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7日 星期二

台灣經濟何時翻身?老總預測2025年,到那時「去中國拚過的年輕人都會回台創業」

台灣經濟何時翻身?老總預測2025年,到那時「去中國拚過的年輕人都會回台創業」

小時候,我們對美國有一種憧憬,對許多人而言,美國象徵的意義是「較美好的生活」。去美國唸書工作,能夠在那裡定居就不要回來,即使回來也至少鍍了一層金,感覺上好像高人一等。

當然那種日子已離我們很遠了,至少我過去20年都沒有這種感覺,這幾年我甚至告訴年輕人,如果他們想去美國進修,除非進最好的學校,否則機會成本並不值得。


這幾年,大陸經濟快速崛起,不知你有沒有注意到,中國已變成「較美好生活」的代名詞,特別是上海、北京這些大城市。不僅台灣年輕人積極去大陸求學,各種有專門技能的人才,從25到50歲,也紛紛西進淘金。

這是一個全新的learning curve,不斷變化,快速到令你難以想像。我二十多年前的「中國經驗」早已不再適用,就像這幾年被淘汰的大陸台商一樣。

二、三十年前,台灣曾是「較美好生活」的等號,不僅經濟較佳,政治更是民主自由的典範。但台灣價值已不再受青睞,對習近平印象較佳的台灣民眾數目甚至超過蔡英文。

根據最新「遠見雜誌」民心動向調查,「贊成台灣獨立」的比率從去年23.4%下跌至21.1 %,創下10年新低,而「贊成與大陸統一」比率卻從9.3 %大幅攀升至14.8 %,創10年新高,這說明了什麼?

關鍵在於經濟,台灣沉淪在低薪泥淖中找不到出路,中國大陸卻高速向智慧化的美好生活推進。人心已悄悄起變化,靠向另外一邊,大陸根本不需做什麼驚人的舉動,比較兩岸融合的速度,蔡政府時期勢必超過馬政府時期。

1965年到1976年,中國大陸推行「文化大革命」,這是歷史上最黑暗的時期,大陸整整向後倒退20年,直到1990年後才恢復元氣。

不幸的是,這幾年台灣也漸漸走上「文化大革命」的老路。小英上台後,積極推動去中國化,以轉型正義為名,修改歷史課綱,並對各種機構進行清算鬥爭,台灣進入黑暗的深淵,我認為這一切要到2025年以後才會有所改變。

到2025年大陸和台灣的差距已大到令人難以忽視,大陸領先少則10年、多則20年。但任何的落後都存在機會,喝過紅色資本墨水的台灣年輕人,自然不會滿足繼續在中資企業當二等公民,而會尋求回台創業的機會。

為什麼是2025年?因為在2000年前後出生的台灣人,到那時會有力量來推動台灣下一波的改革。2018年起,他們在父母影響下,開始到大陸念大學, 2022年畢業,畢業後留在大陸工作。這些人起先機會不錯,拿著比台灣高數倍的薪水,但不久就會碰到天花板,如同當年台灣人在美國所遭遇的經歷一樣。


另外一個因素是,要等到2025年以後,台灣的第一代才會真正凋零,放手給下一代,現在機會和資源仍掌握在第一代手裡,他們已經老了,但還不肯放手。

年輕人為什麼不需等到2030年?因為我們處在一個飛速的時代,不像過去需有5-10年的社會資歷,很多人從大學時代起就能創業。

1985年起,有將近10年的時間,台灣掀起一波「海歸」熱潮,在美國工作的台灣人,紛紛選擇回台創業,配合當時政府的政策,造就了今天新竹科學園區。最大的奇蹟是張忠謀,1987年創業,30年後退休時打造了全球半導體的龍頭。

反觀中國大陸,人才回歸比台灣慢了20年,2005年後,才漸漸有「海歸派」,人才大輻回流是2010年以後的事。

到了2025年,台灣將掀起一波「陸歸」熱潮,那些在中國大陸學習到一身本領的台灣年輕人,會帶頭返鄉創業。現在的趨勢正好相反,所有的人才都在往中國大陸移動,而且才剛剛開始。

大陸當年文革時期,有許多初中、高中生沒有辦法讀書,下鄉成為知青,浪費了人生最寶貴的光陰。現在這一代台灣的年輕人,若陷在太陽花學運的迷思中走不出來,極有可能重蹈大陸知青當年的悲劇。但再下一代的年輕人就不會有感覺了,從小被父母送到大陸去唸書,反而會務實看待中國。

從「遠見」的調查可以看得出來,2018起兩岸風向球將急遽改變,未來沒有和中國大陸連結的台灣人,不僅是年輕人,將成為脫鉤的一代,和時代潮流的距離越來越遠。

10年後,我預見我的部下從大陸回來看我時,將告訴我關於智慧城市的種種,包括無人車、無人機、無人商店,以及無現金社會運作的方式,我會瞠目結舌。

上周搭計程車時,司機無奈地給我看一疊人民幣,他說現在大陸人很少帶現金,因為支付寶到那裡都可以用,但台灣就不行,只好付人民幣,很少大陸人願意換新台幣。

小時候我聽到從美國回來的親戚,暢談他們在IBM賺美金的故事,會有一種羨慕。再過一些日子,台灣人會開始羨慕那些他們在大陸賺人民幣的親友,那不只是better pay,也代表了better life。

過年前我認識的一位年輕人來找我,告訴我他準備辭去台灣外商的高薪工作,轉往香港或大陸發展,原因在於未來成長性。

我認為未來工作有三個等級,最優的機會是外國或大陸企業在中港,其次是外國公司在台灣、台灣公司在東南亞或台灣企業(服務業)在大陸,最差的是台灣公司在台灣或台灣企業(製造業)在大陸。

我心目中的台灣主觀價值永遠不會磨滅,但客觀上我已很難再說服別人Taiwan is a better plac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