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2日 星期二

車廠轉型、海洋、瑞銀、全球豪宅、陸救房市、極氪IPO、比亞迪、蘋果MR鏈、華為淨利、陸汽車銷量、服務業市場、小鵬滴滴、比亞迪交鋒台廠、陸太陽能機器人、外資高盛、港股、赴日旅遊、國銀新南向、醫療大數據、台泥GDR

理事長的話:車廠轉型、海洋、瑞銀、全球豪宅、陸救房市、極氪IPO、比亞迪、蘋果MR鏈、華為淨利、陸汽車銷量、服務業市場、小鵬滴滴、比亞迪交鋒台廠、陸太陽能機器人、外資高盛、港股、赴日旅遊、國銀新南向、醫療大數據、台泥GDR

車廠轉型

資料來源:取經濟日報/ 編譯 陳苓,1120902

 

美國政府計劃提供120億美元的補助款與貸款,讓汽車製造商改裝工廠,以便生產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展現重塑汽車業的決心。

 

美國能源部長格蘭霍姆(Jennifer Granholm831日表示,將提供20億美元的補助款、以及100億美元的貸款,幫助美國汽車製造商和供應商的設施轉型為油電混合車與純電動車的製造中心。

 

能源部也打算額外提供35億美元,拓展電動車電池生產與擴大全國電網。

 

不過此時正值美國聯合汽車工會(UAW)擔心轉型至電動車,會威脅工會勞工。格蘭霍姆則承諾不會讓汽車勞工被落下。她說,這筆資金將會支持在長期汽車製造社區的計畫,幫助在轉型時期留住勞工。

 

新方案顯示,即便拜登政府想爭取工會支持,仍加碼支持車廠轉型生產電動車。美國總統拜登在聲明中說:「在汽車業轉型到未來世代之際,這筆資金將協助現有勞工保住工作,並率先有機會找到新的好頭路。」

 

UAW新任主席費恩(Shawn Fain)審慎歡迎該方案,指出內容有利提供高薪與有工會代表的項目。他先前警告白宮,不要為了推動電動車,犧牲藍領勞工。

 

代表大型車廠的汽車創新聯盟表示,能源部的刺激措施和補助款,將進一步推展國內汽車供應鏈及具全球競爭力的電池生產平台。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積極發展電動車

                                       

第二、美國電動車進度嚴重落後中國大陸

 

第三、美國政府提供120億美元補助

 

第四、中國大陸現在已經變成電動車技術輸出國

 

第五、在電動車的電池生產平台,美國也需要加強

 

海洋

資料來源:取自聯合報 /編譯 高詣軒,1120901

 

海洋占地球面積七成,就像一大塊吸熱海綿。七月底,全球表面海水均溫達到近攝氏廿一度,創下最高紀錄。專家指出,地球上逾九成氣候變遷造成的多餘熱能,皆反映在表面或深層海水暖化,對人類的惡果恐包括颶風及熱帶氣旋加劇、海面上升、仰賴海洋資源的產業活動受衝擊等。

 

吸收大量熱能 引發海洋熱浪

美媒CNBC報導引述科學家解釋,海洋吸收熱能的能力驚人,永久改變海水溫度並不容易,因此海溫即使僅發生微小變化,仍意味海洋已吸收大量熱能,是氣候變遷的警訊。海水變暖的趨勢,也呼應當前漸趨嚴重的熱浪、海洋熱浪、乾旱洪水、猛烈強風和野火。

 

美國太空總署指出,今年七月是一八八○年有紀錄以來最熱月分。同月在佛州外海,觀測浮標測得水溫一度飆升至約攝氏三十八點三度。據歐盟旗下監測單位資料,全球表面海水均溫在當月卅一日達攝氏二十點九六度,是一九七九年觀測至今新高。

 

布朗大學地球、環境與行星科學教授福克斯肯帕表示,今年海水溫度上升亦涉及當前太平洋的聖嬰現象等多重因素,惟全球暖化必定是原因之一;若無燃燒化石燃料等人為活動造成的額外溫室氣體,「幾乎不可能」使海水溫度上升至目前程度。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首席科學家卡普尼克指出,全球有高達四成四的海洋區域正面臨「海洋熱浪」(即區域內海溫高於九成歷年同期的觀測值),是繼一九九一年的最高比率。海水暖化相較氣溫暖化,或許日常中較難直接察覺,但正從多個方面影響人類。

 

海面空氣暖濕 加劇風暴強度

首先,海水變暖會加劇颶風等風暴強度。福克斯肯帕表示,颶風和熱帶、溫帶氣旋的能量多來自海水表面的暖濕空氣,這也是為何流經台灣的黑潮、佛州外的墨西哥灣流等暖流上,不時有颱風或颶風生成。海水暖化意味海面空氣更暖濕,故可供給風暴的能量也增加。

 

海面上水蒸氣蒸發產生的潮濕空氣,是強烈風暴的燃料,邁阿密大學大氣科學教授柯克曼指出,海溫上升幅度所引發蒸發現象的增幅,常不成比例:即使水溫變化微小,仍會導致蒸發量激增。水蒸氣凝結時,又釋出熱能到大氣,驅動循環往復,造成更強風暴。

 

颶風與氣旋專家指出,海水暖化對於颶風形成的影響程度,取決最顯著的暖化發生在哪個地區,如緯度廿度以下的熱帶大西洋等颶風生成熱區尤值關切,這也是NOAA發布季度颶風潛勢時著眼之處,然而無論颶風何處生成,都將因海溫暖化而增強。

 

海水體積增大 加速海面上升

除了風暴增強,聖克魯斯加州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葛里格茲也提醒,大體而言由於熱漲冷縮,海水變暖後體積將增加,加速海平面上升。另外,隨著高緯度海溫變暖,將使海冰減少,驅使水溫進一步暖化,形成惡性循環。

 

目前海面上升幅度約三分之二肇因於南極、格陵蘭和大陸冰河融冰,其餘來自總體溫度上升,惟現階段創新高的海溫,尚不足獨立對海平面造成可觀察的變化。全球海水達十三點七億立方公里,需大量熱能才可能使海面因熱膨脹而明顯上移。

 

海溫上升導致的生態影響,恐亦回頭衝擊人類產業活動。美國國家海洋經濟計畫創辦人基爾多表示,海水變暖衍生的珊瑚白化、海面上升、魚群遷徙等問題,料將衝擊漁業和海岸觀光,而風暴增強恐影響沿海房價,但仍需更多資料來評估衝擊規模。

 

我們的看法:

 

第一、海洋佔地球面積七成,面積特大

 

第二、海洋今年已經出現了大量問題

 

第三、海洋吸收大量熱浪,造成氣候變遷以及魚類死亡

 

第四、今年颱風特別多也是因為海洋變暖的原因

 

第五、台灣應該積極發展海洋經濟

 

瑞銀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顏嘉南,1120901

 

瑞銀集團(UBS31日公布收購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後的首份財報,第二季淨利高達290億美元,刷新銀行業史上獲利紀錄,激勵股價勁揚創2008年以來新高。

 

31日早盤瑞銀股價一盤躥升逾7%,稍後漲幅收窄至5%,報23.26瑞郎。今年迄今瑞銀股價大漲逾31%,目前股價盤旋在逾15年高點。

 

根據財報顯示,瑞銀第二季淨利達288.8億美元,創下銀行史上最高季度獲利,主要受到收購瑞信將近290億美元的負商譽提振;負商譽代表被收購資產的公平價值高於收購價格。瑞銀在3月以30億瑞郎的價格收購瑞信,已在6月完成交易。

 

瑞銀第二季營業利益達292億美元,營收達95.4億美元。相較之下,分析師預期營業利益達337.3億美元,淨利約在334.5億美元,瑞銀兩項數據皆不如市場預測。

 

此外,瑞銀同時宣布保留瑞信的國內銀行業務,一如外界預期。瑞銀指出,「我們的分析結果清楚顯示,全面整合是對瑞銀、瑞銀股東和瑞士經濟最佳的結果。」

 

分析師表示,整合瑞信的國內銀行業務可讓瑞銀保有昔日對手的金雞母。花旗集團分析師庫姆斯(Andrew Coombs)表示,「我們相信此舉是最好的結果。」

 

瑞信同步公布第二季財報,國內銀行業務稅前調整後收入達2.24億瑞郎。另一方面,瑞銀宣布將在瑞士裁員3,000人,其中1,000人與整合瑞信的國內銀行業務相關,另外2,000人係因為與瑞信整併產生。瑞銀表示將在未來幾年執行該項精簡人事計畫,但婉拒說明具體時間。

 

瑞銀同時上修收購案的成本節省預測,預計2026年底前可望節省100億美元成本,高於先前的目標80億美元。

 

瑞銀亦表示,客戶的信心與財富管理客戶的交易動能逐漸好轉。庫姆斯指出,存款外流的情況優於預期,本季迄今財富管理部門的淨新資產甚至回復正值。

 

我們的看法:

 

第一、瑞銀第二季淨利292億美元,實在太恐怖

 

第二、主要原因是因為低價收購瑞信資產的關係

 

第三、這對於瑞信股東來講是非常大的損失

 

第四、但瑞士政府強迫瑞銀收購瑞信,雙方合併

 

第五、如果不合併瑞士可能會有金融危機

 

全球豪宅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編譯 黃淑玲,1120827

 

不動產顧問公司萊坊(Knight Frank)最新報告指出,由於利率不確定性降低,全球豪宅市場已經復甦。杜拜的豪宅價格在截至6月的過去一年來大漲近50%,連續八季拿下萊坊全球豪宅指數漲幅冠軍。台北排名第36,跌幅1.9%,但以上半年的變動率看,已止跌回升。

 

根據萊坊發布的2023年第2季全球豪宅漲幅排行榜,在截至6月的一年來,杜拜豪宅漲幅達48.8%,居主要城市之冠,當地豪宅價格自2020年第3季疫情期間觸底後已飆漲225%。漲幅第二名是東京的26%、第三名是馬尼拉的19.9%;中國大陸上海漲幅6.7%,居第五;新加坡以4.2%漲幅排第12

 

萊坊的資料顯示,台北豪宅在截至6月的一年來價格仍跌1.9%,不過以今年上半年計算則上漲2%,光看今年第2季的話,則漲幅縮減為1.7%

 

總計萊坊評比的全球46個主要市場平均年漲幅為1.5%。研究主管貝利表示,「升息對全球房市的壓力仍在」,不過最新指數顯示,剛性需求、供給變弱、返回都市工作等因素,仍為房價帶來支撐。新冠疫情間,沒有新案推出,房市供給因而中斷一段時間。

 

貝利說:「最近幾個月,通膨走向的不確定顯然降低了。」第2季調查結果較先前一季改善,看到57%城市價格走揚。

 

萊坊在報告中分析新加坡市場,「新加坡因金融與專業服務領域繁榮,帶動國外菁英流入,不過這對租賃市場的影響大於銷售」。新加坡政府為了冷卻房市,自4月底起規定外國人在新加坡購買住宅不動產必須多付60%的印花稅,是先前30%的兩倍。

 

香港豪宅過去一年價格下滑1.5%,主要是新推案的待售物件太多。香港當局為提振房市,針對房貸調整貸款成數,其中自用住宅方面,1500萬港幣(約6千萬台幣)以下最高可貸7成。

 

其他仍然呈現下跌的豪宅市場包括美國的紐約、舊金山,德國的法蘭克福等。法蘭克福在萊坊的排行中墊底,跌幅高達15.1%。舊金山也很慘,豪宅價格下滑11.1%;紐約跌了3.9%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全球豪宅市場仍然強勁

 

第二、最有錢的人仍然有錢投資豪宅

 

第三、杜拜變成全球豪宅漲幅最高的城市

 

第四、台北豪宅房價是略有下跌

 

第五、新加坡豪宅價格也大幅上漲

 

陸救房市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 黃雅慧,1120827

中銀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管濤指出,從大陸官方各部門釋出的訊息來看,針對房地產可能推出一套組合拳,包括產業政策、稅收政策,還有金融支持政策等,大陸官方此次增長政策與往年不同,強調「針對性、組合性,需要花時間協調,因此看到政策效果需耐心。

 

第一財經報導,房市下行嚴重拖累大陸經濟增長,但各地方政府鬆綁房市政策目前看來成效有限,外界關注大陸官方會否再推出大力度政策來挽救持續低迷的房市。

 

管濤注意到,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提到要加強政策協調,要圍繞做好一件事情形成合力,住建部提出要在房地產推出一系列措施;證監會提出一籃子活躍資本市場措施等。從上述可知,在房地產領域或將推出組合拳。

 

大陸經濟疲弱,全球關注今年大陸整年經濟增長能否達標。管濤認為,要有耐心等待政策效果,這次穩增長跟往年不太一樣,以前可能開個會後,大家便開始落實,但今年可以看到官方更多強調穩增長政策的針對性、組合性還有協同性,所以它是「1N」的一個政策,它後面有很多配套措施。

 

管濤舉例,在恢復和擴大內需上有「20條」,然後擴大促進民間投資又是一個文件,要各部門根據中央統一部署,然後採取行動,因此可能需要時間協調。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房地產產業面臨崩盤

 

第二、房地產佔大陸GDP三成

 

第三、恆大、碧桂園破產的影響非常大

 

第四、大陸房很多城市都需要解決房地產產業

 

第五、大陸現在問題是地方政府沒有錢

 

極氪IPO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 林宸誼,1120827

 

吉利汽車旗下電動車品牌極氪赴美IPO獲大陸證監會批准,如果順利上市,極氪將打破紀錄,成為最快上市的大陸新造車企業。

 

極氪成立於20213月,由吉利控股及外部投資人共同持有,主要專注於研發、採購和銷售智慧純電汽車和相關產品與服務。如果順利上市,上市速度將打破赴美上市的蔚來(四年)、理想(五年)、小鵬(四年)以及於港交所上市的零跑(七年)。

 

去年1213日,吉利公告極氪在去年127日向美國證監會提交可能進行首次公開發售的註冊聲明草擬本。吉利汽車當時提醒,IPO事項還須獲得有關部門批准,以及公司和極氪的最終決定,無法保證分拆上市將會進行或何時進行。而大陸證監會批准,讓極氪上市的腳步往前踏一步。

 

據境外發行上市備案通知書,極氪擬發行不超過9.26億股普通股在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

 

極氪213日完成7.5億美元A輪融資,估值130億美元。這次融資由五家生態夥伴參投:知名自動駕駛科技公司Mobileye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Amnon Shashua、寧德時代、越秀產業基金、通商基金、衢州信安智造基金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極氪是吉利汽車的子公司

 

第二、吉利控股快速上市

 

第三、極氪是非常正派經營的公司

 

第四、極氪電動車在市場上並沒有特別的影響力

 

第五、估值130億美元並不便宜

 

比亞迪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謝守真,1120831

 

大陸新能源車大廠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在一場分析師會議上表示,比亞迪仍有信心今年銷售達到300萬輛車。不止如此,王傳福還放出一個對車廠來說不是什麼好消息的消息:未來三至五年一定會打價格戰,比亞迪已經做好充足準備。

 

消息人士透露,比亞迪還暗示,2023下半年將繼續保持穩健獲利,進一步提振該公司前景。

 

據彭博報導,自年初至7月,比亞迪已售出151.7萬輛純電動和混合動力乘用車,達到年度目標一半。而該公司上半年業績強勁,淨利按年升二倍至人民幣109.5億元,營業額按年則升72.7%至人民幣2,601.2億元。比亞迪股價30日再漲3.1%,報人民幣245.2元。

 

此前,王傳福於比亞迪2023半年報業績會議上指出,在9月底或10月,比亞迪將推出一款全新概念車。值得注意的是,該車款沒有轉向器也沒有煞車,並且為驅動和制動二合一,堪稱一顛覆性技術。

 

王傳福提到,以成都車展來看,大陸車企品牌都推出新能源車,「因此未來燃油車在某個時刻會出現斷崖式銷量下滑。」他稱,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銷量達125.6萬輛,年增94%,「在新能源汽車市場中的市占率已經達到33.5%」,預估11月時比亞迪新能源車滲透率將達4成以上,全年將在34%35%左右。

 

就品牌而言,王傳福指,已形成比亞迪、騰勢、仰望、方程豹組成的多品牌矩陣,產品覆蓋人民幣7萬至109萬元。他稱,只要有技術就可以賣的好,電動化也會出現在豪華品牌,而仰望的訂單量就超出了管理層預期,未來前景信心十足。

 

此外,王傳福表示,比亞迪研發投入已超過人民幣千億,其中,研發工程師超過九萬人,會繼續推出易四方、雲輦等技術、強化技術池。據悉,上半年比亞迪研發共投入人民幣142.46億元,年增120.2%

 

王傳福還透露,比亞迪已做好價格戰充足準備。他補充,第12季有庫存補差,第34季盈利會更好。比亞迪要透過多組合產品、技術價格戰,持續深度電動化,一個月一點提升,進而替代燃油車,領保三至五年。會持續高端化,不依賴品牌,而是依靠電控電動技術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未來三到五年如果沒衝上去,就沒機會了。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變成中國的特斯拉

 

第二、更厲害的是比亞迪可能成為蘋果

 

第三、電動車是代表未來的手機

 

第四、比亞迪投資研發金額特別龐大

 

第五、上半年比亞迪新能源車銷量年增94%,基本上翻倍

 

蘋果MR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林宸誼,1120831

 

蘋果首款MR(混合實境)頭盔Vision Pro中,索尼(SONY)的顯示螢幕獨家供應局面將打破。蘋果正在評估京東方與視涯技術的顯示產品,包括根據質量控制標準及技術規範進行壓力測試。

 

美國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導,若良率、生產成本等符合要求,蘋果將考慮在下一代Vision Pro頭盔中Micro-OLED顯示螢幕,涉及新一代Vision Pro和內部代號為N109的「低價版頭顯」,而N109目前正處於早期開發階段。

 

目前來說,蘋果Vision Pro頭盔面臨許多項挑戰,一方面是產能限制,而另一方面是製造成本太高,導致頭盔售價高達3,500美元,也因此蘋果正在著手解決這些問題。

 

報導指出,Vision Pro頭盔顯示螢幕目前由索尼獨家供應。但索尼每年僅能生產不到100萬塊Micro-OLED顯示螢幕,而每台Vision Pro頭盔便需要兩塊Micro-OLED顯示螢幕。

 

換言之,若是僅依靠索尼,蘋果每年的Vision Pro頭盔產能,只能被限制在50萬台。增加第二、第三家供應商之後,蘋果就可以提高產量,並降低未來頭盔的製造成本。

 

兩家潛在供應商中,京東方已經為蘋果的iPhoneiPadMacBook供應顯示螢幕。

 

至於視涯技術,公開資料顯示,創立於2016年,主營OLEDoS顯示器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產品主要用於VRAR、觀影設備、電子取景器等。產品包含多尺寸OLEDoS顯示器及顯示光學方案,其中也涵蓋了pancake

 

安信證券指出,境內廠商Micro-OLED廠商中,視涯科技在12Micro-OLED屏幕上處於領先地位,目前已經在華為等龍頭消費電子廠商應用。

 

據天眼查顯示,視涯技術參股股東中,包括精測電子、中國互聯網投資基金、小米長江產業基金、中金啟辰等。

 

IT之家報導,實際上,大陸公司已經深度融入蘋果 Vision Pro生產流程,例如藍思科技和天才電子光學等公司就是該產品生產的關鍵貢獻者,而立訊精密也已取代和碩成為該設備的主要組裝商。

 

 

我們的看法:

 

第一、蘋果的MR頭盔基本上是失敗的

 

第二、定價太高是主要問題

 

第三、元宇宙市場還沒有成熟

 

第四、蘋果應該積極介入電動車

 

第五、元宇宙可能成為過去幾年最大的泡沫

 

 

華為淨利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 黃雅慧,1120831

 

華為昨(30)日晚間披露2023年半年報,今年上半年營收人民幣3,082.9億元(約新台幣1.35兆元),年增3.2%;淨利為人民幣465.23億元(約新台幣2,033億元),年增218%

 

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持續投入研發,今年上半年華為研發費用為人民幣826.04億元(約新台幣3,610億元),年增4.4%。顯示華為在研發這一塊並未停止。

 

據華為此前發布2023年上半年經營業績,從業務類別來看:華為ICT基礎設施業務收入為人民幣1,672億元,終端業務收入為人民幣1,035億元,雲計算業務收入為人民幣241億元,數位能源業務收入為人民幣242億元,智能汽車解決方案業務收入為人民幣10億元。

 

2023年上半年華為終端業務收入年增2.1%,代表華為手機業務正回到軌道。此前,市場研究機構Omdia發布報告稱,華為手機第2季華為全球手機出貨量為740萬台,年增與月增率均增長15.6%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最近推出新的手機,不受美國制裁

 

第二、華為上半年的營收增加、獲利大幅增加

 

第三、獲利增加了兩倍實在驚人

 

第四、華為的研發費用超級高

 

第五、華為未來在雲計算業務跟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可能會大幅成長

 

 

陸汽車銷量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記者李書良,1120903

 

為改善消費拉動經濟成長,大陸工信部等七部門日前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表態爭取2023年全年汽車銷量在2,700萬輛左右,年增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900萬輛左右。

 

另外,為了配合大陸政府的「雙碳」(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目標,大陸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2日表示,下一步將會同相關部門重點從五個方面開展工作,包括編製發布汽車產業綠色發展路線、探索建立汽車產業碳足跡核算體、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管理辦法」,提升綠色低碳水準。

 

綜合陸媒2日報導,大陸工信部官網1日提到,工信部等七部門印發「汽車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32024年)」提出,力爭2023年全年汽車銷量2,700萬輛左右,年增約3%,其中新能源汽車銷量900萬輛左右,年增約30%;汽車製造業增加值年增5%左右。2024年,汽車行業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產業發展品質效益進一步提升。

 

報導指出,中汽協2022年底曾預測,2023年大陸汽車總銷量為2,760萬輛,年增3%。其中,乘用車銷量為2,380萬輛,商用車銷量為380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為900萬輛。

 

但資料顯示,202317月,大陸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565萬輛和1,562.6萬輛,年增分別為7.4%和7.9%。也就是說,2023年前七個月的汽車銷量已完成官方目標銷量的近6成。

 

業內人士表示,受到宏觀環境及2023年上半年汽車價格戰等因素影響,大陸汽車消費市場還未完全恢復。目前隨著大陸政府一連串汽車促消費政策措施的推出,以及「金九銀十」等旺季因素的拉動,預期2023年下半年的汽車消費景氣度可望向好。

 

另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還提及要推動汽車出口。2023年上半年,大陸已超越日本,成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中汽協資料顯示,17月大陸汽車出口253.3萬輛,年增67.9%。其中,比亞迪前七月出口10萬輛,年增7.9倍。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房地產不景氣只好改推汽車刺激消費

 

第二、全年汽車銷量2700萬輛跟去年持平

 

第三、新能源車占三分之一

 

第四、新能源車年增30%

 

第五、大陸有完整的電動車產業鏈

 

服務業市場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記者李書良,1120903

 

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2日上午在北京登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藉此向外商喊話,強調大陸將打造更加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擴大電信、旅遊、法律、職業考試等服務領域對外開放,並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

 

綜合陸港媒體報導,做為大陸疫情解封後的重要實體活動,本屆服貿會參展企業規模擴大,共有2,400多家企業線下參展,其中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500多家,展覽展示總規模15.5萬平方公尺,均超過上屆。

 

2023年初大陸全面解封至今,外界原本預期的經濟復甦並未如期而至,反而是房債危機、消費與出口疲軟、青年失業率攀高等利空消息,加上中美科技戰升溫,直接令外商對投資大陸卻步。2023年第二季,大陸外商直接投資僅49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暴跌87%,也較第一季大跌76%。

 

習近平2日在服貿會開幕發表影音致詞時表示,2023年是大陸改革開放45周年,大陸將堅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以高品質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各國開放合作提供新機遇。大陸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主動擴大優質服務進口,鼓勵擴大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

 

他指出,將加快培育服務貿易數位化新動能,推動數據基礎制度先行先試改革,促進數位貿易改革創新發展。同時,建設全國溫室氣體自願減排交易市場,支持服務業在綠色發展中發揮更大作用。推動服務貿易與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

 

習近平強調,大陸將積極開展服務貿易和投資負面清單談判,擴大電信、旅遊、法律、職業考試等服務領域對外開放,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以及有條件的自由貿易試驗區和自由貿易港,率先對接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同時放寬服務業市場准入,有序推進跨境服務貿易開放進程。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跟大陸都在發展服務業

 

第二、台灣服務業沒有特別政策

 

第三、大陸除了消費服務業也要發展專業服務業

 

第四、但是外資受到大陸政策很多干預

 

第五、外國企業對於大陸的服務業政策,信心不是很強

 

小鵬滴滴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蘇崇愷,1120829

 

大陸電動車廠小鵬汽車28日港股盤前公告,將以港幣58.35億元收購滴滴旗下智慧電動車開發業務資產,收購對價以增發股份的形式完成,最高增發9,113萬股,約占擴大後股本的5%。小鵬希望藉此獲得滴滴在網約車市場的資源,不僅提高自身銷量,更可擴大與同業競爭的能力。

 

根據公告,滴滴將向小鵬汽車出售智慧電動車項目相關資產及研發能力。

 

在此基礎上,小鵬將打造一款A級智慧電動車,項目代號為「MONA」,作為其全新品牌的首款產品,該車型與小鵬現有品牌將形成差異化優勢,預計2024年由小鵬量產推出市場。

 

此外,小鵬透過增發股份收購滴滴資產,滴滴則透過出售資產獲得小鵬股份,雙方都沒「花錢」。

 

受到上述消息激勵,小鵬汽車港股28日盤中一度飆漲逾16%,終場收漲10.9%至港幣72.2元,半年來股價累計上漲91.77%。截至台北時間28日晚間833分,小鵬美股盤前上漲5.76%,報18.54美元。

 

虎嗅網引述知情人士透露,滴滴內部造車業務「達芬奇」似乎已告終,「達芬奇」不會再生產整車,也不會再賣整車,形同放棄造車業務。但如今,滴滴找到小鵬汽車接棒造車,又為滴滴創辦人程維的造車夢提供更多可能性。

 

對於小鵬汽車而言,這次合作的好處在於,可以獲得滴滴在網約車市場的資源,在提高自身銷量的同時,擴大與同業競爭的能力。

 

小鵬公告顯示,小鵬成為首家獲得滴滴生態系統全力支持的汽車製造商,小鵬和滴滴也同時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滴滴將成為小鵬的戰略股東,首批股份的鎖定期為24個月。

 

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在記者會中表示,「MONA」車型是小鵬第二品牌甚至第三品牌的開始,該品牌會To C為主,兼顧To B。「MONA」車型乃是針對共享出行設計,透過與滴滴的合作,打造人民幣15萬元級別的爆紅產品。何小鵬表示,對「MONA」的銷售競爭力非常樂觀,預期至少年銷量10萬以上。

 

我們的看法:

 

第一、滴滴原來是大陸最大的共享租車

 

第二、小鵬是大陸電動車新秀

 

第三、雙方策略結盟意義重大

 

第四、德國福斯汽車投資小鵬

 

第五、雙方生態系策略整合意義重大

 

 

比亞迪交鋒台廠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蕭君暉,1120829

 

大陸新能源車巨擘比亞迪集團昨(28)日宣布,以22億美元(約新台幣700億元)現金收購美國電子代工大廠捷普(Jabil)旗下位於大陸成都與無錫的相關業務及客戶,展現擴大消費性電子領域量能強烈企圖。

 

市場預期,比亞迪後續可能與鴻海(2317)、和碩等台廠於消費性電子領域正面交鋒。與此同時,鴻海也宣示跨入電動車新事業,誓言要在電動車市場取得一席之地。鴻海在電動車事業屬於後進者,要與比亞迪爭食市場,如今比亞迪回頭擴張鴻海最擅長的消費性電子組裝事業,再次與鴻海爭鋒,引爆業界話題。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黃雅慧,1120829

 

這也讓人想起當年比亞迪創辦人王傳福和鴻海創辦人郭台銘之間的角力。即便郭台銘已交棒鴻海現任董座劉揚偉,但比亞迪與鴻海之間的新一波競爭,可能才剛剛開始。

 

比亞迪昨(28)日晚間公布,上半年營收人民幣2,601億元,年增72.7%;淨利人民幣109.5億元(約新台幣481億元),年增率高達204.6%。顯示在汽車價格戰下,比亞迪獲利暴增,是最大贏家。

 

比亞迪表示,今年上半年,儘管汽車行業競爭加劇、新能源汽車補貼取消的挑戰,但集團憑藉不斷提升的品牌力、持續擴大的規模優勢和強大的產業鏈成本控制能力,加上上游原材料價格回落,集團新能源乘用車業務繼續保持良好的獲利能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比亞迪過去曾經從鴻海挖了很多人

 

第二、也造成郭台銘和比亞迪之間的心結

 

第三、比亞迪今年重點擺在電動車上面

 

第四、但迪亞迪並沒有放棄電子代工業務

 

第五、比亞迪上半年度營收增加72%、淨利增加200%,說明其業務成長之強勁

 

陸太陽能機器人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楊日興、李書良,1120827

 

儘管大陸疫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但大陸的機器人產業穩定成長,且已大幅滲入產業應用各領域,數據顯示,太陽能機器人上半年銷量大增94%,迎來應用與外銷商機。

 

 

太陽能機器人的使用愈來愈廣泛,浙江大有集團錢塘分部近日試點應用太陽能清掃機器人,大幅改良人工清潔的效率與安全問題。

 

目前太陽能明顯是大陸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跑領域,工信部數據顯示,上半年該領域工業機器人銷量增速達94%最快。

 

其他領域也有不錯機遇,汽車電子、醫療用品、鋰電池行業機器人分別增長20%、10%、7%。中國經濟時報分析,陸產工業機器人正邁向電子、汽車等高階應用領域,且不少企業都開始小規模出海搶市占,下半年都有良好展望。

 

工信部在年初也聯合16部門印發「機器人+相關的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推動機器人在各行各業的拓展應用,並表示要積極融入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體系。

 

當前大陸經濟呈現疲態,不過機器人依然處於增長,工信部日前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表示,上半年大陸工業機器人產量年增5.4%達22.2萬套,服務型機器人產量年增9.6%達353萬套。且大陸去年工業機器人安裝量超過全球總量的一半,連續九年位居世界首位。GGII則預計,2023年大陸工業機器人全年銷量約33.3萬台,年增9.9%。

 

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數據指出,大陸在2021年全球機器人密度已經超越美國,達每萬人322台。大陸工信部的「十四五」機器人產業規畫,更要求機器人產業密度要在2025年達到每萬人450台。

 

大陸現今不少製造業城市已大幅採用機器人協助生產,以電子製造業聞名、台商聚集的蘇州就是一例。當前蘇州已有如吳中區機器人產業園、昆山高新區機器人產業園等知名園區,其中容納11家機器人公司的普洛斯華成智能製造科技產業園中,更有思靈機器人、快倉智能兩家估值超10億美元的機器人獨角獸,而目前全球機器人產業獨角獸僅有七家公司。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是全球最大機器人生產國

 

第二、大陸也是最大機器人市場

 

第三、很多機器人運用在太陽能相關領域

 

第四、大陸2021年全球機器人密度已經超越美國

 

第五、台灣在機器人領域需要再加一把勁

 

 

外資高盛

資料來源:取自工商時報 賴瑩綺,1120826

 

在外資持續多日淨賣出A股後,25日有消息指出,中國證監會副主席方星海將在香港與包括高盛、富達國際在內的幾家全球知名資產管理巨頭開會,以提振外資信心,並阻止資金離開中國市場。與此同時,中國人民銀行也傳出限制境內銀行縮減對外債券投資,減少向離岸注入人民幣流動性。

 

據海外機構統計,截至823日,外資已連續13天淨賣出A股,累計淨賣出近110億美元,為該機構自2016年開始追蹤該數據以來最長的一次。

 

外媒25日援引知情人士報導上述內容。報導指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依賴國內大型投資者在動盪時期支撐市場,但現在正積極影響一些全球具規模的基金。證監會24日已與中國一些最大的機構投資者舉行座談會,敦促這些養老金和部分大型銀行保險機構增加股票投資。

 

報導還提到,大陸知名對沖基金上海半夏投資管理中心創辦人李蓓近日表示,外資是近期中國股票最主要的賣出力量,是市場下跌的主要原因。但上述海外機構指出,外國基金今年僅占在岸交易總額的6%左右。中金公司本月發表的一份報告顯示,總體而言,外資在已發行A股總量中所占比例不到4%。

 

控制資本外流的還有中國人民銀行。據路透援引兩位知情人士表示,人行已要求部分境內銀行減少透過債券「南向通」,投資離岸人民幣同業存單(NCD)和債券,以減少向離岸注入人民幣流動性,緩解人民幣貶值壓力。

 

債券「南向通」允許境內投資者,投資境外發行並在香港債券市場交易流通的債券,但會導致向離岸市場注入人民幣流動性。一名消息人士指出,離岸人民幣空頭的成本就是融資成本,限制人民幣出境,會收緊離岸的人民幣流動性,抬高人民幣融資成本,打擊人民幣空頭。

 

瑞穗銀行(Mizuho Bank)首席亞洲外匯策略師Ken Cheung則表示,上述人行指引或會減少大陸資本通過債券市場流出。在岸人民幣今年已下跌超過5%,上週觸及10個月低點7.3180元,僅略低於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的水平。

 

不過,對於大陸政府正設法阻止資本外流傳聞,陸媒財聯社援引接近監管人士說法表示,有關中國監管機構擬暫停資本外流的消息不實。

 

我們的看法:

 

第一、高盛是全世界第一名的投行

 

第二、高盛看衰中國影響重大

 

第三、中國大陸經濟短期市況的確不佳

 

第四、大陸真的施壓給高盛,希望影響外資看法

 

第五、但是外資整體看空中國市場是普遍看法

 

港股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謝守貞,1120828

 

港股近期持續走弱,市場氣氛低迷。對此,香港特首李家超昨(27)日於香港沙田第二場施政報告地區諮詢會上表示,將由當局財政司司長成立小組,研究如何增加股票市場流動性。

 

中國證券網報導,港股市場為一開放的離岸市場,目前正面臨流動性大幅下滑的窘境。據港交所統計,今年以來,港股市場成交額顯著下滑。

 

上半年,港股日均成交額為港幣1,155億元,年跌16%,且今年以來已有多個交易日的成交額甚至不足港幣800億元。

 

近年來,港股市場整體成交疲軟,單一股票能獲得的流動性更少。

 

25日數據顯示,港股市場超過800檔股票全天零成交,日成交額港幣10萬元以下的占53%。同時,上市公司還得為了維持上市地位付出高額成本。

 

對此,李家超稱,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股票市場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聽到不同意見表達增加股票市場流動性的重要,「故決定由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成立小組,專責研究如何增加股票市場的流動性」,並且要求財政司長最快於本周宣布小組的細節及工作,盼能盡快展開,以提升香港的競爭力。

 

報導並提及,整體市場對降低或豁免股票印花稅的呼聲漸高,認為港股有必要通過調減股票印花稅來恢復流動性,提高吸引力。

 

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曾於9日公開表示,「自增加股票印花稅後,嚴重打擊香港證券市場交投量及從業員生存空間,證券業是香港四大支柱之一,影響到香港經濟整體的發展」,因此強烈建議「撤銷股票印花稅」。

 

另,香港交易所集團行政總裁歐冠升日前表示,此前上調股票印花稅增加香港政府的稅收,是疫情防控時期增收的措施。未來是否下調股票印花稅,取決於香港政府。

 

對於港股的「底」到底近了沒?摩根資產管理環球市場策略分析師朱超平分析,港股表現落後的主要原因是經濟復甦不如預期,使投資者對前景信心下降,市場估值受到較大壓力。

 

從政策面看,目前港府支持經濟增長的政策措施還處於陸續落實的過程,具體政策效果有待確認,「尤其地產板塊依然面臨較大不確定性」。

 

朱超平認為,從估值水準來看,港股已經處於歷史區間底部,但缺乏行情的催化劑。近期走勢仍將取決於當地經濟政策的動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港股面臨信心問題

 

第二、流動性大幅下滑是最大挑戰

 

第三、港股受到中央政策太大影響

 

第四、港股只能靠大陸資金

 

第五、外資逐漸撤離港股

 

赴日旅遊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 謝守貞,1120828

 

在大陸文旅部日前公布第三批出境遊的目的地名單後,日本就再度成為大陸民眾最熱門的海外旅遊目的地之一,即將到來的「十一」長假,日本更成為出境遊搜索熱門地。然而在日本24日正式啟動核汙染水排海後,大陸民眾赴日遊的熱度快速降溫,甚至傳出已有旅客已開始退團。

 

第一財經報導,從攜程旅行團搜索量來看,日本在近期的旅遊搜索量已超過泰國、新加坡衝上出境遊第一。目前攜程已上線的日本旅行團、目的地參團、私家團、半自助等產品多達逾2,000條。此前該平台的數據來看,大陸「十一」長假前後日本旅遊原本有機會迎來爆發期。

 

攜程日本線負責人指出,攜程數據顯示,前一周日本團隊遊產品預訂量月增近九成,近期預訂101日出發的日本團隊產品量增長超過五倍。

 

但自日本開始「排汙入海」後,已有不少大陸旅客開始退團,整體市場出現變化。據攜程、同程、途牛和驢媽媽等大陸主要線上旅遊平台26日的數據顯示,儘管日本旅遊產品仍在銷售中,但平台多已未將日本產品放在顯著位置。

 

於此同時,多家旅行社並反映,已經有一些客人開始退團。一家大型旅行社負責人透露,這幾天陸續接到部分客人的日本遊退團,還有部分客人原本打算「十一」長假期間赴日旅遊,現在也開始觀望,未及時下單。

 

鑑於目前日本「排汙入海」事件持續發酵,大陸不少旅遊業者表示,在接下來的營銷中,尤其是「十一」長假的旅遊路線推廣計畫中會做出調整,暫時不再大力推廣日本遊,或者會將日本旅遊的相關營銷計畫暫停。

 

有大陸民眾表示,「我原本是打算『十一長假』去日本旅遊,已在準備簽證材料,但這幾天看到日本的排汙入海事件,我和朋友們也開始重新考慮假期出遊的目的地」。還有不少已取消日本行的大陸民眾感嘆,「退票造成不少損失」,但不滿日本的「排汙入海」,也不得不先觀望。

 

靠譜旅業執行長張致寧分析,原本被納入「出境團隊遊第三批名單」的日本,可望享受到大陸「十一」長假帶來的消費紅利。但隨著日本核汙水排海引發的安全問題,大陸旅客赴日旅遊預期將大幅降低。

 

張致寧預期,一旦大陸旅客在「十一」期間「用腳投票」,接下來相當長時期內,日本泛旅遊經濟可能都將因陸客減少而出現萎縮。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本原來是大陸民眾最熱門、最嚮往旅遊地點

 

第二、 日本核污入海影響重大

 

第三、未來影響會漸漸變大

 

第四、中國大陸是日本海鮮消費大戶,會形成嚴重區域性影響

 

第五、台灣未來也會被影響到

 

國銀新南向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 廖珮君,112 0901

 

據金管會7月底統計,國銀對新南向18國市場放款餘額15,870億元,單月僅增加104億元,增額是近三個月新低,放款成長動能似漸趨緩,累計前七月放款增加854億元,仍提前超過全年增加600.64億元目標,達標142%

 

銀行主管說,7月新南向國家放款動能趨緩,可能是因6月季底台商企業資金調度、墊高基期,後續放款動能仍需要看整個東協市場利率走勢而定。

 

今年新南向國家中,澳洲、柬埔寨等都因為升息,放款需求降、反墊高存款資金成本,進而壓縮利差,其中柬埔寨更因放款利率固定,在存款利率上拉後、大舉壓縮獲利空間,甚至還有銀行因提列柬埔寨放款呆帳而吃掉獲利。

 

第一金(2892)昨天在法說會上就直言,就海外市場趨勢來看,美中對抗情勢,短期內不會這麼快解決,整個產業趨勢是資金往美國走,特別是美國利率比較高,投資上來說,美國投資也是方興未艾。

 

一銀今年上半年美國和洛杉磯分行放款成長達8%5%、獲利各均是年增兩位數成長,是主要海外成長火車頭,看好未來仍會持續成長,一銀2024年更計畫將在美國加州開放款辦公室,深耕美國市場。

 

至於過去國銀深耕的傳統大中華市場和東協市場,獲利動能得視整個利率走勢而定,看是否可以進一步提升利差空間。

 

金管會昨公布國銀新南向放款數字。數據顯示,今年來國銀對新南向國家放款,1月單月減少76億元、2月減少63億元,3月翻正增加152億元,4月進一步擴大到320億元,但5月大減104億元後,6月卻大增521億元,7月則僅小幅增加104億元。

 

累計前七月,國銀在新南向國家放款增加854億元,但仍低於去年同期大增2164億元。銀行圈認為,的確有部分新南向國家放款動能,受惠經貿活絡、提升資金需求,或有新增聯貸案,但並非所有新南向國家都是全面復甦。

 

若以今年前七月授信總餘額增加最多的前三大國家,是國際聯貸案最熱的印度市場,增加了791億元,國銀做最多不動產的澳洲市場也增加388億元,菲律賓市場則增加67億元。

 

前七月新增貸款前三大者,是北富銀增加228億元、華南銀增加98億元、永豐銀增加69億元,今年前七月國銀赴新南向市場,僅新增兩個據點,包括兆豐銀柬埔寨支行、和台中銀越南胡志明辦事處;分行則僅有彰銀新設雪梨分行。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的銀行正加速前進東南亞

 

第二、中國大陸短期內已經沒有希望

 

第三、中國大陸是否會形成風險,需要進一步觀察

 

第四、台商對於這個東南亞市場必須要本土化

 

第五、除了東南亞以外還有美國市場

 

醫療大數據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謝柏宏,112 0831

 

2023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io Taiwan Committee, BTC)昨(30)日閉幕,海內外生醫專家針對「產業基盤、給付及獎勵、生醫大數據、智慧醫療及國際鏈結」等五大重點提出32項建議。

 

中研院院士楊泮池、奎克生技董事長李鍾熙及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同聲建議,希望政府能規劃成立政府授權、民間經營的「國際醫療大數據公司」,推動台灣生醫產業向上升級。

 

對此,行政院長陳建仁昨表示,對楊泮池院士代表BTC全體委員的建議他照單全收,並將責成秘書長召開會議,立即推動」。業界人士說,陳揆的「照單全收」宣示,堪稱史上最令人感動的BTC,業界衷心企盼政府落實承諾。

 

今年BTC會議邀集海內外生醫專家15BTC委員及11位特聘專家提出五大建議,這五大建議包括:包括產業基盤、給付及獎勵、生醫大數據、智慧醫療、及國際鏈結。其中針對產業基盤部份,有專家建議台美貿易倡議應納入生技醫藥產業,並建議台灣參考美國國防產業DARPA經驗,研究補助發展突破性生醫與健康解決方案ARPA-Hects機制。

 

BTC專家也建議政府法規應更友善,如「再生醫療雙法」期望立法院於本會期通過立法,並要檢討修正不合時宜的醫療法第21條、及健保法45條,讓國內知慧醫材產業更容易獲醫院採購。

 

楊泮池表示,衛福部針對2022BTC之建議包括平行審查機制、成立新藥基金,健保沙盒與暫時性健保支付等都已有規劃,但是產業界進入市場最後一哩路仍需要突破,包括醫療保健支付占GDP之比重應提升至8%以上,善用民間力量以補健保之不足等。

 

另外,李鍾熙近三年來多次公開倡議,台灣應成立國際醫療大數據公司,今年也再度獲得BTC專家重視,呼籲政府應鼓勵利用具明確Informed Consent(知情同意書)的人體生物資料,及去識別化的醫療健康資料,成立兼具公益與營利之全球性健康大數據公司。

 

楊泮池表示,全世界已有十幾家醫療大數據公司,其中最知名的TriNetX公司 ,台灣已有台中榮總、中山附醫等十多家醫學中心與該公司合作,「台灣應該有自己的醫療大數據公司」;張鴻仁解釋,去年BTC曾建議成立醫療大數據公司,但是政府擔心由公部門成立公司,法規上有諸多挑戰,因此一直未有進展。

 

我們的看法:

 

第一、最近生技產業大爆發

 

第二、有很多生技界的併購案

 

第三、國際醫療大數據公司是一個新商業模式

 

第四、台灣有很多生生技的人才

 

第五、政策跟產業需要形成完美的結合

 

 

台泥GDR

資料來源:取自經濟日報/ 記者 謝柏宏,112 0831

 

台泥(1101)昨(30)日公告,董事會決議發行海外無擔保可轉換公司債,暫定以每張面額20萬美元,五年期間最高發行5億美元(約新台幣159億元)。

 

台泥董事會也決議,將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參與發行海外存託憑證(GDR),暫定發行普通股股數3.16億股至3.95億股。

 

台泥決議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普通股參與發行GDR最高3.95億股,若依台泥昨日收盤價35.3元計算,最高可發行金額超過百億元。

 

台泥表示,這兩項募款的需求,將包括償還2021年度第一次海外無擔保可轉換公司債執行賣回之本金,以及轉投資海外子公司。

 

台泥日前曾公告,集團將參與NHOA S.A.募資案,募資金額不超過2.5億歐元(約新台幣86.9億元)。NHOA公司是2021年台泥企業團併購歐洲儲能公司所成立,為全球第四大儲能公司,建置的大型儲能系統。

 

另外也參與電力交易平台,執行輔助服務,協助穩定電網。

 

目標2025年全球儲能裝置逾2GWh,設立5,0001萬座充電站點。

 

台泥集團多角化發展有成,今年上半年稅後純益49.5億元,年增2.5倍,每股純益(EPS0.64元;第2季獲利表現也優於首季,稅後純益35.4億元,季增1.5倍,EPS 0.44元。

 

台泥日前指出,除了受惠電力以及能源事業之外,海外土耳其、葡萄牙水泥廠的轉投資收益也已開始展現成效。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泥是台灣投資綠能最快、最積極的公司

 

第二、台泥的歐洲佈局很大

 

第三、台泥現在擁有全世界第四大的儲能公司

 

第四、台泥往往有超前的綠能國際佈局

 

第五、台泥國際化策略非常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