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砍掉「中國工廠」思維了!面對中美大戰,4個層面分析台灣人的反應
上周有一位老朋友來找我,我們20年未見,我都不知道這些年他跑到哪裡去了,原來他在美國,並已在當地定居及工作。
既然在美國,工作就不可能是工廠,而是和市場行銷有關。當初他去美國只是短暫停留,監督當地業務並重整美國團隊,沒想到後來老美都走了,只剩下他一個人,他只好做長期打算、重新開始,維持一個小團隊的格局。
一開始的時候,過程非常辛苦,他必須自己拜訪客戶,人生地不熟,再加上文化差異及美國人對亞洲公司的歧視,經歷了許多挫折。但這些年下來,他已變成了一個美國通,熟悉當地的遊戲規則,並建立了廣泛的人脈和銷售網絡。
現在他的機會來了,中美貿易大戰,川普開始全方位防堵中國,鼓勵製造業回流、提倡「美國製造」,郭台銘威斯康辛州設廠就是響應這個政策。在此同時,中國原先瘋狂投資、投資美國房地產,也不得不通通喊停。
台灣公司過去的商業模式是市場在美國、工廠在中國,但現在徹底翻轉,中國也變成市場,而美國也開始有工廠,台商究竟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很多人還沒有答案,但確定的是,美國布局很重要。
在這種情況下,我朋友的公司突然變成大家追逐的對象。中國公司捧著大把銀子找上他,台灣企業也希望和他合作。中國工廠沒有什麼了不起,人人都有,美國通路才是價值所在。他原來已處於半退休狀態,現在情勢大好,讓他重新燃起鬥志。
對於像我這樣子30多年前就在美國讀書並且工作的人來說,現在的轉變,令人百感交集。我當年認為華人在美國社會出頭不易,所以提早回到亞洲,現在看來必須重新「連結美國」,但不是當打工仔,而是作為參與者和整合者。
台灣人,不管是政府、企業或個人,面對詭譎多變的國際局勢,都應有全盤性的戰略思考,不要流於情緒化的意識形態,或過於簡單的解決方案。
上周政府和美國高通達成和解,原先公平會裁罰234億元,但現在降到27.3億元,未來5年高通對台灣相關產業承諾投資7億美元,涵蓋5G、新創公司、大學,並將在台灣設立營運及製造工程中心。
這固然是政府積極招商的政策,但另一方面,卻把台灣的同業聯發科給犧牲掉了。台灣沒有什麼選擇,全球5G標準制定者就是高通和華為,台灣不想擁抱華為,就只能討好高通。根據最新統計,華為已超越蘋果,成為全球第二大手機品牌。
另一個例子是聯電,聯電和大陸晉華合作發展DRAM,遭美光控告侵權。台灣主管機關力挺美光,但犧牲的卻是聯電的權益。
這說明了什麼?不只中國沒有高科技關鍵自主技術,其實台灣也很缺乏,所以政府無論如何也要吸引美國大廠到台灣來打造生態圈,移轉技術,否則台灣前景堪虞。
台灣人面對中美大戰的反應,可以從以下4個層面來分析:
第一、企業加強和陸資合作。聯電已宣布大陸子公司A股上市,上周日月光將蘇州廠30%股權賣給紫光,並計劃重組資產在A股上市。
第二、地方政府加強和大陸連結。最近金門和廈門「通水」,解決了多年水荒,金門縣長並宣布未來要「新三通」。
第三、社會菁英加強赴陸工作的決心。「西虹市首富」成為近期大陸賣座強片,女主角宋芸樺被人指控為台獨,立即發表聲明:「台灣是我出生的地方、祖國大陸是我夢想實現的地方,身為中國人我感到自豪,我熱愛我的家鄉,熱愛我的祖國。」
第四、年輕人加速赴陸求學。台大校長仍然遙遙無期,但台生赴陸求學人數卻創新高。
我最近面試年輕人,被問到去美國還是中國求學較好?其實答案不是A or B,而是A and B,就像我朋友的公司,可以作為亞洲企業進軍美國的橋梁,也可成為美國公司進入中國的跳板,中美都很重要。
中國布局是比較容易的,但打造美國平台卻非常難。你必須問自己一個問題:你願意去美國工作嗎?你有人可以派去美國嗎?你懂得如何遙控管理外國團隊嗎?
上周紐約時報有一篇文章,提到美國產業的「集中化」現象,特別是Apple、Amazon、Google、Facebook這些大型科技公司。1975年時,109家企業貢獻了所有上市公司一半的利潤,如今只有30家。台灣仍然在半導體產業中打轉,但未來前五大科技巨頭才是關鍵,可是除了蘋果,其他公司和台灣關聯度都不高,這是危機卻也是機會。
台灣必須砍掉「中國工廠」思維,重新思考「美國市場」、「中國市場」、「美國科技」,並且在中間定位台灣「資源整合者」的角色。
台灣處在美國和中國中間,有獨特的價值,資源會跟著台灣走,資金也可能追著台灣跑。但台灣千萬不要什麼事都自己來,那是傳統思維,正確的作法是借力使力。
懂得「移動」和「連結」的台灣人,將在未來勝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