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黃齊元/台灣需要新的全球化論述

 黃齊元/台灣需要新的全球化論述

https://udn.com/news/story/121739/6915862?utm_source=yahoonews&utm_medium=yahoo

聯合報/ 黃齊元/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


當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宣稱全球化已死,走向世界卻成為台灣企業最重要的課題。當今全球化已超越企業層次,成為世界各國政治角力核心。不管台積電赴美投資對台灣經濟有多好,重點在於其是被美國強迫的,這只是開始。


「去台化」其實是「去台積電化」,因為其掌握全球大部分高階晶片製造。台積電技術不會流失,價值卻會,因未來需把更多資源放在沒有效率的地方,拉低毛利率。想打敗台積電可說門都沒有,但人才赴美已門戶大開。未來就算赴美人才皆跳槽,台積電仍可從台灣其它來源補足,對產業整體影響不容輕忽。


CEO的任務是創造企業股東價值,同理小英總統的任務是極大化台灣價值。技術流失和價值流失是兩件事,而後者可能來自錯誤商業決策或政府干預。特斯拉股價大跌七成,很大程度在於馬斯克分心去買推特;但阿里股價狂跌,主因在於習近平共同富裕政策及對民企大咖的監管。


台灣不是烏克蘭,但已陷入戰爭漩渦。美國賣軍火給台灣,也向台灣採購軍火,晶片是智慧軍火,乃美國對付中國最有力的武器。台灣的命運已不能由自己決定,否則政府不妨宣布未來企業赴美投資晶片廠需由政府事先核准,並限「N-1」世代,如同當年限制面板業赴陸投資,看看老美有何反應。


新北市長侯友宜宣稱台灣絕對不是強國的棋子,必須團結對外,在全球化下扮演關鍵性角色,問題是該怎麼做?全世界中美兩強格局已形成,一球兩制。當全球化開始大裂解走向碎片化,新的危機和商機也隨之產生。


台灣企業全球化不是去國外設廠就可以,我認為應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應有「分」與「合」的策略。企業應切割資源,打造海外平台,以因應未來變局。美國逼台積電赴美,目的是打造美積電、重組供應鏈。一般企業布局沒有辦法太分散,因此未來必須和國內外策略夥伴合作。


第二、應探索新商業模式。台灣全球化以台積電為標竿,但台積電能做的事情,大部分企業都做不到。中國大陸中小微企業透過跨境電商平台,成為「微型跨國企業」,平均運營三點五六個海外站點,近期低價電商Temu更快速滲透美國市場。全球化不是台積電專利,但台灣中小企業至今走不出去,市場比工廠重要。


第三、應開拓更多市場。現在大家談「去中化」、「去台化」,為何不能「去美化」?不是說美國不好,但其以半導體和電動車產業為主,其他產業該去哪裡?美國封殺中國,陸企反而在東南亞、拉丁美洲和非洲積極布局、分散市場。許多中國公司最近將註冊地遷到新加坡,避免受到制裁,並利用當地資金和人才資源。


第四、應重視產業平衡發展。政府將太多資源放在半導體產業,造成分配不均、社會貧富差距嚴重,導致民怨日增,這也是近期稅收爭議所反映的問題。台灣有產業失衡的荷蘭病,政府強力否認,或許稱其為「台灣病」更為恰當。


台灣全球化的模範不是台積電,而是宏碁,因為有全球品牌、多國布局、世界員工,但我們對台積電只有佩服與疼惜。全球化不是美國化,我們應掌握自己的命運,找到發展路徑,才能贏得世界支持,找回尊嚴,創造台灣的價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