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0日 星期二

都6小時到貨了,台灣人網購的比例還是很低?老總看台灣數位經濟的瓶頸

 都6小時到貨了,台灣人網購的比例還是很低?老總看台灣數位經濟的瓶頸


今年以來,由於抗疫成功,台灣受到全世界的肯定。我們有沒有不如世界其他國家的?恐怕是金融科技。


渣打集團最近發布一項調查報告,涵蓋全球12個市場1.2萬位的消費者,研究疫情過後,全球消費習慣的改變。其中重要的發現是線上購物比例增加,有近半(48%)受訪者傾向線上購物,同時有64%受訪者認為自己所在的國家將逐漸邁向無現金化。


在台灣,39%受訪者表示目前在購物時,會優先考慮線上通路或平台,56%的人預期,台灣徹底轉型為無現金社會的可能時間點將落在2036年。


問題是什麼?台灣的數據落在全球平均值之後,不僅線上購物比例較低,而且大部分人短期內仍偏好使用現金,預期無現金社會的比例落後全球平均值。根據這項比析,台灣預期無現金社會的人口比例僅超過巴基斯坦,而且時間進程最落後,比其次落後的中國大陸/肯亞(2033)還要晚3年。


問題在哪?我可以想到幾個原因:第一、實體經濟太發達;第二、傳統銀行和金控勢力龐大,國泰金上半年就賺了300多億元;第三、市場狹小、島國經濟型態,便利商店到處都是,大家不需要透過線上購物;第四、沒有受到疫情太大影響,大部分經濟活動仍正常,導致「無接觸經濟」發展進程緩慢。


在同樣一份報告中,不僅有台灣線上購物比例(39%),也有標明線下購物使用信用卡(31%)和付現金(30%)的分別比重。


和世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在扣除線上購物後,線下購物使用信用卡相對現金的比例也明顯不同於其他國家:新加坡(35%/15%)、中國大陸(33%/14%)、印度(16%/15%)、印尼(18%/25%)、美國(41%/18%)、英國(39%/15%),只有香港和台灣最類似,線上購物42%,線下信用卡/現金比33%/25%。


這其中有幾個觀察:首先,歐美國家已大部分使用信用卡;其次,新興市場如印度和印尼,由於金融機構還不是那麼發達,所以用信用卡的人不多,但線上購物數字驚人,帶動數位經濟。


在快速變遷的世界環境中,法令往往跟不上現實的發展,如果沒有透過一些機制,「破壞式創新」可能會受限於現有法令框架,因此重點不只是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還需要政策創新和法規創新。


中國大陸在金融領域採取「先行先試」作法,先開放看成效,不行再調整甚至砍掉,支付寶就是這樣做起來的,後來甚至收購投信公司,有一陣子規模衝到全大陸第二。


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集團正準備上市,為有史以來最大IPO。上週整體估值由2,500億上調至2,800億美元,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金融機構,僅次於摩根大通。


中國大陸為了因應中美經濟脫鉤態勢,上週在深圳推出數字人民幣紅包。雖然金額不多,只有1,000萬元,每個人200元,但意義重大,因為數字人民幣等同現金,不同於電子支付,商家不得拒收。數字人民幣在民主社會比較難推行,因為透過區塊鏈可以完全掌握金流,對個人隱私沒有保障。


現在最熱門的趨勢叫做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將原有中心化的金融交易平台,運用區塊鏈技術,變成分散驗證、群體共管的去中心化金融,導致傳統銀行和政府的角色逐漸被取代。


台灣現在最流行的關鍵字是AI、5G和半導體,但有人關心金融嗎?渣打的研究報告對我們來說,是一記當頭棒喝。金融和經濟是一體的兩面,金融更是支持產業發展創新的活水,假如我們的金融創新落後,不管有什麼二奈米,未來還是受制於人,這恐怕不是封殺支付寶、微信所能解決的。


居安思危,台灣最大的危機,就是沒有特別大的危機。最近供應鏈重組成為熱門話題,但首先要重組的,應該是我們的腦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