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7日 星期三

鴻海為「MIH電動車」開序章後…老總:台灣電動車有兩大優勢與挑戰

 鴻海為「MIH電動車」開序章後…老總:台灣電動車有兩大優勢與挑戰


上週中國著名的手機製造商小米,在創辦人雷軍宣示下,決定進軍電動車產業,造成市場上極大轟動。


中國的電動車行業,正處於一個戰國時代。除了既有業者如蔚來、理想和小鵬之外,網路平台如百度、阿里也高調進入,傳統汽車大廠如上汽集團、吉利汽車亦積極跨足,甚至連不同行業的大咖像海爾及華為都來參一腳,熱鬧非凡。


在這種狀況下,為何小米的電動車計畫特別值得關注?根據媒體報導,小米將成立一家新公司,首期投資人民幣100億元,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其實以金額來說,這只不過是進入電動車行業的基本門檻,很多公司都出得起,但關鍵在於小米這家公司和雷軍這個人。


小米2010年才成立,至今不過11年時間,卻已成為全球第三大手機品牌。當然一部分原因在於川普封殺華為,讓小米能夠後來居上;但以一個硬體品牌製造商,完全憑民間力量,能在那麼短時間內爬到這個地位,已是不得了得成就。


硬體照理說是台灣企業的專長,但今天宏碁和華碩都已被超越,曾是手機領導品牌的宏達電更幾乎銷聲匿跡。反觀小米卻變成世界級品牌,從手機到物聯網家用產品,現在又進軍電動車,令人不得不佩服雷軍。


未來電動車行業會如何演變?產業競合會如何發展?恐怕無人能預測。就像100年前的汽車業一樣,現在正開始進入新一波洗牌,科技、製造、市場、資金和各國政策,都會塑造新的贏家和輸家。台灣業者以鴻海為首,打造號稱「電動車業安卓」的MIH平台,至少是一個漂亮的開始!


回顧歷史,台灣過去大手筆進軍新行業的案例,有不少以失敗收場,令人在觀察這波電動車熱潮同時,不得不帶幾分保留。


過去50年,台灣最成功的兩個大型投資案,一個是1971年的中國鋼鐵,當時在蔣經國執政任內,為配合十大建設而成立,另外一個就是1987年成立的台積電。這兩個投資案,一個奠定了傳統製造的基礎,一個樹立了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基石。


但在中鋼和台積電耀眼的光芒背後,還有很多失敗的大型投資案。1984年,台灣因為條件談不攏,放棄和日本豐田成立大汽車廠規劃。台灣汽車工業到今日仍未做起來,裕隆電動車部門已賣給鴻海。


1991年,台灣成立台翔航太,一開始計劃和美國麥道共同建造客機,但後來也胎死腹中。


2002年陳水扁執政時期,政府提出著名的「兩兆雙星」計劃,所謂兩兆是指半導體和面板產業。如今半導體產業只成功了一半,雖然台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大放異彩,成為全球領導者,但DRAM產業完全失敗,徹底出局,今天已幾乎看不到台灣廠商蹤影,拱手讓給南韓。


至於TFT-LCD(編按: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面板產業,台灣曾有一段時間和韓國同為世界領導者,但現在已落在中國大陸之後,大陸業者京東方和TCL包辦全球一半以上產能。


跨足新產業有兩大難點

為什麼台灣跨入這些新產業很容易失敗?因為缺乏核心技術,如汽車、航太和DRAM,同時又沒有龐大的國內市場,對於中國市場有太多政治考量,以致無法在短期內形成規模。


另外一個問題是台灣不懂資源整合,明明市場很小,各家業者還要各據山頭,最後被外資個個擊破。十多年前政府曾想整合DRAM業者,和外資合作,但最終無法達成共識。TFT-LCD產業也是類似情況,最多時有5家業者,2大3小,華映如今已破產。


電動車可以樂觀

但今天我們看電動車產業,為何可以比較樂觀?因為台灣至少掌握了電動車部分技術。電動車不同於傳統燃油車,「電」的比重占一半以上,而台灣產業在電子組裝和半導體晶片上均有優勢;另外在「機」的部分雖缺乏整體組裝能力,但中部地區許多「隱形冠軍」業者均有能力或已在生產汽車的關鍵零組件。


今天電動車產業正面臨「典範轉移」的新時代,就如同台積電30年前以晶圓代工的水平分工新模式翻轉傳統半導體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整合元件製造廠)的一條龍垂直整合模式,關鍵在於誰能在最短時間內完成資源整合。


這也是為何我們在中國大陸看到傳統汽車業者、工業製造大廠和網路平台業者都加入電動車競逐行列,因為沒有人擁有所有的資源。這是一場合作拼圖遊戲,強強聯手不一定能夠勝出,當一方實力太強的時候姿態就會比較高,反而增加了合作摩擦。


蘋果在iPhone時代,把台灣廠商控制得死死的,掌握大部分利潤。幾大供應商鷸蚌相爭,互相砍價,蘋果漁翁得利。但現在進入電動車時代,是全新的遊戲規則,蘋果除了錢多、客戶基礎強,並不見得有絕對優勢。


台灣廠商如果還是抱持DRAM、TFT-LCD面板時代的心態,絕不可能在電動車領域成功。未來是策略聯盟的時代,既競爭又合作,在一個開放的生態系中,台商要如何找到利基,就如同台灣夾在中美兩大強權之中,試圖展現自己特色並發揮巧實力,非常不容易!


張忠謀和郭台銘都已經退休,如果有什麼值得台灣人學習的企業人物,不妨參考雷軍。雖然他是中國人,但他做的事情是台灣人本來應該最擅長的,而他卻超越了我們。小米的電動車之路,值得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