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事長的話:半導體,混合動力車,科技自主,寧德時代,能源,電業自由化,幣安凍資,庫克Vision Pro,氣候協議,商業地產,瑞信瑞銀,NASDAQ併購,特斯拉市值,紅鏈墨西哥,華為,陸股IPO,中阿,台積電,甲骨文,豐田
半導體
經濟日報/2023.06.13
出口管制措施將鬆綁 台積可因應當地客戶需求調整營運
不會因此遭報復
美國商務部高級官員最近發言顯示,美國政府計劃允許台積電和三星等台灣與南韓的指標半導體製造業者,可以維持且擴張在中國大陸的晶片製造業務,不會因此而遭到美國報復。
業界解讀,這意味台積電南京廠與上海松江廠未來生產與擴產行動將不受羈絆,可持續因應大陸當地未來IC設計客戶需求,適當擴增產能與調整營運步調。
三星方面,大陸西安為其在南韓境內以外,最大的儲存型快閃記憶體(NAND Flash)生產基地,時值NAND晶片供過於求,價格未見明顯反轉向上趨勢,業界原本期盼美國的限制令能讓三星西安廠產能擴張因而受限,讓市場供給量獲得控制,若三星未來仍可持續擴張西安廠產能,恐不利短線NAND晶片報價回溫。
華爾街日報(WSJ)報導,美國商務部主管工業及安全事務的副部長艾斯特維茲(Alan Estevez)上周在美國半導體產業協會(SIA)會議上表示,政府打算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現行半導體及製造設備對大陸出口管制措施的豁免期限重新設定。
美國政府去年10月起對半導體及設備銷往中國大陸實施管制,但對台積電及三星電子等公司給予一年的豁免期;豁免期將於今年10月屆滿。
企業界與外國政府都在密切觀察豁免期是否延長,來判斷美國對中國大陸實施嚴厲的管制措施,究竟對中國大陸的投資到底會有多大影響。
報導指出,美國如果延長豁免期,可能表示美國政府體認到在高科技領域孤立中國大陸比原先預期更加困難,因為高科技是全球高度整合的產業;而且一些外國企業對美國政府擴大干預他們的營運相當惱火。
美國及外國晶片業者高度抗拒美國政府限制他們在中國大陸的營運,一些亞洲及歐洲國家的政府也予以抵制,尤其是南韓。中國大陸是南韓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且南韓也生怕激怒北京當局,因為中國大陸對北韓有強大的影響力。
美國官員最近表示,美國並不打算與中國大陸「脫鉤」;國安顧問蘇利文4月時表示,美國的戰略是以「小範圍、高藩籬」來管制高度戰略性的科技。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日半導體大戰進入下一個階段
第二、很多美國的半導體廠商抗議
第三、美國放鬆日韓管制
第四、美國主要針對中國
第五、對台積電來講是件好事
混合動力車
經濟日報/2023.06.11
大陸車企近年布局混合動力成新時尚。截至目前,自主車企中的吉利、長安、長城、比亞迪、奇瑞、廣汽、上汽等車企,都拋出各自的混動發展計畫並發布混合動力技術平台。綜合各車企的規劃,實現燃油車完全向混合動力轉型已是一致行動。
經濟觀察網報導,銷售數據顯示,今年第1季,大陸混合動力汽車市場銷量43.3萬輛,年增74.1%。同期,整體新能源汽車銷量158.6萬輛,年增26.2%。
曾被批評為「過渡技術」的混合動力強勢回歸,讓純電動「一家獨大」的局面大幅改寫。一方面,車企在研發端修正了技術路線。另一方面,市場因素起了作用,真正決定哪種技術更合適的,是市場和用戶。
國際管理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大中華區副合夥人潘碩表示,大陸新能源汽車的增長已逐步轉向市場需求導向,從銷量分布看,低線城市銷量占比提升,各線級城市滲透率同步翻倍,城市分布結構愈發趨同於燃油車。
據羅蘭貝格判斷,未來傳統燃油車市占將被持續蠶食,其中除了純電市場外,混合動力市場也具備較高增長潛力。一方面,混動車型有優於燃油車的使用成本。
另一方面,對比純電車型,混動車兼具里程、補能及購置成本上的優勢,作為性價比的首選被部分消費者所歡迎。
新能源車型的多元化,並不是給內燃機「判死刑」。北京清華大學車輛與運載學院教授帥石金指出,混合動力具有節能減排和使用便捷等綜合優勢,是滿足未來乘用車嚴格法規的主流技術路線之一,也是交通碳達峰和低碳化非常有效的技術路線,碳中和混動專用發動機仍有較大的節能潛力。
他指出,氫內燃機、柴油機、甲醇燃料、合成零碳燃料等都擁有很大的技術提升空間。
全球汽車產業變革都圍繞電動化、智慧化兩大主線展開。國際車企中,福斯、賓士、BMW、奧迪,豐田、本田、通用、福特等巨頭,也是多元技術路線的支持者。以在新能源領域頗具代表性的豐田汽車為例,近幾年制定了包括純電動、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氫燃料電池汽車在內的「全方位電動化」的戰略。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領導新能源汽車
第二、混合動力車異軍突起
第三、不是全部只有電動車
第四、混合動力車有一定的優勢
第五、未來混合動力車跟電動車會齊步並行
科技自主
經濟日報/2023.06.08
美中科技戰越演越烈,大陸積極推動科技自主國家戰略,資本市場扮演不可或缺關鍵角色。對此,大陸證監會主席易會滿8日表態,將適時發布資本市場進一步支持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政策措施,更加精準高效支持科技創新發展。
第14屆陸家嘴論壇8日在上海舉行,人民銀行行長易綱、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雲澤、證監會主席易會滿、人行副行長兼外匯局局長潘功勝出席並發表演講,釋放不少重要政策信號。
其中,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闡明大陸資本市場部署最新改革措施表示,證監會下一步將認真抓好新一輪推動提高上市公司品質三年行動方案,持續提高資訊披露品質,從嚴懲治財務造假、大股東違規占用等行為,堅決打擊內線交易、市場操縱等違法違規行為,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治理能力、競爭能力、創新能力、抗風險能力、回報能力,夯實「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內在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易會滿表態大陸資本市場將進一步支持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發展。他指出,近年來大陸資本市場以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為突破口,健全資本市場服務科技創新的制度機制,科技創新企業在新上市企業中占比超過七成,積體電路、生物醫藥、新能源等一批先導產業集聚效應顯著。
易會滿指出,資本市場具有獨特的風險共擔、利益共用機制,更加契合科技創新企業的「反覆運算快、風險高、輕資產」等特徵,能夠有效促進創新資本形成,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在完善公司治理、激發企業家精神、暢通「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他表示,證監會下一步將探索建立覆蓋股票、債券和私募股權的全方位全周期產品體系,持續完善上市公司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制度機制,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適時發布資本市場進一步支持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政策措施。
易會滿並指,證監會將研究資本市場差異化的制度安排,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加大股債融資、併購重組、REITs等產品創新和制度供給,強化大宗商品期貨價格的影響力,助力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智慧化、綠色化、融合化,引導更多資源集聚到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關鍵領域。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科創板有利
第二、許多高科技公司上市
第三、大陸公司在歐洲發行GDR
第四、高科技公司不再赴美上市
第五、未來科創板會有更多不同行業代表
寧德時代
工商時報/ 2023.06.08
受到投行摩根士丹利下調目標價影響,大陸車載電池龍頭寧德時代A股7日股價大跌,盤中重挫6.76%,終場收跌5.46%至人民幣(下同)207.3元,總市值單日蒸發逾500億元,最新總市值為9,113.5億元。
近期寧德時代利空消息頻傳,5日當周連續三個交易日收跌,股價累計下跌9.25%。寧德時代7日領跌鋰電池類股,億緯鋰能、國軒高科、欣旺達分別收跌4.23%、2.89%、2.13%。
陸媒7日引述大摩報告指出,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將阻礙寧德時代拓展美國市場,而韓國電池製造商正在加速擴張。目前電池材料公司的利潤率下滑多數已反映在股價上,而寧德時代在市占率與利潤率方面,可能面臨愈來愈多的風險。因此把寧德時代評等從「同等權重」下調至「低配」,目標價從此前的213.89元降至180元。
大摩指出,預計短期內電池產能依然過剩,使得價格戰不可避免,2023年下半年二線電池廠商可能會採取更激進的定價策略以獲得市占率,寧德時代的市占率可能進一步縮小。
摩根士丹利並下調對寧德時代大陸市占率的預測,預計其2023年市占率將從55%降至47%,長期市占率從45%降至40%。全球市場,寧德時代長期市占率從30%調降至25%。
在中美競爭加劇背景下,近期寧德時代風波不斷。外媒3日報導,特斯拉美國官網顯示,從大陸進口的Model 3在美國有資格獲得7,500美元的稅收減免。市場認為,進口特斯拉Model 3車型獲得全額補貼,意味著其電池組件及關鍵原材料符合美國降低通膨法(IRA)的生產規定,推測特斯拉Model 3在北美市場將不再使用寧德時代的磷酸鐵鋰電池。寧德時代則否認此一消息。
另外,美國海關已根據 「防止維吾爾人強迫勞動法」公布針對特定部分鋰電池的扣留通知。投行大和近日指出,此舉對市場而言屬「潛在黑天鵝」事件,建議投資者注意鋰電池行業的風險,潛在受到不利影響的企業包括在新疆有歷史業務往來的企業,例如寧德時代。
我們的看法:
第一、寧德時代面臨競爭
第二、市場長期看好
第三、寧德時代面臨地緣政治壓力
第四、比亞迪是強勁對手
第五、整體政策對韓國廠商有利
能源
工商時報/2023.06.08
美國商會7日公布以「台灣奮進刻不容緩(No Time to waste)」為題的《2023 台灣白皮書》。文中特別提到,能源政策。美國商會指出,台灣雖力求大幅調整能源結構,然而進度遠遠落後,連帶影響產業運作與國家安全。
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日前在股東會上直指台灣綠能發展太慢,而美國商會執行長張韶韵表示,綠能不只是足不足夠的問題,而是供方跟需方間的協調問題,「希望能夠看到更清楚的藍圖,讓我們知道什麼時候有多少電」,及釐清大用戶跟小用戶間買電情況。
美國商會公布《2023 台灣白皮書》,一開頭就以「此刻的台灣牽動世界目光」破題,認為在交出亮麗的抗疫成績、科技硬實力又因為全球進階半導體斷炊而受到空前關注,但台海緊張關係,也讓台灣成為無數媒體報導的焦點。白皮書列出95項具體可行建議,美國商會認為,必須徹底落實才能改善商業環境,台灣若能解決諸多待解議題,同時促進其他議題的進展,將使全球企業界清楚看到,台灣不只是貿易與投資的絕佳夥伴,更願意堅定採取行動、精益求精,當國際關係與支持更深厚,台灣經濟不僅能夠蓬勃發展,韌性亦能再升級。
美國商會認為,台灣目前面臨一連串國內外考驗,必須認清強化國家韌性的急迫性,更點出能源、關鍵基礎建設、數位化、醫療保健等四大議題。在能源部分,全球面臨溫室氣體減排壓力,加上企業的綠能需求逐漸增加,讓穩定電源與具競爭性電價成為迫切重點,但令人擔憂的是,台灣雖然力求大幅調整能源結構,然而進度遠遠落後,連帶影響產業運作與國家安全。
另外,關鍵基礎建設中,包括供水、通訊、交通、醫療機構、橋梁與公路、發電廠等基礎設施,遇到天災等風險時可能不堪一擊,以及台灣每日遭受大量網路攻擊,強化防禦力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數位化部分,台灣若要提高經濟與社會的韌性與競爭力,必須加速數位轉型,但在數位部成立之後,「數位化步調仍舊牛步」;在醫療保健部分,由於健保制度預算不足,病患不易取得最新的創新藥物與醫療處置,這也會讓台灣快速高齡化問題更加複雜。
國發會主委龔明鑫昨也出席白皮書發表午餐會,他表示「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在雙方啟動談判後1年內在倡議內容達成共識,並於6月1日完成首批協定簽署,除了是台灣預作準備,更是政府與商會長期共同合作,改善台灣投資環境與建立良好法規制度之具體體現。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能源政策需要再檢討
第二、美國商會非常不滿意
第三、2005年禁核造成能源危機
第四、重啟核能的聲浪很大
第五、能源是最重要的議題
電業自由化
聯合報/2023.06.13
蔡政府2017年通過「電業法」修法,要求台電須於六至九年內推動「電業自由化」,將台電分割為發電、輸配電、售電三項事業,開放市場競爭。但經濟部及台電至今毫無動作,近期坦言,因新增2050淨零碳排任務,加上台電近年財務不佳,能否續推電業自由化要重新評估。
行政院前政務委員、現任中央大學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表示,歷任總統為解決台電獨大,傾向台電的「功能性分割」,例如輸配電成立獨立系統調度機構(ISO);蔡政府上任要求更徹底的「實質分割」,但最終只開放綠電,未同步開放火力發電及輸配電,做不到是「虎頭蛇尾」。
蔡政府2016年上任後,為解決台電壟斷電力市場,服務、效率難以提升,電價無法反映市價,在2017修正「電業法」時納入分割法源,要求台電在2017年1/11新法上路後六年施行,得延長兩次,總計三年;換言之,台電須於2023年至2026年間完成分割。
不過,六年以來,台電分割進度「只聞樓梯響」,未看到更多動作;今年進入六年大限,台電在今年初默默申請並通過首次展延。
經濟部官員坦言,現在電力環境、趨勢2017年時空背景大不同,台電分割面臨「功能」及「財務」兩大困境。能不能分割、台灣是否需要電業自由化,有必要回到立法院重新再討論才能有下一步決定。
官員表示,從功能面來看,蔡政府上任推動電業自由化,積極推動再生能源以及避免台電獨大。經過七年時間,台電確保國內穩定供電基本任務,也扶持國內再生能源發展;這兩年更為穩定國內物價,吸收電價漲幅,「確實是政策發展很好的夥伴」。
此外,去年政府宣布2050淨零碳排目標,這項新任務是當年推電業法修法始料未及,政府更須台電以國營事業角色扛起輔導或政策任務。
從財務面來看,台電近兩年吸收大量國際燃料成本,又穩定國內電價,累積虧損高達3058億元,以巨額負債拆分成三項事業,光是債務分配就會吵得不可開交。另外,未來還有核四認列虧損、強化電網及添購儲能設施所需支出。
台電表示,當年電業法修法有兩個目的,分別是「綠電先行,台電分割」,如今綠電業蓬勃發展,達到階段性目標。至於後續分割,過往全球電力市場趨勢是電業自由化,走向能源轉型及淨零轉型,但俄烏戰爭所引發的能源危機後,各國也都有調整。台電強調,對2050淨零轉型任務,台灣究竟需要什麼電業環境應有討論空間,並且客觀面對時空環境改變後審慎評估。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業自由化面臨跳票
第二、台電面臨政策任務
第三、要走向市場化幾乎不可能
第四、政府沒有良好的解決方式
第五、整體的能源政策需要重新檢討
幣安凍資
工商時報/2023.06.08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起訴幣安(Binance),隨後要求法官凍結幣安美國平台(Binance US)資產,引發市場恐慌,急忙將資金撤離這家加密貨幣交易平台,數據公司Nansen表示,投資人在24小時內從幣安撤資約7.8億美元。
但此消息僅令比特幣重挫一天,隔日隨即反彈躍升,根據Coin Metrics資料,7日比特幣價格大漲6.3%至27,155.16美元,扭轉前一天跌勢,當時下探至25,368美元,創3月以來最低價。以太幣7日亦勁揚近5%至1,896.19美元。
分析師認為,SEC訴狀點名的未註冊非法加密貨幣中,並未提到比特幣及以太幣,投資人解讀此意味美監管機關認可兩項代幣為商品,為此波反彈帶來助力。
美國監管機關以打擊非法加密貨幣市場活動為名起訴幣安與另一家加密貨幣交易商Coinbase,直接衝擊兩交易商資產負債表。Nansen指出,投資人已在24小時內從幣安的以太幣區塊鏈淨流出7.8億美元(流入8.717億美元、流出16.5億美元),同一時間幣安美國公司資金淨流出1,300萬美元,凸顯市場不安情緒。
Nansen指出,同樣遭SEC起訴的Coinbase在24小時內淨流出約6億美元。
SEC指控消息曝光後第一個小時,幣安的儲備資產隨即凈流出約14億美元,占總儲備資產529億美元的2.6%。
SEC向哥倫比亞特區聯邦法院起訴幣安與其執行長趙長鵬,隨後又向法院提交緊急動議,表示幣安持有的美國客戶22億美元資產,正面臨被趙長鵬竊取的「極大風險」,因此要求凍結幣安美國資產。
SEC提出的緊急凍結令主要針對與幣安美國平台有關的兩家控股公司,分別是BAM Management US Holdings和BAM Trading
Services,強調幣安雖稱兩公司為獨立實體,但卻祕密地由母公司和執行長趙長鵬掌控。
我們的看法:
第一、去年FTX破產造成重大打擊
第二、如今SEC又針對幣安
第三、幣安是資產交易平台
第四、幣安並沒有挪用客戶資金
第五、SEC 的態度是幣安為非法平台
庫克Vision Pro
工商時報/2023.06.08
蘋果新品頭戴式裝置Vision Pro的超高售價令市場咋舌,執行長庫克接受專訪時稱該裝置是最先進的電子產品,捍衛蘋果的訂價決策。庫克受訪時承認有在使用ChatGPT,但人工智慧(AI)發展的風險需要企業自律和政府監管。
庫克6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早安美國」節目專訪時表示,Vision Pro是市面上最先進的電子產品,讓人們生活在未來。
他表示,Vision Pro不只是一項產品,它是一個平台,蘋果已迫不及待對開發商開放,期待更多應用出現。
庫克指出,Vision Pro是蘋果的轉折點,蘋果多年前便投入擴增實境(AR),這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技術,Vision Pro可謂下一篇章。用戶能沉浸在電影、電視目和體育活動,猶如身臨其境。使用者能拍攝照片和視訊,盡情享受,還能將記憶帶回現實。
蘋果5日在開發者大會(WWDC)發表首款頭戴式裝置Vision Pro,3,499美元起跳的售價引起市場熱議,當日蘋果股價不漲反跌。Vision Pro預計明年初率先在美國開賣。
外媒先前報導,蘋果基於隱私顧慮,禁止員工使用ChatGPT。庫克受訪時被問到是否有在使用ChatGPT,他大方回應:「當然,我有在用。」庫克對ChatGPT感到興奮,並認為它有一些獨特的應用,蘋果正密切關注。
然而庫克亦表示,人工智慧也帶來龐大風險,像是偏見和錯誤資訊等,支持政府出手監管,防止AI技術遭到濫用。
他說:「你會擔心像是偏見和假訊息,或是更糟。」AI快速發展需要政府介入,但科技企業也需負起責任。
庫克表示,AI領域需要監管,AI的進展如此迅速,法規會有追不上AI發展的時候,此時便需要企業自律。
自ChatGPT問世以來,矽谷掀起一股AI狂潮,科技巨擘爭相湧進AI領域,積極將產品與AI相連結,而庫克對AI技術的態度相對克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Vision Pro 定價太高
第二、蘋果是後進者
第三、市場反應可能有限
第四、目前最熱的領域是AI
第五、在科技創新上,蘋果已經落後其他同業
氣候協議
工商時報/2023.06.09
數據平台ESG Book公布最新報告顯示,自2018年以來,大型企業在防止地球暖化方面幾乎毫無進步。約22%的全球500大企業致力於實踐巴黎氣候協議設定目標,亦即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內,此比重僅略高於2018年的18%。
報告指出,多數大型企業過去五年來並未採取足夠作為,以避免災難性氣候變遷發生。氣候科學家認為,全球平均氣溫攀升攝氏1.5度是一個關鍵轉捩點,超過此水平後,極端洪災、乾旱、野火與糧食短缺的機率將大增。
報告指出,將近一半(約45%)的企業現行作為可能使得地球升溫至少達到攝氏2.7度,後者水平將令數十億人面臨極端炎熱環境。此比重低於2018年的61%。
ESG Book執行長克里爾(Daniel Klier)表示:「這些數據傳達的訊息非常明確:我們需要做得更多且動作要快。若全球經濟運轉方式不從根本改變,那根本不可能帶來有感變化。」
ESG Book根據這些公司公布的碳排數據與減碳目標,給予這些企業「氣溫評分」,藉此評估他們對於全球氣候目標的貢獻。
此報告涵蓋美國、英國、中國大陸、印度與歐盟市值100億美元起跳企業,同時將這些公司維持營運造成的直接碳排放與公司產品使用時產生的間接排放考量在內。
這份報告可說是最新例證,顯示企業在實現氣候目標方面偏離軌道。ESG Book表示,其中部分企業碳排量超出目標,有的公司甚至不公布相關數據。
若以國家或地區來看,自2018年以來,英國、印度與歐盟符合巴黎氣候協議減碳目標的企業數量幾乎沒變。
美國與大陸則明顯改善,美國約20%企業達標,高於2018年的11%。大陸達標企業比重也從五年前的3%升至如今的12%。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氣候會議不斷地召開
第二、但大企業都沒有配合
第三、美國企業比較有改努力善
第四、全球室溫超過攝氏1.5度非常有可能
第五、地球環境加速惡化
商業地產
工商時報/2023.06.09
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Yellen)警告,銀行業可能因商業不動產估值走軟而感到壓力,以整體環境來看,接下來可能有一些較小型銀行進行整併。
葉倫7日(周三)接受CNBC節目訪問指出,「目前已可見整併的動力,如果發生,我不會感到意外。」
此為美國國會上周調高債務上限以來,葉倫首度接受媒體訪問。主持人問及,是否擔憂規模20.7兆美元的商業房地產業(尤其是辦公大樓市場),並詢問該產業疲軟是否會引發更多銀行倒閉。葉倫對此回答:「我確實認為,商業房地產領域有些問題。自從遠端工作趨勢崛起,再加上利率上揚的環境,辦公空間的需求已產生變化。」
聯準會(Fed)為了對抗通膨而積極升息,使得取得低廉貸款的時代結束,百仕通(Blackstone)、布魯克菲爾德(Brookfield)等地產業者已經準備迎向辦公室房產價格大跌的情況。
儘管房地產價格的最終走向仍是未定數,但商業房產投資大戶PGIM Fixed Income近期表示,受累於融資成本愈來愈昂貴和供給減少,辦公房產價格將從高峰跌落20到50%,多戶型物業(Multifamily)房價可能下挫多達22.5%。
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和哥倫比亞商學院最近預估,因疫情影響,從2019到2022年之間,全美辦公室房產價值萎縮5,063億美元,這可能使一些大城市陷入「厄運循環」(doom loop)。銀行大約持有61%的美國商業房產債務。
葉倫說:「我認為銀行已預備眼前將有一些重整與困難」,不過銀行業整體流動性水準相當強勁,大型銀行的壓力測試顯示擁有充足的資本以承受來自商業房地產的衝擊。
她並提到,銀行監管機關將持續密切監督多家銀行,以確保這些業者預備妥當作出因應衝擊,「儘管這會帶來一些痛苦,但銀行應該有能力處理這些壓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葉倫的警告值得重視
第二、中小銀行會進行整併
第三、可能形成小型金融危機
第四、房地產價格仍會下跌
第五、投資人應密切注意金融危機
瑞信瑞銀
工商時報/2023.06.13
瑞銀(UBS)12日宣布價值32億美元的瑞信(Credit Suisse)收購案已完成交易,創2008年以來全球銀行業規模最大的合併案,但接下來挑戰才要開始。外界將關注兩家銀行能否順利整合龐大業務,在信貸緊縮、金融市場動盪的大環境下推動成長。
瑞銀集團執行長安思杰(Sergio Ermotti)表示:「雙方將擺脫過去競爭關係,一起揭開共同事業的下一個篇章。」他強調雙方合併後瑞銀將延續保守風險管理策略,避免瑞信財務危機歷史重演。
兩家銀行合併後將成為資產負債表規模1.6兆美元的龐大金融集團,全球員工總數高達12萬人,預定8月31日發表合併後首季財報。雖然短期內瑞銀與瑞信仍會維持獨立營運,但未來瑞銀如何處置瑞信旗下眾多資產將是外界焦點。
瑞銀12日表示,瑞信營業虧損及事業重組造就的龐大開銷都將隨著公司出脫高風險資產而抵銷,預計今年底前瑞信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約在14%。
雙方合併後,瑞信將從瑞士證交所下市,其美國存託憑證也將自紐約證交所下市。瑞信股東可憑22.48股瑞信股票換取1股瑞銀股票。
今年3月瑞信財務危機如雪球般愈滾愈大,令瑞士政府擔心瑞信倒閉將撼動金融市場,力促瑞銀出手收購。瑞士政府甚至為此提供多達90億瑞士法郎,做為瑞銀緊急接管瑞信的損失擔保,並註銷總價值160億瑞士法郎的瑞信債券,在當時引起爭議。
Porta顧問公司合夥人維特曼(Beat Wittmann)認為,瑞銀當初能在短時間談妥各項有利條件相當不易。他表示:「瑞銀在收購價格、信貸額度及政府分擔風險等方面都爭取到許多安全空間,堪稱是一筆划算的交易。」
但他不諱言兩家銀行合併後,真正的挑戰才要開始。首先,兩家銀行如何整合龐大業務將是一大難題。外媒近日引述消息報導,瑞銀將禁止瑞信行員接受來自高風險國家的新客戶,也將規定瑞信推出新產品前須取得瑞銀主管同意。接下來瑞銀還將面對瑞士議會調查收購案是否影響金融市場穩定,且大環境動盪及信貸緊縮也將帶來新的考驗。
我們的看法:
第一、瑞士成立最大的金融機構
第二、資產管理超過1兆美元
第三、全球第二大資產管理公司
第四、實質的整合有很多挑戰
第五、投資銀行業務將大幅縮減
NASDAQ併購
工商時報/2023.06.13
外媒12日引述消息人士指出,那斯達克已同意以10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收購軟體生產商Adenza。若順利完成交易,將成為那斯達克公司史上最大一筆交易。
Adenza前身為Calypso Technology,創立於1997年,總部設於舊金山,是一家專注於資本市場、投資管理、風險管理和清算等金融業務的軟體應用供應商。該公司目前在18個國家設立超過20個辦公室。
智通財經報導,那斯達克將以105億美元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從私募公司Thoma Bravo手中收購Adenza。交易價值包括57.5億美元現金和8,560萬股那斯達克普通股。根據交易條款,Thoma Bravo將獲得納斯達克14.9%的股份。交易完成後,將是那斯達克史上最大一筆交易,Thoma Bravo的管理合夥人Holden Spaht將被任命為那斯達克董事會成員,董事會成員將增加到12人。
那斯達克CEO弗里德曼(Adena Friedman)12日聲明表示,收購Adenza後,那斯達克可以提供更廣的關鍵任務解決方案,藉此強化金融體系的流動性、透明度和完整性。
報導指出,預計此次收購將使那斯達克的ARR(年度經常性收入)占2023年預估總營收的比例從2022年的56%提高到60%,那斯達克的解決方案業務占2023年預估總營收的比例從目前的71%提高到77%。
報導指出,此次收購有望改善那斯達克的增長、盈利能力和營收質量,並在第二年年底前加速non-GAAP攤薄每股收益增長。那斯達克預計,到第二年年底,運營淨費用協同效應將達到8,000萬美元,中期達到5,000萬美元,長期達到1億美元。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就是納斯達克不再是交易所
第二、納斯達克提供解決方案
第三、用換股方式進行併購
第四、私募公司Thomas Bravo 投資Adanza相當成功
第五、合法的交易所未來仍有競爭力
特斯拉市值
經濟日報/2023.06.11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好消息紛至沓來,一掃之前的烏煙瘴氣,股價暴衝使市值近來飆升近2,000億美元。對照下,受通用汽車(GM)加入特斯拉充電網的消息打擊,充電樁競爭對手股價表現倒成一片。
彭博資訊報導,特斯拉股價9日勁漲4.1%,收在每股244.4美元,周線躍漲14%寫下1月來最佳紀錄,年初迄今累計漲幅達98%。隨著股價發動新一波猛攻,連漲11天追平特斯拉史上最長漲勢紀錄,這波攻勢讓該公司市值暴增1,940億美元。
即使特斯拉一向是走勢狂野的飆股,股價漲勢如此猛烈的往例也屈指可數。Bespoke投資集團的資料顯示,特斯拉之前連漲氣勢可相提並論的前例只有兩波:一波是止於2020年4月的十個交易日,另一波更長的漲勢發生在2021年1月。
引爆最新一波漲勢的大利多,是通用汽車8日宣布,旗下電動車將採用特斯拉的超級充電樁(Superchargers)。由於福特汽車(Ford)上月也宣布類似舉動,特斯拉充電樁篤定成為美國電動車產業標準。
RBC資本市場分析師納拉言說:「更多人買電動車(不論是通用或福特),連帶升高他們買特斯拉的可能性。漲潮托起所有船隻,消費者若瞄見鄰居買電動車,也可能跟著買--買特斯拉機率隨之升高。」
更多汽車大廠加入特斯拉充電網,使其他充電樁製造商股價大跌。EVgo股價9日暴跌12%,跌幅為近一個月來之最。ChargePoint猛摔13%,Blink
Charging也跌11%,跌勢為2月來最慘。電動車充電系統設計商Beam Global股價滑落4.9%。
華爾街分析師認為,市場反應過度。
摩根大通分析師維持給ChargePoint股票「加碼」評等,因在職場、多戶家庭和車隊方面競爭力強過特斯拉;摩根大通給EVgo「中立」評等,長期展望不明,但除通用外,EVgo與豐田、速霸陸等電動車製造商建有夥伴關係。
美銀(BofA)也認為,最新消息對EVgo較不利,因為今後必須更直接與特斯拉搶充電樁客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特斯拉近期大漲
第二、通用的電動充電樁交易得到投資人肯定
第三、特斯拉變成市場的新標準
第四、空頭遭受重擊
第五、特斯拉投資者如坐雲霄飛車
紅鏈墨西哥
經濟日報/2023.06.09
據陸媒36氪報導,美國電動車企特斯拉正在動員大陸供應鏈企業去墨西哥建廠,希望在墨西哥複製「上海工廠」。兩岸供應鏈同響應,不過,相較於台廠從善如流,陸廠則在猶豫中前進。
因應特斯拉擴大全球布局,不僅台灣各大電子代工廠如和碩、廣達、仁寶、緯創等搶進墨西哥設廠,周邊零組件大廠致伸、機構件廠乙盛-KY也前進當地擴大投資。
不過,大陸供應商因此陷入兩難,雖然搭上特斯拉順風大船出海布局,但供應商反映,如果不響應特斯拉,「擔心丟掉好幾億的大訂單。」
陸廠方面,特斯拉大陸供應商之一的旭升集團,已拍板將在墨西哥投建生產基地,總投資額2.76億美元,5月下旬項目在墨西哥的科阿韋拉州正式啟動,計畫明年7、8月投產。
「墨西哥現在是投資熱土,很多客戶都過來了。」大陸特斯拉設備供應商透露,特斯拉上游的設備供應商也聞聲而來。多家產線設備生產商已在墨西哥設立辦公室,負責設計、售後配套等業務。甚至有供應鏈公司直接帶著生產線工人,前往墨西哥建廠。
特斯拉今年3月宣布將在墨西哥新萊昂州的首府蒙特雷建設第五座超級工廠。墨西哥外交部官員曾表示,該工廠投資將超過50億美元,規劃年產能為100萬輛,這也意味著該廠產能已逼近特斯拉上海工廠。有消息指出,特斯拉上海工廠主導者、特斯拉汽車業務高級副總裁朱曉彤,目前大量精力都投入蒙特雷工廠。
特斯拉意圖在墨西哥複製上海工廠。統計顯示,特斯拉2022年在全球交付131萬輛電動車,僅上海工廠就完成超71萬輛,占比達54.2%。
此次,特斯拉動員兩岸供應鏈企業參與其中,展現了其在全球布局中的雄心壯志。這一舉措將為特斯拉進一步拓展拉丁美洲市場,加速電動汽車產業的發展。
吸引大陸供應商願意跟隨特斯拉出海的,相關政策與協定也帶給墨西哥汽車產業優勢。比如2020年7月生效的「美墨加協定」規定,滿足75%組成零件產自當地的廠商,就能享受零關稅優惠;今年初生效的《美國通膨削減法案》明確指出,至少50%的電池組件是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製造或組裝的電動車,在美享有稅收抵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墨西哥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第二、台灣電子七哥都前進墨西哥
第三、中國大陸廠商也前進墨西哥
第四、汽車零部件是主要布局
第五、特斯拉是最大訂單來源
華為
經濟日報/2023.06.12
華為近期逆勢調高2023年手機出貨量目標至4,000萬支,較年初訂下的目標大增8.1%,業內人士分析,這代表華為對今年手機出貨量有信心,尤其出貨目標上調主要基於P60系列以及Mate X3強勢的市場表現,並將帶動華為手機的相關供應鏈業績走高。
財聯社報導,市場研究機構Omdia數據顯示,2022年華為手機出貨量為2,800萬支,華為今年年初將這一目標設為3,000萬支級別。
市場陸續有消息指出華為要上調今年手機出貨量。CteeNews報導稱,
華為已上調2023年全年手機出貨目標,預計全年出貨量從之前的3,700萬支上調到4,000萬支了,上調幅度達 8.1%。
事實上,華為稍早便調高Mate X3折疊屏手機的出貨目標,從147萬支上調至300萬支。顯示華為手機銷量已出現明顯成長,調高出貨目標有助於供應鏈提早備貨相關零組件。
今年以來,全球手機出貨量在減少。IDC數據顯示,2023年第1季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2.7億支,年減15%,月減11%。但華為在這一波手機寒冬中堪稱特例,華為在大陸手機出貨量相比2022年同期反而成長高達41%,大陸市場占有率也提升至9.2%,成為眾多手機廠商當中少數出貨成長的廠商。分析認為這與消費者對華為品牌信賴度與持續創新的認可。
近年來華為將目標鎖定在高端市場,不論是Mate50系列的可變光圈、P60系列超聚光長焦和雙向北斗衛星通信能力,還是Mate X3所帶來的極致輕薄體驗,上述機型仰賴深厚技術及強大的研發能力。
華為手機先前停滯原因在於供應鏈遭到美國技術卡脖子。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在今年3月「難題揭曉」花火獎專家座談會上披露:「過去三年,華為完成了1萬3,000顆以上器件的替代開發、4,000個以上電路板的反覆換板開發,因為有了國產的零組件供應,華為的電路板終於穩定下來。」意味供應鏈問題逐步得到解決。
另外,去年以來,許多傳聞指向華為可能在今年重新推出5G手機,主要通過規避美國限制的手法,包括從手機殼內嵌、重新設計晶片與重新取得晶圓代工產能等方式來解決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前三年受到重擊
第二、但華為目前強勁反彈
第三、在手機市場裡面仍是領導品牌
第四、華為有完整的生態系
第五、中國大陸民族情懷力挺華為
陸股IPO
工商時報/ 2023.06.12
今年大陸A股表現疲軟,如今華虹宏力、先正達兩大巨頭迎來A股IPO新進展,上市募資總額超過人民幣(下同)800億元,投資者希望其能帶動陸股人氣。
東方財富網11日報導,今年大陸解封後,經濟復甦力道未如預期,加上國際市場變數仍多、大陸內需消費疲
軟,致使A股截至6月9日收盤,今年漲幅僅3.7%,市場少數亮點聚焦在「中特估」、AI,軍工等類股上。
因此,可望下半年在A股IPO的華虹宏力、先正達兩大行業巨頭,成為投資人心中打破市場沉悶氣氛的寄望。
先是6月6日,中國證監會同意華虹宏力在科創板IPO註冊,華虹宏力擬募資180億元,將成為科創板史上第三大IPO,僅次於中芯國際的532.3億元和百濟神州的221.6億元。
稍後,上交所9日公告稱,先正達A股主板首發事項將於6月16日上會,募資額更高達650億元。若能足額募資上市,將成為自農業銀行上市以來的A股最大IPO。2010年7月登陸A股的農業銀行,首發募資685億元,是迄今為止A股史上最大規模IPO。
報導指出,華虹宏力是大陸最大的專注特色工藝的晶圓代工企業,根據IC Insights2021年度全球晶圓代工企業的營收排名資料,華虹宏力是大陸第二大、全球第六大。
值得一提的是,5月份陸股已有兩家晶圓代工龍頭登陸科創板。包括5月5日大陸晶圓代工三哥、台資力晶集團投資的晶合集成在科創板上市,募資總額99.6億元;10日,中芯集成在科創板上市,募資總額為110.72億元。
另外,募資額更大的先正達,2019年在上海註冊,主要由瑞士先正達、安道麥及中化集團農業業務組成。2021年,先正達在全球植保行業排名第一、種子行業排名第三,原先計劃在科創板IPO,但今年3月科創板上會前夕取消審議,隨後選擇改道滬市主板IPO。
我們的看法:
第一、A股今年市場表現低迷
第二、希望大型IPO帶動買氣
第三、但未來成果如何令人懷疑
第四、華虹宏力是大陸最大晶圓代工企業
第五、這兩個大型IPO都有一定代表性
中阿
工商時報/ 2023.06.12
中美區域博弈日趨激烈,中國與美國盟友沙烏地阿拉伯的關係再進一步。沙國能源部長阿卜度拉齊茲親王(Prince Abdulaziz bin Salman)在中阿合作論壇表示,沙國希望把握機遇與中國合作,這與政治無關。兩國於論壇首日即達成30項投資協定,涵蓋新技術、礦產、農業等領域,總價值達100億美元。
綜合陸媒12日報導,中阿合作論壇的企業家大會6月11日至12日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德舉行,迄今共舉辦十屆,本屆大會是歷年規模最大、參與人數最多的一屆。沙國投資部數據顯示,論壇首日簽訂的100億美元投資協定,內容涵蓋技術、可再生能源、農業、房地產、礦產、供應鏈、旅遊和醫療等多項領域。
中東日報引述阿卜度拉齊茲在會上表示,中國已在諸多領域處於領先位置,也將持續保持領先,「沙國不一定要與中國競爭,但一定要與中國合作」。中國的石油需求仍在增長,必須抓住這個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總統拜登2022年7月赴沙烏地阿拉伯時遭受該國冷處理,在美阿關係趨冷之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同年12月赴沙國國是訪問,並出席一系列活動。阿卜度拉齊茲強調,「沙方不管這些,哪裡有機會就去哪裡」,「這與政治無關,與戰略無關」。
在中阿關係愈加緊密的同時,沙國外長費薩爾(Prince Faisal bin Farhan Al Saud)11日表示,中國是阿拉伯國家的最大貿易夥伴,雙方貿易和經濟夥伴關係很重要,且增強雙邊關係是共同願望。
根據統計,2022年中國與阿拉伯世界貿易總額達4,300億美元,其中,中阿貿易總額為1,060億美元,年增30%。沙國投資部長法利赫(Khalid bin Abdulaziz al-Falih)12日強調,沙國將致力於成為連接阿拉伯世界與中國的橋樑。
此外,法利赫表示,阿拉伯國家和中國之間還將開通「新絲綢之路」,這是基於沙國與合作夥伴的發展願景,並將青年和創新視為啟動的「燃料」,以此維護阿拉伯國家和國際合作夥伴的利益。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和阿拉伯關係良好
第二、美國在沙烏地阿拉伯勢力下降
第三、中阿經濟合作意義重大
第四、台灣近期也前往沙國招商
第五、沙國和中國之間將開通新絲綢之路
台積電
自由時報/ 2023.06.13
三星市占減為12.4%
研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最新研究報告指出,受到終端需求持續疲弱及淡季效應加乘影響,第1季全球前10大晶圓代工業者營收約為273億美元、季跌幅達18.6%,預期第2季產值將持續下跌,但季跌幅會較第1季收斂;其中,龍頭台積電(2330)第1季營收167.4億美元,季減16.2%,但市占率首破6成,達60.1%,較前一季的58.5%攀升,南韓三星則不升反降,由15.8%減為12.4%,台積電進一步擴大領先三星。
格羅方德營收升至第3
TrendForce並指出,全球前10大晶圓代工業者第1季排名,最大變動為格羅方德受惠美國本土車用、國防、工控與政府等相關訂單支持,帶動營收持穩,以致超越聯電(2303),升至第3名,預期第2季營收也將跟首季持平;高塔半導體(Tower)來自歐洲市場需求支撐,營收季減11.7%、約3.6億美元,跌幅較輕微,超越力積電(6770)及世界先進(5347),登上第7名。
TrendForce指出,第1季前10大晶圓代工業者產能利用率及出貨均下跌,台積電因筆電、智慧型手機等主流應用需求疲弱,影響7/6奈米及5/4奈米產能利用率下跌;第2季可望有急單需求,但產能利用率持續低迷,預期季營收仍會衰退,但季跌幅將較第1季收斂。
TrendForce表示,排名第2的三星8吋與12吋產能利用率均下滑,第1季營收僅34.5億美元,季減36.1%,跌幅居10大業者之最,預期第2季跌幅也將放緩。第4名的聯電第1季營收季減17.6%,約17.8億美元,第2季受惠28/22奈米產能利用率與平均銷售單價穩定,預期營收可持平或小幅上升。
TrendForce預期,因應下半年旺季需求,供應鏈多半在第2季陸續開始備貨,但去年產業市況反轉後供應鏈庫存堆積且目前去化緩慢,多數客戶備貨態度仍謹慎,第2季晶圓代工生產週期較以往緩和,僅有零星急單如TV SoC(電視系統單晶片)、WiFi6/6E、TDDI(驅動與觸控整合IC)等,整體產能利用率成長受限,預估第2季前10大晶圓代工業者產值將持續下跌,但季跌幅會較第1季收斂。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積電近期股價大漲
第二、擴大全球市場領先
第三、受惠於輝達及AI訂單
第四、強力碾壓第二名三星
第五、今年台積電業績仍然看好
甲骨文
經濟日報 / 2023.06.14
甲骨文公司雲端運算事業上季表現強勁,並看好接下來一整年度仍將快速成長,使股價大受激勵,13日早盤大漲3%。創辦人及董事長艾里森的個人淨值也創新高,首度超越比爾.蓋茲,成為全球排名第四的鉅富。
甲骨文在美股12日盤後公布,上季雲端事業營收成長54%,達到44億美元,延續前一季45%增勢。甲骨文執行長卡茲在財報發布後表示,到2024年5月份結束的新會計年度,雲端營收成長至少將和上一年度相當。Guggenheim證券分析師迪佛齊表示,以當前的經濟環境來看,這事業持續強勁表現堪稱異軍突起。
甲骨文股價今年已上漲42%,並在周一達到116.43美元的歷史新高。Wolfe Research周一將甲骨文調高至「表現超越大盤」,理由是甲骨文投資生成式AI新創公司Cohere,挑戰微軟和OpenAI之間的聯盟。
艾里森的淨值也隨之達到歷史新高。根據彭博富豪指數,78歲的艾里森淨值為1,298億美元,超越微軟創辦人蓋茲,成為世界第四大富豪,這是艾里森首度比蓋茲更富有。蓋茲目前的淨值為1,291億美元。
甲骨文一直致力於擴大雲端基礎架構業務,更積極和市場領先者亞馬遜(Amazon)和微軟競爭。生成式AI熱潮需要極大的運算能力,正帶動對甲骨文雲端服務的需求。
艾里森表示,像Mosaic ML、Adept AI和Cohere等進行大型語言模型開發的公司最近陸續和甲骨文簽約,購買超過20億美元的雲端運算容量。他在新聞稿中說:「甲骨文的Gen2 Cloud已迅速成為運作生成式AI工作量的首選。」
今年來艾里森的淨值增加約380億美元,而蓋茲的淨值增加199億美元。艾里森財富主要是甲骨文股票和特斯拉的110億美元股份。
艾里森以奢華的生活方式著稱,擁有私人飛機、美洲杯帆船隊和夏威夷的
Lanai島在內的地產。2003年來,他已經出售超過120億美元的甲骨文股票。
我們的看法:
第一、甲骨文過去是美國最大軟體公司
第二、近年轉型雲端業務
第三、艾立森變成全球第四名首富
第四、艾立森作風 引人爭議
第五、甲骨文有一定程度競爭力
豐田
經濟日報/ 2023.06.14
為在純電動車領域急起直追,豐田汽車目標最快在2027年推出一款配備全固態電池的電動車,將可大幅提升EV續航力並縮短充電時間。這種技術讓汽車充飽電後,續航里程比現在增加一倍以上。
日經新聞報導,豐田近期在靜岡縣一座研究基地進行簡報時透露上述計畫,預料全固態電池電動車技術將在2027年或2028年商業化。
固態電池的壽命一直是阻礙這項技術邁向商業可行性的一大問題,而豐田表示已克服這項難題。如果掃除了發展量產產能的下一個障礙,可能會重塑電動車版圖。
豐田技術長中島宏樹表示:「我們發現高品質的材料。我們將跟上世界其他地方的步調,一定會把它投入應用。」
固態電動車電池可在10分鐘內充飽電,讓車輛續航里程達1,200公里,是傳統鋰離子電池的2.4倍。
不過,固態電池的電極會在一次次的充電過程中反覆膨脹與收縮,導致電極最終與固體電解質材料分離,損害電池。目前的固態電池頂多只能充電幾百次,遠遠不如市場上電動車電池必須能充電數千次的表現。
豐田是固態電池領導者,擁有超過1,000項專利。在2020年,豐田測試一款安裝固態電池的電動車原型車,該公司尋求在2025年之前把這種電池安裝到油電混合車中。豐田計劃最終開發出一種固態電池,充電不到十分鐘就能行駛約1,500公里。
豐田希望利用固態電池來衝刺電動車事業,該公司去年在全球僅賣出2萬輛電動車,期望在2026年年銷量可擴大至150萬輛、2030年達350萬輛。
同時間,豐田也在提升鋰離子電池的性能,最快在2026年推出新一代電動車,充電20分鐘後可行駛約1,000 公里。
我們的看法:
第一、豐田過去推動氫能車
第二、現在改走電動車
第三、豐田有全球一流的技術實力
第四、豐田是全球領導品牌第五
第五、豐田電動車推固態電池,指日可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