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陷在「台商回流」迷思?從反送中事件,兩岸觀察家看台灣的「最佳定位」
最近有一則新聞,引起我的注意:台積電宣布未來計劃聘用3,000新血 ,且不排斥向同業挖角,如果能在年底前報到,將加發2個月簽約奬金。據了解,拿到台積電offer的人,近9成都會選擇接受。
這代表了什麼意義?首先當然是半導體景氣回溫,台積電前途看好。其次是人才可能不好找,我指的是那些真正優秀的頂尖人才,有些可能加入外商,或遠赴中國大陸,有許多競爭,即使最好的公司為吸收頂級人才,也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台積電會不會把台灣的人才給挖光了?
這對台灣產業長期的影響是什麼?我們正處在十字路口,目前很多國際局勢有利於台灣,但全球著名研究機構也指出,台灣是全世界長期人力資源缺口最大的地方。我們不要只看高階白領人才,若把藍領勞工一起放進來比較,這個問題就更嚴重。台商大舉回流,但「五缺」解決了嗎?
錢會流動,人才也會流動。最近香港發生反送中暴動,造成資金大輻外流,上個月港股跌了7%,表現全球最差。近期新加坡酒店住客爆滿,原因是觀光客和商務人士都跑到新加坡去了,我相信,未來也會反映在工作上。以前年輕人拿到香港的offer,眾人稱羨,未來恐怕不一定了。我預期明年起,中環各大公司(包括外資和中資)會興起一波裁員潮。
說到工作,最近Netflix拍攝的紀錄片「美國工廠」上映,大獲各界好評,這部電影是由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夫婦投資,主要講的是,中國大陸玻璃廠福建耀華,3年前赴美設廠的故事,強烈反映出中美文化的差距,中國老闆必須不斷調整融合,才能適應美國製造業的工人文化。
福耀董事長曹德旺甚至超越了郭台銘。郭董計劃在威斯康辛州建面板廠,但遲遲未開工。但即使正式開工,也不同於福耀,因為富士康是科技大廠,需要專業的人才,而福耀卻是雇用黑手員工。這些人以前在美國「鐵鏽區」幫通用汽車,這些大廠工作,曾享受過一段好時光,後來遭到裁員,中國企業對其來說是天降的救星,雖然不習慣,也要忍耐。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大陸企業甚至超越了台灣公司,他們國際化的企圖心和全球布局的轉型,令人佩服。台灣現在陷在「台商回流」的迷思裡,政府一面唱好,卻沒有想到企業轉型與全球布局的重要性,未來可能會「短多長空」。
中國大陸早就不以「中國工廠」自滿,因此才會有「美國工廠」的故事。假如中國以前是世界工廠,隨著台商回流,台灣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其實早在中國大陸興起前,台灣曾經是世界工廠,40年前的高雄加工出口區,和20年前的東莞沒有兩樣。你看出這其中邏輯的荒謬嗎?
最近蘋果iPhone開始在印度生產,那裡勞力充裕,工資便宜,儼然有「印度工廠」的趨勢。台灣除了富士康少有人在印度布局,多半去越南,但經濟部最近發出警告,表示越南投資過熱,風險增加,希望台商不要一窩蜂去越南。
假如台灣既不是工廠,又沒有市場,那台灣的定位是什麼?這個問題最近在香港特別明顯,反抗中一鬧,香港金融、地產、零售、旅遊都沒有了,PRADA宣布關閉旗艦店,大家才知道原來香港那麼脆弱,因此一個國家的定位,和長期發展戰略至關重要。
台灣與美國不同,與中國為敵,對經濟影響很大。高通這些公司逼川普放緩對華為制裁,就是不想失掉市場。台灣可以強調民主價值,但是要保持中立。
有關台灣的定位和未來,最近有很多討論。香港反送中運動領袖黃之鋒說:「今天台灣、明天香港」,代表他希望香港未來能和台灣一樣,享有民主自由。小英先前曾說:「今天香港、明天台灣」,意指不捍衛主權就會被中國統一。
換個角度來看,我們也可以說「昨天台灣、今天香港」,因為香港反送中運動和5年前的太陽花學運有許多雷同之處:太陽花原來是反黑箱,後來演變成反服貿和反中;香港從反送中開始,演變成爭普選,甚至走上港獨,5大訴求、缺一不可。這些都不現實,不可能有好結果,但出發點均來自於社會階層的極度壓抑與苦悶,以致一發不可收拾。
若把政治的角度改成經濟,「今天香港、明天台灣」的解讀會變成正面。香港在反送中動亂之後,兩個國際一流城市最重要的特質消失了:一個是「法治」,另一個是「信任」,這是台灣向香港學習的好機會。
台灣最應探討的,是如何移轉一些原來香港金融中心的業務來台。金管會最近宣布,希望趁台商資金回台,搶攻財管業務,「台灣人的錢應由台灣人來管」。出發點雖然正確,但太狹隘,香港之所以成為金融中心,是因為其管理全世界的錢。
台灣應向香港看齊,努力成為面向世界的樞紐和門戶,而不是關起門來,台灣人自己玩。川普雖稱中國是頭號敵人,但中國企業仍到美國設廠,美國企業,如好市多等前仆後繼前進中國,「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就是這個道理。
台灣人才不斷外流,Google買hTC是為了人才,在台設立2000人亞太研發中心,也需要人才。期望台灣有一天能追上香港,讓全世界的人才都進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