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7日 星期二

以高價值服務業振興經濟

 以高價值服務業振興經濟

https://view.ctee.com.tw/business/47976.html

工商時報/黃齊元

2022年政府稅收超徵4,950億元,小英總統原本表示錢要花在刀口上,維持國家因應危機的韌性,只保留1,800億元研議全民共享方案,但由於朝野兩黨對此均不滿意,只好加速發放現金。關鍵問題在於近年物價飆升、人民低薪、貧富差距惡化。台灣有6成民眾從事於服務業,許多為中小企業,台灣出口成長亮麗表現,大部分來自科技產業,但服務業相對受到壓抑。


香港和新加坡經濟均以服務業為主,香港主要有金融、貨運物流及觀光旅遊,但在「港版國安法」通過後,許多外資撤出。新加坡成為最大受益者,除了金融成為亞洲財富管理中心外,更有許多陸資企業「去中化」,改遷註冊地至新加坡。


台灣服務業最大問題在於無法創造高價值,而且缺乏規模,許多人開個小吃店即滿足,欠缺廣闊視野及創新思維,一旦遇到經濟危機即束手無策。談到服務業輸出,政府以珍珠奶茶海外開店為榮,但和東南亞國家高檔渡假酒店相比,價值相距甚遠。泰國近年甚至以「觀光醫療」走出獨特商業模式,吸引大量國際觀光客。


根據國際經驗,服務業價值提升不僅來自創意與個人努力,更重要的是產業群聚以及國家品牌,這需有政府產業政策支持,並透過產業整合形成群聚,創造完美的消費者體驗。台灣有半導體產業政策,但服務業卻付之闕如。


隨著疫情逐漸好轉,台灣出現「報復性消費」和「報復性旅遊」,但如果無法引進國際觀光客並提升附加價值,服務業仍然無法真正走出困境,在當前「重出口、輕內需」的政策下,只能維持既有格局。


要改變這個情況,服務業必須有以下五點做法:

第一、商業化。服務業需要重新建立商業模式,將服務內容產品化是一種方式,另外還有建立品牌、連鎖經營等。服務業不一定局限在地,可以走向海外,更可以運用科技手段加值。總而言之,就是一定要建立商業模式,不能只靠傳統個人力量。


第二、智能化。台灣服務業運用科技的比率偏低,以旅遊產業為例,只有不到20%旅宿產品在線上銷售,外國旅客看不到也買不到,經濟產值無法增加。展望未來,台灣服務業一定要加大科技賦能的比重,朝數位化、智慧化轉型。


全球服務業都正加速數位化,歐美新商業模式包括Uber和Airbnb,台灣現在已有AsiaYo和KKday跨境旅遊平台,逐漸開創TravelTech(旅遊科技)領域新的可能。


第三、產業化。台灣服務業無法形成規模,呈現碎片化、小眾化發展格局。近年雖然有高價值服務內容出現,但很可惜只限於國民旅遊,無法吸引外國旅客,政府應從產業發展角度規劃,鼓勵大型旅遊集團成立,才有資源促進整體價值提升,即使是個體戶,也需要依附大型平台才能茁壯。


第四、國際化。未來台灣服務業不僅應走出去,也需引進來,才能創造外匯收入。除了業者建立數位平台和國際接軌,也需要政府政策支持。南韓近年發展休閒服務業,成效卓越,去年文創產業出口總值高達100億美元,女子天團Blackpink被時代雜誌選為年度最佳藝人。


全球解封後,全球旅客紛紛前往日本和東南亞,尚看不到大量前來台灣的趨勢。民主價值和人情味不是賣點,除了101、日月潭和故宮,實在找不出外國人來台灣旅遊的強烈動機。


觀光業是服務業重中之重,因為牽涉到雙向的人員流動,能帶動許多其他服務業的產值。政府在市場不佳時對業者有少許補貼,但當市場起飛時更需要整體發展戰略。


第五、資本化。服務業透過產業化和國際化,將可創造龐大價值,未來走向資本市場是必然的道路,才能進一步推動產業的整合與創新,這在歐美及南韓已有很多成功先例,唯有台灣走不出小確幸格局。


台灣有最好的服務、最佳的創意、最優秀的人才,但以往政府過於強調科技發展政策,以致服務業一直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現在是振興服務業,打造新經濟成長引擎的關鍵時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