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沒有搞平台的本錢!一名兩岸觀察者:若不擁抱市場,我們永遠沒有未來
作為一位大中華投資銀行家,我是個空中飛人,有很多時間在國外,以往比例大約是60%台灣,40%海外,包括中國大陸以及其它地方。
但最近這個比例正在起變化,我在台灣的時間越來越多,大概有8成。這不是我的本意,但近來台灣不知為何,有超多的會議和行程,我只好降低海外的比重。
不只是我,我相信對很多企業而言,台灣的角色正變得更加重要。中美貿易大戰,大陸台商大舉回流;另外全球科技大廠紛紛以台灣作為亞太研發中心或大中華營運總部。
我最近接待了好幾批外國投資機構,都在探討如何增加在台灣的投資或併購金額。
在此同時,根據經濟部公布的數據,1月至3月陸資來台投資金額較前一年減少87.5%,台灣對大陸投資金額減少3.6%。
此外,1月至3月核准僑外投資件數增加5.73%,雖然投資總金額減少。
不論如何,這大概是我們政府最想看到的結果: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越來越下降,但台灣和外國的關係增加。這不見得是一件好事,但說明台灣的角色和地位正在起微妙的轉變。
其實陸客來台並沒有減少,甚至可以說增加了。我經常在五星飯店用早餐,只要聽旁邊客人講話的口音就知道來自哪裡,中國大陸最近增加不少。但差別在哪裡?大陸人都是來玩的,沒有人來談生意或投資。
我自己最近有機會接待兩批大陸商務客人,陣容都還不小。不知為什麼,有一種奇妙的感覺,就是比較平淡,雙方都相當冷靜,沒有以往那種激情,或者是酒酣耳熱的浮誇。
大陸與其說考察,其實更多是因選舉停止交流好長一段時間後,來台灣走走,高雄成為新熱點。
大陸企業不是不知道台灣的實力,但在目前兩岸政治現實下,也知道想要投資幾乎不可能。
此外今天的大陸早已進展到一個新境界,我接觸的對象都曾和世界一流的公司打過交道,甚至做成過併購,因此台灣就算好,也不是唯一,陸方有許多其它合作選擇。
危機是什麼?不是台灣被邊緣化,正好相反,而是在外資布局、台商回流、陸資退縮的趨勢下,我們陷入一種自滿,覺得一切都很完美,停止改革、停止走出去,並且停止和中國大陸交流與連結。
25年前,許多台灣企業成長茁壯,包括傳統製造業和高科技公司。然後隨著中國大陸對外開放,發展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就是以中國為「世界工廠」,生產製造各種產品,銷往「世界市場」,主要是美國。
但今天現實改變了,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不再適合製造,但隨著人民所得不斷提高,卻成為極有潛力的市場。另一方面,全球大廠發現台灣工程師和人才很便宜,來台設立研發中心。
這是典型「知識經濟」的特色,創新取代了製造,今天Google在台灣用2,000個工程師和郭台銘在中國大陸用20萬個工人並沒有什麼差異,台灣變成了新時代的「世界工廠」。
同時由於世界市場如歐美因為經濟衰退,反而被中國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市場」。
這是許多台灣人不了解的地方,在我們沾沾自喜的同時,面臨的是和全球最大市場的脫鉤,台灣在價值鏈當中,還是沒有辦法達成有效的價值提升。
更大的危機在於由於市場在中國,長期即使不被中國大陸政治併吞,也脫離不了經濟被併吞的命運。
最近美國電商龍頭亞馬遜終止在中國大陸電商業務,因為市佔率只剩下百分之一,未來將轉型衝刺跨境電商及雲服務。
這並不令人意外,台灣最大的連鎖零售龍頭大潤發,早在2年前便將中國業務出售給阿里巴巴,說明尹衍樑總裁有先見之明,提早業務結盟。
台灣辛苦研發出來各種高科技成果,未來逃離不了幫國際大廠打工的命運。我們自己要進軍美國市場嗎?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連鴻海都只能去蓋工廠。至於東南亞市場,現也早已被阿里和蝦皮母公司(騰訊為大股東)所佔據。
台灣人沒有搞平台的本錢,我們最大的商機是在別人的平台上搞垂直的產業領域,透過電商和傳統商務結合,例如醫療和農業,都很有前途。 簡單地說,台灣要過得好,不能脫離新的「世界市場」,那就是中國大陸。我們是新的「世界工廠」,比較好聽也可以叫「創新工場」,但若不擁抱市場,我們永遠沒有未來。
上週台灣女董事協會應高雄市政府之邀,舉辦了一個「剛柔並濟大未來 Hard Talk, Soft Power, Bold Future」國際論壇,非常成功,我很喜歡這個活動的英文標題,台灣有「軟實力」,台灣應勇敢想像偉大前瞻的未來願景。
但我唯一不喜歡的標題是「Hard Talk」,這正是台灣女強人小英總統的風格,簡單地說就是「辣台妹」,嗆罵別人,逞一時口舌之快,但對改善問題一點都沒有幫助。我認為應該改成「Fast Action」,做比說重要,這正是韓國瑜在做的事情,也是郭董的強項。
阿里巴巴集團的副主席蔡崇信(台灣人)認為沒有女人,就沒有阿里巴巴, 36位合夥人中,女性占了12席。這是台灣可以努力的方向,作為全世界的重要夥伴。
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說,沒有台灣,就沒有阿里;沒有台灣,就沒有谷歌。
反對的人可能會說,我們只要一半,不要另一半。但就像亞當與夏娃,當初因為有了他們兩個,才有了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