應商英威達(Invista)旗下服飾和高級紡織品業務,包括 LYCRA®(萊卡®)等。
2017年11月,又先後買下香港利豐集團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高檔男裝零售商利邦控股擴大發行後約51.38%股本,以及創新成衣設計製造和供應商Bagir擴大發行後 54%的股本。
我們的看法:
第一、山東如意過去買的日本Renown還不是最高檔的品牌。
第二、2017年收購的英國風衣品牌Aquascutum檔次比較高,我以前就有一件。
第三、但這次收購的Bally是世界知名品牌。
第四、中國市場龐大,消費力強,適合各種檔次的產品。
第五、過去我們說各種「食衣住行」消費品併購,山東如意算是「衣」方面的代表。
海鼎風電
台灣離岸風場3月將進入遴選,在競爭白熱化的情況下,關鍵外商也紛紛入場投資。上緯(3708)昨宣布德國電業巨頭EnBW(巴登符騰堡能源)將入股其與麥格理資本共同開發的彰化海鼎風電,EnBW將持股37.5%。EnBW為德國最大電業集團及公有控股企業,目前已有336MW風場營運中。
海鼎風電由上緯及麥格理資本共同開發,位於彰化外海裝置容量達2GW,上週順利通過環評大會審查後,將參與3月的離岸風場遴選,預計投資金額上看2000億元。
上緯昨宣布該風場又有第3位投資者加入,即德國最大電業集團EnBW;上緯表示,EnBW將持股37.5%。若以持股均分投資計算,意味達750億元的巨額投資。
EnBW為德國4大電業集團中規模最大者,原本為傳統能源發電為主,且是公有控股企業,資本雄厚。EnBW 2013年開始轉型綠能,目前旗下有336MW風場營運中,另有1.5GW正開發,去年4月更以零元「零補貼」方式標下德國北海風場。
上緯表示,EnBW的開發及運維專業,將為此團隊帶入更豐富的技術及財務能力與經驗,其中又以開發技術為主。而EnBW除派員來台與上緯及麥格理資本共事,也具備在德國漢堡團隊的支援;未來也將建立台灣工作團隊,待歐盟審查完成後,工作人員將由EnBW進行培訓。上緯也強調,未來3家公司將形成各適其職的團隊。其中上緯新能源為台灣本土領導廠商,麥格理資本為全球最大之再生能源投資商,EnBW為離岸風電的開發及運維領導廠商。
上緯董事長兼執行長蔡朝陽表示,EnBW在歐洲離岸風電已完成336MW,另有1.5GW開發中。海鼎風電有上緯的台灣開發經驗,加上麥格理資本的財務實力與EnBW的技術能力,必能確保風場開發順利成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離岸風電的商機引起世界各國一線業者的注意。
第二、上緯趁機引進世界一流的投資者。
第三、投資金額高達750億元,等於25億美元。
第四、麥格理的角色是PE,但會引進技術夥伴,EnBW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
第五、離岸風電成為小英台灣招商引資的重要亮點。
伊藤忠
經濟部投審會才核准日本第2大商社伊藤忠商事以6.65億美元(約195億元台幣)買下台北101大樓交易案,馬上就傳出伊藤忠以500億日圓(約138億元台幣)把手上持有的頂新控股17.8%股份全部賣光。
15日《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09年伊藤忠取得頂新控股股份,如今持股比率已稀釋為17.8%,而雙方已經協議由頂新全部買回。若這項消息屬實,意謂過去9年來雙方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如今幾乎將劃下句點,雙方剩下的合作事業已經不多。
至於伊藤忠商事與頂新集團在中國合作的肉類、飲料與物流事業,以及雙方合資的中國全家超商(FamilyMart),預期未來仍將持續下去。
在投審會通過日商伊藤忠吃下頂新手中37.17%的台北101持股前,市場盛傳,由於入主台北101的所需資金高達194億元,伊藤忠已取得頂新同意,將同步出清頂新控股17.8%的持股,換取約150億元現金,以利投資台北101的資金調度。
此外,《日經》報導也提到,2015年伊藤忠在中國大手筆投資6000億日圓(約1654億元台幣),合作對象是中國國有企業之一中信集團,未來在中國可望集中更多資源在與中信集團的合作。
綜合路透與《財訊雙周刊》報導,2008年11月伊藤忠宣布以7.1億美元(約208億元台幣)投資頂新集團,取得頂新集團主要控股公司、頂新(開曼)控股的20%股份,而這批持股到了現在已稀釋至17.8%。
當時頂新魏家大董魏應州曾表示:「頂新並不缺錢,合作是希望能淡化家族色彩,強化公司治理與國際接軌。」
2014年掀起滅頂風暴後,根據目前為止的日本媒體報導,至今不到3年至少已有3家日本企業,由於不同原因先後終止或縮減與頂新集團的合作關係。
先是日本最大零食品牌商卡樂比(Calbee),接著是日本食品加工油脂大廠「不二製油」,再來是日本第2大商社伊藤忠商事。
以「薯條三兄弟」聞名東亞市場的卡樂比(Calbee),先在2015年11月終止與康師傅控股合資的卡樂(杭州)食品公司,結束雙方在中國市場的合作。2016年4月,卡樂比又結束經營與味全(1201)合資的台北卡樂比食品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頂新的動作代表撤出台灣市場,算是正確的商業決定。
第二、日本伊藤忠將股份賣回頂新,代表其撤出中國市場。
第三、頂新未來可以再決定是否要和中國大陸業者結盟。
第四、投資101頂新賺了將近3倍,算是不錯的投資,但付出了慘痛的政治代價。
居然之家
年銷售600億(人民幣,下同)的大陸家居行業龍頭居然之家,11日獲得130億元的聯合投資,成為2018年首單百億級的重量級戰略融資合作!而其中最亮眼的金主,就是阿里系統的54.53億元,成為持股15%的大股東,除了居然之家要從「大家居」變成線上線下「大消費」,也讓阿里「新零售」觸角跨得更廣、再占一塊產值上兆的新領地。
2018年一開始,「新零售」大戰就愈演愈烈,騰訊入股永輝、與家樂福合作,加上投資服裝品牌海瀾之家,在實體市場攻城略地;而阿里當然不甘示弱,你拿下王牌男裝、我就占領家居龍頭!
北京居然之家家居連鎖集團11日宣布,接受來自阿里巴巴、泰康集團、雲鋒基金、加華偉業資本等投資機構高達130億元的聯合投資,其中阿里系的相關企業就有54.53億元,成為大股東之一。
數據顯示,大陸的居家裝潢與居家飾品產值大約4兆人民幣,居然之家在大陸有223家門市、市場銷售額超過600億,2016年9月曾宣布要延伸「家」的產業鏈,除了傳統賣場外,還要作進口食品超市、健身中心、養老用品超市,以及兒童娛樂、影院、數位3C等多業態發展。
這大戰略當然需要厲害幫手,居然之家董事長兼總裁汪林朋表示,這次融資重點在於兩個轉變,第一是由個人治理到公司治理,第二是由物業驅動轉為大數據驅動,阿里會在行動支付、智慧門市、線上支付等方面更深入合作;雙方會組建專門推動小組,建立新的家居新零售商場,2018年第一家店將在北京或杭州啟動,現有商場也會陸續改建。
阿里巴巴也表示,將協助居然之家賣場的全面數位化升級,打通雙方會員系統與商品數位化,雙方將共同打造雲裝修平台,重新建構裝修設計、材料購買和施工管理全鏈路。
對阿里來說,先前就有涉獵居家裝潢,去年甚至還推出綜藝節目,不過還是有侷限,這次跟產業龍頭合作,不但一下子拿下大量用戶、設計師、以及實體店面與物流經驗,這也是阿里一貫的新零售路線策略,就是先做好一個樣本,然後就全速、全面推進,居然之家就是阿里在家居領域的前鋒部隊。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巴巴2018年會加速對各個垂直產業實體經濟的投資。
第二、同樣這樣會刺激騰訊,跟著進行的併購。
第三、2017年阿里和騰訊雙雄在超級市場的大戰,搬到2018年會在不同的產業再次上演。
第四、大陸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反觀台灣卻將沈淪至「原始時代」,成為數位經濟的「第三世界」。
達芙妮
事業主力在中國的大眾女鞋王達芙妮初估去年度仍將出現淨損、將連虧三年,去年以「平均一天關三家」的速度收掉中國一○○九家店面,過去三年共關店近三千家,公司市值大幅縮水九十五%,被中國媒體猛酸跟不上中國消費潮流,是繼康師傅、旺旺後,在中國「集體滑坡」的台商。
達芙妮以專門替國際鞋品牌代工起家,一九八○年代末在福建莆田設廠,一九九○年以自創品牌在中國市場一炮而紅,連續五年榮登中國女鞋第一品牌,市占率更一度接近兩成,相當於中國每賣出五雙女鞋,就有一雙來自達芙妮。
中媒「時代周報」報導,達芙妮在中國市場定位是大眾流行的平價策略,走街邊店模式,讓事業版圖急速擴張,總店面數由二○○三年的七三九家增至二○一三年的六七○二家,門市十年間成長了八倍,在金融海嘯後四年間(二○○九至一二年),幾乎每年展店上千家。
但隨著中國經濟不景氣、電子商務興起,女鞋市場陷入供過於求、銷售下滑、殺價慘烈競爭的紅海,達芙妮無法抓住年輕消費者需求變化並及時應變的困境逐漸浮現。上海良棲品牌管理總經理程偉雄指出,達芙妮問題癥結在於「船大難掉頭」,在快銷時尚轉型跟不上,造成與消費者需求脫節。
從女鞋王到關店王,掛牌香港的達芙妮市值也從巔峰時一九五億港元,迄二月十三日彭博資訊顯示剩八.五八億港元。達芙妮二○一五年起掀起關店潮,中國核心品牌業務門市據點由巔峰時多達兩萬家,銳減至去年底剩三五八九家;二○一五年營收衰退十九%、首見虧損達三.七九億港元,迄二○一六年虧損擴大至八.一九億港元,二○一七年目前初估仍將出現淨損。
十年前,只要打出台灣品牌,不管是食品、餐飲、KTV、百貨,甚至是文創,在中國賣得貴又好;但近幾年來,台灣品牌熱正在中國市場快速退燒。台商食品三大咖的康師傅、統一中控積極重整通路及產品,力拚重返榮景,但中國旺旺頹勢未止;不管是統一中控或是康師傅,在財報展望中都坦言,正面臨原物料成本上揚、產品毛利率下降的雙重壓力。文創台商一哥法藍瓷連年虧損、被迫縮編;歐迪芬內衣、台菜連鎖鹿港小鎮等易手中企;東京著衣、錢櫃及金錢豹等,更慘賠撤離中國市場。
我們的看法:
第一、達芙妮早年是選擇放棄代工,專注投資中國內需市場而發跡的台商企業。
第二、但是達芙妮沒有意識到電商的興起,轉型速度太慢。
第三、達芙妮股價縮水95
% ,相當淒慘。
第四、PE股東TPG應該賠慘了,徹底失敗。
第五、另外TPG當初投資李寧,也是一塌糊塗,中國消費市場真是太有挑戰性了。
第六、中國消費市場已進入新時代,只有尹衍樑的大潤發抓住了趨勢,急流勇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