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已經結束了,上海綜合指數和深圳成分指數分別上漲了6.56 %和8.58% ,比前一年度要好,因為2016年兩地股票指數分別下跌了12.3 %和19.64 %。然而這值得歡欣鼓舞嗎?一點都不,因為2017年全球大部分股市表現都很亮麗,特別是香港股市上漲36 %、美國三大指數也都上漲達20 %以上, A股表現相形失色。
展望2018年,如果要比較中港兩地未來前景,我們對香港股市絕對有更樂觀的理由,關鍵不在於經濟因素,而是政治考量。
十九大之後,中國大陸正進入一個加強監管的新時代,比如說中共中央最近對P2P和第三方支付的取締就是例子,這也說明了主管機關的心態。去年下半年,許多企業大老紛紛中箭落馬,包括萬達王健林、海航集團、金融大鱷肖建華以及安邦吳小暉等,反應中共中央將嚴格管控股市炒作、資金外流、槓槓操作以及一切背離實體經濟的金融活動。在改革初期,鄧小平的政策思路是「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做法是成立各個經濟特區。然而這幾年大陸經濟發展已邁入一個新的階段,不少富起來的人成為暴富,而且為富不仁,但在另一方面,所得分配不均卻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這對於習近平計畫2020打造一個「小康社會」的目標和理想是背道而馳的,因此金融改革將會是習未來施政的重點,穩定最重要,千萬不要大起大落,在這種背景下,很難期待有大行情。
台灣企業家對於資本市場實務一向不夠了解,前兩年許多人一窩蜂在新三板掛牌,今年又樂觀期待在A股上市。憑心而論,中國大陸的確有逐漸放寬台商上市的規定,國台辦張志軍也公開表示未來會開放更多台商上市,然而這些都限於在中國大陸已經耕耘很多年的台商,或者部分屬於受到政策鼓勵的戰略新興產業,比如說最近鴻海集團即表示,將分拆旗下工業機器人業務在A股上市,榮成紙業也計畫分拆子公司A股上
市。然而實情是A股上市的標準正不斷提高中,去年年底前中國證監會退件了一批申請案,其中也包括了台商項目。
有些企業希望借殼上市,但困難度更高,而且代價遠超乎一般人想像。近期唯一的例外是奇虎360成功借殼江南嘉捷A股上市,股價大漲。但這有其特殊原因,奇虎產品為網路安全軟件,大陸主管機關近年加強對互聯網內容的管理,因此網路安全有其戰略考量,允許奇虎360在很短的時間內借殼上市,並不代表金融政策的放鬆,而是整體國家政策下的特殊考量。
2018年,有許多巨型規模股票計劃在香港上市,例如阿里巴巴集團的螞蟻金服,平安集團旗下的金融科技平台陸金所,以及著名的手機和物聯網製造商小米等。12月的時候,香港聯交所主席李小加宣布為了吸引新經濟概念股來港上市,將開放「同股不同權」,這是一顆超級震撼彈,擺明了就是為了馬雲和騰訊的馬化騰量身打造,未來優秀的中國新經濟企業大部分不會再選擇在美國上市。此外香港近期又開放沒有營收的生技股上市,等於宣判了台灣生技股的死刑,因為在香港上市不僅可以吸引國際資金,而且還有助於連結中國市場,也難怪上個月台灣生技股下市和出售的動作不斷。
但真正值得重視的,不是這些超級大型股赴港上市,而是香港中小型股票IPO的復甦。過去幾年,香港中小型股票的上市幾乎難以為繼,主因就是缺乏流動性。但在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期貨通等一系列政策出台後,香港小型股重現往日活力,以致大盤日均交易量甚至有時高達2,000億港幣,反應內地資金不斷流入港股,而內地企業也捨棄新三板和A股,轉改往港股上市。除此以外,港股借殼盛行,雖然整個過程需要2年,有意者仍絡繹不絕。2017年港股IPO上市,90%主辦券商背景均為中資,除了反映外商投資銀行的勢微外,也和募集資金規模有關,因為外商投資銀行多半不會承作小型項目。
根據德勤報告,截至2017年12月31日,香港將有161支新股,新股數量較去年120支增加了34%,主板和創業板的新股數量均創下歷史新高。去年前11個月,香港市場IPO募資總計1162.62億港元,較2016年全年1947.97億港元大幅下降。去年總集資額將達到1282億港元,超過倫交所,但失守全球第一位,排名居第三。另按各公司來看,新股平均集資額整體呈現縮小態勢。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從事互聯網和科技業務的新經濟公司脫穎而出,成為募資主力。簡言之, 2017年香港IPO特色是小型化和新概念。
我們相信,中港資本市場正在朝向一體化的方向健康發展,在新經濟概念拉動下,港股的本益比不斷升高,流動性也大有改善,形成一個正向循環。未來勢必有更多的內地企業和資金前進香港,再加上港股和美股連動性高,台灣的投資朋友若要做一個選擇, 2018應仍然是以港股較A股為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