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巴菲特&印度,華為,格羅方德,獨角獸,科學園區,6大障礙,Uber&能元,Uber人才訓練,鴻海&威大,風電,亞馬遜,鴻海&隨銳


2018.09.03_理事長的話_巴菲特&印度,華為,格羅方德,獨角獸,科學園區,6大障礙,Uber&能元,Uber人才訓練,鴻海&威大,風電,亞馬遜,鴻海&隨銳
巴菲特/印度

印度《經濟時報》(The Economic Times)引述內情人士指出,股神巴菲特的柏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正在洽談投資印度行動支付龍頭Paytm母公司One97 Communications,可望成為股神首筆印度直接投資案。這起交易由柏克夏投資大將康姆斯(Todd Combs)負責。

熟知內情人士表示,柏克夏計畫對Paytm母公司投資200億至250億盧比(3億至3.5億美元),擬收購該公司3%至4%的股權。

倘若柏克夏成功投資Paytm股權,可協助Paytm鞏固龍頭地位,抵擋Flipkart旗下Phonepe和谷歌的Tez等對手的競爭。

消息人士透露,這起交易可望於未來幾周敲定,Paytm的估值估計將超過100億美元。柏克夏財務長漢柏格(Marc Hamburg)和Paytm未對本消息表示意見。

Paytm的主要投資人含大陸電商阿里巴巴集團與日本軟體銀行,合計持有Paytm6成股權。Paytm創辦人兼執行長夏爾馬(Vijay Shekhar Sharma)持有16%股權。

內情人士表示,「柏克夏對於Paytm在短時間創造的規模印象深刻。他們明白在科技公司開始獲利之前,會先經歷一段虧損期。」

巴菲特幾年前還對上市科技股敬而遠之,本交易將是巴菲特首次投資仍無獲利的私人科技公司,凸顯巴菲特看好印度科技市場的潛力。
Paytm上月表示,依據6月份的業務表現,按年率計算,公司共處理50億筆交易,總交易金額達500億美元。據Paytm呈交主管機關的文件顯示,截至20173月的會計年度,Paytm總收入年增38%至82.8億盧比,淨損為89.96億盧比。
去年Paytm得到軟銀的願景基金10億美元投資後,估值升至70億美元左右,今年稍早次級股票銷售再讓估值升至約10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巴菲特熱愛美國,但這次居然布局印度。
第二、而且還是投資未賺錢的未上市公司。

第三、軟銀又搶在別人前面,孫正義的投資哲學就是押寶各地的新經濟行業龍頭。

第四、Paytm是電子支付,反映巴菲特對金融的偏好。

華為

大陸電信巨頭華為、中興通訊的噩耗可能還沒結束,繼美國、澳洲政府抵制其5G電信設備後,日本也傳出因擔心數據外流,禁止華為、中興投標其情報系統建設。此外,俄羅斯也傳出業者呼籲政府抵制這兩大中企的消息。

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在美國、澳洲政府禁用華為、中興設備之後,日本開始憂心兩大中企的設備有情報外洩、資安問題的疑慮,決定與美澳採取相同行動。

報導稱,日本政府將在政府情報系統架設的設備招標中,排除華為、中興的電信設備。日本政府已經展開他論,嚴格更改參與投資的廠商資格與資安標準,設計方案禁止華為與中興投標。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27日表示,日本官方並未有該表態,中國一向鼓勵中企遵守法律對外展開經濟合作、互利互贏,希望日本為中日兩國企業開展正常和互利共贏的合作提供公平、透明和公正的環境,而不是相反。

日本之外,俄羅斯也有可能站在中國的對立面,管控對華為、中興設備的進口。俄羅斯生意人報近期指出,俄羅斯有多家電子設備製造商、行業協會已經向政府提議,應對華為、中興進口的產品有更嚴格的規範。

報導稱,這些協會希望能查詢中國電信設備的海關進口數據,以利他們發現可疑進口行為可以通報當局,這些協會指責華為、中興等企業長期利用各種方法逃避關稅和增值稅,使當地企業一直處於不公平競爭的局面。

據報導,俄羅斯總理梅德韋杰夫已經將該建議轉發給工業、通訊等有關部門進行審議。多年來中國一直是俄羅斯電信設備的主要供應國,倘若真的有新的規範,對於華為、中興以及中俄兩國關係都存有不小變數。

當前中美兩國在外貿、科技的競爭,已升級至全球層面,美國本月中旬生效的國防授權法,禁止政府與官方合作單位使用華為、中興的產品後,澳洲也跟進宣布,禁止建設規畫中的5G網路建設使用華為、中興的設備。

此外,印度在多年以前已有類似規定限制華為、中興進入。是否有更多國家加入這股抵制中國電信設備大廠的浪潮,將是外界持續關注焦點。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已成為全球最強大的電信設備供應商。
第二、全世界開始分家,美國、日本和澳洲拒絕使用華為。

第三、台灣4G下場不佳,5G提早擁抱高通,算是一個好的開始。

第四、全球大國都不支持華為,但華為應該會掌握所有新興市場國家的訂單,因為相對技術及價格優勢。

格羅方德

繼聯電(2303)放棄比拚先進製程後,全球晶圓代工「二哥」美國格羅方德(Global Foundries)也宣布轉型計畫,決定無限期暫停7奈米先進製程開發,將精簡人力與轉移開發資源投入14/12奈米製程與其他差異化方案,顯示晶圓代工業「玩得起先進製程」的家數越來越少,只剩台積電(2330)、英特爾與三星,尤其台積電在晶圓代工更是「一枝獨秀」。

聯電去年決定不再追著台積電先進製程跑,不再投入大筆資金研發12奈米以下的先進製程,改以追求獲利為目標,如此一來有較多現金配發股利與買庫藏股註銷股本。此決策獲得外資法人的肯定。

格羅方德昨也宣布重要的轉型計畫,延續年初就任執行長Tom Caulfield所訂定的發展方向,重整技術組合,將以高度成長市場的客戶為目標,聚焦在差異化方案上,也就是重新調整先進製程發展藍圖,公司將轉移開發資源,讓14/12奈米FinFET(鰭式電晶體)為客戶所用,並提供一系列創新IP與功能給客戶,包括射頻、內嵌記憶體、低功耗及其他功能。

格羅方德為了投入此項轉型,將無限期暫緩7奈米FinFET計畫,也會精簡人力與重新打造研發團隊以支持這項計畫。此外也將成立獨立於晶圓代工業務之外的獨資子公司,專責 ASIC(特殊應用晶片)業務,以服務快速成長的自動駕駛、物聯網及全球過渡到5G等新興領域市場需求。

格羅方德是從美商超微(AMD)拆分出來的晶圓廠,20093月由AMD與阿布達比創投基金(ATIC)合資成立,ATIC持有9成以上持股,挾ATIC背後的石油金主資金優勢,格羅方德收購新加坡特許半導體,2014年又併購IBM半導體事業部門,還跳過10奈米直攻7奈米,並誓言要在7奈米製程取得領先地位。但其實格羅方德的14奈米製程技術是花錢向三星技術授權。

但先進製程需要鉅額投資,格羅方德成立以來持續虧損,曾有一年最高虧損達15億美元,累積虧損讓口袋深的石油金主也難繼續掏錢投資下去,過去油價下跌曾傳出阿布達比打算脫手格羅方德變現。如今,格羅方德決定無限期暫停7奈米先進製程開發,業界皆不感到意外。

我們的看法:

第一、聯電也放棄和台積電比賽製程技術,未來台積電將主導整個市場,無人能夠阻擋。
第二、這對台積電而言是大利多,因為其對客戶的議價談判權又加強了。

第三、格羅方德當年併購新加坡特許,後來又併了IBM的部門,但還是打不過台積電,可見台積電有多厲害。

第四、假如阿布達比想賣格羅方德,中國大陸一定有興趣買。

獨角獸

大陸獨角獸企業今年以來頻頻搶上市,但這些企業在上市後卻未必一帆風順。根據統計,2018年以來,大陸共有21家獨角獸企業在中、港、美等地掛牌上市,但截至27日為止,已有10家「破發」(跌破發行價),其股價跌幅最高甚至達到98.6%。分析師指出,儘管近期股市低迷,許多獨角獸為了獲得融資,不惜「流血上市」,導致獨角獸們在享受完風光的上市潮之後,立刻得面對殘酷的「破發潮」。

大陸知名的微博公眾號「市界」日前公布一份統計資料,指出今年以來(截至28日),大陸共有21家獨角獸企業上市,其中美股6家,港股11家,A4家。

值得注意的是,這21家上市獨角獸當中,有10家股價已經破發,比例將近一半,且破發集中在香港上市的獨角獸,其中,甫於713日上市的齊家控股,其發行價為4.85港元,27日的股價僅剩0.068港元,跌幅98.6%,是所有上市獨角獸中股價最慘的一家企業。

面對獨角獸們身陷「破發」洪流,分析師指出,近期陸、港股市不斷探底難辭其咎。尤其恒生指數已從年初34000點一路跌到最低27100點附近,香港股市沉寂,即使是明星獨角獸小米也僅能穫得9.5倍超額認購,而趕在此時上市的獨角獸們,股價表現自然首當其衝。

其次,在金融去槓桿、資金鏈緊張的大環境下,獲得融資已成為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因此,許多獨角獸企業明知在股市下行之際並非上市的好時機,但為了取得市場融資,即使上市後要面臨股價下殺,仍得硬著頭皮上市,使得眾多獨角獸企業根本很難躲得過這一波「破發潮」。

一位市場人士坦言,對於這些準備上市的獨角獸和創業公司來說,有資本輸血,才有籌碼繼續玩遊戲。「即使是雷軍,在小米上市方面,也呈現了前所未有的低姿態。」

大陸經濟學家宋清輝指出,估值過高,股市低迷是這些獨角獸破發的主因。大陸過多的企業IPO讓港股市場供給激增,導致港股市場極度承壓,這也是這些企業上市後,股價大多都破發的原因之一。他直言,部分估值過高的獨角獸企業,未來將會遭到市場的嚴厲懲罰,「甚至有一批恐怕會中途折腰。」

我們的看法:

第一、現在全球獨角獸紛紛跌破承銷價,代表概念不靈了。
第二、其實一個企業硬去撐到10億美元,市值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第三、美國特斯拉馬斯克最近做了最壞的示範,令投資人對新創公司失去信心。

第四、近期A股一再破底,也是問題的關鍵。

科學園區

科技部昨天宣布,科技部政務次長許有進九月將率新竹、中部及南部三大科學園區管理局,赴美國舊金山矽谷及波士頓等地招商;明年一月赴日招商,鎖定半導體、人工智慧(AI)、生技醫藥、智慧製造及新創平台等產業。

南科管理局長林威呈表示,台積電三奈米落腳南科,投資逾六千億元,台積電是國際大廠,等於是替南科投資環境作背書,因此南科盼爭取半導體廠商到南科高雄園區投資。目前南科高雄園區經過土地使用分區調整,約有卅八點五公頃用地可招商。

另據了解,科技部已鎖定約八至九家國際半導體廠商,但科技部拒絕透露名單。

中科二林園區多達六百公頃用地,第一期開發約有三百公頃,二林園區環評爭議已獲解決,因此全力衝刺招商,主要鎖定智慧機械。至於竹科則因產業鏈完整,在國際打出名聲,已是國際標竿,未來招商鎖定以軟體、AI為主。

科技部長陳良基指出,南科高雄園區骨材醫材群聚已成形,竹科也有竹北生醫園區,因此海外招生也鎖定生技醫藥。陳良基說,這也是我三大科學園區首度聯手進行海外招商。他表示,目前雖有台積電、華邦、力晶等重大投資案,預期科學園區營收和就業人數持續成長,但科技部必須往前看未來十年投資,而且從招商到真正落實、量產,皆需三、五年以上,因此決定進行海外招商,盼持續推動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壯大台灣科學園區產業聚落。

科技部表示,這次美國招商活動將配合科學園區產業特性,拜訪美國在地廠商,並於舊金山及波士頓各舉辦一場招商說明會,邀請當地企業出席,行銷台灣科學園區完整產業聚落優勢。此外,科技部也結合北美工程師協會、玉山科技協會、北美洲台灣商會聯合總會及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參與招商說明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赴美招商,正是時候,主要因為川普力挺台灣,打「台灣牌」和中國對抗。
第二、像高通及Uber這些大型公司來台,打造完整生態系,對台灣有極大幫助。

第三、台灣處在一個非常有利的戰略位置,香港和新加坡都無法相比。

第四、台灣科園學區很久沒有生意了,現在正是時候。但不要忘了,外商是以台商作為對中國大陸的跳板。

6大障礙

電機電子公會30日公布「2018年中國大陸地區投資環境與產業發展調查」報告直指,兩岸關係的持續冷對抗、大陸執行環保力度的愈趨嚴苛,是台商在大陸經營面臨障礙中的重中之重,也是台商在陸經商節節敗退的重要因素。

報告指出,2018年台商在陸經商主要面臨6大障礙包括:環評標準日漸嚴苛、兩岸關係持續冷凍、反避稅法條款、台灣品牌轉型不易、陸資企業的興起、經商成本日益高漲等。6大障礙不但衝擊台商在陸經營的獲利能力,也使台商在陸愈來愈難生存。

特別是,大陸今年以來先後祭出「限污令」、「限產令」、「環保稅」等相關政策,更為台商投下一記震撼彈,成為台商在陸經營的最大障礙。

電電公會理事長郭台強、大陸經貿委員會主委許介立都指出,30多年來,大陸的經濟與產業結構與過往全然不同,特別是近來對環保的要求,確實對台商造成很大的壓力。

郭台強認為,台商轉型速度如果跟不上快速變化的環境,未來在大陸經營的困境與障礙只會更多、也更加劇烈。調查報告的計畫主持人中原大學企研所教授呂鴻德則指出,兩岸關係的持續冷凍,使台商前往大陸布局與前景充滿不確定性,也使台商在陸經商的前景不甚樂觀。

加上陸資企業的興起,逐漸在全球及大陸市場掌握主導權時,不但壓縮了台商的發展空間,也衝擊台商在大陸的經營布局。在此困境中,呂鴻德指出,台商轉型迫在眉睫,因為在陸布局的台商多為製造業,而台灣OEM的生產模式,已不再為大陸所喜歡,如果不提升技術或轉型升級,想要繼續生存是有難度的,轉型升級也因而成為台商在陸經商的障礙之一。

面對全球反避稅的趨勢,報告則指出,台商在經營時往往偏重利益考量,而忽視相關法規,因此提醒台商應重新思考投資模式,特別是,大陸在去(2017)年底加入AI及大數據分析等加大查稅方式、法規也愈來愈嚴時,若台商未能及早因應,將面臨相當嚴苛的挑戰,甚至是再次面臨工廠遷移、甚至倒閉關廠的壓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台商最大的問題是沒有及時轉型,只會一直賺機會財。
第二、大部分台商都是從事製造,但人口紅利消失、環保法令嚴苛、兩岸關係不佳以及陸企興起,這些都是問題,為何我們不早點因應

第三、台商應該積極朝「品牌」以及「智慧化」轉型。

第四、台商應該檢視手邊資源及核心優勢,思考如何借力使力。

Uber/能元

最大共享交通平台Uber宣布推出空中飛行器計畫(Uber Elevate),並將在大城市推動Uber空中優步(UberAIR),對飛行器的電池節能和運作效率相當重視。

中橡集團旗下轉投資的能元科技是唯一打入Uber Eelevate計畫的台灣業者,參與設計研發Uber飛行器(eVTOL)電池系統。

能元科技產品包括鋰鈷、鋰鎳、鋰三元電池,為國內最大鋰電池電芯廠,應用範圍包括家電、汽車、3C產品。總經理薛人禎表示,Uber研發垂直起降的飛行載具,類似商品有上百家企業投入研發,相信三至五年內可以看到原型機進行商業測試,逐步建立相關的生態鏈。

薛人禎指出,相較於傳統以汽油為主的交通工具,共享飛行載具利用電力飛行更節省,例如一度電2元、可移動30公里,但同樣距離的汽油成本超過30元,就成本和效率來說,用電比用油更好。

不只是Uber,有其他的汽車業者也找能元,希望開發電動腳踏車用的電池,這種高端客戶是目前能元積極開發的市場。

薛人禎說,全球能做飛行載具電池的業者沒有幾家,能元是其中之一。飛行載具需要的電池技術難度極高,例如飛行時空中溫度是零下40度,能元也是少數可以做出低溫中正常運作電池的業者;另外,Uber對飛行器電力要求很高,要體積小、飛行遠,又不能重。

考量要在大溫差的環境中維持效能,使用期限還要長,還有重量、蓄電力等等,都讓研發難度提高,目前能元在台灣、加拿大的研發團隊正在為Uber的飛行器電池系統設計適合的產品,他相信未來商機爆發,會有更多業者投入這塊領域。

薛人禎表示,目前產品應用擴及家電、筆電及電動車等,除特定的新興運輸產業需要電池儲能的技術外,都市儲能設備的技術也是未來趨勢,對電池芯的需求很高,能元明年初將擴產,鋰電池芯產能翻倍,從500萬顆至1,000萬顆,看好市場發展,能元明年底前還將增資擴大產線,希望政府也能在法規、稅率上提供業者幫助。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傳統產業轉型跨領域,這是一個例子。
第二、值得注意的是,能元屬於中橡集團,這兩家業務沒有任何關係。

第三、台灣以及台灣企業的最佳策略,是作為美國科技公司的大中華策略夥伴,台灣有科技製造能力,又靠近中國大陸。

第四、美國封殺中國投資,這是台灣企業的大好機會。

Uber人才訓練

Uber宣布在台灣展開Uber Exchange人才交流與培育計畫,加速台灣推展AI人工智慧)、工程和自駕科技領域人才發展,也將與科技部教育部合作,引介Uber人工智慧專家到台灣,贊助「黑客松」與開源專案計畫。

全球都在喊AI發展,但是,AI人才的培育仍需時間、經費。Uber首席運營長 Barney Harford今天上午指出,運輸科技、運輸革命時代已經來臨,許多科技公司都在發展相關軟體,這讓很多人忽略了在發展軟體的同時,硬體規格也相當重要,而台灣在硬體世界中擁有世界領導地位,這也是Uber希望能與台灣積極合作的主因。

Barney Harford表示,有世界級工程人才,才會有Uber創新科技,因應未來交通運輸需求,Uber需要世界各地頂尖人才;看中台灣在IT產業的競爭力、優秀工程人才優勢,Uber希望能夠廣納更多台灣科技人才加入Uber,一起推動台灣的創新和經濟成長。

Uber今天宣布Uber Exchange人才交流與培育計畫將在台灣展開,這個計畫著重在自駕車科技、人工智慧兩大領域,未來,將與科技部和教育部合作,除了引介Uber知名人工智慧專家到台灣,贊助「黑客松」與開源專案計畫,同時,也把一位台灣頂尖AI領域科學家送到舊金山總部的Uber AI實驗室進行一年深度研究與學習之旅。

Barney Harford指出,Uber在世界各地運作的時候,都希望遵循當地法規,Uber近年也為此積極調整營運方式、模式;未來,Uber會聚焦發展智慧城市、運輸發展,希望可以改善都市規劃,同時,也樂見台灣政府對智慧運輸的看法與發展方向,Uber今天也宣布與交通部運輸研究所合作第一個交通整合行動服務合作實驗計畫,給予無法開發App的小型計程車業者,在UberTAXI架構下掌握更多經濟機會。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合作,Uber不是技術公司,但卻是全球智慧應用最主要的大廠之一。
第二、台灣缺乏智慧駕駛和共享經濟的生態系。

第三、值得注意的是,Uber宣布和台灣人才交流和培育計畫,這在過去是沒有的。

第四、另外值得關注的是科技部和教育部跨部合作。

第五、透過和外國大廠合作,促進人才和技術全方位提升是正確的方向。

鴻海/威大

鴻海集團(2317)加強北美研發布局,宣布攜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投資1億美元成立科研中心,專注在醫學、材料科學、電腦及數據驅動科學等多領域。

鴻海威州面板廠建廠正如火如荼展開,為了配合「威谷」(Wiscon Valley)園區發展,鴻海也啟動研發計畫,由董事長郭台銘親自領軍,與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簽署產學合作計畫,成立科技研發中心。

鴻海出資1億美元成立科研中心,該所將座落於鴻海威州廠拉辛郡的廠區內,同時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校內也將設立據點,該所將與鴻海威州面板廠緊密結合,成為鴻海在當地技術創新中心,專注於醫學、材料科學、電腦及數據驅動科學等多重領域。

鴻海指出,科研中心除了提供資金在一些核心領域研究外,也將結合鴻海在威州面板廠投資的人工智慧(AI)、8K+5G技術。

郭台銘表示,鴻海不僅是威州主要投資者,同時也是當地長期社區成員,靠著威谷園區建立的機會,促進當地就業及培養人才。

業界觀察,鴻海成立科研中心,除了應對集團轉型,未來在半導體、醫療、車用電子等新領域進軍外,同時也藉由科研中心的成立,提早培養當地人才,為未來威谷科技園區啟用預作準備。

鴻海表示,未來潛在研發領域包含先進面板技術、生物晶片、半導體、特殊應用晶片(ASIC)、智慧建築、智慧城市、高速運算、雲端儲存、感應器、機器人、癌症、基因科學及IT系統等多項目。

鴻海威州面板園區投資額高達100億美元,已在今年6月底動工,預計2020年啟用,落成後能提供當地超過1.3萬勞工工作機會。

威州科技園區占地超過1,000英畝,主要生產LCD面板,是美國唯一一座面板廠,應用範圍涵蓋新世代電視、自動駕駛汽車、航空器系統以及教育、娛樂、健康醫療、尖端製造、辦公室自動化、互動零售到安全生活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說明即使是美國,也缺乏科技製造人才。
第二、威斯康辛就像高雄,請問在那裡適合蓋面板廠嗎

第三、高雄存在不少問題,從這次水災就看得出來,幸好台積電沒有去高雄。

第四、美國最有高端的科學家,但缺乏台灣這樣能夠手、腦並用的人才。

風電

國內離岸風電商機正熱,不過,根據全球風能協會GWEC預估,今年將是全球風電成長趨緩的一年,預計新增陸域及離岸風電新增裝機量僅52.9GW10億瓦),與去年的52.5GW相當。這其中亞洲占了超過4成,或23.5GW。不計陸域風電,台灣在2025年前光是離岸風電就將新增至少5.5GW容量,比重不可小覷。

過去2年,中國及歐洲風電成長放慢,主要是基礎建設未配合引起的「棄風」效應及取消陸上風電補貼所致。以中國為例,2015年的新增風電量創下歷史新高,來到32.97GW,此後就有放緩趨勢。去年中國新增裝機量僅19.7GW,雖仍高居全球第一,卻是4年來首度掉到20GW以下。因先前中國官方大力補貼,但基礎建設卻未到位,導致許多風機(陸域為主)建置之後無用武之地。

歐洲的風電裝機量今年也呈現下滑,去年上半年,歐盟各國合計新增6.1GW的風機發電量,今年上半年掉到約4.5GW,歐洲風能協會(WindEurope)指出:「這個數字在預期之中,主要是去年裝機量刷新紀錄所致。」今年上半年,歐洲陸域風電的安裝量為3.3GW,離岸風電為1.12GW;其中陸域的主要動能來自德、法、丹麥;離岸風電則來自英國、比利時、丹麥。

歐洲風能協會預估,今年全年歐洲風電裝機量可達13.5GW,比去年(16.8GW)下滑。協會指出,風電安裝量雖仍呈現上升之勢,但有其隱憂,例如法國今年上半年新增不少陸域風電容量,然而過去8個月因行政作業問題,並未發出任何一張風電執照。

另一隱憂是,歐洲的離岸風電發展不夠均衡,英國現有及未來裝機量遙遙領先各國,德國及其他適合離岸風電的歐盟國家卻遠遠落後。

國內離岸風電3階段,已宣布的第1及第2階段總裝機量接近6GW,將集中於2020~2025年完成,以全球每年新增風電量60GW,台灣對全球風機貢獻度並不算低,且收購價格遠高於歐洲,國內、外風電廠商爭食大餅也是自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風電成長趨緩,然而台灣卻大輻成長。
第二、中國官方大力補貼,但基礎建設未到位,問題值得重視。

第三、台灣以海上風電為主,可能比較沒有基礎建設問題,但台灣連架設風機的船舶都沒有,又不肯使用中國大陸的船。

第四、在全球和中國大陸風電成長趨緩的情況下,台灣當然引起外商的興趣。

亞馬遜

A股氣勢如虹!周四蘋果(Apple)股價續創新高,一度上攀224美元,亞馬遜(Amazon)則突破2,000美元關卡。摩根士丹利公布報告指出,看好電商巨擘亞馬遜市值將突破1兆美元,成為蘋果之後第2家登上此里程碑的美企。

亞馬遜股價近來一飛沖天,以周三收盤為計,今年累計飆升70.9%,過去1年股價上翻逾1倍。

周四開盤,亞馬遜股價升破2,000美元,最高來到2,010.75美元;蘋果則在攀上224美元後稍稍拉回。

摩根士丹利周三公布報告指出,以亞馬遜在外流通4.877億股來看,股價升抵2,050美元時,市值即可達1兆美元。亞馬遜周三收盤市值達9,745億美元。

蘋果在8月初市值突破1兆美元,創美國上市公司先例,目前市值1.1兆美元。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諾威克(Brian Nowak)表示,亞馬遜的市值可望站上1.2兆美元。

諾威克將亞馬遜股票評等維持在「優於大盤」,目標價由1,850美元大幅調升至2,500美元,意味亞馬遜還有逾25%的上漲空間。

FactSet資料顯示,華爾街41名研究亞馬遜的分析師中,摩根士丹利所訂的目標價最高。
受到摩根士丹利投下信心票的帶動,亞馬遜周三股價漲勢凌厲,與蘋果一同刷新歷史高點,進而推升標普500與那斯達克綜合指數連4天締造新猷。

諾威克提及,亞馬遜持續增加的營收(包括廣告、雲端、訂閱)將帶來豐厚獲利,是持續上修目標價的原因。

他預測,雲端事業AWS、訂閱、廣告事業在2020年所帶來的獲利,估計將近450億美元,遠高於今年獲利預估值250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股價衝破2,000美元,意義非凡。
第二、亞馬遜現有市值9,745億美元,升破兆元指日可待。

第三、亞馬遜是台灣除了高通以外,最應該深化良好合作關係的美國科技公司,因為其既有雲平台又有電商。

第四、全世界大公司和新創企業都在亞馬遜AWS雲端平台上,形成完整的生態系。

鴻海/隨銳

鴻海砸下人民幣2.5億元(約合新台幣11.24億元)轉投資中國大陸隨銳科技。隨銳主要研發企業互聯網及視訊通信相關雲端軟體、硬體和雲端服務

鴻海今天晚間公告,透過子公司轉投資中國大陸隨銳科技股權,交易數量924.6萬股,每單位價格人民幣27.04元,交易總金額人民幣約2.5億元,持股比例約5.2634%

鴻海表示,此次取得股權具體目的或用途為長期投資。

根據隨銳科技官網,隨銳在2006年創立於中國大陸北京,研發企業互聯網及視訊通信相關雲端軟體、硬體和雲端服務。產品涵蓋遠端視訊會議、企業視訊直播、視訊會議雲端硬體以及智慧機器人等。歷年來投資過隨銳科技的風險投資機構股東主要包括:用友幸福投資(用友網路)、清華科技園投資、水木清科投資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投資2.5億人民幣占5.2634%股權,整個交易的價值高達7億美元。
第二、這說明鴻海正在大力布局雲端和機器人領域。

第三、隨銳的產品雲端軟體和智慧機器人,是和FII業務比較相近的。

第四、中國大陸在AI和機器人的發展,已經大輻超越台灣水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