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31日 星期二

美大型股,英2023,CES電動車,科技股IPO,電動車,核燃料基金,GOOGLE FB,石油業,亞馬遜,返辦公室上班,兩岸,大陸特斯拉,城市經濟,美中概股,GOOGLE,低軌衛星,晶片出租,印度車市,印度,世界先進

 理事長的話:美大型股,2023,CES電動車,科技股IPO,電動車,核燃料基金,GOOGLE FB,石油業,亞馬遜,返辦公室上班,兩岸,大陸特斯拉,城市經濟,美中概股,GOOGLE,低軌衛星,晶片出租,印度車市,印度,世界先進

美大型股

2022/12/31 工商時報 蕭麗君

不僅特斯拉股價2022年跌得慘兮兮,臉書母公司MetaPaypal等其他18檔美國大型股,也將創下史上股價表現最糟糕的一年。

 

2022年即將步入尾聲,標準普爾500與道瓊工業指數均邁向金融海嘯以來最慘一年。直到周四收盤(29日),兩者分別重摔20.6%與9.5%。另外在標普1500綜合指數、市值300億美元以上的個股當中,有19檔股票年線跌幅也將締造史上之最。

 

標普1500綜合指數主要結合了標普500、標普中型股400與標普小型股600等三大核心指數,涵蓋美國約90%的市值。

 

其中特斯拉2022年來狂瀉65.4%,為史上最慘一年。其2010年掛牌上市後,上次年線出現收黑是在2016年,當時走跌11%。

 

另一家科技巨擘Meta股票2022年也慘遭拋售,股價累計暴跌64.2%,為2018年挫低25.7%後,第二年股價出現崩跌。外界表示,正當Meta主要營收來源的網路廣告收入已經陷入停滯之際,執行長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卻依然不顧反對聲音,執意砸重金研發元宇宙,導致投資人信心漸失。

 

至於在網路泡沫時期創建的PayPal2022年股價也急墜63.2%。該支付平台目前正大幅調整經營策略,轉而吸引與留住高價值用戶,不再追求衝高用戶數。這也是它第二年年線走跌。

 

此外,通訊業者Charter Communications股價2022年也蒸發48.2%。投資者憂心該業者為了提高網路訂戶數目,可能在2023年大幅提高開支。

 

谷歌母公司AlphabetC股也遭遇史上最慘一年、年跌幅為38.4%。沒有投票權的C股是谷歌在2012年正式發行,主要是讓它可以繼續對員工發行新股,但又不至於稀釋共同創辦人布林(Sergey Brin)與佩吉(Larry Page)對谷歌的控制權。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美國大型股普遍表現很差

 

第二、 主要都是科技類股

 

第三、 科技類股由於寬鬆的貨幣政策,走了兩年的大行情

 

第四、 表現最差的像臉書的母公司Meta下跌百分之六十五,還有特斯拉下跌超過七成

 

2023

2023/01/05 工商時報 吳慧珍

高盛經濟學家預測,英國今年經濟勢必衰退,在G1010國集團)國家中敬陪末座。圖/美聯社

FacebookLineTelegramTwitterWeChatPrintFriendly

高通膨壓力導致家庭生活水平遽降,進而衝擊經濟活動,高盛經濟學家預測,英國今年經濟勢必衰退,在G1010國集團)國家中敬陪末座,萎縮幅度與俄羅斯不相上下。

 

華爾街投行高盛在2023年宏觀經濟展望報告中預測,英國今年實質GDP萎縮1.2%,表現在G10中墊底,但2024年將由負轉正擴張0.9%。

 

這意味英國2023年經濟只比俄羅斯好一點。俄烏戰爭看不到盡頭,俄國持續承受西方經濟制裁壓力,高盛預估俄國今年經濟萎縮1.3%,明年正成長1.8%。

 

高盛對英國經濟的預測,顯然比市場共識還悲觀,市場普遍預期英國今年GDP萎縮0.5%,明年擴張1.1%。

 

但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預估,未來幾年已開發國家雖面臨相同的總體經濟逆風,英國的表現卻是明顯落後,比不上其他G7(七國集團)成員,倒是與俄羅斯不相上下。高盛首席經濟學家哈祖斯(Jan Hatzius)及其團隊的總結是,歐元區與英國已步入衰退,因為兩者都經歷「冗長的家庭能源帳單大漲」,以致於通膨率被推到比其他地方更高的峰點。

 

高盛團隊指出:「高通膨進而影響到實質收入、消費及工業生產。我們預測到2023年第一季,歐元區實質收入劇減1.5%,英國的減幅達3%,此情況將持續到第二季,要到下半年才會好轉。」

 

英國預算責任辦公室(OBR)預測,全英生活水平的倒退程度,將是有史以來最嚴重。OBR預估,衡量生活水平的實質家庭可支配所得,2022-23年下滑4.3%。

 

諮詢機構安侯建業(KPMG)估計,英國今年實質GDP萎縮1.3%,明年局部復甦0.2%。收入遭到壓縮是主因,通膨與利率雙高,大大削弱家庭購買力。

 

英國央行去年12月升息2碼,基準利率拉高到3.5%,但上月通膨率自41年高點回跌。畢馬威預期,隨著通膨逐漸降溫,今年第一季英央料將銀行利率調升至4%,然後採取觀望態度。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英國今年經濟勢將衰退,為歐洲表現最差的經濟體之一

 

第二、 全球經濟表現只有美國還好

 

第三、 英國估計只有比俄羅斯好一點

 

第四、 英國經濟太差,因此李嘉誠已經決定撤出英國

 

CES電動車

2023/01/06 工商時報 涂志豪 2023.01.06

美國消費性電子展(CES 2023)於美西時間5日於拉斯維加斯正式開幕,由於消費性電子需求持續疲弱,近幾年維持強勁需求的車用電子及先進駕駛輔助系統(ADAS)已躍居展會最大亮點,包括BMWStellantis兩大車廠執行長亦發表專題演說,CES 2023儼然成為全球電動車及自駕車科技競技場。

 

全球一線車廠及相關車用電子及ADAS供應商齊聚CES 2023,包括福斯VWAudiBMW、賓士、VolvoStellantisHondaSony等均選擇在展期發布新一代電動車或概念車,並引進虛擬及擴增實境(VRAR)技術提供完整用車體驗,而包括恩智浦、高通、安森美等晶片大廠亦同步發布新款車用晶片。

 

由於電動車及自駕車生產鏈成為此次CES 2023最大參展團體,主辦單位美國消費技術協會(CTA)特別將拉斯維加斯會議中心新落成的最大展示區西館(West Hall)定調為汽車產業專區,並且看好交通工具的數位化會是未來幾年最具成長爆發力的市場,包括電動車重塑車電系統生態系、自駕系統及應用的升級、以及用車經驗的數位化轉變。

 

CTA副總裁Steve Koenig表示,電動車帶動的汽車數位化正在快速轉換,包括車內將會搭載更多面板螢幕,聲控已開始被實際應用,5G低延遲通訊讓車聯網(V2X)得以具體實現,車內娛樂因技術升級而造就功能即服務(FaaS)全新商業模式等。因此,汽車數位創新成為CES 2023主題之一,預期數位化會延伸到海空交通、智慧自駕、汽車效能等各領域。

 

當然,電動車的快速發展也帶來新的挑戰,與會業者指出,關鍵車用晶片短缺問題仍然未完全紓解,車廠仍因此持續減產,而汽車動力系統由燃油改為電動,也帶來許多新挑戰,包括特用材料的成本大幅增加,以及車用電池缺貨情況仍無法有效解決。再者,各車廠自行打造專屬客製化電動車及自駕車生態系,缺乏業界標準恐將造成未來規格及技術升級難度提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今年CES的主秀是電動車

 

第二、 電動車正取代手機變成下一個重要的載體

 

第三、 台灣在電動車產業裡面由於電子化有很大的商機

 

第四、 但是台灣缺乏電池以及電動車完整的生態系,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科技股IPO

2023/01/02 工商時報 顏嘉南 、綜合外電

科技企業股票首次公開發行(IPO)市場繼2021年創下輝煌紀錄後,2022年市況逆轉,科技股IPO急速萎縮,整體募資金額崩跌逾九成,沒有一檔募資超過10億美元,專家認為2023年恐難樂觀。

 

2022年科技IPO市場急凍,與2021年的盛況有天壤之別,當年電動車新創公司Rivian和網路券商羅賓漢(Robinhood)風光上市,受到投資人熱烈追捧。

 

2022年美國唯一值得關注的IPO案是英特爾的自駕車事業Mobileye10月在那斯達克交易所掛牌。根據FactSet數據,Mobileye的籌資金額略低於10億美元,其他美國科技IPO案甚至連1億美元都籌不到。

 

相較之下,2021年美國至少有10件籌資超過10億美元的科技IPO案,其中還不包括直接上市的線上遊戲平台Roblox、加密幣交易平台Coinbase,和軟體業者Squarespace等銀彈充足的企業。

 

然而2022年市場突然逆轉,投資人遠離風險和未來成長願景,擁抱有獲利、資產負債表足以抵擋經濟逆風和高利率的企業。

 

部分企業在上市後股價狂瀉,促使想上市的公司修改IPO計畫。根據安永會計師事務所(EY)最新報告顯示,2022IPO案的募資金額暴跌94%,由1,558億美元崩跌至86億美元。

 

股票研究公司New Constructs執行長崔納(David Trainer)則指出,投資人首先要認清現實,依據基本面來評估新興科技公司,而非遙不可及的願景。在投資決策由審慎地分配資本主導之前,IPO市場可能仍是步履蹣跚。

 

創投公司Thomvest Ventures主管巴特勒(Don Butler)亦不認為2023IPO市場會明顯好轉。美國聯準會(Fed)持續升息可能讓經濟跌入衰退,沒有跡象顯示投資人願意冒險。

 

不過紐約證交所總裁馬丁(Lynn Martin)則樂觀看好2023年的IPO市場,因為延緩上市的案件從未如此多過,一旦市場波動平息,IPO活動將回復熱絡。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美國科技市場崩盤

 

第二、 全年IPO數量下跌九成

 

第三、 但中國的科技股表現,反而異軍突起

 

第四、 預計今年美國科技股表現仍然不會好

 

電動車

2023/01/03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在電動車轉型帶動下,美國正迎來數十年來最大新建車廠熱潮,而聯邦政府祭出的全新補貼計畫,又加快建廠腳步。

 

儘管各大汽車製造商也擔憂經濟可能陷入衰退,但在這場電動車的競賽中,他們看的是更遠的未來。

 

華爾街日報報導,位於密西根的汽車研究中心(CAR)數據顯示,去年1~11月,各大車廠承諾在美國投資設廠的金額約330億美元,在2021年已承諾投資新車廠370億美元後,無異於錦上添花。這個數字遠高於2017年的90億美元,也是20年前的八倍。

 

帶動這股建廠熱潮的最大因素是,汽車製造商競相推出電動車。去年通過的通膨削減法案,可望進一步加快業者投資的腳步,因為這項新法案會針對氣候議題投入資金,將撥款上百億美元以補貼電動車和電池廠,以及對鋰、石墨等電池材料加工的設施。

 

部分外國車企瞄準美國進行擴張計畫,例如現代汽車已公布在喬治亞州斥資55億美元設廠的計畫。與此同時,Rivian等美國本土電動車新創正擴大自行生產的能力。

 

這種現象反映業者集體押注消費者將購買的電動車數量,足以讓他們的投資回收。顧問業者AlixPartners數據顯示,全球汽車產業計劃到2026年對電動車投資5,260億美元。

 

在過去一年內,更多電池製造供應鏈遷到美國,也催生出許多新建廠計畫。儘管當今許多電動車電池仍在亞洲製造,但運輸成本、加上倚賴海外供應商的風險,促使愈來愈多車企將電池在地化生產。

 

目前出現經濟可能下滑的跡象,可能影響消費者花錢的意願,如此賭注的風險因而變得愈來愈大。不過,各大車企高層表示,他們著眼的是在潛在衰退之後的未來。而州政府也認為這是促進地方經濟、保障就業的難得機會。

 

數據顯示,過去兩年有三分之二的投資額,流往美國南部,遠離了過去一個世紀以來的美國車廠大本營五大湖區。喬治亞、田納西、肯塔基等南部各州,已成吸引新廠落腳的大贏家,主要因為這些地方具有能源成本較低、可開發土地較多的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推出新的補助政策,鼓勵電動車建新廠

 

第二、 這會造成電動車建廠的大狂潮

 

第三、 除了美國的業者以外,外國的業者也必須到美國去設廠

 

第四、 不只是車輛製造,電池製造供應鏈也到美國,這個趨勢很明顯

 

核燃料基金

2023/01/03 經濟日報/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英國政府2日表示,規模7,500萬英鎊(9,050萬美元)的核燃料基金,已開放企業申請。

 

該基金旨在提振國內的核燃料產量,以降低對俄羅斯鈾供應的依賴。

 

路透報導,英國當局去年7月宣布成立核燃料基金,向鈾轉化(uranium conversion)相關企業提供獎勵。鈾轉化是指把鈾礦純化集中並加以轉換,以便加工製造核燃料,是製造核燃料過程中的關鍵環節。

 

核燃料基金2日開始接受申請,220日截止。這項獎勵計畫旨在減少對俄國的依賴,因為俄羅斯目前擁有全球約20%的鈾轉換產能。

 

英國政府表示,該基金已發放1,300萬英鎊,給位於英格蘭西北部的Springfields核燃料製造廠。

 

自俄烏戰爭爆發帶動能源能成本攀升以來,能源供應已成為各國焦點。增加核能發電量的計畫,將有助英國減少對天然氣的依賴。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由於全球能源危機,核能又重新受到重視

 

第二、 英國成立核燃料基金,積極發展核能

 

第三、 其中的一個做法是成立SMR,小型的模組化核能電廠

 

第四、 台灣應該盡速重新啟動核能

 

GOOGLE FB

2023-01-05 經濟日報/編譯 易起宇/綜合外電

在短影音平台TikTok和串流業者崛起之際,線上廣告市場兩大巨頭Google和臉書母公司Meta去年未能拿下美國過半數的數位廣告費用,為近十年來首見,業界人士預期此下降趨勢將在未來幾年持續。

 

據研究公司Insider Intelligence估計,GoogleMeta去年合計拿下美國48.4%的數位廣告費用,這兩公司的美國市占率自2014年來不曾低於50%,該機構也預測,GoogleMeta今年的市占率將降至44.9%

 

儘管GoogleMeta的廣告業務仍持續成長,但Insider數據顯示,這兩家公司的增速慢於美國數位廣告市場的其他業者。Insider預測分析師哥德納說,各品牌已擁有更多以不同形式打廣告的管道,「所有行銷人員都會希望有更多選項」。

 

GoogleMeta的廣告業務去年都面臨逆風:人們的上網時間比疫情初期減少、擔心經濟轉衰的行銷人員削減廣告支出、亞馬遜和字節跳動的TikTok持續在數位廣告領域崛起、更多的串流服務開始涉足廣告業務。

 

Meta等社群媒體也受到蘋果2021年開始的數據追蹤限制打擊,因為這直接影響到Meta廣告業務核心的精準投放廣告能力。

 

Insider表示,TikTok去年在美國數位廣告市場的市占率提高一倍多,受益於其在美國近1億名的每月活躍用戶、平台的快速爆紅,以及對Z世代、千禧世代和網紅的黏著度,但整體市場份額仍然很小,在美國數位廣告市場占比僅2%,今年預計將升至2.5%

 

另一家去年在美國市占率升高的的數位廣告公司是亞馬遜,其廣告業務是根據用戶的購買和瀏覽紀錄來投放指向性廣告。據Insider表示,這家電商巨頭去年在美國的市占率為11.7%,今年預期將增至12.4%。沃爾瑪、eBay等其他零售商也正開始效仿亞馬遜。

 

串流服務在數位廣告市場的份額也在提升。數位廣告仲介公司Camelot執行長布魯姆表示,為觸及年輕觀眾,許多客戶正將廣告支出從傳統電視轉向影音平台。

 

Insider指出,Roku、迪士尼旗下Hulu、派拉蒙旗下Pluto TVParamount+、福斯旗下Tubi以及康凱斯特旗下的Peacock,去年合計約占美國數位廣告開銷的3.6%。但隨著串流產業兩大巨頭NetflixDisney+推出支援廣告版本,此一趨勢預料將會加速。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美國反壟斷,現在積極打擊互聯網大咖

 

第二、 對於GoogleFB來講有重大的影響

 

第三、 以前平台業者完全吃定新聞內容業者

 

第四、 未來平台業者必須分潤給新聞以及內容提供者

 

石油業

2023-01-05 經濟日報/編譯洪啟原/綜合外電

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化石燃料價格飆漲讓美國石油巨擘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和雪佛龍(Chevron)受惠,兩家公司2022年的獲利總和預估逼近1,000億美元。

 

金融時報報導,研究機構SP Capital IQ彙整的華爾街預估數據顯示,埃克森美孚去年獲利估超過560億美元,雪佛龍估超過370億美元,兩者獲利預料創新高,獲利總和估達930億美元。

 

這兩家公司頂住維權人士和部分股東的壓力,他們曾被要求放棄石油與天然氣這項核心事業和減少碳排。現在,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認為,這筆意外之財就是他們維持經商模式的最佳證明。

 

兩家公司大幅扭轉18個月前的情勢,彼時他們仍在疫情拖累油價大跌下努力復甦,而且他們提出的氣候策略遭毒舌股東抨擊,使他們大受打擊。埃克森美孚去年5月面臨維權投資人、避險基金公司Engine No. 1的挑戰,失去對三席董事席次的控制權,此時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承受的壓力達到頂點。

 

這兩者在很大程度上頂住要求他們大幅調整策略的聲浪。埃克森美孚執行長伍茲(Darren Woods)近來表示,去年獲利大增,證明該公司走在正確的路上。

 

埃克森美孚近來公布,2024年前預計買回價值500億美元的庫藏股,之前買回約150億美元的庫藏股也算在內。該宮公司並在去年初加發股利。雪佛龍也將買回價值約150億美元庫藏股。

 

美國總統拜登的國際能源顧問霍克斯坦(Amos Hochstein)去年12月向金融時報表示,聚焦在買回庫藏股不是「美式作風」,認為能源業者應採取更多行動擴大供應和壓低油價。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由於歐洲斷氣,所以大家積極搶購傳統能源

 

第二、 造成全球能源股大漲

 

第三、 埃克森美孚等大公司都獲利滿滿

 

第四、 巴菲特也趕上這波能源潮

 

亞馬遜

2023/01/06 02:03:22

經濟日報 編譯林奇賢/綜合外電

 

亞馬遜執行長傑西(Andy Jassy4日宣布,從去年11月展開的裁員計畫,影響人數將「略高於1.8萬人」,是該公司歷來最大規模裁員,也是過去一年揭露裁員計畫的大型科技公司中最大規模的裁員行動。彭博資訊報導指出,這是科技業景氣更加低迷的最新證據。

 

這波裁員行動涵蓋數個團隊,而零售部門亞馬遜商店和人資部門PXT團隊所受衝擊尤其大,遭裁汰者約占全公司總人力的1.2%,但卻占這些部門人力約5%。亞馬遜去年11月宣布裁員計畫,主要針對裝置產品、零售和人力資源等部門,當時預期裁減1萬人左右,確切受影響的人數顯然更多。

 

傑西在發給員工的訊息中表示:「我們通常會等到能與這些受影響的人直接溝通後,才會宣布這些結果。然而,由於同仁中有人把消息外洩,我們決定提前公布這項消息,讓各位直接聽我詳述細節。」他指出,亞馬遜打算118日起與相關人員溝通。

 

傑西說,這些調整將協助公司在較穩健的成本結構下追求長期機會。根據彭博資訊資料,截至去年第3季,亞馬遜僱用超過150萬人,倉儲部門占相當大比率。

 

亞馬遜先前享受了一段疫情紅利,因消費者紛紛轉向網路購物。為滿足需求,亞馬遜擴大其物流網絡,並擴增不少人手。但隨著消費者重返實體店面,需求開始減弱,迫使亞馬遜廣泛評估削減成本,檢討不賺錢的部門。

 

同日,雲端軟體巨擘Salesforce也宣布準備裁員10%,並關閉部分辦公室,做為整頓計畫的一環。亞馬遜和Salesforce股價在美股5日早盤雙雙下跌。

 

截至去年12月,該公司在全球僱有7.9萬人,意味著這波裁員將有7,000多人丟飯碗。Salesforce共同執行長班紐夫(Marc Benioff)在員工信中提到,在具挑戰性的總經環境下,客戶在做出購買決定時採取更審慎的態度,導致Salesforce做出非常艱困的裁員決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亞馬遜裁員1.8萬人,有史以來規模最大

 

第二、 去年判斷錯誤雇用太多人

 

第三、 新冠疫情結束,數位轉型行情已經不再

 

第四、 除了亞馬遜以外,還有很多的大科技公司都紛紛裁員

 

返辦公室上班

2023/01/04 工商時報 鄭勝得

越來越多企業雇主無法忍受空盪的辦公空間,下令員工重返辦公室上班。圖/美聯社

FacebookLineTelegramTwitterWeChatPrintFriendly

美國投資巨擘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與人資技術公司Paycom Software等企業近日要求員工增加實體辦公天數,或是確實遵守公司制定的混合辦公規定,違抗者幾周內可能面臨辭退命運,顯示越來越多企業雇主無法忍受空盪的辦公空間。

 

202212月,先鋒集團在發給員工的備忘錄指出,許多人並未遵守每周二~四實體上班的規定。過了幾天後,部分員工被告知,不遵守規定的話將遭到開除且領不到資遣費。

 

Paycom員工也遭遇類似處境,高層要求他們最快1月開始必須完全恢復實體上班。Paycom發言人表示,許多員工自20218月起陸續返回辦公室上班,公司總部如今近八成員工一周在公司上班五天。

 

支持在家工作的勞工認為,在公司上班效率不彰且通勤太花時間。但雇主表示,重返辦公室上班有其必要,因為這有助於解決問題、訓練新人與強化企業文化等。

 

在疫情肆虐多數期間,企業採取寬鬆態度執行員工返回辦公室政策,深怕嚴格執行恐傷害士氣並導致離職率攀升。換言之,高層主管並未祭出鐵腕手段懲罰不遵守規定者。

 

保全系統公司Kastle Systems數據顯示,2022年多數時間,全美十大城市辦公室使用率低於50%。

 

但人資顧問表示,隨著經濟衰退的威脅升高、就業市場出現變化,勞工握有的籌碼下降,促使雇主更敢於調整工作方式。

 

調查顯示,多數勞工願意一周至少幾天回到辦公室上班,其中不少人坦言實體辦公有其優點。也有人認為,嚴格執行公司政策才能顧及公平性。

 

事實上,包括高盛在內的美國多家大型銀行先前曾強制要求員工恢復實體上班,該公司高層表示經過一番「威脅利誘」後,如今辦公室大致回到疫情前的樣貌。為了避免遭遇類似麻煩,部分企業如今召募新人時都會寫明條件「必須百分百待在公司辦公」。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新冠肺炎結束,雇主紛紛要求員工返回辦公室上班

 

第二、 對於遠距辦公趨勢來說,是一個打擊

 

第三、 少數企業希望能夠同時維持遠距上班和辦公室上班

 

第四、 但有些企業主包括高盛在內,仍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

 

兩岸

2023/01/05 經濟日報 記者林則宏、林宸誼、黃雅慧/台北報導

在美中對抗持續下,兩岸企業家峰會不僅持續努力維護兩岸產業供應鏈穩定,峰會台灣方面理事長劉兆玄透露,峰會目前已初步選定節能減碳與電動車車用電子項目,將在今年透過「試項試點」、「先行先試」、「複製擴大」模式,結合大陸內需市場,深化兩岸產業合作。

 

劉兆玄去年11月底率領副理事長陳瑞隆、秘書長尹啟銘等人,實際走訪北京、南京、蘇州等地,並出席上個月在廈門舉行的兩岸企業家峰會年會。

 

劉兆玄此行曾與多位大陸中央和地方官員會面,並且在蘇州和華東地區11個台商協會負責人座談,是新冠疫情三年來,台灣產業界前往中國大陸層級最高的參訪團。

 

劉兆玄說,他感受到,大陸方面對於他們的到訪高度重視,甚至認為這是兩岸在疫情時期的一次「破冰之旅」,並期待透過峰會平台,能與台灣的產業界開展新的合作計畫。

 

劉兆玄指出,1991年至2021年這30年間,台商大陸投資累計約2,000億美元;2002年至2022年這20年間,台灣累計整體對外貿易順差約6,700多億美元,但對大陸的順差累計則高達14,000億美元。

 

換句話說,若扣除對大陸的貿易順差,過去20年,台灣的對外貿易將出現7,000多億美元逆差。因此可以說,台商對大陸投資帶動台灣出口,是非常成功的投資。

 

此外,2021年大陸出口成長29.6%,但去年前11個月,大陸出口成長率降至9%2021年台灣的出口成長29.3%,去年前11個月同樣降至9.4%

 

劉兆玄指出,兩岸出口年增率變化幾乎是同步的,這反映出兩岸經貿關係是非常緊密的,關聯度是非常高的。而大陸對外出口的前十大企業中,就有六個是台商。這些數字都顯示,經貿確實是穩定兩岸關係的「壓艙石」。

 

為進一步深化兩岸產業合作,兩岸企業家峰會今年將透過「試項試點」、「先行先試」、「複製擴大」模式,推動雙方在節能減碳與電動車車用電子項目的合作,並且不排除未來以此模式擴及其他產業領域。

 

此外,隨著大陸逐步解封,劉兆玄也期盼今年「春暖花開」後,峰會能多舉辦一些實體活動,包括產業論壇、交流活動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兩岸關係現在跌到谷底

 

第二、 在短期內沒什麼好交流

 

第三、 選擇減碳與電動車交流,沒有特別的意義

 

第四、 大陸在減碳與電動車上面,都超出台灣產業太多

 

大陸特斯拉

2023-01-07 經濟日報/ 記者林宸誼/綜合報導

特斯拉大陸官網昨(6)日發布,特斯拉大陸國產車型大幅降價,其中,Model Y長續航版降價幅度最大,降價人民幣4.8萬元,降幅達13.41%Model Y起售價降至人民幣25.99萬元(約新台幣114萬元);降幅最小的Model 3高性能版降價人民幣2萬元,降幅為5.72%Model 3起售價降至人民幣22.99萬元(約新台幣101萬元)。

 

這是特斯拉今年首次調降,累計近兩月已三次降價,如果追溯去年首次降價前的價格,Model 3降幅已達人民幣5萬元。針對特斯拉此次大幅降價,特斯拉對外事務副總裁陶琳昨(6)日發布微博稱,是堅持以成本定價。

 

重慶日報集團集團旗下新媒體「上游新聞」報導,降價之後,Model 3Model Y創下歷史最低價格,交付周期也進一步縮短至一到四周。

 

此外,升級後的Model SModel X也於6日公布大陸版售價,Model S雙電機全輪驅動版人民幣78.99萬元起,Model S Plaid三電機全輪驅動版人民幣100.99萬元起。Model X雙電機全輪驅動版人民幣87.99萬元起,Model X Plaid 三電機全輪驅動版人民幣103.99萬元起。

 

Yoke方向盤與標準方向盤用戶均可免費選配,以上車型將在2023年上半年開啟大陸交付。

 

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2022年全年交付超71萬輛,年增48%。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目前生產Model YModel 3兩款車型,其中Model Y全年交付超45萬輛,幾乎追平特斯拉大陸202148萬輛的交付成績。

 

其實特斯拉先前已多次降價,在大陸市場,特斯拉從20229月開啟了「變相降價」促銷,對於自916日到930日完成提車的車主,特斯拉提供人民幣8,000元保險補貼,保險補貼可直接用於減免車價。

 

1024日,特斯拉突然宣布大陸國產車型全系下調售價,下調幅度在人民幣1.4萬到3.7萬元。此後,特斯拉便時不時推出保險優惠、現車優惠政策,用以提振需求。

 

今年11日,特斯拉推出新年限時福利,11日至228日期間,完成交付的Model 3Model Y的新車訂單,可享受人民幣6,000元限時交付激勵方案;若通過特斯拉合作保險機構購買相應車險,還可享受人民幣4,000元保險補貼。

 

11日至331日期間申請任一合作金融機構貸款或特斯拉融資租賃方案,並完成車輛交付的訂單,可享受優惠年化費率3.5%

 

不過,該新年限時福利因為此次降價而提前終止了。

 

外界分析,特斯拉多輪「降價」,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消費者需求不如預期。

 

乘聯會發布的大陸市場預估銷量顯示,特斯拉在202212月交付了55,796輛大陸製造的電動汽車,這是五個月來的最低,較11月下降44%,較上年同期下降21%,原因是需求疲軟之際,特斯拉減少產量並降低銷售價格,以應對庫存上升。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特斯拉由於馬斯克的任性,股價大跌

 

第二、 除了競爭者紛紛出來以外,中國也出現問題

 

第三、 上海廠最近暫時停產

 

第四、 在這種情況之下特斯拉中國降價,也是必然的事情

 

城市經濟

2023-01-06 經濟日報/記者林則宏/綜合報導

儘管國際機構普遍看淡今年中國大陸經濟表現,但大陸地方政府卻展現出拚經濟的雄心,多個城市都提出全年經濟成長率5.5%或以上的高目標,其中河南省會鄭州、湖南省會長沙更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設定為7%

 

大陸各地近期陸續進入「兩會」時間,並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勾勒出今年的經濟及社會發展藍圖。觀察者網報導,在全大陸24GDP超過人民幣1兆元大關的城市中,已經有濟南、青島、長沙、合肥、鄭州、福州等地公布今年的經濟增長目標。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這六座省會城市中,青島設定的今年經濟增長目標為5.5%左右,濟南為5.5%以上,福州與合肥分別為6.5%左右和6.5%以上,鄭州、長沙則是7%

 

長沙的政府工作報告稱,2022年長沙經濟運行穩中向好,GDP預計增長4.8%2023年長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7%左右,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

 

鄭州市長何雄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23年主要預期目標是:GDP增長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然而,鄭州市政府初步測算,2022年鄭州GDP僅增長2%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則是衰退4%

 

鑑於新冠疫情的不確定走向和持續的房地產危機,世界銀行日前才將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從8.1%大幅下調至4.3%;亞洲開發銀行也將中國今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從4.5%下調至4.3%

 

復旦經濟學院院長張軍表示,2022年大陸在非生產性的消耗太多了,財政吃緊對經濟會有很大制約。因此他建議,2023年大陸的財政和貨幣政策不能再過於強調連續性,要打破一些常規、有「重磅政策」,例如赤字率必須突破3%這道防線。

 

張軍說,「防風險」是重要的,但現在中國大陸經濟最大的風險就是經濟不增長的風險。現在常規的和穩健的支出與債務融資規模的政策,可能起不了什麽太大作用,要有一些非常規的政策和手段準備,才能真的給大陸經濟打上一劑強心針。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大陸中央正積極的提供刺激措施,希望重振經濟

 

第二、 除了中央以外,地方也積極努力

 

第三、 有的城市能夠提出7%以上成長目標,非常驚人

 

第四、 鄭州是製造大廠,富士康的大本營就在那裡

 

美中概股

2023-01-06 經濟日報/ 記者黃雅慧/綜合報導

在美國掛牌的大陸中概股大漲,據彭博報導,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4日上揚8.6%,短短兩天就讓2023年初的漲幅擴大至13%,為2001年有數據以來的22年最高漲幅紀錄。反映投資人看好中國大陸解封的經濟效應。

 

彭博匯總回溯至2001年以來歷史數據顯示,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本周兩日累漲幅度,創下歷史上最佳的年度開局紀錄。相較20221024日創下的低點4,113點,僅僅兩個多月時間,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累計漲幅已超過80%

 

由於美股沒有漲跌幅限制,短短兩個交易日,中概股如金山雲漲21.83%,知乎漲21.43%,叮咚買菜漲20.59%,達達集團漲16.33%,每日優鮮漲15.85%,有道漲15.65%,萬國數據漲14.7%,京東漲14.68%,霧芯科技漲14.23%,鬥魚漲13.97%。值得注意的是,阿里巴巴漲13.08%,創下去年6月以來最大漲幅。

 

追蹤65只中概股表現的那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收盤大漲8.57%,報7551.32點。該指數創下20221130日以來最大漲幅,且為四個多月來首次站上7,500點。2023年頭兩個交易日,那斯達克金龍中國指數累計漲12.65%,強勢跑贏美股大盤。

 

彭博報導,GW&K Investment Management的投資組合經理費爾南德斯說:「去年中國還是無人願意投資的問題兒童,現在到了我們所說的『翻篇階段』。防疫翻篇了,監管翻篇了,讓我們專注於經濟吧。」

 

我們的看法:

 

第一、 2023中概股會重新獲得矚目

 

第二、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經濟開始復甦

 

第三、 而中國國門也開始對外打開

 

第四、 但是最近中國的疫情開始嚴重,大部分的人開始感染,這對於未來的影響值得觀察

 

GOOGLE

2023/01/07 自由時報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

數位廣告市場遭壟斷,我國新聞業與GoogleMeta等數位平台首輪協商去年底落幕;數位部政務次長李懷仁接受本報「官我什麼事」節目專訪時透露,未來雙方一定還有對話機會,且Google已提出具體方案,但涉及商業機密還無法公開,希望Google能盡快對外說明。

 

李懷仁:涉及商業機密還無法公開

在各界呼籲政府介入下,新聞業與跨境數位平台議價終於有進展,數位部去年十二月召開首輪協商會議,邀請新聞媒體公會與GoogleMeta分別對談。李懷仁表示,「數位部優先以對話方式處理,我們強調從不排除立法,但在立法之前,有很多事情可以透過對話達到共識。」他指出,Google在首輪協商中其實有提出「具體方案」,目前雙方已有溝通,希望在不久的將來,Google可以對外清楚說明。

 

首輪協商中,媒體公會雖然都希望政府立法,但方向有所差異,例如平面媒體呼籲走澳洲議價法模式,電視媒體則提出對平台課徵「數位稅」。李懷仁認為各有優勢,不過在台灣,數位稅還有許多意見,有待凝聚共識。

 

至於澳洲議價法模式,李懷仁認為,推動議價法其中一個重要支柱,是澳洲的媒體「公會」;也就是說,政府在這個議題中可以扮演協助角色,但有些主張並非政府能夠幫新聞業提出,「因此新聞業需要什麼協助,必須整理出共識。」

 

政府支持新聞有價 持續與平台溝通

外界認為Meta在首輪協商中相對被動,李懷仁強調,政府支持「新聞有價」,若數位平台使用到新聞內容,那也應該接受有價的概念,數位部將持續與每個數位平台溝通。

 

首輪協商落幕後,數位部曾表示會將對話共識提到行政院跨部會小組討論,跨部會會議有望在農曆年前召開,具體時間未定。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希望學習美國,承認內容的價值

 

第二、 Google也和數位發展部積極溝通

 

第三、 電視媒體提出「數位稅」,但有很多技術上的問題

 

第四、 無論如何對於新聞業者都是好消息

 

低軌衛星

2023/01/07 中國時報 王惠慧 張國威 李侑珊

《金融時報》6日披露台灣的國家太空中心(TASA)計畫抽離衛星部門,成立低軌衛星公司,曾投資SpaceX和特斯拉的矽谷風險投資公司Draper Associates是可能投資者之一。昨下午蔡英文總統出席太空中心改制行政法人揭牌典禮時也指出,政府將透過第三期太空計畫,在10年內投入251億元和民間攜手進軍國際太空產業,並預告第1枚由台灣自製的氣象衛星「獵風者」將在今年下半年升空。

 

《金融時報》報導,由於SpaceX創辦人馬斯克旗下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服務在俄烏戰爭發揮的功能,台灣也有意打造台版星鏈,以因應兩岸日益緊張的關係。

 

報導援引3位消息人士指出,太空中心正與幾家國內外投資者談判籌集資金,計畫抽出現有衛星部門成立低軌衛星公司,政府也將保留合資企業的重要少數股權。而太空中心正與創未來科技(Tron Future Tech)和鐳洋科技(Rapidtek)等台灣企業,合作開發低軌衛星專用的相位陣列天線和頻譜發射器。

 

目前低軌衛星通訊市場由唯一具發射能力的SpaceX主導,還有數十家新創公司爭奪資金。研調機構顧能副總裁雷(Bill Ray)說:「目前我們有單一參與者,以及投入該領域的大量競爭對手,而數家公司已陷入財務困難,最終將只剩45家跨國衛星通訊供應商,你(台灣)打算如何脫穎而出?」台杉投資科技基金合夥人吳錦城指出,由於低軌衛星網路需要120150顆衛星確保訊號涵蓋範圍,有意進軍該領域的國家,都須提供財務支持,才能快速啟動計畫。

 

巧合的是,因國家太空中心元旦改制行政法人,成為國科會轄下第4個法人機構,蔡總統昨前往揭牌時表示,從福衛5號到福衛7號,台灣自主研製衛星實力不斷提升,去年台灣第1座短期科研火箭發射場已落腳屏東。

 

蔡英文指出,太空已成為21世紀全球競爭的新興場域,政府會透過第三期太空計畫,在10年內投入251億元,和民間攜手打造強韌的太空產業國家隊,一起進軍國際太空產業;她強調,太空中心改制後,將能提供更有彈性的制度和環境,讓產業發展能量更完備,打造更完善的練兵場,讓台灣廠商能取得更完整的飛行履歷。

 

針對《金融時報》的報導,太空中心回應,目前沒有這件事情,不過中心將新設「太空新創事業處」,若運作成功,才可能將技術商轉。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低軌衛星是未來重要的發展趨勢

 

第二、 台灣基於戰爭的考慮,也希望把太空中心改制成行政法人

 

第三、 但這個需要很多的資金,台灣光做這件事情只是小打小鬧

 

第四、 世界上目前唯一成功的低軌衛星公司就是SpaceX

 

晶片出租

2023/01/02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南韓媒體報導,在記憶體晶片價格持續下挫之際,三星電子正計劃推出高階記憶晶片的租賃服務,以確保穩定的營收和獲利來源。此外,傳言指出三星今年可能大幅調降記憶體晶片產品價格,市場也正密切關注三星的記憶體晶片定價政策。

 

韓國經濟日報報導,三星近來已把「記憶體即服務」(MaaS)定位為新事業,正在研擬高階記憶體晶片租賃服務的具體實施計畫。

 

三星計劃對Google等雲端服務公司,出租可用於高效能運算(HPC)和數據儲存裝置的記憶體晶片,並且收取費用,客戶能以預先設定的合約價格,降低與採購晶片相關的成本,同時還能在這類產品的使用周期內,獲得三星的系統管理服務。對三星來說,MaaS事業可確保穩定的營收和獲利,尤其是在晶片價格大跌之際。

 

知情人士說,三星已向客戶簡報這項新商模,希望晶片租賃事業營收占整體DRAM銷售的比率,能達到至少10%。產業主管說,DRAM記憶體晶片已不再是單純的商品,逐漸成為客製化的專用晶片,這代表這類晶片的研發成本和售價都在升高,成為客戶的負擔。

 

微軟、甲骨文等業者已推出「軟體即服務」(SaaS)模式,提供客戶軟體並每月收取訂閱費用。產業主管說,三星其晶片銷售也能採用這種商模。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全世界都缺晶片,韓國亦然

 

第二、 在這種情況下,三星推出晶片出租業務

 

第三、 「記憶體即服務」(MaaS)的新模式讓人耳目一新

 

第四、 未來越來越多用服務取代產品的模式,類似AWS

 

印度車市

2023-01-07經濟日報/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

印度去年汽車銷量已超越日本,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路透)

印度去年汽車銷量已超越日本,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路透)

 

最新業界數據顯示,印度去年汽車銷量已超越日本,首次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市場。日本去年新車銷售下滑至1977年來最低水準,主因是半導體持續短缺,拖累生產。

 

日經新聞報導,據印度汽車製造商同業公會(SIAM)數據,印度去年111月新車銷售為413萬輛,若再加上印度最大車廠風神鈴木(Maruti Suzuki)去年12月銷量,印度去年整年汽車銷量約為425萬輛。

 

至於日本,根據日本汽車經銷商協會和日本輕型車協會5日數據,日本去年新車銷售約為420萬輛,比前年下滑5.6%,且為連續第四年下滑。

 

印度汽車市場近年來一直起伏不定,2018年銷量一度達到約440萬輛,但2019年卻又跌破400萬輛,主因是當年爆發信用緊縮,重創非銀行部門。

 

2020年新冠疫情引發的全國封鎖,又讓印度當年汽車銷量進一步跌破300萬輛大關。儘管2021年銷量恢復到近400萬輛,但車用晶片短缺仍拖累成長。

 

印度去年銷售的車輛絕大多數皆為燃油動力車,包括油電混合動力車在內,電動車的占比極少。印度汽車市場的晶片需求比先進經濟體相對少。

 

不過,去年車用晶片短缺的舒緩為印度的汽車市場復甦提供了跳板。除了風神鈴木外,塔塔汽車(Tata Motors)等其他印度車廠去年銷售也呈現成長。

 

印度全國共有14億人口,且今年人口數預料將會超越中國大陸,並持續成長至2060年代初期。該國民眾的所得也正在成長。

 

但據英國研究公司歐睿國際(Euromonitor)數據,印度2021年只有8.5%家庭有車,代表該國的汽車銷售還有大量成長空間。在汽油進口導致貿易逆差之際,政府已開始提供電動車補貼。

 

日本去年汽車銷售下滑主要也是受到晶片短缺的影響,部分車廠甚至被迫暫停接受訂單。

 

不過,數據顯示,日本去年下半年汽車銷售已出現好轉,去年12月的新車銷售約為34.4萬輛,比一年前成長2.4%,並且為連續第四個月成長。

 

專家指出,日本車廠能在目前情況下多快恢復正常生產,將成為其短期表現的重要關鍵。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印度已成為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第二、 印度汽車普及率非常的低

 

第三、 外資企業要在印度做生意非常困難

 

第四、 從長期來看,印度車市有很大的前景,現在最成功的業者是日本鈴木

 

印度

2023/01/04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2023年標幟著亞洲人口轉折點:印度人口將超越中國大陸,成為全球人口最大國。這將是現代史上首見,既帶來機會也帶來挑戰。

 

日經指出,印度人口持續增加,據聯合國預估2023年印度總人口數可望增加約1,100萬人,達到14.3億人。這將帶來經濟發展機會,從減貧到教育等重重挑戰也將接踵而至。世界銀行報告預測,未來15年,印度估計需投資8,400億美元改善都市基礎建設,以支持日增的人口之需,包括潔淨飲用水、可靠供電及安全有效率的道路交通。

 

同時,糧食需求激增也將影響印度與他國貿易。印度農產品生產得看老天臉色,而隨著內需急遽擴增,倘若產量偏低,想必會優先供應國內市場。專家警告,這終會導致印度對農產品出口設限(印度2022年就曾限制小麥出口),可能造成他國糧食供應問題。

 

印度政府去年公布的「2022年印度青年」(Youth in India 2022 )報告指出,隨著印度經歷人口版圖轉變,以及不斷變化的社會動態和科技進步,預期青年人口將為該國經濟做出重大貢獻;然而,青年世代也將遇到各種挑戰,例如接受教育、工資不平等、性別不平等、醫療服務。

 

印度的困境,只是亞洲人口複雜版圖的一部分,除了印度外,亞洲地區還包括年輕、發展中的國家和老齡化、衰退的國家。相較於印度工作和基建可能有不足以支撐人口成長之虞,日本則面臨出生人數嚴重降低的挑戰,例如農村地區的人口減少和衰敗,且新冠疫情使情況加速惡化。

 

最新官方數據顯示,2022年日本不計外籍人士的新生兒人數可能首度跌破80萬;原先預估,這個狀況會到2030年才發生。日本官員已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且矢言將將採取措施改變這種狀況。

 

印度與日本凸顯亞洲人口發展分歧,一邊是年輕且日益茁壯,另一邊則是老化和逐漸萎縮。不論哪一種情況,都對經濟和社會造成愈來愈顯著的影響。

 

聯合國去年11月發布報告預測,全球人口可能已達80億,亞洲就占其中逾半數。除中國大陸(14.26億)和印度(14.17億)外,亞洲其他五國(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日本和菲律賓)2022年人口也超過1億人,越南人口(9,800萬)不久也可望破億。

 

聯合國說,世界人口突破80億「並非災難」,顯示公共衛生大幅改善提升預期壽命,但「世界人口多樣性也甚於以往,各國面臨從成長到衰退各不相同的人口趨勢」,「如果各國政府沒能為未來數十年預做準備,那才是一場災難」。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龍象之爭,印度人口超過中國

 

第二、 但印度的問題是貧富不均

 

第三、 美國最傑出公司的CEO都是印度人,如IBM、微軟、谷歌

 

第四、 台商長期還是要積極布局印度

 

世界先進

 

2023/01/07 聯合報 簡永祥

世界先進董事長方略昨天在年終記者會中表示,因應客戶分散風險要求,考慮在新加坡設立全新的十二吋廠,他強調這是基於客戶擔心「去美化」及「去中化」和「去台化」三大議題升高地緣政治風險,希望世界也分散風險,增加在新加坡代工產能,公司才會認真考慮。

 

由於世界也向竹科管理局申請進駐苗栗銅鑼興建新十二吋廠,如未來也在新加坡設十二吋廠,會不會二擇一?方略昨天對於台灣及新加坡都是蓋新十二吋廠,是否二擇一或兩者同步進行,都未回應。

 

對於供應鏈面對庫存干擾,方略表示,因供應鏈庫存調整會持續到今年上半年,第二季大部分客戶庫存會接近正常水準,因此今年營運將呈現先冷後溫,但下半年會回溫有多快,仍端視大環境變數而定。

 

方略表示,世界目前已擁有五座八吋廠,雖然向友達購的晶圓五廠,還有增加產能的空間,但因現今八吋新設備取得不易,因此未來如果世界依客戶要求在新加坡增加產能,建立全新的十二吋廠是比較合理的規畫。

 

方略仍強調,這不意味八吋產能需求會被取代,原因還有很多應用仍需要八吋產能,這些產品如分散式元件、電源管理IC、驅動IC、影像感測器、金氧半場效電晶體等功率元件。

 

方略坦承建立全新的十二吋廠,以世界現有的資源,會優先選擇在台灣及新加坡建廠,主因供應鏈已具備。

 

他並強調世界蓋全新的十二吋廠,會以審慎態度進行,目前也正與客戶商討對方的顧慮及對方需要世界產能配合,必須取得客戶承諾才會進入設廠評估,所以目前只能說「已在考慮中」,還沒有明確時間表。

 

世界也向竹科管理局申請進駐苗栗銅鑼興建新十二吋廠,原本遭遇力積電也爭取在同一塊進行二期擴建,但隨著去年下半年半導體產業進入庫存調整,力積電產能利用率急降,也讓二期擴建增添變數,卻也讓世界取得核配用地的機會大增。

 

不過從地緣政治變化及客戶端分散代工風險的迫切性,世界在新加坡蓋新十二吋的計畫,恐將比台灣還快,如果世界敲定此布局,也意謂全球半導體晶片業,確實希望能在其他地區增加晶圓代工來源,雖然台廠擴大海外布局,是競爭力延續,但政府也應正視目前外界疑慮及台廠本身面臨的五缺(水、電、土地、人才及工人)等問題,鞏固台灣半導體現有優勢。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新加坡設廠是重要的考量

 

第二、 新加坡沒有地緣政治風險

 

第三、 台灣除了地緣政治風險以外,還有缺水缺電等問題

 

第四、 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台灣企業,往東南亞投資半導體產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