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2日 星期一

華米科技,小米IPO,美麗中國,希瑪,中國電訊設備,金融科技,Google登陸,台微,軟銀

2018.01.22理事長的話
2018.01.22_理事長的話_華米科技,小米IPO,美麗中國,希瑪,中國電訊設備,金融科技,Google登陸,台微,軟銀
華米科技

全球最大智慧手環出貨商、專門生產小米手環的「華米科技」,日前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遞交IPO招股說明書,準備在納斯達克(NASDAQ)上市,預計最高將籌資1.5億美元。

華米科技於20141月由小米和合肥華恆電子聯合成立,致力穿戴裝置的研發與生產,為小米4大生態鏈企業之一,小米手環、小米體重機皆出自華米之手。同時,華米近期也積極開發自有品牌,包括AMAZFIT運動手錶系列、AMAZFIT Oclean one智慧牙刷系列等產品。

小米手環於20148月正式上線銷售,上市價格喊出驚人的79元人民幣(下同),很快佔領市場。數據顯示,201719月華米科技旗下產品出貨量為1,160萬件,註冊使用者達到4,960萬,已是世界上最大的智慧手環出貨商。

華米本次IPO公布的財務數據優於外界預期,招股書顯示,2016年和201719月,華米分別實現營收15.56億元和12.96億元,分別年增73.6%及37.4%。淨利潤方面,2016年為2,394萬元,2017年前3季為9,537萬元。

其中,華米的收入主力為小米手環。2015年銷售額8.7億元、占華米總營收97%;2016年銷售額14.34億元、占總營收92.1%。2017年前3季,銷售額10.68億元、占總營收比重下降至82.4%。

招股書指出,華米科技創辦人兼CEO黃汪目前持有該公司39.4%的股份,為最大單一股東;順為資本持股20.4%,為第二大股東。小米旗下基金People Better Limited持股為19.3%,並根據股東協議任命一名董事。

小米創辦人雷軍則透過順為資本以及上述基金實際持有華米39.7%股份,高於黃汪個人,僅次於包括黃汪持股在內所有創業團隊的43.8%。

招股書還透露,201710月,華米與小米簽訂商業合作協議和戰略合作協議,使華米成為小米全球最惠合作夥伴地位,以開發未來的小米可穿戴產品。此戰略合作協議將於202010月到期。

華米在招股書風險說明部分指出,小米是華米最重要的客戶和分銷管道。華米與小米的關係惡化或小米可穿戴產品銷量減少,可能對華米經營業績造成重大不利影響。因此,華米近期積極開發自有品牌,並透過電商平台拓展銷售管道。

我們的看法:

第一、小米轉型物聯網,已取得初步性成功。
第二、華為是為小米配套的硬體製造公司。

第三、還是不得不佩服小米的轉型,物聯網布局時間抓得很精準。

第四、台灣電子五哥未來應該學習小米,分拆底下子公司,活用資源。

小米IPO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小米這家還未上市的超級獨角獸成為關注焦點。15日最新消息指出,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和德銀四大投資銀行據稱已經率先進入承銷商名單,如果小米估值能達千億美元,第一大股東雷軍將成為大陸首富。

2018年,全球投資人最翹首期盼的一樁IPO上市,非小米莫屬。去年召開的烏鎮互聯網大會上,小米董事長雷軍在演講時透露,小米作業系統全球聯網啟用用戶數已經突破3億。根據彭博報導,小米在與投行商談IPO,並尋求至少500億美元的估值。一旦小米以500億美元的估值登陸資本市場,那麼該公司將是阿里巴巴在2014年上市以來(2314億美元),上市規模最大的科技公司。

但也有投行樂觀認為小米的估值應該有一千億美元,如此,以目前雷軍為小米科技的第一大股東,股權比例為77.8022%,雷軍身家將超過778億美元(約5020億元人民幣)成為大陸首富,超過恆大集團董事局主席許家印。據富比士數據,目前大陸首富為許家印,身家為2813.5億元人民幣。

15日,36氪從接近投行的知情人士處獲悉,業內普遍認為小米將帶來一場近年來全球最受矚目的IPO,有數十家中外投行參與這場激烈的承銷商資格競逐。「過去一個多月,shou(周受資,小米CFO)的電話可能是全球資本市場最熱的熱線」,該知情人士表示。這次承銷商名單逐漸確定,也意味著小米的IPO進程又向前邁了一步。

上述知情人士透露,目前已有4家投行率先搶得入場席位,他們分別是高盛、摩根士丹利、瑞信和德銀。不過,這份名單並非最終版本,承銷商數字可能會繼續擴大。小米承銷商名單中還將有中資投行的身影,但目前後者的名單尚未出爐。

業內人士認為,儘管手機業務貢獻小米大多數營收,但衡量小米的估值不能只看手機業務。

小米的另一半價值是在手機之外。一位手機企業高管表示,如果小米的行動網路業務、物聯網(IoT)、智慧硬體生態鏈等業務與小米一起打包上市,這幾塊業務大約只需要做到年營收500億元(人民幣,下同),淨利潤80億元,按網路公司80倍本益比計算,就能撐起6500億元人民幣(約合1000億美元)估值,而這還沒計入手機業務的價值。

我們的看法:

第一、兩年前我覺得小米已經完蛋了,沒想到居然又能敗部復活。
第二、IPO 1,000億美元估值不是沒有可能,將超越百度的600億美元。

第三、原先小米最後一輪未上市估值曾高達500億美元。

第四、只有中國大陸的生態系,才能成就雷軍這種創業家。

美麗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不可諱言的是,生態環境成為國家發展的短板,成為人民生活的痛點。」中共十九大前後,多位大陸官員的感嘆,道出大陸內政的最優先順序,就是提供民眾美好生活,不過短短的時間,北京治霾就初具成效,獲得綠色和平組織的背書,這還只是一個小環節,諸如對企業環保要求提高、官員離任時須生態審計,全面性體現以人為本、美麗中國的治汙之戰,正在大陸展開。

大陸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日前曾說,這5年治汙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北京為減排將把北京市政府遷往通州,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更是「繼歷史上元、明、清之後對首都的又一次重構」。

空前力度來自於中共總書習近平於十九大報告中表示,中國要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並提及綠色發展、綠色金融以及美麗中國。立基於此,大陸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降汙減排,在大陸不是新鮮事,但以往總是無法真正落實,在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角力間,最後往往是前者勝出,真正動真格,就是習近平上任後,尤其十九大後。

治汙風暴在企業間展開,冬天燒煤取暖以天然氣取代,稍早前更推出官員離任時須進行生態審計(environmental audit),此規範主要是審計政府領導幹部在任職期間,管轄範圍內自然資源資產和生態環境的數量品質變化情況是否「多了、少了,好了、差了」,更具體的內容主要指山水林田湖草有關情況,包括土地、礦產、森林、草原、水、海洋等,當然也包括空氣品質的變化情況。

「跟著黨走準沒錯」,這是在大陸民間流行的話,當大陸正掀起全面性的治汙戰,中國不但要發展,還要美麗之際,舉凡企業投資、就業布局,都應朝此方向規畫,持續心存僥倖,得過且過,肯定過不了環保關。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不再盲目追求GDP成長,未來生活品質一樣非常重要,台商不理解這個關鍵。
第二、台商過去大多不重視環保,現在才改已經有一點太遲了。

第三、台商除了加強環保的預算,未來也需要修改商業模式。

第四、關鍵是「生態」,這不是靠文創方面的化粧就可以,必須從環境的根本改革做起。

希瑪

憑藉香港名醫林順潮及明星級基礎投資人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馬化騰的號召力,希瑪眼科昨天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收盤價港幣5.11元(約新台幣19.4元),暴漲76.2%

希瑪眼科上市剛好遇上港股早盤大漲,香港恆生指數昨天開盤漲0.92%,再創逾10年新高,距刷新歷史高位31958.41點僅僅只有一步之遙。但是午後大陸房企股、科網股出現大幅回落拖累恆指,昨天恆生指數跌0.23%,報收31338.87點,終止連14天收紅的局面。

希瑪眼科由知名香港眼科醫生林順潮創辦,成立至今僅短短五年,但IPO吸引的基石投資者卻個個來頭不小。除馬化騰外,還包括富華國際集團主席陳麗華之子趙勇、Gunther Group Limited掌門人邢李㷧、蘭桂坊教父盛智文。

香港01經濟報導,希瑪眼科醫院長林順潮表示,多謝所有認購希瑪的投資者,其中特別點名感謝騰訊控股董事會主席馬化騰及思捷前控股股東邢李源這兩名基礎投資者。

希瑪眼科昨天開市便瞬間一度漲逾1倍,林順潮表示,沒有CEPA就沒有今日的希瑪,希望同事將壓力變成動力,公司營運方面則會平衡發展與派息的需要,大力發展後會在股息給予股東更大的回報。

林順潮指出,基礎股東趙勇在北京擁有眾多醫療資源的網路,有助希瑪到當地擴張;邢李源曾管理大型連鎖公司,縱然不是醫療背景出身,對希瑪加開分醫院可提供意見;至於外界關心的騰訊及馬化騰,林順潮表示希瑪只是剛上市,來日方長,「未來所有事都有可能」。彭博報導,截至公開認購最後期限18日,希瑪眼科IPO公開發售獲得至少1,557倍超額認購,成為11年來香港股市市值5,000萬美元以上新股中最受散戶歡迎的新股。

我們的看法:

第一、騰訊真的是金手指,點石成金。
第二、香港人其實看不懂科技,主要還是靠名人加持。

第三、但在台灣不過就是一支生技股而已,比如說大學眼科有這麼高的估值嗎?

第四、泡沫成分很大,未來股價肯定會回檔。

中國電訊設備

中國通訊設備大廠華為和中興通訊進軍美國市場又踢到鐵板!共和黨籍德州聯邦眾議員康納威(Mike Conaway)日前提出「保衛美國通訊法案」(Defending U.S.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s Act),禁止美國政府機構及其承包商使用華為和中興通訊製造的電訊設備與服務,理由是兩家公司與中國政府關係密切,可能危及美國國家安全。

這項法案將禁止美國聯邦政府或承包商,採購及使用華為和中興通訊及其子公司的通訊設備與服務;美國國會此前就曾採取行動,限制這兩家中國企業打入美國政府採購市場。

康納威發佈聲明表示:「中國商用技術常被中國政府當作刺探美國聯邦機構的工具,構成嚴重國安威脅;讓華為、中興通訊和其他有關實體打入美國政府的通訊體系,等於是邀請中國監視我們生活的各層面。」
康納威引述美國情報和反情報官員談話指出,華為和中國領導人共享訊息,且在美國的事業越來越大,代表將對美國產生進一步安全威脅。

美國國會議員老早就盯上華為和中興通訊。二年四名聯邦參議員向聯邦通訊傳播委員會(FCC)就兩家公司與中國政府的關係表達關切。隔年,聯邦眾議院特別情報委員會發佈報告,建議美國政府不要購買華為和中興通訊的產品,應持續對其保持警戒,進行調查,並透過立法來解決安全疑慮。

美國通訊商AT&T上週取消在美國銷售華為旗艦手機Mate10之協議,主因有多名國會議員致函FCC,對AT&T在美國銷售華為手機表達關切。中興通訊去年三月因為違反美國出口管制法令,出售產品給遭制裁的伊朗和北韓,遭美國政府重罰十二億美元(約三五七億台幣);美國商務部也正在調查華為與遭制裁國家的交易。

康納威的提案本月九日已提交聯邦眾議院,經過眾院監管和政府改革委員會批准後,將交由眾院全院表決,通過後再提交到聯邦參議院;若參院表決通過,將交由川普總統簽署成案。儘管過程曠日廢時,卻代表華府對中國這兩家通訊設備大廠的日益不信任。

我們的看法:

第一、華為的崛起,真正威脅到美國,未來還會持續。
第二、因為是電信設備龍頭,而且又屬於行業標竿,所以全世界很難完全擺脫華為。

第三、華為即使不和AT&T合作,也會透過其它通路在美國銷售手機。

第四、隨著阿里、騰訊、華為這些企業全球化快速拓展,將形成完整的生態系。

金融科技

金融科技隱藏許多風險,加強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成為大陸今年金融重點工作。大陸證監會副主席姜洋15日表示,金融科技帶來三大風險:容易出現人工難以控制的突發問題、「掛羊頭賣狗肉」的新型違法違規行為、大數據應用帶來的問題等,都是監管單位未來加強的重點。

姜洋昨出席在香港舉辦的「2018亞洲金融論壇」,暢談他在金融科技監管看法。他表示,大陸的金融科技尤其是行動支付非常發達,已成為民眾生活的一部份,但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

首先,金融市場操作走向網路化後,一旦技術出現一點問題,人工可能很難控制。比如大陸A股曾因券商程式設計缺陷,導致出現逾百億元人民幣錯誤交易的「烏龍指」事件。此外,美國市場也曾出現閃崩事件,顯示科技失誤可能造成的嚴重後果。

其次,在新技術推動下,違法違規行為也可能打著別的名號「掛羊頭買狗肉」;再者,大數據的資料應用上的風險。如何在支持金融科技發展的環境下打擊違法違規,是監管單位需積極思考的問題。

姜洋強調,監管應該從三個方面加強。第一要確定各種金融科技的發展應用是否為實體經濟服務。第二是監管要思考如何去引導金融科技。某些技術可能是顛覆性的,很難用傳統監管理念去做這些事,因此可能要先透過試點,比如現在的沙箱監管模式。第三,監管還要結合人力資源,「否則我都不知道人家在做什麼,那沒有手段去監管,就是無的放矢」。

香港特首林鄭月娥昨出席同場論壇開幕式時亦表示,香港作為一個自然資源相對匱乏的城市,「創新成為發展之魂」。她指出,下一步香港將會繼續利用創新來實現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目前香港已經設立2億港幣基金,投資新興科技企業,並計畫到2020年以前,培育150家金融創新或金融技術的機構。

我們的看法:

第一、Fintech不再是時尚,反而是中國主管機關目前整治的對象。
第二、習近平強調金融維穩,決不允許金融產業出現不可預期的危機,因此不會大輻開放Fintech

第三、應該只有最大的金融集團如平安保險,才有能力進行大規模金融科技的實驗。

第四、台灣Fintech唯一的出路是跟隨中國大陸的腳步,比較不會出錯。

Google登陸

被大陸官方封堵多年的科技巨頭Google回歸動作愈來愈強烈。外媒披露,繼上海辦公室大幅增員後,Google近日在深圳設立公司在大陸的第3家辦公室,手機、音箱等硬體商品的生產預計是Google下一個在陸重點工作。

美國科技媒體TechCrunch披露Google內部郵件顯示,由於許多員工定期會前往深圳出差,故Google經過數月考察於近期在深圳簽署辦公樓租約,開設新的辦公室供員工使用。

華爾街見聞引述Google發言人聲明,公司在深圳有很多重要的客戶和合作夥伴,公司設立這個辦公室負責快速執行類工作,也能和客戶有更好的溝通合作。根據估計,深圳辦公室員工數可能會達到300人。

此前Google在北京、上海兩地設有辦公室,內部成員主要是工程師、銷售人員,合計約有600名僱員。

英國金融時報指出,壯大硬體業務和廣告業務是Google深圳辦公室的主要目標。深圳是大陸的科技重鎮,也是騰訊、華為、中興等大陸科技巨頭的所在地,有豐富硬體供應廠商,而華為等廠商也常依賴Google的廣告推動其手機銷量。

除深圳辦公室之外,近日大陸不少媒體指出,Google地圖網頁版在大陸可正常使用,無論2D地圖還是衛星地圖模式均加載流暢。

日經新聞日前指出,Google地圖網站專門搭建大陸版,並為大陸iPhone推出App。但Google隨後表示,Google地圖在大陸沒有任何變化,網頁版實際上過去幾年在大陸都可以使用,但並沒有地圖App供大陸用戶使用。

2010年撤出大陸市場,Google與大陸行動時代發展下快速增長的商機擦肩而過,目前大陸行動互聯網規模已高居世界首位。故近年來,Google開始釋出對大陸市場的濃厚興趣,不但於20173月在大陸開通Google翻譯App,其CEO皮查也在年底出席世界互聯網大會,更稱,Google為每一個人服務,也希望服務大陸用戶。

我們的看法:

第一、中國市場潛力巨大,即使連Google也必須低頭。
第二、未來臉書也可能和中國政府妥協。

第三、中國大陸主管機關一定會監控所有網路的內容。

第四、中美互聯網巨頭未來在中國市場上會有更直接的碰撞。

台微

台微體可望成為首家在美國發行ADR(美國存託憑證)的生醫公司,台微體總經理葉志鴻17日表示,未來不排除引進國際大型戰略投資人成為單一最大股東、且持股10%以上。
台微體此次發行是第三類ADR,發行的股票是籌資型新股,在美國法規而言是最嚴謹的,因此具有指標性意義。

據了解,台微體此次預計辦理現金增資發行新股2萬張,赴美發行第三類ADR,占公司目前5.5億元股本的36%,以昨日收盤價104.5元估算,市值逾20億元。

依該公司去年年報,前三大股為國際大型生醫基金伯樂(Burrill Life Sciences Capital Fund)持股9.31%、永豐餘集團旗下生醫基金上智創投持股5.36%、股市聞人林滄海持股4.75%

台微體是國內指標型的特色藥公司,以微脂體包覆技術改造利基藥品。業界認為,台灣生醫股估值過低,台微體後續將有意把籌資市場逐漸導向美國創造利基。

葉志鴻昨日表示,ADR已經台灣主管機關核准,下一步將送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審核。法人圈盛傳,台微體ADR最快在農曆年前即可能在美國紐約掛牌交易,葉志鴻對此僅保守表示,今年一定會發行。

對於發行ADR的目的,葉志鴻指出,台微體的臨床試驗都在美國執行,未來產品上市後,美國也是主要銷售市場,為了讓美國投資人了解公司價值,發行ADR能提升國際能見度,有其必要性。

此外,法人圈盛傳台微體近期將引進大型戰略投資者,對象可能是私募基金或者國際大藥廠,成為單一最大股東,持股比重將逾一成以上,葉志鴻昨日證實此事。據悉,台微體為引進大型投資人考量,未來也可能加碼發行ADR

我們的看法:

第一、這次發行新股比例高達36%,預期將會引進策略投資人。
第二、但這36%股權只值新台幣20億元,約美金6,500萬元,以美國標準來說不大。

第三、發行ADR相關成本非常高,為什麼還要做主要因為在台灣募不到錢。

第四、將來台灣生技股赴海外募資的趨勢恐怕已成定局,台灣有群聚,但優勢面臨挑戰。

軟銀

軟體銀行集團十五日證實考慮讓旗下的日本行動電信事業軟銀公司(SoftBank Corp.)上市,可望籌得一八○億美元,並創日本企業近廿年來最大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有助軟銀集團加速轉型為全球大型科技投資公司。

日經新聞率先報導,軟銀集團計劃出售日本行動電信事業約百分之卅股權,籌資約二兆日圓(一八○億美元),所得資金將用於投資以利成長,例如收購外國資訊科技公司。

軟銀股價十五日一度大漲近百分之六,收盤漲百分之三點二至每股九二三三日圓。

報導指出,軟銀計劃最快春季向東京證交所申請上市,秋季在東京與可能是倫敦的海外市場同步掛牌交易。

軟銀十五日發表聲明說,讓日本電信事業上市是資金策略選項之一,但尚未做出決定。
軟銀的國內電信事業「軟銀公司」為日本第三大電信商,在去年四至九月的半年度賺進逾四千億日圓營業利益。

密西根大學羅斯商學院教授戈登說:「利用公開上市分拆行動電信事業是很合理的,可讓軟銀保有控制權,並有更多現金追求投資高成長展望企業的策略。」
他表示,「這是可在無須舉債或稀釋軟銀在這些成長企業的持股情況下,就能取得資金的方式。」

軟銀集團近來積極轉型為大型科技投資公司,目前擁有英國晶片商安謀(ARM)、美國電信服務商Sprint以及阿里巴巴控股公司的股權。

軟銀還結盟其他投資人成立資金規模九三○億美元的願景基金,投資人工智慧、機器人與物聯網裝置等聚焦未來科技的企業。

然而各種海外收購已導致軟銀截至去年九月的債務膨脹至約十四兆日圓,自有資本率在去年三月底止的年度降至百分之十四點六。

此外,軟銀集團的複雜結構讓許多投資人無法精確衡量該公司的價值。若果真分拆日本電信事業,將有助投資人衡量該事業與母公司的價值。

我們的看法:

第一、軟銀在電信方面的布局,花了很多錢,但不能算非常成功。
第二、但電信是10年前軟銀賴以轉型的關鍵。

第三、分拆電信事業上市,可以套回部分現金,這和李嘉誠當年將電信事業上市類似,不算特別有吸引力。

第四、軟銀最厲害的是編織美麗的願景,利用未來的夢募集到1,000億美元的「願景基金」,這遠比分拆電信上市要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