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大雄鷹奪冠,看企業轉型關鍵》難在跨界,得靠人才、團隊合作邁出第一步
最近有很多新商機冒出來,除了電動車以外,還有太空產業、無人機、區塊鏈和量子電腦等,都很有潛力。對許多企業來說,有3個層面需要思考,第一是為何要轉型(Why),第二是往哪裡轉型(What),第三是如何轉型(How)。最困難的可能是第三部分,企業家都知道一定要改變,但不確定如何跨出關鍵的第一步。
轉型,難在「跨界」
為什麼那麼困難?因為今天的轉型是「跨界」,也就是做和原來完全不一樣的事。以電動車為例,它的原理和成功所需元素,和傳統電子產業完全不同。一般跨界是從核心專長延伸,但如果跨入一個完全不同的領域,就要有全新思維、以及不同的人才。
近期有一個例子引起我的注意,政大雄鷹籃球隊剛獲得今年度全國大專籃球公開賽冠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因為政大傳統是以學術聞名,體育並非其強項,但現在卻能打敗以體育見長的學校,他們是如何做到的?
當然並非名校就不可能拿冠軍,例如美國今年大學女籃冠軍是史丹佛,但一般人印象中會唸書和會運動是兩碼子事,美國今年大學男籃冠軍Baylor和Gonzaga都是名不見經傳的學校。
政大籃球隊拿到冠軍的關鍵人物是姜豐年先生,他是著名的企業家和創投家,乃早期入口網站新浪網發起人和投資人,並曾擔任董事長。他本人是政大校友,熱衷籃球運動,打過政大籃球隊及職籃,並曾經營職業籃球隊。
幾年前,政大請校友捐錢支持母校,原先想法是捐一棟大樓,但有人提議為何不捐贈一個籃球隊,想到了姜豐年,於是就這樣開始。
從長期效益觀點,如果能做起來,籃球隊絕對比大樓更有意義,因為大樓只不過是硬體,但籃球隊的組成是人,代表一個生態系,不只有現在學校師生,還能連結校友,如果成績好,又能增加學校知名度,吸引更多優秀學生加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不是一座冷冰冰的大樓所能比擬的。
企業進入新產業,人才是重要關鍵
一般企業進入新產業,首先思考的是技術,其次是廠房和設備,比較前瞻的會想到市場和訂單,較少人會從人才角度來思考,但人才是事業成功重要關鍵。許多企業即使想到人,也是從內部先開始,不會從外部挖角;少數企業會重金禮聘一位有經驗的新事業領導人,但不一定會規劃很多資源來支持他長期投資,並有大量燒錢的準備。
好球員不一定是好教練,而好教練也不一定能成為好的球隊擁有者,這其中所需技能是不一樣的。麥可.喬丹是籃球之神,但他買下的華盛頓巫師隊戰績就很普通,一直沒有做起來。
我喜歡用籃球隊來比喻企業,因為籃球節奏很快,就像企業經營一樣,隨時會面臨新挑戰。籃球隊有5個人,前鋒、中鋒、後衛,好比企業有CEO、CTO、CFO、CMO,彼此必須合作無間,不是靠一個超級巨星就能夠撐起一支球隊。
很多NBA球員非常神勇,但至今尚未拿過冠軍,布魯克林籃網隊的哈登就是一例。以前拿過好幾座總冠軍的舊金山勇士隊,這兩年因為傷兵戰績不佳,只靠MVP三分射手柯瑞一人獨撐大局,他雖然一場球可得30分以上,但球隊目前排名還是無法進入前8強。
這說明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一個企業不是挖角一個明星就可以成功,必須要靠團隊,更重要的是董事會必須支持。政大籃球隊成軍不到5年就拿到全國總冠軍,但假設連續10年都無法繳出好成績,贊助人是否還願大力支持?
一般所謂的支持當然是錢,但錢必須用在對的地方。以政大為例,除了球員外,還有獎學金和學業輔導經費,以及一流的體育館,各種鍛鍊體能的器材,再配上專業的防護員以確保球員健康,這是整個生態系的打造。
姜豐年先生是成功的投資家,投資球隊就像投資新創企業一樣,需要多方呵護,讓企業快速成長茁壯。培育新創的相關機構,如育成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其概念和培養球隊是相通的。一般人如果從零開始,會希望在3年內能有成果,但如果要打到總冠軍或成為「獨角獸」,至少要有5-10年時間,非一蹴可幾。
美國職業運動,不論是NBA或MLB,都會有球員交易制度,這好比企業經營,如何以有限預算組成實力堅強的球隊,球員彼此實力互補,並能不斷進步,實在是一門學問。
台灣最喜歡講「國家隊」,展望未來,如何在各行各業,組成優秀的團隊,挑戰世界,將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