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中油印尼投資,鴻海/國巨,特斯拉/樂金電池,京東健康,亞馬遜/智慧家居,金融白皮書,KKday,高啟全/紫光,NTT Docomo,諾基亞/英國電信
中油印尼投資
中油印尼石化投資添新國際夥伴!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表示,韓國LG化學將攜手印尼國營Pertamina、中油啟動石化一貫布局,參與投資金額約台幣2,500億元、乙烯年產100萬噸的「印尼石化園區上游輕裂廠合資案」,期盼今年底至明年3月前,完成具法律效力之投資前約(HOA)簽署。
張瑞宗說,韓國LG化學在石化領域耕耘已久,且下游產線布局眾多,決定加盟前進東南亞、東協市場耕耘,目前上游輕裂廠三方持股架構還在協商,至於相關下游投資也盼採取相互參與方向規劃。
此外,中油雙印南向布局,採一貫、專業廠雙策略分進,除印尼一貫投資外,中油也與中石化達成印度新合作模式協商,有意與印度國營石化公司,透過採購其上游原料丙烯,再合資展開下游AN等專業項目布局,粗估年建置產26萬噸AN、8.5萬噸MMA布局,投資總額約8億美元,藉此達成切入印度石化市場,且降低風險。
中油今年6月與印尼國營石油公司Pertamina簽署「印尼石化園區上游輕裂廠合資前約」,確認雙方投資輕油裂解廠的意向。
原先規劃,中油與印尼Pertamina各持股45%,剩下10%保留給台灣或國際其他中下游廠商投資;且考量石化上下游產業景氣的風險控管,台資體系的中油與泛中油業者都會參與上下游部分股權投資,但以中油主投資、督導上游,專業廠主投資、督導下游模式進行。
不過,考量台灣下游石化業確定參與不多,目前只有中石化還有一橡膠公司申豐確定投資,因而開始接洽日、韓等國際企業加盟。
張瑞宗說,印尼人口3億多,但當地輕油裂解遠遠不足,整體乙烯產能僅百萬噸,近年印尼經濟成長明顯,發展脈絡與先前大陸相似,有助拉抬石化需求能量;目前與印尼政府已爭取到前20年100%營所稅減免、以及進口原物料免稅等投資獎勵條件。
第三季國際油價、石化行情穩健復甦、增溫,中油營運翻正加速推進,7月賺45億元、8月收益再進補60億元,合計兩個月獲利逾百億元;累計前八月虧損縮減至153億元。中油預估,年底前油價在37~45美元區間波動,將以全年營運擺脫虧損為衝刺目標。
中油因進口原油成本占油品總成本超過八成,加上原油採購、煉製成油品上市約2~3個月,但國內汽、柴油銷售價以即期原油現貨周均價依油價公式進行即時調整,此部分時間差,若逢油價連續下跌,將造成煉製成本遠高於油品售價的成本落後反應現象,導致毛利縮小或虧損。
尤其,中油需遵守儲備前12個月國內石油平均銷售量、及使用量不低於60日之安全存量政策,上半年國際原油劇跌,存貨跌價損失也將加重。
所幸,隨著國際油價回升,中油營運虧損逐步收斂,7、8月開始賺錢,9月還會繼續獲利,只是沒有8月賺那麼多,粗估單月獲利約30~40億元。
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表示,由於國際油價漲勢趨緩,加上國內浮動油價機制有一條維持亞洲鄰國(日本、韓國、香港)最低價的條件;目前國內油價已頂到亞洲鄰國最低價的天花板,中油的國內油品售價也連續14個禮拜沒有足額調漲,由中油吸收,這對公司獲利多少會造成一些影響。
中油評估,今年底前國際油價約在每桶37至45美元區間震盪,第四季應可繼續維持獲利,力拚全年不虧錢。
張瑞宗說,除本業持穩改善提振外,中油探勘事業布局也有所進展,由中油擔任經營人的查德礦區探勘成功,查德和中油拍板以奧瑞(Oryx)為查德油田命名,並從106年起展開為期25年的開發/生產期,目前已進入開發/生產階段。
我們的看法:
第一、印尼人口多,未來市場潛力無窮。
第二、中油會投資印尼和印度,算是雙新南向。
第三、中油參與投資LG和印尼的石化園區上游輕裂廠合資案,金額高達2,500億元,等於80億美元,算是最大的國營事業海外投資。
第四、但投資金額龐大,整個投資評估過程為何,並不清楚。
鴻海/國巨
鴻海集團與國巨集團28日共同宣布攜手策略聯盟,結合兩大集團資源,本季起展開合作,預期會先在數位健康、電動車兩大領域產生效益。
鴻海(2317)董事長劉揚偉表示,國巨在許多領域都是產業領頭羊,和鴻海強強聯手,將能展現台灣製造業的智慧與優勢,鴻海與國巨的合作,將針對更多新客戶及新興產品開發共同投入資源,一起針對全球客戶的需求,不論是在供應鏈相關的支應或者是功能設計上的發展,能提出更具有附加價值的解決方案。
雙方策略合作,目標將進一步強化鴻海發展「3+3」(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技術)未來產業與技術方向的集團發展主軸。
國巨集團董事長陳泰銘表示,雙方合作之後,「不只是3+3,而是3×3」,因為國巨在電動車關鍵零組件、智慧醫療、工業規格、5G科技與特殊半導體封裝測試都已深耕多年,並且展現眾多的具體實績。與鴻海集團合作,可以做到技術互惠與資源共享,雙方的價值必將有倍數的成長。
鴻海是全球電子代工龍頭,國巨則是台灣最大被動元件廠,雙方過往就有供應鏈合作關係。兩大集團強調,此次強強聯手,擺脫傳統的供應鏈運作模式,不論是關鍵零組件的開發,以及研發資源的共享,或是與全球終端客戶的合作,國巨集團的多元化高階產品,可完整搭配於鴻海集團的新事業發展版圖。
特別是鴻海發展「3+3」領域關鍵零組件的研發能力及技術創新,提升產業技術附加價值與國際競爭力,提供客戶更優質的產品與服務,雙方合作將自今年第3季起正式展開,未來標發揮倍數效應,並將先在數位健康、電動車布局產生效益。
依據雙方合作願景,國巨集團在合併美國基美(KEMET)、普思(Pulse)之後,除了聚焦高階規格的5G、車用、工控、航太、醫療等終端應用之外,同時提供集團內如同欣電在特殊半導體封裝測試的先進製程、奇力新的車用電感、磁性材料,以及凱美的鋁質電解電容等一站式購足平台服務,未來也將成為鴻海在「3+3」領域發展的最佳策略夥伴。
展望未來,雙方強調,合作將會在數位健康醫療領域有具體進展,電動車產業篷勃發展也將讓雙方有極佳的合作切入機會。
國巨集團將扮演與鴻海展開全球布局相匹配的供應鏈角色,雙方全球生產運籌能力、高階關鍵零組件的技術能力相結合也目標發揮雙贏效果,為彼此創造更高的產業價值。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是一個特殊的案子,兩個非常有實力的集團策略聯盟。
第二、業務性質完全不同,但彼此互補,這會成為未來新趨勢。
第三、我們同意,未來的綜效不是「3+3」,而是「3 x 3」。
第四、雙方聚焦的終端運用包括5G、車用、工控、航太和醫療等領域,都不同於現有的個人電腦或手機,這是投資未來有潛力的產業。
特斯拉/樂金電池
南韓媒體報導,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正尋求入股樂金化學公司(LG Chem)的電池事業,以確保更穩定的電池供應。
樂金化學的電池事業即將分拆成為獨立的樂金能源解決方案公司(LG Energy Solution)。
韓國時報(Korea Times)報導,消息人士表示,特斯拉將尋求取得LG能源解決方案多達10%的股權。作為特斯拉與通用汽車(GM)重要電池供應商的樂金化學日前說,將在12月分拆電池事業,原因是「時機正確」。電池產業正快速成長,且電動車電池部門領域的獲利日益攀升。
對特斯拉而言,入股LG能源解決方案,有助於買到品質足以用於旗下電動車的電池,避免電池供應出現其他風險。執行長馬斯克曾說,將繼續高度仰賴電池製造商。對此專家認為,特斯拉可能會繼續與電池供應商合作,以推動創新。
另一名消息人士則說,現在要判斷特斯拉是否有入股LG能源解決方案的確切計畫,仍言之過早,但基於特斯拉積極想降低成本、並生產圓柱狀電池,該公司會尋求入股也很合理。
特斯拉正和日本Panasonic在美國共同經營一座超級工廠,組裝電動車並生產電池,但若特斯拉能分散電池貨源,將能降低採購成本。馬斯克也在上周宣布,未來三年將推出一款2.5萬美元的電動車。
各國政府正持續對電動車提供補助和配額,促使全球車廠冀望電動車銷售將成長,紛紛加緊確保電池供應。GM和中國大陸吉利汽車便已與樂金化學在大陸成立合資公司。
樂金化學的全球電動車電池市占率,已從去年的11%,攀至今年7月的逾25%。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業務成長迅速,需求不同電池來源。
第二、現在主要依賴Panasonic,還有中國大陸的寧德時代。
第三、特斯拉和樂金合資,可以分散風險。
第四、台灣在電動車電池這塊領域缺席。
京東健康
在美股、港股兩地上市的大陸電商「二哥」京東集團,旗下的京東健康正大步邁向香港主板,挑戰對手阿里健康。最新消息傳出,京東健康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集資規模擴大至30億美元,最快將在2020年12月進行招股,消息激勵京東28日股價走強。
綜合陸媒報導,京東健康一步步釋放上市訊息,帶動京東港股28日收漲2.76%報290港元。京東美股25日漲2.68%報74.67美元,28日晚間9時美股盤前一度漲1.7%。值得注意的是,當前京東頻頻分拆旗下子公司赴資本市場上市籌資,譬如京東數科正推進大陸科創板上市,而京東物流亦伺機而動。
京東健康先在27日晚間披露招股書,28日再傳出其擴大集資額的消息,從此前的20億美元目標大幅提高到至少集資30美元,並計畫12月招股,午後京東健康更傳出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請的消息。
估值方面,市場人士指出,京東健康8月進行B輪融資後,估值達到300億美元,以此規模計算,已逼近其競爭對手阿里健康,截至28日收盤阿里健康市值約2,500億港元。京東健康則在招股書中強調,以2019年總收入計算,京東健康人民幣(下同)108億元的規模,在大陸「數位大健康」市場中排名第一。
報導稱,京東健康的優勢之一在於獲利能力,京東健康招股書顯示,2017、2018全年公司分別獲利1.8億元、2.1億元,雖然2019全年與2020上半年虧損,但經調整後,2019全年獲利3.4億元,2020上半年獲利3.7億元。2020上半年,京東健康也展現強大動能,期間收入近88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76%,經調整獲利3.7億元,大增46%,約當現金大幅增加至32億元。
控股股東方面,京東透過全資子公司持有京東健康81.04%股份,京東創辦人劉強東則透過控制京東,持有77.2%的投票權。業務上,京東健康強調大陸線上健康市場的龐大潛力,而公司經營全通路零售藥房、線上醫療健康服務兩大業務,並互相驅動行程閉環體系,截至2020上半年服務逾1.5億名用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京東B輪融資後,估值就已經達到300億美元,非常驚人。
第二、大陸大健康的市場規模實在太過於龐大。
第三、阿里健康現在市值2,500億港元,京東健康未來一定會超過。
第四、但京東健康全年獲利就算有10億港元,估值還是太高,並不合理,怎麼算都太貴,未來有可能泡沫化。
第五、只能說在全球疫情下,「大健康」這個題材太熱門。
亞馬遜/智慧家居
亞馬遜(Amazon)年度硬體新品日登場,亞馬遜看好消費者待在家對家庭、遊戲產品的需求火熱,共推出四款新的家用智慧音箱Echo,以及居家安全監控Ring系列,也推出結合監控鏡頭與無人機在內的新品,另還發表最新訂閱制雲端遊戲服務Luna。Echo系列主力代工廠鴻海與仁寶、Ring產品線供應鏈的群光,營運都可望受惠於新品推出。
亞馬遜加入微軟、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行列,投入線上串流遊戲戰局,24日發表雲端遊戲訂閱服務Luna。Luna遊戲庫有Capcom的《惡靈古堡7》在內的逾50款遊戲,使用者可透過電腦、手機與平板、亞馬遜Fire TV進入該服務,初期測試階段月費5.99美元,用戶可花費50美元購買遊戲手把,已開放美國多數地區用戶申請註冊,正式上線日期仍待公布。由於這項服務不需下載APP、而是透過瀏覽器就可使用,這也是目前市面上唯一逃過蘋果App Store「蘋果稅」的訂閱服務。
與台灣供應鏈最相關的,還是亞馬遜眾多的硬體新品,24日亞馬遜共亮相四款重新設計的智慧音箱,包括Echo、Echo Dot、卡通外觀的Echo Dot Kids,以及結合10吋螢幕與音箱外觀的Echo
Show,售價由50美元起,近期內就會陸續上市。在代工廠方面,仁寶不僅生產Echo多款產品,也為亞馬遜製造內建螢幕的Echo Show,鴻海則以代工不帶螢幕的Echo為主。
亞馬遜的智慧居家安全產品線Ring多款新品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結合無人機與安全監視攝影機的Always Home Cam,該設備在家裡可自動飛行在預先設定的區域,用以嚇跑小偷或是查看家中狀況,預計2021年上市,要價249美元,Ring系列新品還包括內建鏡頭的旋轉喇叭、汽車報警器、車用攝影機,後者在開車時遇到被逼路邊停車時,講出關鍵字就可自動錄音錄影存證,以利後續報警或作為呈堂證供。以群光不是為亞馬遜組裝Ring系列產品、就是提供Ring系列所需視訊模組,Ring眾多安全監控新品問世將能帶動業績。
亞馬遜進一步升級語音助理Alexa的功能,包括新增一項名為「Guard Plus」的安全功能,具備偵測用戶家中活動聲音的能力,當人們不在家時會啟動狗叫聲或其他噪音以嚇阻可能入侵者,該公司還針對現有產品推出新功能,例如以電視結合Fire TV媒體播放器即可作為視訊通話裝置。
我們的看法:
第一、亞馬遜在「智慧家庭」領域不斷創新。
第二、Echo是超級的前瞻產品,超越Google和Apple等業者,現在又推出居家安全監控Ring。
第三、在屋子裡飛來飛去的無人機,聽起來有一點恐怖,卻是沒有人想過的創意。
第四、亞馬遜比較不成功的是雲端線上遊戲,比較難和微軟競爭。
金融白皮書
金融總會28日正式發布最新版金融建言白皮書,並提出四大金融建言主題,包括「促進金融產業發展」、「以金融扶植實體產業」、「金融風險與資安個資管理」、「政策法規綜合建議」,其中包括了22項建言議題、35則具體建議作法,以期達到包括金融產業發展、實體產業茁壯、金融風險控制及政策法規改善等目標。
其中,原本建言中有提出建立「創新風險分級開放」機制,讓金融業和TSP業者合作時採取不同開放級別、不同強度的監理,但據了解,金管會有提出目前已由銀行公會研擬該機制,因此最終版的白皮書最後拿掉該建言,直接由銀行公會執行機制的建立,建言議題也因此減為22項。
本次白皮書超過3/4全為新提案,其中在「促進金融產業發展」主軸提出的建言議題共12項最多,尤重視吸引境外資金回流台灣、累積台灣國際金融實力,包括開放券商得結合不動產相關業者,轉投資成立不動產管理機構,從事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有關不動產管理相關業務、加速推動勞工退休金新制開放自選投資、擴增境內金融投資資金運用來吸引資金回流、推動鼓勵企業及勞工辦理員工福利信託等五項相關措施、在金融科技創新園區增設「金融科技自主實驗環境」來提高實證經驗以加速與市場接軌等。
最新建言還包括了借鏡逐筆交易成功經驗來通盤檢討「零股交易」制度、參考國際規定來檢討調整現行的期貨商調整後淨資本額(ANC)規定、調降期貨及選擇權交易稅率,以提高期貨商的國際競爭力,以及提出獎勵金等措施,鼓勵國人長時間定期定額買台股、放寬一般客戶對「投資組合」商品風險等級。
其中在降稅方面,金融白皮書建議對於「股價類」期交稅率降至10萬分之1、選擇權期交稅率減半為千分之0.5。
至於「以金融扶植實體產業」的建言主軸,特別指出金融業必須重視「國家發展與民生需要」的產業扶持,並具體點名「綠能產業」及「健康照護」是目前亟需金融扶持的重要產業。
「金融風險與資安個資管理」方面,則建議放寬金控集團旗下子公司的客戶風險資訊共享,強化金控集團整體的客戶風險控管的效能,同時建議參考國際金融監理趨勢,適時強化公司治理資訊揭露之外也將逐步研議納入「預警機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金融是台灣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因此金管會的金融白皮書值得我們關注。
第二、促進金融產業發展是關鍵,但白皮書內容很多屬於戰術層面,戰略比較少。
第三、香港和中國大陸資本市場快速發展,值得台灣主管機關和業者關注。
第四、全世界ESG是趨勢,但是好像沒有特別提到「綠色金融」。
第五、「金融科技」也是重要的題目,但一樣沒有特別分析。
第六、總而言之,這個白皮書是bottom-up,不是top-down,有很多技術細節,但比較缺乏宏觀的視野。
KKday
不畏全球疫情嚴峻,台灣新創能量仍受投資圈高度關注。深度旅遊電商新創KKday昨(29)日宣布,獲得7,500萬美元(約新台幣22億元)的C輪策略投資,是本土新創今年以來拿到最大筆的策略投資。
此外,智慧餐飲POS系統業者iCHEF也在昨日宣布再獲A輪資金挹注1.5億元,目標朝台股掛牌上市櫃(IPO)邁進。
KKday此次獲得的C輪策略投資,由日本Cool
Japan Fund領投,與台灣國發基金、中華開發資本、達盈管顧以及其他投資人等共同參與。
KKday執行長陳明明表示,新的融資資金將用在三方面,包括持續加深擴展KKday在亞洲與全球市場、深化各國國旅,並推出高端旅遊服務,迎戰後疫情時代商機。另外,KKday開發新的「旅遊業預訂系統」Rezio已經上線試營運,幫助旅遊產業與在地供應商數位轉型。
值得注意的是,KKday本輪投資是本土新創中,少見由日本投資業者發起領投,Cool Japan Fund是日本政府與許多知名企業公私合資的基金,去年8月才投資KKday,短短一年後又加碼投資。
今年Cool Japan Fund也投資本土以旅遊數據為強項的威朋大數據集團,顯示了日本投資者開始關注疫情後的旅遊市場,提前部署。
iCHEF昨天也傳來募資捷報。在疫情之下,iCHEF業績穩定成長,在所有市場均獲利,依計畫達成三年之內店家數達三倍的佳績。新一輪資金由集富亞洲(JAFCO Asia)的台灣集富一號基金領投,以及中華開發金控旗下的優勢創投基金、達盈管顧等共同參與,募得的1.5億元資金將運用在加速產品開發與提升營運效率。
iCHEF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吳佳駿指出,疫情期間餐飲業者搭配外送業者已成為趨勢,但疫情緩和後,維持動能需要新的刺激因素。今年取得資金後,將積極擴大研發團隊,協助本土餐飲業升級,目前POS系統已經和Uber Eats整合,第4季要加入與LINE的系統串接,擴大餐廳可做外帶外送服務。
目前iCHEF的市場擴及東南亞,包括台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吳佳駿說,iCHEF的目標是幫助客戶以簡單快速方式,接入LINE等國際平台,擴大用戶服務範圍,積極引入店面自動海報、LINE點餐系統和LINE PAY支付,以及掃碼點餐,都是為了擴大店家營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家新創能募到大量資金,證明台灣投資環境正在改善。
第二、KKday募集到7,500萬美元,比台灣今年規模最大的IPO,金額還要更多,意義重大。
第三、重點是這次很多投資者是來自於國外。
第四、新創主題是旅遊,卻能募到那麼多資金,說明全世界投資人看好旅遊業會復甦,而且贏家是那些線上業者。
高啟全/紫光
被譽為台灣DRAM(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教父,曾任台塑集團旗下南亞科總經理、華亞科董事長的高啟全,五年前跳槽中國紫光集團,引起業界震撼;現任紫光集團全球執行副總裁的他,證實因五年合約期滿、不想續約,十月起離開紫光集團,再度引爆震撼。
據透露,因DRAM技術掌握在美國美光、南韓三星等國際大廠手,美韓拒絕授權或與中國合作,中國自行研發有困難度;且美國禁令圈擴大,不只中芯國際,業界傳出長江存儲、合肥長鑫、華力微電子等,恐也被列入實體清單,都傳是導致高啟全不如歸去的原因。
今年武漢肺炎疫情爆發後,傳出高啟全都待在台灣,離開紫光傳言鵲起。近日他終於對外坦言「階段性任務已完成」,從十月起離開紫光集團;據傳他將自立門戶,已籌措資金、包括中國官方資金,將在武漢創業成立晶圓再生公司,類似台灣的中砂、辛耘,回收晶圓再生產、做為晶圓代工廠測試用途。
高啟全曾任英特爾、台積電六吋廠廠長及參與創立旺宏,被譽為台灣DRAM教父;一九九五年獲延攬擔任南亞科執行副總經理,一路帶領南亞科、華亞科與國際大廠合作,可說貢獻不小。
在台灣DRAM產業歷練逾三十年的他,二○一五年十月退休,轉戰中國紫光集團,引起業界震撼;他原來想法是去中國紫光,能結合兩岸優勢,打造聯合陣線,共同整合全球記憶體版圖。
業界指出,在紫光旗下長江存儲已完成3D NAND技術藍圖及產能布建後,高啟全去年八月底將武漢新芯總經理暨執行長一職,交棒給前聯電執行長、現同為紫光全球執行副總裁的孫世偉,轉擔任紫光DRAM事業群執行長。
業界分析,隨著美中科技戰開打,紫光集團的DRAM事業恐受阻,因DRAM自主研發需要很長時間,高啟全要在紫光一圓DRAM大夢恐怕難上加難,離開紫光、走自己的路,反而是明智之舉。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啟全是台灣經理人在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最成功的例子。
第二、高啟全任職過所有重要的公司,包括英特爾、台積電、旺宏和南亞科。
第三、高啟全在紫光最大的成就是成立長江存儲,現在大陸DRAM技術能力已經超越台灣。
第四、中美科技大戰,高啟全可能感到未來不容易發揮,才萌生去意。
NTT
Docomo
日本電信巨人NTT集團29日宣布,將買下尚未持有的NTT Docomo股票,把這家行動電信業者納為旗下全資子公司、並讓Docomo下市。此舉可望協助首相菅義偉落實行動資費降價政策,並加速研發6G技術。
根據正式聲明,NTT將以每股3,900日圓價碼,收購尚未持有的NTT Docomo股票,據估計公開出價收購總值4.25兆日圓(400億美元),較28日東京收盤價溢價逾40%。基於NTT已掌控66%的Docomo股權,任何提案幾乎確定通過。Docomo董事會表示贊成。
這起交易創日本企業史上公開收購案最大規模紀錄,預定30日起展開、明年3月31日完成;交易一完成,就會讓Docomo股票下市。1998年NTT把Docomo分割出去時,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案。
受此消息激勵,Docomo除權後股價29日在東京股市收盤飆漲18%,漲停板。也已除權的NTT股價下挫,盤中一度跌3.7%。由於此交易案可能加劇日本行動電信業的資費價格戰,另一家電信商KDDI股價重挫4.1%。
NTT社長澤田純否認此收購案與政府施壓降價有關,但承認的確有調降資費的空間與打算。他指出,選在這個時機宣布,是體認到Docomo市場處境的迫切性,因為儘管Docomo日本市占率第一,獲利能力已掉到業界第三,國際對手勢力也日益增強。
澤田純表示,NTT的目標是加強對企業客戶銷售,並改善成本競爭力;NTT也將擴大投入6G技術研發。
伊藤忠商事首席經濟學家武田淳認為,NTT完全接管Docomo,更能因應調降行動資費對獲利的衝擊,從這角度來看,此舉很「合邏輯」,而行動資費調降「對現任政府是一大鼓舞」。
日本政府是NTT最大股東,Docomo下市可讓NTT更容易配合菅義偉促降資費的政策。菅義偉曾說,日本行動費率還可調降約40%。
日經新聞說,日本頂尖放款機構,包括三菱日聯、三井住友、瑞穗銀行,將聯貸逾4兆日圓給NTT。這也可能是日本銀行界歷來最大一宗聯貸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1998年Docomo是當年最大的上市案。
第二、以40%的溢價,將Docomo私有化,算是相當之高。
第三、NTT已掌握66%Docomo的股權,換言之,剩下的37%值400億美元,Docomo整體估值約1,100億美元。
第四、要花那麼多錢把子公司私有化變成部門,意義重大,只能說這是日本政府的長線佈局,未來加速研發6G技術,不想再落後於中國。
諾基亞/英國電信
在英國政府封殺華為之際,芬蘭電信設備大廠諾基亞(Nokia)和英國電信集團(BT)擴大合作,已敲定一筆5G行動網路設備的新訂單,使諾基亞成為BT最大5G行動設備供應商,補上中國大陸華為所留下的缺口。
諾基亞並未公布BT的5G無線接取網路(RAN)設備新訂單數量,但路透引述知情人士報導,諾基亞已搶下BT 63%的訂單。
英國政府已禁止華為向該國業者供應5G設備,並要求國內電信業者在2027年前全面淘汰華為5G設備,此舉對諾基亞、瑞典電信設備廠愛立信(Ericsson)而言,正是搶占英國市場的好時機。
目前BT在大倫敦、英格蘭中部及鄉村等地區,採用諾基亞的電信設備。諾基亞表示,新訂單將使BT使用諾基亞設備的範圍,擴大至亞伯丁、劍橋、布萊頓等地區。
BT目前採用的4G行動網路設備,華為約占三分之二,諾基亞占三分之一。
BT執行長詹森(Philip
Jansen)表示,這個協議將使BT持續部署固定與行動網路,且數位連結力在英國未來經濟方面,將扮演關鍵角色。
目前BT採用愛立信的5G無線接取網路設備,在BT逐步淘汰華為設備的情況下,愛立信也可能搶奪更多BT訂單。
諾基亞在本月稍早面臨一大挫敗,因為三星電子拿下美國電信商威瑞森(Verizon)的5G設備訂單。如今諾基亞接獲BT大單,為諾基亞新執行長德馬克(PekkaLundmark)上任以來一大勝利。
穆迪的數據顯示,去年在全球無線接取網路設備市場的市占率為21%,愛立信為29%,華為占31%。
我們的看法:
第一、諾基亞曾有輝煌的過去,但這幾年嚴重衰退。
第二、主要原因是諾基亞錯估5G的情勢,沒有預先部署。
第三、另外諾基亞併購Alcatel-Lucent,花了太多時間整合,元氣大傷。
第四、BT目前的4G行動網路,華為占三分之二,諾基亞三分之一,未來諾基亞應該會囊括三分之二的訂單,剩下的可能是由愛立信瓜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