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3日 星期二

恆天然,科技分拆,阿里雲,全球億萬富豪,華爾街,陸企回家,A股IPO,世界數位力,台美FTA

 

理事長的話:恆天然,科技分拆,阿里雲,全球億萬富豪,華爾街,陸企回家,AIPO,世界數位力,台美FTA

恆天然

全球最大的乳製品企業、紐西蘭恆天然公司(Fonterra5日宣布以人民幣(下同)25億元的價格,分別向大陸的伊利集團和三元集團出售其在大陸的牧場。市場認為,這項交易意味著恆天然將淡出大陸乳業市場。

 

根據恆天然公告顯示,大陸優然乳業集團旗下子公司內蒙古天然乳業公司日前同意以23.1億元的價格收購恆天然在應縣和玉田的兩座牧場。優然乳業集團成立於2007年,伊利集團為其實際控制人。此外,恆天然也同意以1.9億元的價格向北京三元風險投資公司出售其在北京漢沽牧場的85%股權。

 

恆天然是全球主要的牛奶供應商之一,該公司在2020年財年營收為210億紐幣(約新台幣4,120億元),而大陸市場也是其最大的海外市場,佔公司總體營收四分之一,該公司牧場始建於2007年,分別位於河北省玉田縣、山西省應縣以及在山東齊河縣興建的牧場,其在大陸全部牧場共計擁有3萬多頭乳牛,預計每年生產超過3.3億公升牛奶。

 

不過,因近年在大陸投資失敗,再加上2008年大陸爆發毒奶粉事件後,恆天然加速調整其在大陸的佈局。其中,恆天然在2019年宣布新的發戰略,該公司將更專注於餐飲服務、消費品牌的領域,並持續拋售大陸牧場。

 

消息公布後,隨即在市場上掀起一場牧場收購熱潮,多家大陸乳企如:蒙牛、伊利集團等均表達了他們有意收購恆天然牧場的意願。

 

業界人士分析,恆天然牧場養殖水平較高,此次恆天然出售牧場有望對優然乳業和三元提高奶源供應能力,而恆天然在出售牧場之後,也可以順勢調整其在大陸的戰略布局。

 

不過,大陸的奶源競爭尚未結束,由於大陸近年乳牛數量降低,奶源供應吃緊,預計大陸乳製品企業將通過併購的方式進一步控制奶源供應鏈,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外資農業也在撤出中國。

第二、澳紐已形成反中陣線。

 

第三、大陸仍然偏好澳紐的農牧製品。

 

第四、全球反中的氛圍逐漸成形,從美國、歐洲再延伸到亞洲。

 

科技分拆

歷經16個月調查後,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反托拉斯小組6日公布報告指出,亞馬遜、臉書、蘋果與Alphabet旗下谷歌四大科技巨擘利用自家壟斷優勢扼殺市場競爭與創意,呼籲國會應採取行動強迫他們分拆業務。

 

由民主黨主導的反托拉斯小組周二公布多達449頁的報告指出,這四家科技企業擁有過大市場力量,同時批評美國主管機構未能遏制他們濫用壟斷優勢。

 

報告寫道:「這些公司的市場影響力過大,應該予以約束與監督。我們的經濟與民主岌岌可危。」

 

該報告詳列這四家公司罪狀,指控他們不當利用市場優勢謀取利益。舉例來說,電商龍頭亞馬遜利用第三方賣家數據推銷自家品牌商品,形同霸凌這些零售賣家。蘋果對於App Store實施過度控制,危及第三方程式開發商權益。

 

報告亦指出,谷歌在全球網搜市場擁有近九成市占率,主因在於該公司每年支付數十億美元給蘋果與Firefox等公司,好讓谷歌成為預設搜尋引擎,而這不利於競爭對手發展。

 

該報告同時質疑臉書收購Instagram的行為,認為該公司買下勁敵同業的交易,目的在於「維持並擴大自家市場主導地位」。針對該報告種種指控,這四間科技公司相繼發表聲明予以駁斥。

 

反壟斷小組的律師表示:「這四間公司在數位時代扮演重要守門人角色,而他們利用這個角色大大地濫用市場力量。」

 

修改反托拉斯法

 

該報告建議,美國國會可採取一系列措施阻止此現象,包括立法強迫這些公司分拆部分業務,或是修改現行反托拉斯法以加強管控等。

 

該小組共和黨成員也發布另一份多達28頁的報告,內容指控社群平台濫用市場優勢審查網路言論,導致保守意見遭到打壓,同時批評民主黨忽略此議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眾議院的報告對四大科技巨頭不利。

第二、但不一定能導致大型科技公司的分拆。

 

第三、對美國政府而言,目前對抗中國是美國要務,但分拆科技公司不是。

 

第四、但是拜登當選有可能會加速科技公司的分拆。

 

阿里雲

大陸電商龍頭阿里巴巴在30日舉行投資者大會,阿里巴巴財務長武衛表示,過去12個月,該集團收入年增34%,其中,雲端計算收入年增60%、旗下物流公司菜鳥網絡收入年增超過50%。阿里雲預計將在2021財年轉虧為盈,而菜鳥網絡經營現金流也有望在2020財年轉正。

 

受上述消息影響,阿里巴巴港股在當日開高走高,截至港股收盤,阿里巴巴股價收報275.6港元,大漲3.8%;阿里美股開盤大漲5%。

 

阿里雲為全球三大雲端計算供應商之一,僅次亞馬遜的AWS和微軟的Azure。不過,作為大陸最大的雲端供應商,阿里雲卻長期處於虧損狀態,其未來發展也是投資者關注焦點。

 

綜合陸港媒體報導,武衛在投資者大會上指出,過去12個月,阿里巴巴集團的雲端計算收入年增60%,而阿里雲預計將在2021財年轉虧為盈。此外,阿里巴巴的消費者平均消費額超過人民幣(下同)9千元,且7千元以上的消費者留存率達到98%,這意味著高收入群體在阿里巴巴留存度更高於其他電商平台。武衛補充稱,多數用戶在阿里巴巴平台上使用五項或以上的服務,如:優酷、餓了麼及高德地圖等。用戶每月在阿里巴巴平台上的逗留時間達到27天,領先其他社交媒體平台。

 

阿里巴巴CEO張勇也在同一場活動上表示,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的消費者共計10.7億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成為經濟數位化的契機,菜鳥網絡、阿里雲等業務是阿里巴巴把握數位化歷史的機遇。

 

張勇表示,阿里巴巴未來將著重發展三大引擎,包括:內需消費、雲端計算和大數據、全球化。阿里要進一步拓展數位用戶,擴大阿里巴巴在數位經濟體內的消費品類,並將支付寶從數位支付出口(digital check-out)升級為數位生活入口(digital check-in)。

 

張勇表示,雲端計算業務的核心是結合數據、商業和場景,為用戶創造價值,目前阿里雲已具有規模,但全球雲時代才剛開始。他並稱,無論國與國關係變化,全球供應和技術都變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有合作才有更好效率,阿里巴巴未來數年會繼續在東南亞協助建立全新數位化經濟生態。

 

我們的看法:

 

第一、阿里變得非常類似亞馬遜,雲端平台成為其獲利最好的單位。

第二、數位化時代,每家企業都要上雲,雲平台前景看好。

 

第三、阿里雲轉虧為盈,是一個里程碑。

 

第四、阿里集團的消費者共計10.7億名,是超級龐大的生態系。

 

全球億萬富豪

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讓全球億萬富翁財富創下歷史新高!2020瑞銀/資誠《億萬富豪報告》7日公布,全球2,189位億萬富豪加總財富總值達到史上最多的10.2兆美元。驚人的是,這群超級富翁在4月至7月、短短三個月疫情震盪期間,財富反彈27.5%、達2.2兆美元的財富,其中,亞太區反彈更高達36%,呈現V型報復走勢。

 

億萬富豪的標準,指個人名下總資產達10億美元。除了此波疫情出現財富V型反彈,還出現「贏者通吃」的現象。該報告統計,過去十年來全球億萬富豪人數成長了一倍,從2009年間969位、到2020年的2,189位,財富總值也成長超過三倍,其中中國大陸億萬富豪的財富,在過去十年成長了近九倍,美國億萬富豪的財富僅成長一倍。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金融產業服務營運長吳偉臺指出,《億萬富豪報告》已出版過七年,不同於過去,今年因固定調查截止的4月正值全球股市大跌,因此特別延長到7月,把新冠疫情帶動的變革性影響納入考量。結果顯示「創新者」和「顛覆者」族群的億萬富豪已遙遙領先,像科技業億萬富豪資產在三個月內增加逾四成,其次才是不動產、金融和實業的富豪們。

 

吳偉臺表示,隨著企業創新者和部署科技的顛覆者,在當今經濟改革中佔有領導地位,全球億萬富豪財富分佈狀況也呈現了兩極化;科技、健康醫療和工業領域的企業家表現領先群倫,顯然,新冠疫情加速了分歧現象。

 

依據報告統計,就地區分析,截至20207月,亞太地區億萬富豪最多,共有831位,佔全球億萬富豪人口38%,總資產達3.3兆美元。單是中國大陸計有415位億萬富豪,也是人數創下歷史新高,財富總值達1.7兆美元,與2018年相比成長了71%。

 

瑞銀台灣區高端客戶部總監駱秉正指出,這次調查也顯示全球億萬富豪捐贈額,比以往任何時期都來的高,肇因於疫情大流行,209位億萬富豪公開承諾提供總計72億美元捐款來對抗疫情,部分億萬富豪在慈善事業方面開創先河的同時,也在公司和投資活動中追求永續發展目標,財管資金流向ESG議題金融商品相對多、回報率也相當好。

 

我們的看法: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加速全球財富分配不均。

第二、巨型科技公司變得更有力量,擁有者的財富也大為增加。

 

第三、中港資本市場活絡,帶動中國富豪。

 

第四、「新經濟」是中國富豪數目大增的主要原因。

 

華爾街

研調機構Dealogic數據顯示,今年前九個月,全球大型投資銀行共賺得640億美元交易手續費收入,此金額改寫2007年以來同期新高,原因在於不少企業緊急發債募資以度過疫情難關,以及IPO(首度公開上市)與併購活動熱絡所致。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摩根大通、高盛、美國銀行、摩根士丹利與花旗集團這五家銀行合計賺得198億美元手續費收入,約占整體手續費收益的三分之一。

 

分析師預估,在併購交易熱潮帶動下,銀行今年全年手續費收入可望創下十多年來最佳成績。數據供應商路孚特(Refinitiv)資料顯示,第三季全球併購額超過1兆美元,改寫1998年追蹤此數據以來的同期紀錄。

 

但部分銀行家警告,若新冠肺炎疫情惡化、確診人數攀升,可能澆熄部分企業併購意願。

 

國際法律事務所Sullivan Cromwell全球合併與併購部門主管阿奎拉(Frank Aquila)表示:「若冬季爆發第二波疫情,政府將防疫隔離措施升級,那許多企業可能放慢併購腳步,甚至將交易延後至2021年。」

 

而今年迄今,全球IPO案件共募資1,355億美元,其中56%來自於第三季IPO,以科技、醫療企業與特殊目的收購公司為主。

 

安永會計事務所歐洲、中東與非洲IPO部門主管史坦柏克(Martin Steinbach )表示:「在當前低利率環境下,投資人追求更好報酬,連帶帶動企業IPO上市熱潮。」

 

另一方面,自新冠疫情3月爆發以來,許多企業為了提振自家財務狀況而發債募資,連帶讓承銷銀行業者大賺一筆。數據顯示,銀行第三季在債券資本市場(DCM)的手續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暴增近三成至229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上半年,華爾街投資銀行業務幾乎停擺。

第二、第三季開始,業務快速復甦。

 

第三、SPAC借殼上市,造成第三季IPO數目大增。

 

第四、為了籌募資金,許多上市公司發債還錢,債券手續費大增,特別是因為利率正好處在有史以來最低點。

 

陸企回家

繼新浪網、搜狗在美準備私有化下市後,萬達集團旗下的萬達體育也跟上私有化腳步。萬達體育宣布,董事會已收到萬達體育傳媒(香港)控股通知,計畫收購在外全部流通股份。

短短一個星期就有三家公司要從美國私有化下市,準備回歸A股或港股上市。

 

今年來陸企在美國掛牌的中概股加速在美股私有化的腳步,除了美國對中概股審計趨嚴,更重要的是大陸科創板對網路企業的擁抱,註冊制更是向中概股網路企業發出「回家」的信號。

 

隨著美中對立升級,中概股重返大陸股市尋求避風港。美國財政部8月「關於保護美國投資者防範中國公司重大風險的報告」,美股對中概股的審計愈來愈嚴格,對中概股的市值評估也愈來愈低,促使愈來愈多的大陸網路公司離開美股,尋求A股上市機會。

 

每經網報導,大連萬達集團的全資子公司萬達體育傳媒(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擬收購萬達體育的所有流通在外的A類普通股,包括代表A類普通股的ADS(每兩股ADS代表三股A類普通股),每股ADS現金2.5美元,或每股A類普通股1.67美元。

 

萬達體育傳媒(香港)控股有限公司實際擁有萬達體育集團的所有B類普通股,約占萬達體育集團所有已發行及在外流通股票總量的71.6%,約占萬達體育集團總表決權的91%

 

萬達體育201811月在香港註冊成立,2019726日,萬達體育在美國那斯達克上市。萬達體育的收入來源於三大業務,分別為大眾參與性運動業務、觀賞性運動業務和數字媒體製作與解決方案。

 

萬達今年第2季營收5,180萬歐元,年減75%,虧損3,000萬歐元,連兩季營收下滑。

 

主因是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衝擊,萬達體育在第2季沒有舉辦大眾參與型賽事活動,導致收入下降。

 

新浪財經報導,今年來,新浪網、搜狗陸續宣布在美股私有化。928日,新浪同意以每股43.30美元被NEW WAVE私有化。

 

新浪是大陸在美國第一個上市的入口網站企業,今年剛滿20歲,卻選擇私有化來慶祝在美股上市20周年生日。

 

搜狗929日公告,已就私有化交易達成了最終協議。預計該筆交易將在今年第4季完成,合併完成以後,搜狗將成為騰訊的間接全資子公司,其美國存託憑證將不再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川普對美國上市的中企開刀,導致陸企加速回歸。

第二、大型企業赴香港第二上市,中型企業乾脆下市私有化,回大陸或香港上市。

 

第三、連新浪網這種很具有代表性的企業都私有化。

 

第四、但奇怪的是,今年赴美上市的中企仍然絡繹不絕。

 

AIPO

Wind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AIPO募資額已達人民幣3,557億元(約新台幣1.5兆元),創近十年新高;前三季AIPO家數已達295家,按當前新股發行速度,首發家數至年底或創十年新高。

 

中國證券報微信公眾號報導,從行業分布來看,今年前三季IPO募資額排名居冠的行業為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募資額為人民幣786.7億元;其次為資本貨物,募資額為466億元;第三為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募資額433.7億元。

 

從首發家數來看,今年前三季IPO家數已達295家,與IPO發行最高峰的2017年全年僅差143家。業界人士指出,按照7月以來的發行節奏,今年全年IPO發行家數超過2017年的機率很大,創近十年之最。

 

值得注意的是,近十年來首發承銷金額、承銷家數及承銷收入居冠的券商,皆由中信證券拿下。

 

此外,科創板開通及註冊制實施,對券商投行業務收入增長發揮顯著效果。華西證券研究發現,今年上半年科創板承銷保薦收入為人民幣30億元,占全市場承銷保薦收入的14%。科創板業務市場集中度遠高於以往市場。

 

上交所在今年前三季穩居全球資本市場募資榜首。以今年前九個月的募資總額計算,上海、香港和深圳的交易所將分別奪得全球新股排名的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全球前十大新股募資額榜單中,有四檔來自上交所和港交所,且位居榜單前三名。這四家公司是中芯國際、京東集團、京滬高鐵和網易。

 

華西證券認為,註冊制重構券商生態,促使券商加速向現代投資銀行轉型。傳統證券公司營運模式下,業務模組之間獨立性較高,而註冊制下各業務模組協同增加,形成有機整體。而在民營、新興產業IPO數量增多,造富效應之下,股東及管理層將成為券商高端財富管理業務重要客戶來源。

 

德勤認為,雖然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但大陸資本市場的深化改革與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促使新股回流大陸和香港。與此同時,市場對大陸經濟發展抱持樂觀態度,讓市場充斥的流動資金完成多宗超大型新股上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今年AIPO,特別是上海,會全球第一名。

第二、「科創板」帶動了上海的資本市場。

 

第三、台灣企業在選擇A股上市,未來會越來越多,因為可以募集更多資金,並打開大陸市場。

 

第四、「註冊制」改變了大陸企業上市的生態,這是台灣需要學習的地方,大陸上市會呈現爆發性成長。

 

世界數位力

國發會1日表示,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1日發布2020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台灣在全球63個主要國家及經濟體中排名第11,較2019年上升二名,是台灣歷年最佳成績。

 

其中在「公司敏捷度」、「行動寬頻用戶」、「資訊科技與媒體股票市場資本額占GDP比率」等三項細項指標都於全球居冠,顯現我國數位轉型成效已逐步展現。

 

國發會指出,IMD2017年以來公布世界數位競爭力調查評比,共分為三大指標、九項次指標、51個細項指標,評估世界各國對於適應、探索與充分運用「數位轉變」的能量與整備度。

 

2020年調查評比中,台灣有七項細部指標晉升全球前三名,除了前述三項細部指標居冠外,「全國平均總研發人力」、「企業對商機與威脅的反應速度」及「智慧型手機普及率」等三項在全球排名第二;「高等教育成就」則排名第三名,表現亮眼。

 

若從知識、科技、未來整備度三大指標分別觀察,「知識」層面,台灣排名從2019年的第17名略為退步一名,排名全球第18。國發會對此表示,台灣在人才、培訓與教育等次指標排名都還是提升,不少細部指標表現也優異。

 

然而在「國外高技術人才」及「科技技術人才僱用」表現相對較弱,國發會日前已推動《外國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修法,鬆綁工作及居留規定,希望提高攬才誘因。

 

「科技」層面,台灣全球排名較2019年大幅上升四名來到全球第五,除前述行動寬頻用戶、資科與媒體資本額占GDP比率表現亮眼外,「網路頻寬速度」排名全球第五,進步13名,進步幅度最大。國發會表示,這代表政府推動國家數位轉型,強化科技量能與資通訊基礎建設,已有顯著成效。

 

在「未來整備度」方面,主要評估受評國家數位化轉型程度,台灣排名第八名,也較2019年大幅進步四名。在企業營運方面,包括「公司敏捷度」、「企業對商機與威脅的反應速度」、「商業大數據應用與分析」表現受到肯定,顯示政府協助企業數位轉型已逐步展現成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數位力,在亞洲排名首屈一指。

第二、政府已經將「數位轉型」列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第三、5G是台灣數位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

 

第四、半導體的實力也是數位創新關鍵。

 

第五、但台灣對於外國人才的吸引力,尚不如香港和新加坡。

 

台美FTA

台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前景引發關注,但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貿易代表萊海澤(Robert Lighthizer)對台美FTA可能惹惱中國,進而影響中美在20201月簽署的首階段貿易協議,因此不願與台展開FTA談判,甚至為此槓上美國國務卿蓬佩奧(Mike Pompeo)等高層。

 

紐約時報6日報導,在中美關係緊張下,美國國務院、國防部、商務部等多個政府部門,均支持加強與台灣的經貿關係,包括磋商台美FTA。但多位美方卸任官員與知情人士指出,為防止激怒中國,進而影響其履行中美貿易協議的承諾,萊海澤近期已擋下多項不利中國的提案與對中制裁措施。

 

知情人士透露,針對台美FTA議題,蓬佩奧和萊海澤已經針鋒相對進行過數度爭吵。但萊海澤堅持認為,貿易談判是屬於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職權,國務院不應撈過界。

 

報導指出,萊海澤長年以來都是對中國立場強硬的批評者,包括對2001年中國加入WTO持反對態度。但自20201月中美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後,萊海澤對中方態度出現軟化,面對之後的港版國安法、新疆維吾爾族人權問題、美國國安與台美關係等,萊海澤反而大力反對美國國會及行政部門對中國提出的制裁與提案,認為這些措施將影響美國力推了兩年才達成的中美貿易協議。

 

以台美FTA為例,萊海澤810日以美台仍存在貿易壁壘為由,否決美國國務院提議的台美FTA提案;而在半個月後,萊海澤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通話,討論中方擴大採購美國產品,並表達雙方將致力落實中美貿易協議內容。

 

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後,萊海澤作為中美談判美方主要代表之一,經歷多輪艱苦談判後,終在2020115日簽署首階段貿易協議,中方同意在2017年對美採購基礎上,2020年和2021年共增購包括能源、農產品等2千億美元美國產品(2020年增購767億美元、2021年增購1,233億美元)。

 

但之後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交通大亂,美方陣營一度質疑中方2020年採購無法達標。為此,萊海澤頻頻為中國緩頰,並肯定中方仍遵守承諾。但美媒日前報導,若以中國對美國採購的全部產品來看,截至20208月,中國僅完成32.8%。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才是真正的談判單位。

第二、台美目前關係的推動,不來自USTR,主要是川普政府在打「台灣牌」。

 

第三、小英政府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因此國慶談話避免提及台美關係,以免過度刺激中國大陸。

 

第四、全球供應鏈重組,是台灣未來在全球貿易中能扮演重要角色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