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到處設廠,供應鏈重組該怎麼應對?老總提4建議
最近看到一種「超快速外送」公司,許諾在10分鐘到貨。你用手機外送買幾包泡麵,送來的速度比走去轉角超商買還要快,該公司擁有許多在顧客住家附近的「虛擬商店」,等於是又快又符合在地需求的「線上柑仔店」,現在歐美這種10分鐘外送服務生意比超商更好。外送似乎變成主流,成為新的「供應鏈」趨勢。
囤晶片是「衛生紙效應」?
談到供應鏈問題,最近美國政府要求台積電和三星等半導體大廠,交出客戶訂單和庫存資料,因為汽車晶片嚴重短缺,造成供應鏈斷,因此美國政府要查出來,是哪些廠商在囤積商品,造成晶片短缺。
根據德國供應鏈專家分析,這種現象叫做「衛生紙效應」,意思就是消費者恐慌,擔心因為供貨不足,大量採買衛生紙,遠超過他們實際需要。事實上這種現象在美國已經發生,因此沃爾瑪等賣場限制客戶能買衛生紙數量。然而在工業領域也是一樣,汽車大廠擔心未來買不到晶片,因此大量搶購汽車晶片囤積,以備將來需要。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受《TIME》專訪表示,車廠指責台積電不給晶片,「我告訴他們,你是我客戶的客戶的客戶。我怎麼能(優先考慮其他人)而不給你晶片?」舉例來說,高通賣給中間商,該中間商再賣給中國吉利汽車,這不是台積電所能控制的。但美國政府相當霸道,硬是要供應鏈參與者提供資料,這個叫作「長臂管轄權」,只有世界老大才有權力這麼做,否則一般國家哪裡能管那麼多?
未來供應鏈要有高度彈性
現在全世界缺料、缺工、缺船、缺櫃、缺港、缺貨車司機,導致供應鏈徹底瓦解,供應鏈成為顯學,幾乎每天都有相關新聞。在80年代,管理學流行源自豐田生產方式的「JIT」(Just-in -time),即是零庫存供應鏈,但今天已不可行,就算AI能計算出最佳供應鏈配置,卻無法預測全球各地實體資源缺乏情形,所以未來供應鏈要能「隨機應變」。
目前的解決方案很不科學,也就是囤積存貨,以備不時之需,但這會造成嚴重後果。當全世界每一個人都購買超過他們實際所需貨品時,就會造成供應不足,這正是現在半導體界所發生的情況,帶動價格上漲,引發通膨壓力。
現在最新管理思維,叫做「韌性」(Resilience)供應鏈,代表有高度彈性,能因應突發狀況奇襲,也就是一般所謂的VUCA:Volatility(變動性)、Uncertainty(不確性)、Complexity (複雜性)和Ambiguity(模糊性)。
要達到韌性,傳統供應鏈必須重新設計,主要有4個層面:第一是「多鏈」,不能只集中一處,而要分散在各地;第二是「短鏈」,儘量靠近市場,工廠和市場間不要有太長距離;第三是「外鏈」,不要企圖什麼事都自己來,大企業如沃爾瑪和亞馬遜可以包下整條船甚至擁有自己的車隊,但一般公司需有不同策略聯盟夥伴,互相支援;第四是「智鏈」,多利用AI進行智能化安排。
台灣企業該怎麼分散風險
大部分台灣企業沒有這種思維與準備,政府所做的就是用「台灣供應鏈」取代「中國供應鏈」,因為連張忠謀都說半導體廠唯有在台灣才有競爭力。然而台灣缺水、缺電、缺工,排碳問題嚴重,還有軍事風險,外資早就開始分散生產製造基地,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內,外資看上台灣的主要是廉價人才,並非生產製造。
但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我又不是鴻海,哪有能力去那麼多地方?那就必須「打群架」,和別的公司合組產業控股公司,或形成虛擬聯盟。如果什麼都不做,注定會被時代淘汰。供應鏈關係台灣的未來,台灣應做大腦神經中樞,遙控全世界,但不需要把整個身體都留在台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