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le、Google、微軟接連投資中國!中美博弈,台灣有一個優勢,香港新加坡都比不上
最近兩大天王巨星張學友和蕭敬騰計劃在台開演唱會,造成轟動,張學友門票9分鐘賣完,蕭敬騰的門票更在1分鐘內即被搶購一空。
蕭敬騰是近期最紅的藝人,我覺得他成功重要關鍵是「跨界」,並沒有侷限於單一表演風格,從抒情到搖滾、新歌到老歌,均能駕馭,因此可以打動各種年齡層的聽眾。
近期蕭敬騰和老牌藝人藍心湄,為台哥大20周年慶拍了一系列廣告,充分反應出跨界的特質。主題是「擁抱改變,創造你的亮點」,強調在當前環境下,每個人都需積極轉型,才能突破自己、跟上時代。雖然網路上有些負評,但我卻相當喜歡,message很清楚,能打動像我這種年齡的人。
對於台灣而言,轉型特別重要,一例一休的爭議反映出轉型的不易。跨界是轉型的手段之一,通常有三種形式:跨地域、跨領域、跨世代。台商過去最常用第一種方式,跑到中國去,大陸現在環境已徹底改變,很多人被卡住,不知該怎麼辦。
跨領域、跨世代,和大陸所說的「互聯網+」很類似,是新經濟和傳統經濟的結合。由於台灣缺乏數位經濟生態系,比較難推動純網路顛覆性的「創新轉型」,必須採行漸進式改革,由傳統經濟方發動「轉型創新」,再和新經濟接軌,新舊之間必須合作,而不是對立。
另一個挑戰是速度。新經濟發展排山倒海,令人招架不住,生態系一夕間成形,重新分配利益,如阿里、騰訊和日本軟銀。這是資本主義、贏家通吃的時代,小公司很難靠自己創造一個生態系與之抗衡,Spotify和Android是極少數例外,Android還是被Google收購後才真正起飛。
在這種狀況下,台灣企業需要有靈活策略,才能夠生存。我對於最近全球新經濟,有以下三點觀察:
第一、所有企業都加速在往雲端轉型
新經濟有4大關鍵詞: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雲計算,但前三者必須以後者為基礎,透過IoT採集信息,在雲端平台上加以分析運算,形成AI,連接點是「雲」。如果你問企業CEO其物聯網或AI策略為何,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如何回答。物聯網和AI不是一種產業,而是「+」的enabler。
雲計算轉型會從科技大廠開始。繼微軟因雲而成功翻身後,IBM也開始跟進。上周IBM公布營收,為近6年來首度成長,終止連22季下滑,主要原因來自於雲端運算。
我們處在所有企業往雲端商業模式轉型的初始階段,任何和data center及雲服務相關的產業都會有強勁需求。
根據Gartner調查,全世界雲服務前三名廠商為亞馬遜AWS(44.2%)、微軟Azure(7.1%)和阿里雲(3%)。另一份ipip.net報告根據IP地址對全球雲計算服務商排名,則為AWS(51.99%)、阿里雲(12.98%)和微軟(8.8%)。兩份報告都指出未來最快成長者為阿里雲。
阿里對於跨界(如買下大潤發)和新創企業投資也最積極,在台已投資12家新創企業,快速打造生態系,這引發我第二個觀察:
第二、中國新經濟地位崛起,已追上美國
本周時代雜誌人物為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意義非凡,過去世界只認識阿里和騰訊,為何現在又開始關注百度?因為AI。
沒有人比百度更重視AI, 2017年前三季,百度有90億美元營收,拿出12億美元作AI研發。中國政府力推AI,將在2030年成為世界AI創新中心。
百度在CES發表全球最先進的無人駕駛系統(Apollo),現已被130家汽車生產商使用,這是超級的成就,如同Amazon的Alexa現已成為智慧語音行業標準,連華為都使用。
百度從全球公司挖角了許多人才。2014年前史丹福AI實驗室主任及谷歌大腦共同創辦人吳恩達加入百度,擔任首席科學家,去年吳離職創業,並與郭台銘策略合作,但百度又從微軟挖角超級大將陸奇,出任COO。
Apollo和Alexa不是一個產品,而是生態系。全世界的創新未來會圍繞於生態系,微軟則剛宣布「加入」百度無人車聯盟!
第三、台灣在中美博弈過程中處於有利位置
微軟和AWS在台布局,是否會成為趨勢?
一個月前, Google宣布在北京成立在中國第一家AI實驗室,負責人是其AI首席科學家及史丹福AI中心終身教授李非非,最近又在深圳成立辦公室,代表8年前退出的Google正在重返中國大陸。
和Google相比,微軟在中國布局更深。早在2014年微軟亞洲研究院即推出人工智能機器人小冰,作為AI本土化的嘗試。微軟亞洲研究院負責人表示,AI的餅很大,台灣有機會雨露均霑,但在軟體方面投資太少。
再來看data center,去年Apple和AWS分別在貴州和寧夏成立數據中心,反映出外商為了中國市場的深化布局。
中國崛起,外商投資中國,台灣是受益者,因為我們同時擁有地緣和人才優勢,新加坡和香港沒有。我們不要想雙蛋黃,只要能作為蛋白就不得了。
但重點是台灣必須和全球生態系連結。我們有人才,但沒有中國多,否則Google為何要去北京?政府撥了很多AI預算給大學,然而學術界是否有能力解決問題?上周交通大學校長表示「學」要引領產業,而不是補產學落差的漏洞,值得深思。 我的理想是協助台灣引進世界一流的生態系,這只是開始,未來還會不斷連結與成長。我希望我們有自己的獨角獸,能發掘出台灣的特斯拉和貝佐斯。
方向很清楚,路徑也對,剩下的就是執行。
西進、南進,不如前進、上進。面對新經濟,我們都是後進。
讓我們為明日的森林布下種子,一起攜手向台灣的未來躍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