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06_理事長的話_中信銀,KKR&百勝,日月光,ofo,德國&中國,產創基金,台泥,A股,台達電,海外IPO,緯創&東貝
中信銀
台資銀行大陸經營最新概況出爐,中信銀大陸獲利大躍進,截至5月底為新台幣6.77億元,較去年同期成長逾47倍;一銀相較去年5月也有236%的成長。中信銀大陸分行獲利爆發成長除了基期低,中信金財務長邱雅玲指出,主要是大陸2016年開放「全口徑」跨境融資業務,中信銀去年成為第一家拿到執照者,大幅提升放款業務優勢。
中國人民銀行2017年3月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關於在全國範圍內實施全口徑跨境融資宏觀審慎管理的通知」,將原本僅限於上海、天津、廣州、福建等自貿區試行的跨境融資管理制度擴大至全國。
邱雅玲指出,去年因為大陸境內升息,資金取得成本較高,但中信銀上海分行在2017年5月底就拿到全口徑核准函,是台資銀行首家取得該執照者,可取得更便宜的資金成本來支援當地放款需求的成長,協助企業取得更低的資金成本,對業務擴展相當有利。
邱雅玲分析,目前中信大陸分行持續開發集團網銀、多國跨境平台等服務功能,不管是現金管理還是電票貿易融資,產品線都愈來愈完整,與企業往來的業務種類也增加,包括承兌、質押、貼現、轉貼現都可以承作,因此業務量大幅成長。
另外,邱雅玲認為,客群的擴展也是重要因素,中信銀不僅鎖定台商客戶,也積極開發許多大陸當地企業客戶,目前大陸分行的客群已達台商、陸企各半的比重,是業務成長快速的另一原因。
仲信租賃方面,邱雅玲表示,租賃是扮演大陸業務推展策略的前導角色,仲信租賃一直都積極擴大市場基盤,在業務動能及資產規模上都呈現雙位數成長,與銀行一起持續深耕經營客戶,目前範圍擴及沿海、長三角、珠三角一帶,據點則分布在上海、蘇州、東莞、武漢、成都、南京、重慶。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商業銀行這兩年在中國大陸的業務發展大部分沒有什麼進展。
第二、中信銀是台灣最好的商業銀行,雖然進入大陸市場時間較晚,但終於要開始享受起飛的果實。
第三、在新南向政策推動下,許多台灣金融機構近年在中國大陸不敢太有作為。
第四、但畢竟這是全世界最有潛力的市場,沒有中國大陸布局,金融機構很難宣稱自己是行業的龍頭。
KKR/百勝
擁有必勝客(Pizza Hut)、肯德基(KFC)及塔可鐘(Taco Bell)在大陸經營權的百勝中國,27日傳出中國高瓴資本與知名國際私募基金KKR,正考慮斥資140億美元將其收購。消息一出,26日百勝中國在美股價大漲10.80%,創下2016年上市以來最大漲幅。
做為全球最知名的跨國餐飲食品業者之一,百勝中國是百勝全球餐飲集團在大陸的總部,它擁有大陸市場直營、合資和特許經營的肯德基、必勝客、必勝宅急送、東方既白餐廳等的經營權。2016年11月1日,百勝中國從百勝餐飲集團中分拆,並在美國紐交所上市,目前市值為143.3億美元。
華爾街見聞報導,距離春華資本及螞蟻金服入股還不到兩年,昨日市場傳出,高瓴資本(Hillhouse Capital
Group)計畫聯同KKR收購百勝中國,但消息人士透露,目前這兩家私募公司正在和銀行就融資計畫協商,但交易仍處於早期階段,能否成交尚言之過早。
如果收購計畫成真,意謂著百勝中國將再度發生重大股權變化。對此,高瓴和KKR方面拒絕回應。百勝中國則在電郵中表示,對市場傳聞不予置評。
報導稱,目前百勝中國在大陸市場經營肯德基、必勝客兩個品牌,在1,100多個城市有7,300多家門店。2016年9月,螞蟻金服和春華資本達成協議,二者共同向百勝中國投資4.6億美元,累計持股介於4.3%~5.9%,該投資當時與百勝中國分拆上市同步進行。
當時,百勝中國正面臨產品口味單調,市占率下滑,本土競爭白熱化的挑戰,年輕消費者逐漸拋棄必勝客餐廳。而螞蟻金服願意入股接手的原因,在於希望借助百勝中國的零售平台推廣其行動支付業務。螞蟻金服總裁井賢棟曾經表示,螞蟻金服將為百勝中國旗下品牌提供支付寶等行動支付服務。
另一方面,另一家風靡大陸市場的速食品牌麥當勞在2017年初易主,中信股份、中信資本控股和凱雷投資集團與麥當勞達成戰略合作,並成立新公司。新公司以最高20.8億美元的價碼,收購麥當勞在大陸和香港的業務。
我們的看法:
第一、螞蟻金服和春華資本已經投資百勝中國,但只是小股東而已,占少數股權。
第二、不過這次KKR和高瓴是共同全面收購百勝中國。
第三、這說明中國消費市場還是很被外資所看好。
第四、楊文鈞加入KKR之後,一直在默默做案子,看來最近開始要大爆發!
日月光
日月光投控旗下子公司日月光半導體30日宣布,子公司環鴻科技將與另一子公司環隆電氣簽訂股份轉換契約,環鴻公司依企業併購法股份轉換方式,支付現金對價每股18元,取得環隆公司近100%股權。
日月光強調,這是整合集團資源並提升營運效率的策略,預計今年 11月30日完成交易。
這是日月光繼合併矽品後,在後段封測布局又一重點工作,引起業界高度關注。日月光集團董事長張虔生強調,大陸子公司整合,或整合為新公司在當地掛牌的作業,目前沒有確切時間表,要等到取得政府同意後,才會有更具體的動作。
不過,因日月光加速整合子公司,法人預測,此舉為日月光為整合大陸子公司,申請在大陸A股掛牌的先期作業。
張虔生表示,因應中國大陸全力發展半導體,並直接在大陸取得更充裕的資金,擴大日月光封測事業布局,計劃將大陸子公司整合為一,以環旭為併購主體或另成立新公司,申請在大陸A股掛牌。
目前環旭已經是大陸A股上市公司,2012年在A股掛牌,去年營收人民幣300億元(逾新台幣1,300億元),員工1.7萬人,日月光持股比率達75.9%,股票市值超過300億元。
鴻海、聯電等重量級企業的大陸子公司,陸續完成或規劃在大陸上市,取得資金,並與當地「接地氣」爭取更大的市場認同。
日月光控股剛完成與矽品的合併,考量未來發展與相關辦法,擴大大陸上市公司規模、或再以新公司上市,對日月光集團業務面與資金面,都有正面幫助。
張虔生看好大陸市場發展,他表示,未來十年半導體界將是「大者恆大」,大企業會取得更多訂單,過去大家擔心「日矽合」會影響訂單量,事實證明產能滿載,取得了更多的客戶。近期日月光在大陸的K25廠動工,顯示對景氣看好,受惠的是產業、企業與員工。
我們的看法:
第一、日月光是最早有子公司在大陸A股成功上市的台灣上市公司之一。
第二、環旭從台灣下市再到A股上市,一氣呵成,只花了兩年多時間,可以算是教科書經典範例。
第三、日月光整合大陸子公司是正確的作法,可以實現中國投資的價值。
第四、日月光的本業是半導體,這正是中國大陸最紅的行業,連聯電子公司都可以在A股上市,日月光那麼擅於資本運作的集團,當然不會輕易放過這個機會,未來會把半導體資產也上市。
ofo
市場分析認為,大陸式的創新,在美國面臨水土不服的窘境,陸資廠商想要同時占領東西兩半球市場,也絕非易事。
澎湃新聞網報導,就在今年6月,ofo還表示希望在今年底前,將小黃車部署到美國100個城市。當上周ofo宣布美國業務休眠,ofo在美國的三名高層主管,更是早已離職時,都讓外界大吃一驚。
雖然部分城市在試行無樁自行車,但是嚴格限制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部署的自行車數量。例如在華府,ofo的部署數量被限制在400輛以內,這阻礙了ofo實現規模效益。
報導認為,ofo關停在美國服務的原因,與地方法規的限制不無關係。共享單車在大陸出現爆炸式的發展,也產生了各種各樣負面的信息,比如違規占用道路、大量單車被汙損廢棄,造成環境汙染和資源浪費,這些信息對ofo在美國的運營都不是好的消息。美國國會議員對大陸式的無樁共享單車模式,一直保持著謹慎的態度。
在美國,共享單車的領軍廠商是Motivate,主要營運固定式單車租賃業務,之後由於被Lyft以2.5億美元收購,而改名Lyft Bikes。
報導分析,就像優步(Uber)在亞洲市場遭遇滑鐵盧一樣,大陸的企業若想要同時占領東、西兩個半球的市場,也絕非易事。大陸獨角獸的故事才剛剛要進入高潮,陸共享單車的兩大獨角獸ofo和摩拜,競爭已直接演變為身後巨頭阿里巴巴和騰訊之間的角力。
我們的看法:
第一、看來中美市場完全不一樣,中國的東西不能套用在美國。
第二、為何共享單車商業模式在美國會失敗,令人百思莫解。
第三、以前是美國商業模式copy到中國,現在是中國模式輸出美國,但仍有待觀察。
第四、台灣企業未來商業模式要copy美國還是中國,需要謹慎思考。
德國/中國
根據德國「經濟週刊」報導,德國政府繼上週五以國安為由,宣布中國國家電網公司(SGCC)收購德國輸電系統運營商「五十赫茲」兩成股權案出局外,中國煙台台海集團企圖收購精密機械製造商Leifeld Metal
Spinning,德國政府可能在八月一日也以國安為由做出否決。
根據德國法律,外國企業若有意取得國防、資訊安全相關企業二十五%以上股權,須經過德國經濟部審核;因擔心中企近年來收購浪潮,可能使德國失去重要技術和知識,德國去年七月修改法規,允許政府更廣泛審查中企併購案。
中國美的集團在二○一六年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大廠庫卡(Kuka),是促使德國修法的主因;因這起併購案,引發德國產官學界對安全和技術轉移問題激辯。更有輿論呼籲德國應加強管制,主張外企即使收購的股權低於二十五%,德國經濟部就該介入審查。
如果德國政府最後否決煙台台海集團收購Leifeld,這將是德國修法後首次阻止中資企業收購德企;Leifeld位於德國西北部的艾倫市,其金屬加工製造技術獲得美國太空總署(NASA)使用。
此外,德國政府上週五以國安疑慮為由,宣布由國營的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斥資七.七億美元,跟澳洲基礎設施基金IFM Investors收購德國輸電系統運營商「五十赫茲」二十%的股權;此舉無異是宣布,中國國家電網公司過去幾個月處心積慮欲收購「五十赫茲」股權的希望完全破滅。
德國政府先前也在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建議下,否決中國福建宏芯基金收購德國半導體設備廠愛思強(Aixtron)的交易案。
我們的看法:
第一、美國阻擋中國併購以後,中國企業轉向德國。
第二、但現在看來這條路也被堵死。
第三、國家電網只投資德國公司的兩成股權都被否決。
第四、大陸最有興趣投資的是德國的精密機械的產業。
第五、這正是台灣企業積極進行海外併購的大好時機。
產創基金
為促進產業創新轉型,國發基金攜手台經院共同成立的諮詢輔導服務專案辦公室31日啟動,未來將優先鎖定政府力推的5+2產業領域。國發會主委陳美伶期盼,一年內就能把這1,000億元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花完,扮演伯樂協助更多企業轉型升級。
國發基金於2016年匡列1,000億元作為產創轉型基金,期望扮演投資點火角色,引導民間資金以共同投資方式,協助國內企業進行合併、收購、分割,或是其他有助於企業創新轉型的投資計畫,目前已通過如興、三顧、新日光及群曜等四案。
國發基金近期委由台經院成立專案辦公室、設置輔導團,並且賦予產業研究、對外宣傳、發掘案源、事前育成及事後輔導等五大任務,也找來專業團隊作後盾。
陳美伶指出,企業併購可以快速取得關鍵的市場、技術及人才,是轉型成功的重要策略,許多跨國企業都在積極海外併購或跨界整合,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她期待這1,000億元的基金能在一年內就花掉,協助台灣142萬家中小企業升級。
黃日燦也說,產業創新轉型基金的錢一直在那裡,但申請案並不多,其實是產業決心意志不足、遞案申請不夠成熟,應該莊敬自強。
黃日燦認為,台灣代工製造是全球最會用「右腳(自我成長)」的產業,但現在產業環境面臨巨大變化,產業要開始運用「左腳(外部併購)」轉型。
我們的看法:
第一、榮化478億新台幣賣給KKR,為何1,000億新台幣的政府基金沒有人申請?
第二、這說明民間對政府缺乏信心。
第三、PE強調附加價值如國際化,這才是重點,不是錢而已,政府沒有這種價值。
第四、但政府成立PE還是值得鼓勵,只是要重新思考方向集定位。
台泥
為償還轉投資的海外子公司銀行借款,降低融資成本,台泥在30日完成發行5.49億美元的歐洲存託憑證;台泥指出,此次發行歐洲存託憑證,是台泥自1962年上市以來第一宗國際股權資本市場發行案,台泥希望透過國際資本市場發行,接觸更多元的投資人群體,引入國際專業機構投資人。
此次台泥發行的歐洲存託憑證,總數達8750萬單位,等同台泥普通股4億3750萬股,每單位訂價為6.27美元,約當每股新台幣38.4元,預計從8月3日起將在盧森堡掛牌上市。
台泥指出,這次發行歐洲存託憑證締造多項台灣企業海外資本市場發行案紀錄。除了是台灣過去5年來發行規模最大的海外籌資案,也是台灣水泥相關產業2010年以來,及亞太區水泥產業2017年以來,發行規模最大的股權籌資案。
台泥強調,本次發行案在取得主管機關核准不到一個星期內,便精確地掌握發行時機,在台泥30日股價表現強勁後隨即發佈交易,僅經短短數小時即獲得投資人超過基本發行規模(5億美元)兩倍的認購訂單,訂價為台泥過去10天來加權平均成交價(VWAP) 的2.5%折價,更只是台泥過去30天來加權平均成交價的0.1%折價,並成功將發行規模提升至美金5.49億元。
之所以獲得市場認同,台泥認為,由於水泥產業正向發展、及公司優異的經營績效和營運成果,台泥股價過去一年來漲幅達31.5%,2018年至今漲幅也有27.1%,相比同期間台灣大盤指數成長5.9%和3.7%,台泥股價表現優於大盤。
台泥表示,此次籌資目的,主要用於轉投資海外子公司償還銀行借款,進一步強化台泥的資本財務結構及降低融資成本,提升台泥未來營運的財務彈性。同時也透過國際資本市場發行,幫助台泥接觸更多元的投資人群體,引入國際專業機構投資人。
由於台泥在日前已公布,將與土耳其SANKO Holding
A.S.進行市場策略合作開發;加上董事長張安平一再宣示進軍國際市場的決心,因此,市場認為,台泥藉由此次在歐洲資本市場發行存託憑證,宣示未來台泥走向國際的決心,並與國際財務金融資本市場結合,加速推動台泥集團的國際化。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企業近年很少海外集資,大多是電子股。
第二、那麼大規模的GDR很少見,而且是像台泥這樣的老牌傳統公司。
第三、外資正在重新認識並肯定台灣企業的價值,另外一個例子是KKR併購李長榮化工。
第四、中國大陸經濟放緩腳步,台灣資本市場和產業正重新成為外國投資人的焦點,不管是機構投資人或私募股權基金。
A股
大陸官方6月推行中國存託憑證(CDR),意圖吸引新經濟中概股回歸A股市場第二上市,但監管機構對此熱情已急速降溫。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和京東均已擱置發行CDR的計畫。
中國存託憑證(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CDR),是指在境外(包含香港)上市公司將部分已發行上市的股票,託管在當地保管銀行,由大陸境內的存託銀行發行、在A股市場上市、以人民幣交易結算、供大陸國內投資人買賣的投資憑證,實現股票的異地買賣。
華爾街日報報導,證監會對快速推出CDR的熱情已經降溫,相關公司也在推遲申請。消息人士認為,官員缺乏熱情,而其它政府機構提供的支持也不足。而相關官員也擔心,當前疲弱的股市無力吸收如此大規模的股票發行,恐進一步吸乾A股市場資金流動性。
也有人士表示,部分企業高層擔心公司會像小米一樣,在商業模式和會計準則等一系列事項上面臨嚴格審查。銀行界人士和律師表示,監管單位曾堅決要求公司業績使用中國會計準則,但在美國上市的公司,要遵循美國會計規定,因此公司需要時間和資源進行調整。
報導引述消息人士稱,阿里巴巴和京東均已擱置發行CDR的計畫。
根據證監會官網公布的試點創新企業發行股票或存託憑證基本資訊情況表顯示,截至7月26日,仍然僅有小米集團一家公司發行存託憑證獲得受理。
《中金在線》微博也引述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種種跡象都已經表明,CDR從前幾個月的加速推進熱潮後,如今已經迅速進入冷靜期。該消息人士稱,監管單位內部現在已經實質暫緩CDR的發行事宜。
我們的看法:
第一、大陸經濟正在進行結構調整,A股亦然,現在進入嚴冬期。
第二、小米放棄A股同步掛牌,不只是技術問題,還有市場信心問題。
第三、海外企業回歸集資吸金規模都很大,不利市場行情。
第四、真正大贏家絕對是富士康FII,在市場氣氛變壞之前募集了最多的資金,比小米還成功。
台達電
台達電31日晚間宣布,將以子公司DEISG以有條件式自願要約收購泰國上市公司泰達電(DET)流通在外股權,估算收購最高總價約21.4億美元(約新台幣646.8億元),藉此強化全球製造據點布局,進東南亞與相關區域客戶。
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指出,考量美中貿易大戰等地緣政治因素為產業帶來種種不確定性,台達電為做好萬全準備,擬透過此收購案,取得DET實質控制權,除可強化泰國製造能力,也能減少國際貿易戰帶來的風險。
據悉,台達電目前持有20.9%的DET股權,未來DEISG將以每股現金71泰銖,有條件式自願要約收購取得DET在外流通的79.07%股權,以DET近30個交易日股價平均計算,本次收購案溢價約15%。
DET為泰國電子製造商,1995年於泰國上市掛牌,業務涵蓋交換式電源供應器、電源系統及汽車電子等項目,業務據點則橫跨東南亞、印度、歐洲、澳洲,去年總營收約14億美元,每股純益3.95泰銖。
海英俊表示,本次收購案必須取得包括中國大陸、美國、泰國等必要國家的收購核准,才會正式啟動收購程序,目標是持有泰達電逾51%股權以上,取得實質控制權,但暫不考慮讓讓DET下市。
此外,台達電昨日董事會通過南科三廠、台北研發中心等二項投資案;其中,南科三廠將斥資27億元,預計最快明年下半年落成;台北研發中心則投資10億元購地、5億元蓋樓,也是明年下半年落成,期盼藉此提升公司競爭力。
台達電預計今日召開法說會,上季營收578.97億元,稅後純益32.77億元,每股純益1.26元,較今年首季每股純益1.07元成長,較去年同期每股純益1.63元衰退。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上市公司大多偏好分拆子公司海外上市,但是台達電反而反其道而行。
第二、泰達電只是一個製造基地,不是完整服務,分拆很勉強。
第三、另外一個類似的例子是泰金寶。
第四、台達電未詳細說明理由,引發很多投資人不解,當初台達電香港下市也是如此。
第五、台灣是中美貿易的犧牲者,把子公司拉回台灣有幫助嗎?
海外IPO
日月光子公司加速整併子公司,引發市場預測為A股掛牌鋪路,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31日表示,證交所去了解,公司並未討論此事。
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昨天出席「產業創新轉型基金諮詢輔導服務」啟動儀式,受訪時對於企業競相到大陸掛牌表示,假設是整併既有的大陸子公司業務,因大陸子公司不能回台上市,基於在當地籌資需要,金管會尊重公司的判斷。
但若母公司業務有大舉移往中國,再進行掛牌,造成母公司「產業的空洞」,金管會比較關切,未來會要求充分資訊揭露,並研議子公司過去要經股東會同意。
金管會官員表示,目前上市櫃公司子公司到海外掛牌已有規範,金管會研議進一步強化,包括第一,比照企業併購法規定,增訂須先成立特別委員會,針對財務結構安排、價格合理性,還有釋股情況等進行審議,再提董事會、股東會。
特別委員會成員人數不得少於三人,其中一人為召集人,設有獨董者,應由獨董組成。無獨董、或獨董人數不夠者,由董事會遴選成員組成,成員應符合獨董相關規定,不能是利害關係人等。已設審計委員會者,則可由審計委員會審議。
官員表示,增訂這項規定,是希望對子公司海外掛牌案件能更嚴謹,對母公司影響、股東權益等問題,能有更多的評估。
第二,現行規定「重要子公司」到海外掛牌,需經母公司股東會同意,未來將擴大到所有子公司。
重要子公司的認定,包括近兩年財報合併營業收入來自該子公司達15%以上等,未來擴及所有子公司,範圍更廣。
第三,擴大資訊揭露範圍。目前只規定重訊公告,揭露的內容都很簡單,未說明對母公司未來影響,組織變化及因應規劃等。
我們的看法:
第一、台灣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海外上市正逐漸成為趨勢,讓金管會大為緊張。
第二、這只是反映了台灣企業的全球布局的需要與趨勢。
第三、台灣的估值倒不是企業海外上市主要考量因素,因為海外市場本益比並非特別高,台股本益比也非特別低。
第四、如果讓台灣上市公司分拆不易,那麼上市公司可能會選擇下市,就像李長榮化工,乾脆賣給外資不玩了。
緯創/東貝
LED廠東貝今年股東會通過將辦理私募,引進策略合作夥伴,此事市場也持續關注,1日緯創公告,透過子公司鼎創取得東貝私募普通股526.3萬股,計5,000萬元,未來將持股東貝股權1.26%。此次私募鼎創以每股9.5元認購,依昨日東貝收盤價11.45元換算,折價17%。
東貝今年6月召開股東常會時,營運高層就表示,公司決議在12億元內辦理增資,計畫引進重要策略合作夥伴改善公司財務狀況同時提升產品競爭力及獲利能力。
此次,緯創公告透過子公司鼎創以每股9.5元,取得東貝私募普通股526.3萬股,計5,000萬元,未來鼎創將持有增資後的東貝股權約1.26%。緯創表示,投資金額不大,主要是策略性投資,由於緯創與東貝已經有業務往來,透過這項投資,來加強雙方的合作關係。
緯創是組裝大廠,包括智慧手機、筆電、液晶電視與液晶監視器等,都有組裝製造,目前許多LCD螢幕的背光,都使用LED背光模組,東貝是LED背光模組廠,與緯創有業務往來。
東貝表示,目前仍在私募繳款期間的緘默期,不便多做回應。不過,此次辦理私募,並非著眼於引進資金,而是希望透過引進策略合作夥伴,讓未來轉型及在新產品能引進更多資源。
先前東貝就表示,過去幾年來,台灣的LED產業,有二大特點,其一是,台灣的LED廠面臨大陸廠的價格競爭之後,陸續進行轉型;第二項特點則是,近二至三年來,新科技、新應用釋出不少新商機,在台灣LED廠也陸續瞄準未來新應用及新的市場,進行卡位。
LED業界高層解讀,東貝此次引進策略合作夥伴,原本就是以供應商或是客戶為主,希望透過私募,讓這些長期合作關係更加穩固,且無論是轉型的方向還是在新應用中卡位,東貝都希望透過私募引進的合作夥伴,能為東貝的未來營運帶來不一樣的資源及提供轉型方向。
我們的看法:
第一、電子五哥未來會加速轉型,投資併購其它公司。
第二、緯創近年轉投資積極,跨界投資軟體、電動車、醫療等領域。
第三、LED最好的時代已過去,未來要尋找新商業模式。
第四、策略聯盟是台灣資本市場未來的主旋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