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6日 星期一

政府推新南向,投資金額卻減少!除了把東南亞當廉價代工基地,台灣企業還有哪些機會?

政府推新南向,投資金額卻減少!除了把東南亞當廉價代工基地,台灣企業還有哪些機會?

由於家族中親人不幸過世,我最近去了一趟美國,有很多感觸。

我去的城市是西雅圖,這是美國近年和創新連結最深的地方之一,波音、星巴克、微軟、亞馬遜都位於此,創造了許多工作機會。房價當然高漲,一般老百姓必須住在離市中心較遠的地方。但奇怪的是,城市的面貌卻並沒有特別和智慧連結,機場相對老舊,標識也不清楚,附近交通雍塞,接我的車子等了很久才來。

我住在城中一座很好的旅館,已有30年歷史,但感覺上像上個世紀的古董。服務人員的態度非常溫馨,但不知為什麼,我竟然懷念起近年來在中國享受的各種先進智慧服務。也許我太貪心了,想要有專人服務的溫度,卻又希望能夠有科技的便利。


看到這種反差,不難理解為何川普要對中國進行貿易大戰,特別強調中國侵犯美國的智慧財產權。美國不能阻止中國AI追上甚至最終超越美國的命運,川普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緩這個過程,不斷警告中國要遵守遊戲規則。

受到美國抵制的影響,中國企業今年北美投資金額大減,上半年僅有20億美元,較去年同期銳減92%。大陸當然也要給老美顏色看,DRAM大廠美光最近因為訴訟,部分產品在中國無法銷售;上周高通430億美元併購恩智浦(NXP)案,由於未能通過中國公平交易審查,正式宣告失敗。

站在貿易角度,台灣出口和中國及美國均有很深的連結,是主要受害者。但從投資角度來看,台灣若能和中國及美國同時維持較好關係,將成為最大受益者。

中美的矛盾讓全世界企業都更加謹慎,不願大規模投資中國,但仍積極布局市場,Google和臉書均是例子。在此同時,中國也開始緊縮銀根,並且積極清理金融體系,以致許多企業不敢到全世界亂投資併購,這種對峙對台灣而言反而是機會。

老美對中國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台灣有地緣、語言、多元和科技優勢,是外資企業大中華布局的重要選項。Google、微軟這些全球級策略投資者大輻雇用台灣人才,KKR等國際級財務性投資者投資也積極併購台灣公司,都印證這個正向趨勢。我們處在一個大風口上,正面臨「全球化」力量的狂潮排山倒海迎面而來。

問題是什麼?台灣雖有良好的條件,但和香港、新加坡相比,國際觀不足,本土意識太強,明明在國際上外交孤立,卻仍拘泥於意識形態,和中國陷入冷戰僵局,導致近期東奧正名和航空公司更改名稱事件,把大好的條件白白浪費掉了。

客觀分析,台灣「相對投資吸引力」上升,對我們來說,既是商機也是危機。一方面外商利用台灣作為基地,創造了資金、人才、技術匯集的樞紐;但另一方面,台灣卻失去了「全球移動」走出去的企圖心,不管是政府和企業,都沉迷於短期榮景,等著別人上門,以致自己在全球經濟環境下的武功越來越差。

一個例子是近期台商對中國的投資金額大減。以往台商將中國作為生產基地,不過隨著中國人口紅利消失、環保意識抬頭,廉價代工製造模式已一去不復返。未來趨勢是「中國市場」,特別在高端產品,走向精緻化、創意化、智慧化,但很少台商能捕捉到這塊商機,連最成功的大潤發都不得不賣給阿里巴巴。

政府不斷推動新南向政策,但根據最新統計數字,南向投資金額反而銳減,為什麼?一樣的道理,以東南亞作為廉價製造基地,已沒有台灣人發揮的空間,即使強大如台塑、寶成也在越南踢到鐵板。

未來商機主要在消費市場,但台灣人吃不到這塊餅,阿里巴巴、騰訊等巨頭利用電商規模優勢,正快速席捲市場。

企業主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在台灣以外的地方,可以做些什麼?」,我敢跟你打賭大多數人答不出來。中國?門檻太高、政治不友善,台灣人不敢;美國?這好像是只有鴻海、台塑能玩的遊戲;東南亞?我們到底是要拚低成本還是和阿里比高智商?由於沒有答案,大多數人只能待在台灣do nothing。

其實選項很多。台灣企業可以和國外私募股權基金聯盟,併購比自己更大的歐美業者,他們通常不願被中國公司收購,然而台灣人對其來說沒有威脅,是理想的夥伴,可以一起攜手開發中國市場。

即使在新經濟領域,也存在類似的機會。我最近遇到一家矽谷互聯網公司,計畫和台灣新創公司策略聯盟,因為中國對網路媒體有嚴格限制,他們希望和台灣合作進入中國市場,避開中美衝突。換言之,台灣在美國創新科技和中國市場之間,是關鍵中心點,兩頭都可以借力使力。

最近讀了日本管理大師大前研一的新書《世界經濟的新解答》。他預言傳統原料、製造、銷售功能水平分工的「全球最佳經營模式」已不再適用,未來是「市場各自立足模式」,必須在各地設立據點 ,利用物聯網、AI等技術遠距操縱,用以管理生產線和物流模式。台灣有多少人能理解並操作這種跨地域、跨時代的新商業模式?

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台灣唯有承認自己不夠好,努力走出去找新方向,才能「短空長多」,千萬不要安於現狀,淪落為「短多長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