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汽車鏈去中化,看好兩類股票,特斯拉,電動車銷售,電動車新創,A股IPO,殼牌比亞迪,陸加強紓困,汽車聯盟,陸反壟斷,印度購物網,社群媒體,日觀光零售,報復性旅遊,報復性消費,跨境電商,家登,景氣,東洋學名藥,工業電腦
汽車鏈去中化
2022/12/28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
歐美汽車製造商為節省成本而大量委外下單的推波助瀾之下, 中國大陸在短短20年間躍居全球首屈一指的汽車零件供給來源,不過,跨國業者如今又不約而同悄悄轉單,以降低對中國大陸的依賴。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汽車供應鏈大挪移,是受到兩件事情發展的影響,一是新冠肺炎「清零」政策導致工廠動不動停工的不確定性;二是長遠考量到大陸可能繼俄羅斯之後和國際社會關係決裂,而在政治上出現更深的脫鉤。
福特汽車主管坎尼斯表示:「業者正掀起重新思考物流營運的風潮,供應鏈將是接下來十年的焦點。」福特汽車和通用汽車這一年多來已積極將零組件供應鏈移往中國大陸以外地區。通用汽車的官員則說:「我們北美大部分的零組件已由北美供應,這幾年來供應鏈諸多考驗已強化我們供應來源的韌性。」
儘管大部分外國汽車製造商不太可能放棄大陸這麼大塊市場,但他們預期從大陸供應世界各地的零組件會逐漸減少,最終形成生產零組件和汽車專供中國市場的封閉供應鏈。
如此一來,外國業者就可以降低對大陸外銷零組件的依賴,一面又可確保自己在大陸工廠的供應鏈無虞。
雪菲爾哈倫大學12月公布一份報告說,中國大陸目前有四分之一外銷的零組件銷往美國,這數字也凸顯這20年來大陸已壯大成為全球供應大國的地位。
俄烏戰爭爆發後,汽車業者私底下常拿俄羅斯的經驗相提並論,當時,從雷諾到賓士的汽車製造集團被迫結清或出售在俄羅斯的工廠,鈀金在內的材料則另尋貨源。
供應鏈轉移對於利潤不高的汽車業仍得付出不小的代價。RBC汽車分析師塔瑞楊說:「調整供應來源不難,難的是會被推升的價格。」供應鏈顧問梅布利說:「轉往中國大陸以外地區,勞工和材料價都會漲。」
Stellantis執行長塔瓦瑞斯說:「中國大陸不是唯一的選項,其他選擇很多,像是印度、墨西哥、還有北非和亞洲很多地方。」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美經濟持續脫鉤
第二、 除了半導體現在又擴充到汽車產業來
第三、 汽車晶片已是兵家必爭之地
第四、 中國汽車裝配實力強,美國一定希望逐漸減少倚賴中國的比重
看好兩類股票
2022/12/28 經濟日報 編譯劉忠勇/綜合外電
投資人今年經歷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表現最差的一年,聯準會(Fed)為對抗通膨不斷升息之餘,股債雙雙下跌。華爾街投資人也正在觀察,最壞的時期是否已過去。
華爾街對美股展望保守很多,據MarketWatch調查,證券策略師對標普500指數明年底水準的預測平均值為4,031點,僅比目前漲約5%,不過各大銀行的分析師預測的差距極大。摩根士丹利、花旗集團、瑞銀認為明年會收在4,000點以下。悲觀者如法巴證券認為會跌到3,400點,樂觀者如德銀認為會收在4,500點。
至於明年該投資哪些類型的股票,MarketWatch指出,基金經理人認為有兩類股票值得考慮,一是因解封而直接受益的股票,二是會因經濟成長受益的景氣循環股。
Chautauqua國際成長投資人基金看好兩檔股票,一個是法國奢侈品品牌開雲集團(Kering) ,一是國藥集團。她也推薦電子商務類股票,點名阿里巴巴、拼多多、百度、和騰訊。
另外一檔受關注個股是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特斯拉股價今年來已大跌64%,是大型股中跌得最慘的個股。如今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已承諾明年不會再賣手中持有的特斯拉股票,但是否能止住股價頹施仍待觀察。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去年股市很差,今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第二、 很多人看好能源類股
第三、 這篇研究點名電子商務,我覺得很有道理
第四、 低價的電子商務如拼多多的Temu,最近在美國爆紅
特斯拉
2022/12/29 工商時報 吳慧珍
特斯拉上海廠傳減產停工的消息,讓股價持續破底,27日寫下連七跌,不僅創4月來最大單日跌幅,也面臨100美元保衛戰,月線、季線和年線表現還可能是有史以來最糟。這家全球電動車龍頭股價血流成河,已跌出全美市值前十大企業之列。
特斯拉周二收跌逾11%,報109.1美元,創2020年8月以來最低收盤價;而連續7個交易日收黑,也是2018年9月來最長連跌紀錄。
經過周二這一波拋售,特斯拉市值縮到只剩3,445億美元,不及沃爾瑪(Walmart)、摩根大通(JPMorgan)、輝達(Nvidia)、寶僑(P&G)。特斯拉上周五還位列標普500指數市值第十大企業,本周二跌出前十大滑落到第十六大,是2020年12月納入標普指數以來首見。
自2021年11月攀抵歷史峰點後,特斯拉股價崩跌超過7成(73%),今年來跌69%,是同時間那斯達克指數跌幅的2倍多。
特斯拉從2010年掛牌上市以來,僅2016年出現11%跌幅,2022年恐繳出歷來最慘年線成績。它已取代臉書母公司Meta,成為今年股價表現最差的科技巨頭。
不只今年全年,特斯拉12月和第四季股價表現,也是有史以來最黯淡。光是12月,特斯拉股價就暴挫44%,是歷來最大單月跌幅,過去從未見過單月跌幅超過25%。
特斯拉第四季劇跌59%,改寫今年第二季締造的史上最大單季跌幅紀錄,當時慘摔38%。
特斯拉利空消息頻傳引爆一波又一波賣壓。媒體報導披露,中國放棄清零政策導致染疫數暴增下,特斯拉上海廠延長停工,而且計劃明年1月減產。
特斯拉股價一蹶不振,投資人認為也與創辦人馬斯克「不務正業」,把心思都放到440億美元收購的推特有關。
馬斯克為了填補推特的錢坑,不惜大舉出脫特斯拉持股。據12月中曝光的申報文件顯示,馬斯克賣了逾2,200萬股特斯拉股票,總值36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特斯拉已成為去年表現最差的大型股
第二、 馬斯克自作自受,跑去買推特
第三、 歷史上因為這種CEO分心,造成股價大跌的例子還真的不多
第四、 展望2023年特斯拉會面臨很多對手
電動車銷售
2022/12/29 工商時報 顏嘉南
消費者對電動車的接受度逐漸增加,電動車銷售已觸及專家眼中的關鍵轉折點,預期明年銷量將更上層樓。
根據汽車研究機構凱利藍皮書資料,美國去年電動車占整體新車銷售比重達5.6%,大幅高於2019年的1.4%。產業分析師指出,由全球其他市場的經驗來看,特別是挪威,市占率5%是電動車獲得更高接受度的重要轉折點。
凱利藍皮書指出,2019年有11款電動車銷量超過1,000輛,今年則多達26款電動車達到該銷量里程碑。
傳統汽車廠紛紛跨足電動車領域,現代和起亞分別推出Ioniq 5和EV6,Rivian有R1T皮卡與R1S休旅車,通用推出Bolt EV與Bolt EUV。奧迪、寶馬、賓士和富豪等豪華車品牌亦不落人後。
汽車服務商Cox Automotive分析師迪根(Matt Degen)指出,許久以來,路上大部分的電動車都是特斯拉,特斯拉占電動車銷售的比重仍然很高,但是特斯拉已不再是市場唯一值得考慮的選項。
迪根表示,現在電動車有許多不同的產品類別和價位,如今不用5萬或10萬美元就能夠入手電動車。
美國汽車雜誌《Car and Driver》總編輯吉洛加(Tony Quiroga)表示,價格較實惠的電動車提升了行駛里程和充電速度。售價4.1萬美元的現代Ioniq 5贏得該雜誌今年的年度電動車大賞。
隨著供應鏈瓶頸緩和,明年將有更多電動車進入市場,可望帶動電動車銷售進一步上揚。不過汽油價格與美國電動車補貼政策仍影響電動車銷售前景。
汽油價格近幾個月自高點大幅下滑,可能降低車主換車的急迫性。此外,美國今年通過的《通膨削減法案》對電動車銷售的影響仍不明朗。
分析師指出,最主要的問題不只是有多少車款符合補貼資格,還有哪些電動車能得到補貼。若是特斯拉Model Y與福特F-150 Lightning等熱賣車款皆符合資格,新政策可望進一步推動電動車銷售。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電動車長期看好,但短期銷售面臨瓶頸
第二、 2023年將開始進入戰國時代
第三、 所有的傳統車廠都加入戰局
第四、 短期內電動車的售價應該會下降,壓縮小公司的毛利率
電動車新創
2022/12/30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對汽車類股來說,今年可說是「少輸為贏」的一年,看的是在沉重的賣壓下,哪些相關股票的跌幅最小,而超跑品牌法拉利就此脫穎而出。
在2021年順風順水的汽車類股,今年的表現差強人意,出現電動車新創公司泡沫化的情形,也面臨車輛庫存低、利率升高等挑戰。此外經濟衰退疑慮和需求破壞等情況,也衝擊汽車類
股的表現Factset汽車指數今年來下跌約38%,主要車廠和電動車新創公司的跌幅都達到二位數,把2021年的漲幅部分或盡數回吐·前景一度看好的電動車新創公司,淪為最大的輸家,部分業者財務出狀況,或增產的速度不如預期,包括Rivian、Lucid、Canoo、Nikola等業者,今年迄今跌幅達76%傳統車廠的跌幅較小,,通用汽車、福特汽車分別下跌逾40%、斯泰蘭蒂斯(Stellantis)、日產、豐田、福斯跌幅為逾25%。
股價跌幅最小的汽車股為法拉利,今年來約下跌18%,成為全球表現最佳的汽車股。法拉利的股價之所以較有撐,是因為據Factset估算,,該公司每輛車的平均售價高達約32.2萬美元。
即便車輛售價如此高昂,人們對法拉利仍趨之若鶩,排隊等車的名單非常長。該公司限制每年的汽車產量,以保留定價權力和產品的稀缺性,這種策略為法拉利帶來強勁的利潤率,也確保工廠短期內不會閒置。法拉利執行長威格納在第3季法說會上說,今年產能11月初多已銷售一空,他估2023年的市場需求依舊強勁。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電動車新創前年是大贏家
第二、 去年股價開始調整
第三、 隨著傳統車廠跨入電動車領域,電動車新創會進一步洗牌
第四、 鴻海打造MIH電動車平台,基本上可以跟很多家電動車公司做生意
A股IPO
2022/12/29 工商時報 蘇崇愷
2022年A股IPO市場表現領跑全球,不論數量還是集資額均遠超全球各大資本市場。會計師事務所PwC(台灣稱資誠)預估,2022年A股市場新股數量年減20%至393檔,但集資總額年增3%至人民幣(下同)5,653億元,連兩年創下歷史新高。
2022年上交所與深交所的IPO集資額分別排行全球第一及第二。截至年底,上交所共有近150檔新股發行,集資額接近3,400億元,深交所預計有近190檔新股發行,集資額接近2,100億元。全球交易所IPO集資額第三名則是美國那斯達克交易所,集資額達到1,114億元。
上海證券報報導,2022年A股IPO市場火熱,與全球IPO市場寒冬形成強烈對比。KPMG(台灣稱安侯建業)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IPO集資額銳減61%至1,800億美元。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陳靂表示,2021年全球還處於流動性極度寬鬆的階段,多國為減緩疫情對經濟的衝擊,採取較寬鬆的貨幣政策及財政政策。但自2022年3月以來,美國聯準會(Fed)開啟升息週期,世界多國也緊跟聯準會步伐,導致2022年以來全球流動性明顯收緊,資金吃緊也使得IPO市場顯著降溫。
陳靂指出,受益於資本市場建設更健全,以及相對充裕的流動性,2022年A股IPO集資額排行全球第一。2022年在海外流動性大幅收緊背景下,大陸宏觀流動性保持合理充裕,同時官方持續推進全面股票發行註冊制,也使得更多企業能透過IPO上市集資。
有別於A股IPO市場已常態化,2022年的A股併購市場依然低迷,不僅併購重組交易回歸理性,重組上市交易更是罕見。少數的亮點是:以產業整合為目的的併購逐漸升溫,甚至出現「A吃A」這類大手筆操作。
例如,A股上市公司山東黃金稍早公告,擬受讓另一A股公司銀泰黃金20.93%股份,股份轉讓價款不高於130億元。交易完成後,山東黃金將成為銀泰黃金的控股股東。
陸媒初步統計,2022年以來A股市場已有12起「A吃A」案例,參與者不乏京東方、通策醫療、紫金礦業等知名企業。市場分析,這波「A吃A」熱潮反映出的最大變化,就是併購主體並非出於「證券化套利」的目的,而是從產業整合的觀點出發展開併購。
我們的看法:
第一、 A股IPO是去年全球表現最好的市場
第二、 美國資本市場已經大幅下跌
第三、 過去中國企業在美國市場上市,但未來都回到中國
第四、 中國企業海外走出去,現在改到瑞士上市
殼牌比亞迪
2022/12/30 經濟日報 記者戴瑞芬/綜合報導
殼牌(中國)正式入股比亞迪電動車投資公司,持股高達80%,而比亞迪汽車工業的集團持股,則降至20%,雙方將在電動車充電領域展開合作,並推進在歐洲主要市場共同建設殼牌-比亞迪電動汽車服務中心。
深圳比亞迪電動汽車投資發布高層人事變動並變更股東結構,李黔卸任法定代表人、董事長,由張洪接任;同時,原股東寧波梅山保稅港區融銘投資、深圳市深電能售電退出,比亞迪汽車工業持股比例由60%降至20%。取而代之是新增殼牌(中國)為股東,且持股比例達80%。
這是繼今年3月殼牌與比亞迪簽署全球戰略合作協議後,殼牌正式入股比亞迪集團旗下公司。
深圳比亞迪電動汽車投資2014年6月成立,主要經營新能源電動汽車產業投資;充電樁與充電站投資;城市建設技術開發;電動汽車充電設施的運營及維護等。
殼牌入股比亞迪電動車投資後,估計將在深圳運營超過10,000個電動汽車充電終端,並計劃擴展至中國大陸其他城市。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殼牌是全世界一流的石油公司,積極朝新能源轉型
第二、 投資充電站是非常好的想法
第三、 比亞迪是中國電動車領導品牌
第四、 殼牌和比亞迪合資,可以算是強強聯合
陸加強紓困
2022/12/28 工商時報 蘇崇愷
大陸銀保監會27日公布,加強金融紓困餐飲及文旅等受疫情衝擊的傳統服務業,特別是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釋出加強金融支持擴大內需力道的訊號。受此激勵,部分A股上市餐飲與旅遊概念股上漲,西安旅遊等個股飆出漲停。
綜合陸媒報導,A股旅遊股西安旅遊與三特索道27日股價漲停,這兩檔股票都在近五個交易日內飆出三根漲停。餐飲業者西安飲食27日股價也攻上漲停,金陵飯店與全聚德則分別收漲1.92%及1.59%。另外,A股銀行股表現亮眼,寧波銀行、成都銀行、無錫銀行27日股價分別收漲3.81%、3.72%、3.21%。
大陸銀保監會微信公眾號27日公布近日開會的內容,會中提到加強金融支持擴大內需力道、積極支持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決防範化解金融領域重大風險等議題。
擴大內需方面,大陸銀保監會指出,金融政策要更主動地配合財政政策和社會政策,把支持恢復與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除了加強紓困餐飲及文旅等產業以外,銀保監會還提出,優化消費金融產品服務,鼓勵新能源車及綠色家電等大宗商品消費,促進居住消費提升,為新型消費與服務消費提供信貸支持和保險保障。
針對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大陸銀保監會表示,引導金融資源更多往中高階製造業聚集,聚焦先進製造業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重點領域,持續增加中長期貸款投放與保險資金投資。加強對現代化基礎設施及流通體系建設的金融支持,促進數位經濟和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
中新社報導,國際房地產服務商戴德梁行27日發表報告顯示,隨著官方調整防疫政策,2023年北京零售市場也將迎來快速恢復期。2022年延遲入市的項目大多已招商完成,預計將於2023年上半年投放市場,全年市場可能迎來超過160萬平方公尺的新增供應。項目的開業將進一步提升區域內的商業配套,激發區域內的商業活力。
民生證券分析,受到居民出遊顧慮因素影響,目前大陸旅遊市場恢復仍處預熱階段,2023年第二季與第三季將進入高速恢復期。恢復期內看好符合短頻率周邊遊需求的旅遊目的地恢復表現,在露營等新興旅遊模式發展,以及教育「雙減」政策推動下,親子遊需求增加。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大陸今年起要拚經濟,否則習近平壓力太大
第二、 最近對於房地產已經放鬆管制
第三、 出口會受到強烈打擊,必須強調內需
第四、 因此金融業積極對旅遊和餐飲產業紓困
汽車聯盟
2022/12/27 DIGTIMES 方野/上海
隨著汽車智慧化發展,晶片需求愈來愈多,供需不平衡影響整個汽車產業的生產秩序,加上電池成本飆漲也為汽車產業帶來的壓力,近來成品車業者選擇與上游加深捆,緩解「缺晶、貴電」困境。中國自動駕駛運算晶片巨頭「黑芝麻智能』於2022年12月14日宣布,獲東風集團旗下東風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對黑芝麻自能進行戰略投資,持續深化雙方合作。
關於此次項目定點,東風乘用車將基於黑芝麻智能華山二號A1000系列自駕晶片,打造自動化駕駛控制(Assisted & Automated
Driving Control Unit ; ADCU)平台。該ADCU平台。可滿足足Level 2、Level 2+等自駕功能要求,包括高速公路輔助駕駛、記憶泊車等,預計2023年量產。
至於東風集團的戰略投資,是芝麻智能與東風集團的進一步合作。2021年,黑芝麻智能就與東風享達成全面戰略合作,從前瞻技術聯合開發到量產應用,均可緊密合作,並致力推動自駕商業化。
晶片緊缺
成品車業者加強晶片公司合作
在智慧駕駛時代,汽車數位化應用、數據處理效能均須能力強大的晶片為基礎,而東風集團近年不斷加大投入車用晶片領域。如2022年11月,東風集國有限公司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中國電科)、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研究院,以及中國汽車研究中心等6家單位,共同簽訂車用晶片戰略合作架機協議。
稍早則可追溯到2019年6月,東風集團與中國中車集團合資成立智新半導體有限公司,實現IGBT功率晶片產品量產;東風集團與中國信科達成戰略合作,共建車用晶片聯合實驗室,推動車用ICU晶片落地。
東方集團一手投入自研,另一手伸入綁定IC設計公司,擴大晶片版圖布局,背後不僅是受車用晶片景氣影響,也是在微晶片急缺、鍛煉等問題綢繆,從而確保汽車穩定交付。
無獨有偶,福斯汽車集團(Volkswagen Group)旗下CAEIAD出國子公司CEO常青,同樣認為零件廠、主機廠做合作要有共識,如果大家能溝通得好,雙方不管是做MCU,還是做高運算晶片,都會有成果。
基於此態度,福斯汽車集團從成品車企業的層面,不僅選擇跟傳統供貨商進行合作,也同步與創新業合作。年2022年10月,福斯汽車集團就以24億歐元投資自駕晶片獨角獸「地平線」,CARIAD則與地平線成立合資企業,強化中華圈的自駕研發,盼能搶占中國市場一杯羮。
成本飆升
成品車業者與電池廠深度結盟
需注意的是,除了晶片緊缺之外,自2021年以來,電池原物料價格大幅上漲,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華榮近期透露,現在電池成本已超過成品車成本的4成,有的車型甚至超過5成,嚴重影響產品效益達成,對企業經營造成巨大波動。
面對此景,中國主流成品車業者皆加速與電池廠綁定戰略合作關係。舉例來說,六大中國車企上汽集團、東風集團、一汽集團、長安汽車集團;北汽集團、與廣汽集團,均與寧德時代達成合資廠、股權層面合作。
此外,不少產品車業者更宣布加入自研電池大軍,如廣汽埃安正在籌建動力電池公司、動力電池量產產線,推動電池自研、製成的產業化布局。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稱,未來廣汽埃安30%的高階電磁將自研自產,二70%的中低階電池由外部電池企業代工。
蔚來汽車則組建超400人的電池團隊,並計劃在上海嘉定興建了鋰離子電池芯、電池包研發與試製項目;此外,哪吒汽車也自研「天工電池」,吉利汽車也都已積極響應。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自產電池的成本非常高,需要全產業鏈的布局和投資,這需要企業極大的實力,像比亞迪的成功案例,其他車企很難複製。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全球的汽車業者會越來越走向電子化
第二、 需要往上游晶片的技術整合
第三、 電池是主要投資的重點
第四、 台灣除了鴻海幾乎沒有人在汽車領域有戰略的布局
陸反壟斷
2022/12/27 經濟日報 記者陳言喬/綜合報導
大陸知名學術網站「知網」被指違反「反壟斷法」,昨(26)日被大陸市場監管總局開罰人民幣8,760萬元(約新台幣3.8億元),並要求該公司全面整頓改善。
新華網報導,本案是在2022年5月立案調查,大陸市場監管總局成立專案組對「知網」進行現場檢查,並對其他競爭性平台和大量用戶廣泛開展調查取證。
大陸市場監管總局昨天依法作出行政處罰決定,責令「知網」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以其2021年中國大陸境內銷售額人民幣17.5億元(約新台幣77億元)5%的罰款約人民幣8,760萬元。
同時,堅持依法規範和促進發展並重,監督「知網」全面落實整改措施、消除違法行為後果,要求「知網」圍繞解除獨家合作、減輕用戶負擔、加強內部合規管理等方面進行全面整改,促進行業規範健康創新發展。
大陸市場場監管總局調查指出,「知網」在中國大陸境內中文學術文獻網路資料庫服務市場具有支配地位。2014年以來,「知網」濫用該支配地位實施壟斷行為。
一是通過連續大幅提高服務價格、拆分資料庫變相漲價等方式,實施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其資料庫服務的行為。
二是通過簽訂獨家合作協定等方式,限定學術期刊出版單位、高校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授權使用學術期刊、博碩士學位論文等學術文獻資料,並採取多種獎懲措施保障獨家合作實施。
調查顯示,「知網」實施不公平高價、限定交易行為排除、限制了中文學術文獻網路資料庫服務市場競爭,侵害用戶合法權益,影響了相關市場創新發展和學術交流傳播,構成《反壟斷法》第22條第1款第1項、第4項禁止的「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和「沒有正當理由,限定交易相對人只能與其進行交易」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調查報告指出,知網的市場占有率超過50%,具有較強市場力量。
一是從資料庫服務收入看,2021年在中國境內中文學術文獻網路資料庫服務經營者合計服務收入中,市占率高達69%,從文獻下載量看,2021年下載量高達17.4億次,超過76%的中文學術文獻全文下載來自知網。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習近平未來不會允許民營企業的勢力太大
第二、 壟斷型的公司如阿里及騰訊已經受到修理
第三、 這次修理的對象是學術網站知網
第四、 知網已經認錯並且願意全力配合政府
印度購物網
2022/12/29 經濟日報 編譯湯淑君/綜合外電
金融時報(FT)報導,印度準備推出由政府支持的電子商務計畫,讓線上購物「民主化」,力圖在全球成長最快的網購市場挑戰亞馬遜和沃爾瑪的flipkart。
印度商務部去年成立非營利「數位商務開放網路」(ONDC),如今在超過85座城市試營運,包括班加羅爾,預計明年全國推出。
從註冊商家數、貨運到顧客體驗,目前亞馬遜等大咖的專屬服務都占上風,ONDC則標榜「互通」的網絡,讓買家和賣家不論用哪種App或服務,都能彼此交易。
ONDC可讓顧客使用單一App(例如金融科技服務供應商Paytm),搜尋另一平台(例如小型服務商eSamudaay)註冊商家所販售的產品,並下單訂購,再交由速度最快、成本最低的替代貨運平台(例如Dunzo)。
當局聲稱,以這種方式開放跨平台交易將大幅擴增買家和賣家數量,進而壓低成本,促進電子商務成長。官員表示,將以「統一支付介面」(UPI)為藍本,這個行動支付網路在2016年推出後,相當成功。
ONDC執行長柯許表示,這平台可在大型電商平台外,提供另一選擇。他說:「有了ONCD,人人都得憑自己提供的東西競爭,而非仗著已俘虜多少用戶。」
根據投資銀行Jefferies估計,在總人口約14億人的印度,電子商務使用者約2億人,但電商業集中在都會區,全國1,200萬個零售據點僅0.1%「具數位能力」。當局表示,對小企業來說,入行門檻仍太高。
推出UPI、ONDC正是為解決問題,扶植本土數位經濟。UPI每月交易量已超過70億美元,反映原以現金交易的企業也擁抱數位方式。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印度的人口已超越中國成為全球第一
第二、 印度電商未來有很大的潛力
第三、 亞馬遜進入印度失敗,沃爾瑪入股印度第一名電商平台
第四、 印度未來至少可以有兩三個電商平台存在
社群媒體
2022/12/29 經濟日報 編譯陳律安/綜合外電
中國大陸2023年最火熱的出口產品,可能是帶動西方的社群媒體平台推出電商服務,包括TikTok(國際版抖音)、YouTube、亞馬遜等業者,都推出將網路分享結合購物體驗的功能。
彭博資訊報導,初步跡象顯示,在社群媒體平台上販售貨品的現象,已從中國大陸拓展到其他國家。用戶熱愛與名人和網紅互動,但最終的目標是促使他們按下購物鍵。以在TikTok平台上追隨者達50萬人的網紅Nisrin為例,她一場直播售出多達1萬英鎊(1萬2,313美元)化妝品等商品。
字節跳動公司旗下的TikTok,為美國和英國引進了社群媒體結合電商的概念,抖音促成的銷售額在2021年高達1,190億美元。
直播帶貨的收益,有助於抵銷行銷預算萎縮的衝擊。Statista的數據顯示,美國在社群媒體平台上的廣告支出,以往的年增幅約30%,但未來三年的平均增幅將降至約12%,於2025年達到1,140億美元的規模。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社群媒體是未來最能夠吸引群眾的互聯網平台
第二、 這也是抖音為什麼這麼受歡迎的原因
第三、 未來的趨勢是走向超級App,抖音也計畫跨入
第四、 馬斯克也計畫把推特發展成超級App
日觀光零售
2022/12/28工商時報 鄭勝得
中國大陸將進一步放寬防疫,市場樂觀預期大批陸客將重返日本觀光,帶動化妝品製造商資生堂等零售類股大漲,加上高島屋百貨調升全年財測,令日股周二攀抵一周新高。
日經平均指數27日上漲0.16%至26,447.87點,盤中一度觸及26,620.49點的一周高點。東證一部指數上揚0.4%至1,910.25點,盤中亦升抵1,928.25點的一周新高。
其中股價漲幅排名第一是高島屋、大漲7.14%,其次是百貨同業三越伊勢丹控股勁揚7.01%與資生堂揚升6.12%。航空類股同樣表現不俗,日本航空上揚2.2%,全日空控股攀升1.45%。
高島屋周一盤後宣布調高全年財測,本財年(2023年2月止)營收從先前預估的4,390億日圓上修至4,500億日圓,原因是內需消費強勁與日圓貶值提振海外營收。全年淨利從200億日圓上調至260億日圓,足足是前一年53.6億日圓的逾四倍。
高島屋股價狂飆,原因除了該公司調升財測利多消息加持外,另一因素是中國明年1月初起將取消檢測與隔離等規定,令日本觀光旅遊與零售等業者展開雙臂歡迎更多旅客湧入。
官方數據顯示,日本11月零售銷售年增2.6%,低於市場預估的3.7%與10月的4.4%增幅,卻是連九個月成長。主因在於日本開放邊境與國內旅遊補助提振消費者需求。經季調後11月零售銷售月減1.1%,此為五個月來首次下滑。
日本10月初取消防疫入境限制後,該月外國旅客入境數約50萬人。11月整個月訪日遊客暴增至近百萬人。
官方數據亦顯示,日本11月失業率從10月的2.6%略降至2.5%,此為三個月來首度改善,其中以住宿餐旅業就業成長幅度最大。11月每位求職者有1.35個職缺可供選擇,此重與10月相同,維持於2020年3月以來最高水平。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日本疫情解封,大陸觀光客紛紛前往日本
第二、 造成零售類股和觀光類股股價大好
第三、 航空公司股價也跟著起飛
第四、 日本是全世界最受大家愛好的觀光旅遊地點
報復性旅遊
2022/12/28工商時報 王淑以
農曆春節連假長達十天,長榮航(2618)感受國人報復性出國度假的急迫性,東北亞、東南亞及歐洲航線春節連假機位銷售明顯成長,平均訂位率均超過八成,熱門旅遊城市泰國曼谷及義大利米蘭的訂位率更超過九成。法人認為,台灣已取消入境人數的限制、大陸解封及春節旅遊復甦潮,長榮航營運動能續揚,2023年第一季客運量有望季增逾4成。
國人即將將迎接長達十天的兔年農曆春節假期,若加計台股預定在18、19日休市,假期則長達12天。適逢疫情趨緩,航空公司迎接報復性旅遊潮。
長榮航表示,春節期間機位訂位情況熱絡,東北亞航線平均訂位率均超過八成,其中北海道、東京、大阪等航線部分日期僅剩下少數機位;在東南亞航線方面,峴港、峇里島、宿霧平均訂位率也達八成以上,以曼谷最為熱門,訂位率超過九成。
長榮航的長程航線以歐洲最為熱門,整體訂位率超過八成,特別在今年10月及11月開航的米蘭及慕尼黑航線,春節期間在團體旅遊方面也都有不錯的表現,以米蘭的訂位率已超過九成。
旅行社表示,歐洲最早解封,觀光旅行業復甦快速,住宿、交通及餐飲價格合理,CP值比日本旅遊高,例如雄獅旅行社賣出的春節期間10日北義行程,去回均由米蘭馬爾彭薩機場進出,售價88,900元,呈現秒殺,今年歐洲旅行團廣受國人青睞。
長榮航11月合併營收128.06億元,是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的新高,年增11.61%,其中客運營收56.81億元,年增超過10倍。
有了農曆春節旅遊旺季貢獻,長榮航2023年1月客運業績將繳出亮眼的成績單,隨之而來的是3月30日起,長榮航再添菲律賓克拉克的新航點,每日1班,
法人認為,鑑於台灣已取消入境人數的限制、大陸解封及農曆春節的旅遊復甦潮,長榮航營運動能續揚,2023年第一季客運量將有望季增44%。
我們的看法:
第一、 疫情關得太久,所有人都希望旅遊
第二、 中國、台灣跟日本都是相同的現象
第三、 過年期間台灣民眾積極出國
第四、 對於台灣的旅遊類股,這是一個超級大利多
報復性消費
2022/12/28工商時報 曾仁凱
大成今年面對疫情、原料成本高漲衝擊,前三季稅後純益達15.91億、年增7.3%,守住正成長。展望明年,大成集團董事長韓家宇表示最近感受到疫後報復性消費熱度,對明年整體食品業景氣「持平樂觀」。
韓家宇昨(27)日出席大成嘉義馬稠後一期廠啟用典禮,面對媒體詢問景氣,他表示雖然通膨烏雲籠罩,很多研究機構預估明年經濟成長會放緩、甚至衰退,但他認為電子業可能會比較辛苦,但民以食為天,食品業受景氣波動影響較小,看明年景氣是持平樂觀。
韓家宇也指出,台灣疫情緩和,最近餐飲業生意非常好,以大成集團為例,旗下包括勝博殿、檀島茶餐廳等餐飲事業,最近業績都創新高,比疫情前還要好。且不只大成,假日各餐廳常大排長龍,這對於明年食品業的需求會有幫助。
至於最近全球爆發嚴重的禽流感,導致缺蛋危機。但比起歐美日,這波禽流感台灣只有零星疫情,還在可控制範圍內,但因為進口變少,整體雞蛋、雞肉的供應比較吃緊,價格也會比較高。尤其接下來過年要到了,春節前本來就是年貨採購的旺季,對於蛋價會有支撐,預計要等年後才會好一些。
我們的看法:
第一、 過年到了餐廳生意都好得不得了
第二、 許多餐廳找不到位子
第三、 行情回到疫情之前
第四、 中國和台灣都是如此
跨境電商
2022/12/28 工商時報 何英煒
亞馬遜全球開店與台北市進出口公會(IEAT)27日共同發表「2022跨境電商焦點報告」,在333家台灣外貿企業中,有高達60.6%的企業認同或執行跨境電商模式,亞馬遜全球開店表示,跨境電商可以成為台灣OBM(自有品牌)的新出路。
亞馬遜全球開店台灣總經理陳思芬指出,根據第三方研究機構eMarketer預估,2022年跨境電商占零售電商比重為26%,預計在2026年將達到約36%。台灣產業如電子零組件產業、居家廚衛、手工具、汽車配件、五金、家具產業等,許多都是擁有豐厚製造基礎及研發能力的自有品牌企業,深具發展跨境電商的潛力。
根據報告指出,台灣企業的外貿型態及主要拓銷模式,已經多元發展,其中,參加展會47.7%、透過B2B電商平台約48.9%,而B2C電商則是有45.6%。而海外代理為26.7%,海外分公司16.5%。
亞馬遜全球開店表示,跨境電商可以成為台灣自有品牌企業的新出路。根據該調查,企業外銷訂單的屬性,OEM(專業代工)為59.5%、ODM(原廠委託設計)達42.9%,而自有品牌OBM僅有23.7%。
亞馬遜全球開店表示,企業可以直接利用跨境電商接觸全球消費者,低門檻、去實體通路化的模式,已成為企業轉型的重要利器,台灣在跨境電商的成長空間仍然非常巨大。
但是有6成企業表示,企業布局跨境電商時,更需要企業負責人或高階領導者投入,而55%的企業表示,品牌操作人才稀缺,成為發展跨境電商的主要障礙。因此,亞馬遜認為企業可以善用外部顧問資源,尋求專業合作,快速共同打造明星產品及營運團隊。
我們的看法:
第一、 跨境電商交易是未來趨勢
第二、 亞馬遜是最大的平台
第三、 但拼多多成立的Temu異軍突起
第四、 主要是價格便宜
家登
2022/12/28 經濟日報 記者李孟珊
美國嚴控陸企取得半導體關鍵設備之際,業界傳出,台積電重要設備耗材協力廠家登集團(3680)對大陸客戶發出公告,受國際情勢影響,無法與部分陸企進行任何幣別與形式上的資金往來,將暫停相關設備服務提供,引起關注。
家登集團成為美國拉高對大陸取得半導體關鍵設備限制之後,第一家無預警發出通知暫停供貨陸企的台灣關鍵設備耗材廠。家登證實,子公司家登自動化確實向大陸客戶發出相關通知,但出貨僅是遞延,並非停止出貨,且營收占比非常小,對母公司家登完全無影響,目前公司接單依舊暢旺。
家登現為全球晶圓傳輸載具龍頭,全球極紫外光光罩盒(EUV Pod)市占率超過八成,客戶囊括台積電、三星、英特爾、SK海力士等一線大廠,少了家登的光罩盒產品,所有晶圓廠都無法順利運作。
家登先前曾遭美商英特格(Entegris)控告侵權,一審敗訴遭求償9.7億餘元,一度使得公司面臨現金見底窘境,傳出是台積電相助,讓家登提足擔保後再上訴二審,凸顯台積電對家登的重視。最後家登與英特格侵權案和解落幕,家登也搭上先進製程對極紫外光(EUV)相關載具強勁需求,生意愈做愈大,成為業界龍頭。
近期逢美中貿易戰白熱化,美國嚴格控管陸企取得半導體關鍵設備,業界傳出家登子公司家登自動化向大陸客戶發出「重要通知」,內文點出,近期受國際情勢影響,公司收到銀行通知今年12月19日皆已確認無法與部份陸企進行任何幣別與形式上的資金往來,在確認可順利執行收付款管道之前,均暫停相關設備服務提供,對於此情況造成貴司不便,煩請見諒,也期盼能盡快收到貴司回覆,商討後續相關費用與服務事宜。
家登指出,家登自動化的設備出貨僅遞延,並非停止出貨,出貨品項為三台光罩清洗機,原訂明年第2季出貨金額約3,000萬元,營收占比非常小。
不具名的消息來源透露,家登大陸客戶在匯出美元受到一些限制,因此無法順利支付設備初期款項。業界研判,現在大陸官方並無擴大外匯管制措施,可能是在國際情勢的影響下,使得該客戶金流上有些問題,所以用管制的說法,看能否先取得設備,之後再進行付款。
也有業界人士認為,此事與美中科技戰脫離不了關係,可能是部分陸企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台廠作為陸企供應商,收款透過銀行,銀行端擔心被列為黑名單的陸企後續資金流可能出現變數,所以才會發信給台灣企業,要求業者去跟美國申請,同意後銀行才敢收款。
我們的看法:
第一、 中美科技大戰連帶到其他廠商
第二、 家登是半導體設備關鍵
第三、 未來會有更多這樣的例子
第四、 半導體的企業必須要重組公司結構
景氣
2022/12/28 工商時報 于國欽
國發會27日公布景氣報告指出,受出口、生產、銷售下滑的影響,11月景氣轉為代表低迷的藍燈,為近四年首顆藍燈,景氣綜合判斷分數劇降至12分,更創下2009年6月以來最低,國內景氣轉為低迷,後續發展仍需密切關注。
國發會每月綜合海關出口、股價指數、工業生產等九項指標編製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並依分數高低對映不同的燈號,以反映景氣走勢,分數介於9~45分。11月大減6分,降至12分,創下2009年6月以來最低分,燈號則由黃藍燈轉為藍燈。此外,景氣領先指標也是連續12個月下滑。
經濟發展處長吳明蕙表示,上次藍燈是在2018年12月(主因美中貿易摩擦,導致全球景氣放緩,我出口下滑),11月這顆藍燈是四年來首見,反映景氣相對低迷,主因美國、中國大陸等我國主要出口地區外需轉弱,而出口不好又影響生產、銷售、批發,以致燈號變藍燈。
吳明蕙表示,雖然景氣亮了四年來首顆藍燈,惟零售、餐飲表現還不錯,因此目前景氣可說是「外冷內溫」,至於內溫可以持續多久?她表示,明年政府公建投入6,000億,加以離岸風電、半導體等投資仍將持續,因此內溫可望持續。
她指出,近期仍有些正面訊息,例如邊境解封,觀光客來台11月已增至17萬,疫情趨緩也活絡了民間消費,此外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也回升了,說明廠商的信心略轉樂觀,這些發展都有助維繫經濟動能。
至於12月景氣還有改善嗎?吳明蕙表示,隨著全球景氣轉弱,12月國內景氣仍有挑戰。國發會官員指出,11月美、中、日、歐的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皆降至50榮枯線以下,此外,美、歐、中的景氣領先指標也續下滑,說明國際景氣明顯轉弱。
展望未來,國發會指出,在俄烏戰爭膠著,全球通膨壓力持續,加以中國大陸疫情快速擴散,均加深全球下行風險,後續發展仍須密切關注。依國內外預測機構評估,這一波景氣低迷,須待明年上半年完成存貨調整之後,於明年下半年才可望復甦。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台灣的景氣明顯下滑
第二、 出口是主要的影響
第三、 未來必須靠內需帶動
第四、 台灣跟中國大陸皆是如此
東洋學名藥
2022/12/28 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
東洋(4105)總經理陳靜蘭昨(27)日表示,台灣東洋所開發的一系列困難學名藥,第一項治療黴菌感染的微脂體注射劑Lipo-AB,自明年元月起正式銷往美國,隨著後續其他困難學名藥陸續外銷至海外,期待可帶動東洋未來五年營運翻倍。
台灣東洋昨日召開法說會,由董事長林全及陳靜蘭親自主持。台灣東洋自結11月稅後淨利1.29億元,年增約47%,每股稅後純益(EPS)0.52元,獲利成長動能為11月認列公費流感疫苗銷售,以及里程碑金入帳;累計今年前11月稅後淨利10.61億元,年增約48%,前11月EPS為4.27元。
陳靜蘭表示,Lipo AB微脂體注射劑,預計明年元月可正式銷往美國,但是對東洋的營運成長將自後年開始。他表示,Lipo-AB 除了在美國上市外,明年也會進軍韓國市場。她表示,隨著東洋所開發的一系列困難學名藥陸續進入海外市場,期待可帶動東洋未來五年營運翻倍。
法人估,Lipo AB微脂體注射劑的美國市場規模約1.4億美元,未來東洋應有機會搶得10%的市占率。此外,Lipo AB自明年起也將正式向歐盟叩關,希望未來全球三大洲都能取得藥證,搶攻全球4億美元以上市場。
林全提到,雖然Lipo-AB為美國第二個上市的學名藥,不過近期原物料大漲,加上後續還有競爭者加入市場,對於東洋來說也是考驗;但可預期的是,Lipo-AB有望推升整體海外營收比重,從今年的 6%,明年成長至 7-8%。
針對台灣市場,陳靜蘭表示,東洋代理適用65歲以上、含佐劑的流感疫苗有望明年3月取證,代理新加坡商雲頂新耀的抗生素新型抗菌藥物則可望明年第2季拿到藥證,另外,獨家代理的新世代鎮靜麻醉新藥,將以自費方式上市、膽道癌藥物則預計明年取得健保價。
法人分析,東洋明年全年營收有望較今年成長5%-10%,由於今年已認列里程碑金逾8,000萬元,明年公司的獲利僅能小幅成長。
我們的看法:
第一、 東洋是傳統的生技類股
第二、 最近表現看好
第三、 生技產業必須走出去
第四、 未來會積極透過併購
工業電腦
2022/12/27 DIGTIMES 杜念魯/台北
隨著產業智慧化浪潮興起,產業電腦(IPC)一下子成為市場矚目新焦點,,而智慧物聯(AloT)的出現,更將愛PC推往另一座高峰。AloT誘人的商機吸引高度關,也讓IPC業者更積極推動新領域的布局與發展。一般而言,IPC業者往新領域發展可歸納出兩種情況。其一是在既有產業領域之外,延伸到新的產業應用,像是從製造跨足到車載系統、從博弈延伸到零售通路等。這類發展有時難免與其他業者的既有方向重疊,不過目前產業智慧化趨勢方興未艾,市場仍有相當大的空間,業者之間多半不以為意。
另一種則是跨入與先前產業關聯性較淡的全新領域,這類跨界前期需要投入較大心力,一進行技術與市場發展,不過一旦取得優勢,創造出的效益也相對驚人。
像是凌華切入自駕系統發展,或者廣錠跨足儲能市場。
只是在投入新领域的過程中,也不見得都是一帆風順。
像是廣錠在轉型發展儲能系統時,就因為物流紊亂、電池芯缺料與合作不順等影響受到衝擊重新調整運營型態後,才得以重回軌道。
此外,凌華看好數據分散服務(DDS)應用市場發展,2016年併購PrismTech,但商品化過程不順,效益遲遲未浮現。直到近年自駕車的議題興起,才讓凌華手中DDS的價值重新受到重視。
IPC相關業者指出,不論是產業智慧化或AloT浪潮,都讓原本相對冷僻的IPC領域,在近幾年受到廣泛關注;同時,華碩、佳世達、仁寶等大型製造業者,也再次展露對投入IPC相關領域的興趣。只是,與過往的不同之處在於,大型業者在此波發展中,採取投資、聯盟的方式,取代過去單打獨鬥的做法。
雖然,在產業智慧化與AIoT帶動下,IPC市場似乎有不小發展空間,但隨著大型IPC集團逐步成形,對既有業者而言,說完全沒有壓力也不切實際。相關業者坦言,多元化布局與尋求新藍海市場,亦是希望當既有市場的成長出現壓力時,得以降低衝擊,從新市場中獲得成長動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 工業電腦是未來的趨勢
第二、 未來的很多領域裡會有發展
第三、 過去是集中於製造、零售、醫療領域
第四、 未來工業電腦業者發展應該透過併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